台湾地区农业浅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3049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湾地区农业浅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台湾地区农业浅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台湾地区农业浅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台湾地区农业浅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台湾地区农业浅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台湾地区农业浅析.docx

《台湾地区农业浅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湾地区农业浅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台湾地区农业浅析.docx

台湾地区农业浅析

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台湾农业发展史

   农业在台湾经济发展中曾经占有重要地位,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劳动力与市场,奠定了台湾经济起飞的基础。

60年代末期后,农业“功成身退”,逐步进入停滞期,成为三大产业中最小的部门,在整体经济中已处于相当次要的地位。

8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调整农业发展方向,台湾农业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战后,台湾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恢复-发展-停滞-转型”四个阶段,也反映了台湾农业的兴衰史。

 

恢复阶段

1945-1952年,是台湾农业的恢复阶段。

农业在日据时代曾获得较大发展,尤其是20-30年代,在日本所谓“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殖民政策下,出现了台湾农业发展的一段“黄金时代”,也形成了以稻米和甘蔗为主的单一农业生产形态。

1951年,台湾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稻米产量达到148.5万吨,甘蔗产量为202.2万吨。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3%,农业劳动生产力年增长率约为6.3%,每年土地生产力约增长9.2%。

 

发展阶段

1953-1968年,台湾农业进入较快发展时期,被称为台湾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1953年开始,台湾当局确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带动农业”的经济发展战略。

1953年1月,台湾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农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这期间,台湾连续实施了四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其中,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开发农业资源,增加农业生产,拓展农产品外销,向工业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与原料。

在增加粮食生产方面,台湾还采取了“肥料换谷”(以化肥配销交换稻谷)、“田赋征实”(以粮食实物上缴农业税)、“随赋收购”(以较市价为低的官定价格,按田赋赋额另外再加征部分稻米)等方式掌握粮源,维持低廉米价。

这一期间,农业生产获得较快发展,农业生产产值从1953年的103.9亿新台币增至1968年的488.8亿新台币,增长3.7倍;最重要谷物稻米产量从164.2万吨增到251.8万吨;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5.5%,土地生产力年平均增长4.6%。

农业发展不仅保证了粮食的充分供应,维持较低的物价,而且农业部分剩余资金、农产品外销取得的外汇及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工商业,支撑了非农业部门的迅速发展。

 

停滞阶段

1969年是台湾农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此后农业逐渐进入停滞阶段。

60年代中期,台湾经济结构开始转型,逐渐由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向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形态转变,农业开始走向衰落,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流入城市与工商业。

农业就业人口比例不仅继续下降(1969年第一次降至40%以下),而且农村劳动力的绝对数也于1970年开始下降,耕地废耕现象日趋明显,土地利用走向粗放经营,农作物复种指数下降,传统出口农产品因工资成本上涨逐渐失去海外市场。

农业生产于1969年出现50年代中期以来第一次负增长,农业发展进入停滞阶段。

农村专业农户减少,专业农户数占总农户数的比例从1970年的30.2%降为1980年的8.9%;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下降,农家所得来自农业净收入的比重从48.7%降至26.4%;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4.1%,其中有3年为负增长。

 

转型阶段

自60年代末农业进入停滞阶段后,台湾当局对农业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从过去注重农业生产与增加粮食自给转为农业、农村与农民生活的全面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但未改变农业与农村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80年代起,台湾当局对农业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

其重要政策措施包括:

1980年修正公布《农业发展条例》;1982年公布“第二阶段农业改革方案”与“第三期提高农民所得,加强农村建设方案”,召开第一次“农业会议”;1983年提出“培养农业八万大军”口号;1984年制订“加速基层建设,增进农民福利方案”,提出发展“精致农业”构想,并实行“稻田转作六年计划方案”;1985年提出“加速农业升级重要措施,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1988年召开第二次“农业会议”;1990年更提出“农业零成长”口号及制订“农业综合调整方案”等。

这些方案与措施都是将农业从“量”的发展转向“质”的提高。

然而,80年代以来,农业生产增长速度虽迅速下降,但农业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

1980年到1998年间,台湾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1%,其中有7年为负增长。

2000年,农业生产更大幅衰退16%。

但农业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专业农户比例上升。

在耕种农户中,专业农户比例从1980年的9%回升至1990年的12%,1999年达到15.6%;在非耕种农户中,专业农户比例从7.4%上升为1990年27.5%;农民收入中,农业净收入所占比重也开始回升,从1980年的29.6%上升为1990年的35.2%。

 

   总体观察,台湾农业曾经有过相当成功的发展,对整个经济发展贡献甚大。

80年代以后,台湾农业发展则遇到许多新的问题与困难,尽管台湾当局采取许多措施进行改善,但一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老化,农地闲置严重,农业经营日趋粗放。

依2000年的最新普查,农业就业人口中,超过50岁的占70%以上,主要负责人的平均年龄达58岁。

二是农场面积零碎狭小,阻碍现代化农业发展。

到上世纪90年代末,平均每户耕地面积为1.1公顷,每人耕地面积为0.2公顷。

这样的农场结构严重阻碍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行与生产力的提高,大型农业机械使用率偏低。

三是粮食生产结构失调,稻米过剩,杂粮生产不足,严重依赖国际市场。

四是农田污染严重。

据调查,台湾土壤污染以铜、镍、锌、锰、砷等较为严重。

另外,养殖渔业的发展,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层下陷,海水倒灌,土壤碱化等。

五是农业面临贸易自由化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开放的冲击。

面对整体经济的转型与农业发展的困局,台湾当局大幅调整农业政策,改变过去重视“量”的增加,而转向“质”的提升,将农业发展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环境的改善相结合,试图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一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质。

1984年,台湾就提出了发展“精致农业”的口号,即发展以“经营方式的细腻化、生产技术的科学化以及产品品质的高级化”为特征的农业生产。

1990年,台湾提出“农业零成长”口号,农业发展重点转向发展新的优良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如开发与推广优质米,开发多产期与高价值水果等。

二是推动农业生产企业化、自动化与科技化,以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升级。

三是发展森林、海洋游乐与休闲农业。

四是培养核心农民,增加农民福利。

五是将部分不具竞争力或污染性的农牧业生产移向海外与祖国大陆。

 

  二、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特点

    台湾地区地狭人稠,境内三分之二为山地丘陵,气候温暖,雨量充沛。

台湾现代农业生产发达,现有耕地面积1290万亩,农户78万户,农业人口400多万,占台湾总人口的19%,目前台湾农业总产值为4000亿元新台币,占台湾经济生产总值的3.3%,在台湾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台湾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与林业四大部分。

近五十年来,台湾农业生产结构已逐渐由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传统农业,逐步转变为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农业与商业性农业。

台湾的种植业分为粮食作物(农艺作物)、经济作物(特用作物)与园艺作物三大类别。

台湾是我国著名的产稻区,素有“海上粮仓”的美称。

台湾的经济作物有甘蔗、茶叶、烟草、花生、薄荷等,其中以甘蔗和茶叶所占比重最大,素有“东方甜岛”之美誉,盛产的阿里山高山茶享誉海内外。

园艺作物主要包括水果、蔬菜、花卉等,在台湾种植业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

此外,畜牧业、渔业、林业也很发达。

台湾现代农业的几个特点:

农会组织功能齐全且运行规范

台湾的农会组织网络健全,在农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每个角落都有农会人的身影和足迹。

其主要功能有:

一是农业推广,业务主要包括推广优质品种、生产资料和先进适用技术,组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等。

二是供销经营,即办理农产品运销及批发市场业务,办理农业生产资料及生活用品经营,兴办农业金融业务,涉及农业存贷款、农业和农民保险等等。

农业科技的创新和运用能力较强

技术改进、品种改良、结构调整、效益提高是台湾现代农业的特征,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结合。

目前,在农业品种的改良、食品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方面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

农产品的食品加工业较为发达

食品工业是台湾的传统产业,对带动台湾农业发展具有很大作用。

近年来,一些食品工业企业正在实施改造,逐步扩大农业经营和加工企业规模,推行共同作业及专业化经营,以食品加工带动农业工业化、农业企业化、农业商业化,缓解产销失衡的压力,增加附加值,维持农业的持续经营。

农产品运销体系健全且运行高效

台湾农产品的运销体系十分发达健全,且运行高效快捷,主要形式有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直销店、产销班,帮助农业生产者解决市场方面的后顾之忧,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的顺利发展。

精致农业颇具特色并日益发达

随着台湾农业高度市场化,发展高经济价值作物并与休闲、生态、美化等功能相结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精致农业的精髓。

休闲农业方兴未艾,正发展成为新兴产业

台湾的休闲农业是为了解决传统农业经营困境与转型而发展起来的,能提供休闲服务、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兼之有农产品生产经营和三产服务业于一体的新兴产业。

目前,台湾休闲农业正处于发展阶段,主要有观光农园、野生动植物的观赏与研究、品尝野味的休闲旅游、综合性的休闲农场、居民民宿、旅游等。

 

     三、台湾休闲观光农业

   如今,远足旅行,亲近自然,了解生态,已让休闲观光农业成为台湾农业向服务业延伸的一种新型产业模式。

   台湾休闲观光农业模式的发展,应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当时台湾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以农业为基础,依靠农业积累支持工业发展,带动其他产业腾飞。

随着岛内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台湾农业在与快速发展的工商业竞争中,逐渐处于不利地位,以至于步入明显的停滞、萎缩状态,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迅速减少,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农业生产规模过小,农民收入偏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国际农产品给农业带来巨大冲击,等等。

为了使农业走出困境,提高农民所得,台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升级转型,倡导以生产、生活、生态相互协调发展为目标的“三生”农业,值此休闲观光农业在台湾地区逐步兴起。

   台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主要思路,是利用农业及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教育、游憩、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满足现代人对休闲生活日益扩大的需求。

台湾休闲观光农业的经营类型多种多样,除教育农园外,还包括各类休闲农场、林场、渔场、牧场,观光农园,市民农园,以及民宿(农民旅馆)等。

经过多年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已成为台湾民众乡村休闲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的发展既丰富了民众业余生活,也给农民带来了可观收益,对台湾旅游产业也起到拉动效应。

   台湾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畅旺,必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分析这一现象的深层意义,相信会对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有很大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首先,休闲观光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最大不同,是它具有服务业的功能。

休闲观光农业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受益于城市,是一种强调城乡经济有机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发达农业形态,使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

传统农业是产“物”的,而休闲农业则是与“人”打交道,要“引人”、“留人”、“留钱”、“留心”才能赚钱,因此服务意识和品质的提高是台湾农业不容忽视的发展关键。

针对大陆农业发展的现状,也可比照进行,加快农业转型,大力发展观光、休闲等农业服务业,着力构建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紧密融合的现代新型农业产业体系,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其次,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是发展前景看好的朝阳产业,除具有生产功能外,还具有教育、观光、休闲、度假等多种附加价值,发展空间相当广阔。

台湾土地狭小、劳力成本高,加入WTO后又面临质高价低的外来农产品冲击,如何加快转型、提高竞争力已成为台湾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重要的出路之一。

扎根于台湾本地的生态旅游及休闲观光农业具有“非贸易”的特性,不会受到进口的冲击。

第三,现代都市生活和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再加上人口集中、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的出现,让生活环境日益恶化,难得一见的绿树茵茵,是可望不可及的休闲方式。

在宝贵的假期中,郊区生态旅游便有了其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

这种休闲模式,不但能够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实现都市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让更多民众重视农业的生态绿化功能。

 

四、 台湾农业科技发展

当前台湾地区农业科技有以下几个特点:

1、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

(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

(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

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

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

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

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

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

其中台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

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

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

(1)在生产方面:

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

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

(2)在生活方面:

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

(3)在生态方面:

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

“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

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

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

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

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

其主要研究目标是:

(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

(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

(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

(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

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

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

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

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

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

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

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2、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注:

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

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论文发表、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

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

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

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

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

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

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3、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a) 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