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考语文总复习模块综合检测1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总复习模块综合检测1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方案高考语文总复习模块综合检测1新人教版必修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总复习模块综合检测1新人教版必修1
模块综合检测
(一)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神七”的亮点何在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因为要完成太空行走,必须在飞船上增加“气闸舱”的功能,这是“神舟”七号最大的亮点。
根据飞船的总体设计,这一功能由飞船的轨道舱来实现。
“神五”和“神六”上的轨道舱仅是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舱,航天员的吃喝拉撒睡全在这个舱段进行。
针对“神七”的发射任务,轨道舱增添了许多新的功能,设计人员称作的“气闸舱”,实际就是轨道舱。
“气闸舱”具有舱内气压泄除和恢复系统,舱内有线和舱外无线的出舱活动通信系统,出舱活动操作显示界面、照明和摄像装置,舱外航天服接口支持系统等。
为保证“神七”发射成功和航天员安全回家,“神七”返回舱座椅下的一个压力燃气包里用“压缩空气”来取代原先使用的燃气,并相应地增加一套“气源
组件系统”作为动力源。
座椅的提升原理没有变化,采用安全的气体——压缩空气,意味着即便发生泄露,也不会对航天员的身体产生任何不利的影响。
“神七”另一个不同之处是发射时间进行了调整。
“神五”和“神六”的发射时间都是在上午八九点,飞船返回的时间都是在凌晨。
而“神七”的发射时间是晚上,飞船返回的时间是下午6点左右。
飞船发射的首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返回的落区在内蒙古的四子王旗,所以首区和落区的时间被称为“一黑一白”。
发射时间的调整,主要是考虑到航天员出舱时间是在阳照区。
航天员出舱进行太空行走的活动都会被观测得一清二楚。
飞船返回在白天,不仅便于对航天员的搜救,也便于飞船回收试验队及时对返回舱进行快速处置。
同前两次载人航天飞行一样,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是重中之重,因此,飞船设计师们把“安全设计”视为第一准则。
不论是航天员出舱进行太空行走,还是返回轨道舱,关好舱门非常重要,因而飞船舱门被设计师称为“生死之门”。
飞船结构与机构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游巍说,在沿用了“神六”舱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形式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神七”的舱门进行了十多个项目的改进设计。
考虑到航天员身着出舱航天服,充压后服装体积会增大,“神七”舱门的通径也比“神六”有所增加。
舱门打得开、关得上、密封可靠成为三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真空、高低温、失重的太空环境下,将舱门打开,并不像在地面开关门那么轻而易举。
而且舱门若不能保证密封,轨道舱内就无法复压,意味着2名航天员将无法脱掉舱外航天服,不能回到返回舱。
2004年,设计人员特意研制了真空热环境舱门开关装置,实现了在地面进行真空和高低温环境下的试验验证。
游巍说,舱门专用的“真空罐”里,设置了开关舱门的机构,像一只机械手在模拟航天员的操作。
设计人员为了获得舱门在更为恶劣的太空环境中的数据,还把“真空罐”的温度拉偏到零下45度和零上45度。
通过计算机操作,获得试验验证数据。
“神七”发射升空后,将在341公里的高度绕轨道运行,也就是说,出舱的航天员要在这个高度进行太空行走。
同时,飞船还将携带的一颗小卫星放飞太空,上演一部人、星、船曼舞太空的大戏。
小卫星位于轨道舱前端,离5个复压气瓶近在咫尺,如果释放小卫星时爆炸螺栓产生碎片
,就会像子弹一样打到气瓶身上,一旦气体泄漏,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飞船研制人员特意为安装在轨道舱外的5个复压气瓶穿上了“防护衣”。
为了航天员的安全,为了“神七”的万无一失和载誉而归,研制人员慎之又慎,把安全做到了极致。
1.下列对“气闸舱”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上增加“气闸舱”的功能,是为完成太空行走做的必要准备。
B.“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气闸舱”是在“神五”和“神六”轨道舱的基础上,针对“神七”发射任务的新特点,增添了许多新功能的与轨道舱并列使用的新系统。
C.“气闸舱”具有舱内气压泄除和恢复系统,舱内有线和舱外无线的出舱活动通信系统。
D.出舱活动操作显示界面、照明和摄像装置
,舱外航天服接口支持系统等也是“气闸舱”所具有的系统。
解析:
选B。
由原文第二段可知,“设计人员称作的‘气闸舱’,实际就是轨道舱”,而不是“与轨道舱并列使用的新系统”。
2.下列对“首区和落区的时间被称为‘一黑一白’”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此处的“首区”特指“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落区”则是指飞船返回的落地点“内蒙古的四子王旗”。
B.“一黑一白”是指“神七”的发射时间是晚上,飞船返回的时间是下午6点左右(还是白天)。
C.发射时间的调整,主要是考虑到航天员出舱时间是在阳照区,这样航天员出舱进行太空
行走的活动更便于观测,同时也考虑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收视效果。
D.飞船在白天返回,既有利于对航天员的搜救,也有利于及时对返回舱进行处置,更好地保障航天员的安全。
解析:
选C。
C项,“同时也考虑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收视效果”属无中生有。
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神七”轨道舱座椅下的一个压力燃气包里用“压缩空气”来取代原先使用的燃气,并相应地增加一套“气源组件系统”作为动力源。
B.“神七”舱门被设计师称为“生死之门”,在沿用了“神六”舱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形式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神七”的舱门进行了十个项目的改进设计。
C.“神舟”七号出舱的航天员要在341公里的高度进行太空行走。
同时,飞船还将携带的一颗小卫星放飞太空。
D.释放小卫星时爆炸螺栓会产生碎片,像子弹一样打到气瓶身上,必然导致气体泄漏。
因此,飞船研制人员特意为安装在轨道舱外的5个复压气瓶穿上了“防护衣”。
解析:
选C。
A项,压力燃气包应该是安装在“神七”“返回舱”的座椅下;B项,由原文可知“‘神七’的舱门进行了十多个项目的改进设计”,而不是“十个项目”;D项,题目中漏掉了一个假设条件“如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人。
父一清,元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
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
尹异之,命赋《琴堂诗》,立就,伯父得释,以宁用是知名。
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尹,坐事免官,滞留江、淮者十年。
顺帝征为国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
在朝宿儒虞集、欧阳玄、揭傒斯、黄溍之属相继物故,以宁有俊才,博学强记,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
明师取元都,与危素等皆赴京,奏对称旨,复授侍讲学士,特被宠遇。
帝尝登钟山,以宁与朱升、秦裕伯等扈从拥翠亭,给笔札赋诗。
洪武二年秋,奉使安南,封其主陈日煃为国王,御制诗一章遣之。
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
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事竣,教世子服三年丧,令其国人效中国行顿首稽首礼。
天子闻而嘉之,赐玺书,比诸陆贾、马援,再赐御制诗八章。
及还,道卒,诏有司归其柩,所在致祭。
以宁为人洁清,不营财产,奉使往还,襆被外无他物。
本以《春秋》致高第,故所学尤专《春秋》,多所自得,撰《胡传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未就,寓安南逾半岁,始卒业。
元故官来京者,素及以宁名尤重。
素长于史,以宁长于经。
素宋、元史稿俱失传,而以宁《春秋》学遂行。
门人石光霁字仲濂泰州人读书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经举授国子学正进博士作春秋钩玄能传以宁之学。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三》,有删改)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门人石光霁/字仲濂/泰州人/读书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经/举授国子学/正进博士/作春秋钩玄能传/以宁之学
B.门人石光霁/字仲濂/泰州人/读书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经举/授国子学正/进博士/作春秋钩玄/能传以宁之学
C.门人石光霁/字仲濂/泰州人/读书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经/举授国子学正/进博士/作春秋钩玄/能传以宁之学
D.门人石光霁/字仲濂/泰州人/读书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经举/授国子学/正进博士/作春秋钩玄能传/以宁之学
解析:
选B。
解答本题,应先通读大意,对句子内容有大体了解。
然后关注其关键词,如人名、官职名、固定说法等。
本题中,“以明经举”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
“授国子学正”“作春秋钩玄”“能传以宁之学”均是结构完整的句子,其前后也应断开,由此可以判断选择B项。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扈从,随从皇帝出巡。
《北齐书》:
“遂相与扈从达建州。
”
B.世子,帝王和诸侯的嫡长子,也叫太子。
C.顿首稽首,“顿首”,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一种;“稽首”,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D.玺书,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
古代把命令写于竹简木牍,两片合一,缚以绳,在绳结上用泥封固,钤以玺,故称玺书。
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解析:
选C。
C项,把“稽首”和“顿首”分析颠倒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以宁博闻强识,才华出众。
在他小时候,就能出口成诗,县尹曾让他作《琴堂诗》,他马上就完成了,因此人们叫他小张学士。
B.张以宁深受皇帝宠信。
他曾与危素一起赴京,对皇帝所提问题的回答令皇帝满意;随皇上登钟山,被赐笔赋诗。
C.张以宁善于处理事务。
他奉命去安南封陈日煃为国王,但陈日煃去世,面对这种情况,他妥善解决,得到皇帝的嘉赏。
D.张以宁长于《春秋》的研究。
他因为对《春秋》很有研究,因此考中进士;并且他关于《春秋》的学说得以传承。
解析:
选A。
A项,“因此人们叫他小张学士”错,他在朝为官时,那些修养很高的儒士去世后,人们才这样叫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
(5分)
译文:
(2)及还,道卒,诏有司归其柩,所在致祭。
(5分)
译文:
答案:
(1)张以宁八岁时,有人到县里状告他的伯父,伯父被关押在狱中,张以宁到县里为伯父申诉辩理。
(2)回来时于途中去世,皇帝下令官吏把他的灵柩运回,(灵柩)所到之地致以祭祀。
张以宁,字志道,古田县人。
父亲张一清,元朝时担任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
张以宁八岁时,有人到县里状告他的伯父,伯父被关押在狱中,张以宁到县里为伯父申诉辩理。
县尹认为他非常奇特,命他赋《琴堂诗》,他片刻就写成,伯父得以释放,张以宁因为这而出名。
泰定年间,以《春秋》考中进士科,由黄岩判官升为六合县尹,因为事情获罪被免官,滞留在江、淮一带十年。
顺帝征召(张以宁)为国子助教,多次升迁一直到翰林侍读学士,掌管拟写皇帝的诏书。
在朝修养很高的儒士虞集、欧阳玄、揭傒斯、黄溍等人相继去世,张以宁有卓越的才华,知识渊博,记忆力强,声名独盛一时,人们称他为小张学士。
明朝军队攻取元朝都城,张以宁与危素等都到京城,奏对非常符合皇帝的心意,又授予(张以宁)侍讲学士之职,(张以宁)格外受恩宠优待。
皇帝曾登钟山,张以宁与朱升、秦裕伯等跟随皇上到拥翠亭,供给纸笔让他们赋诗。
洪武二年秋,(张以宁)奉命出使安南,封安南主陈日煃为国王,皇帝亲自赋诗一章(让张以宁)给陈日煃。
刚刚到安南边境,陈日煃就去世了,安南人乞求把印信诏书授予陈日煃的世子,张以宁不听,驻留在洱江江畔,告诉(陈日煃)的世子向朝廷上报陈日煃去世之事,并且请求继承爵位。
得到命令之后,等待后面的使者林唐臣到来,然后到安南境内处理事务。
事情完毕,让陈日煃的世子守孝三年,让安南国人效仿中原行叩拜礼。
天子听说这件事情很赞赏他,赐诏书,把他比作陆贾、马援,又赐皇帝所赋的诗八章。
回来时于途中去世,皇帝下令官吏把他的灵柩运回,(灵柩)所到之地致以祭祀。
张以宁为人高洁清白,不经营财产,奉命出使来往除了衣被外再没有其他的东西了。
他本来是以《春秋》考中进士,所以所学尤其专于《春秋》,多有心得,撰写的《胡传辨疑》最为明辨广博,只有《春王正月考》没有写完,在安南待了半年多,才最后完成。
来京城的元朝旧官,危素与张以宁的名声极大。
危素长于历史,张以宁长于经书。
危素的宋、元史稿都失传了,但张以宁的《春秋》学则得以行世。
他的门生石光霁,字仲濂,是泰州人。
读书一目五行。
洪武十三年考中明经科,被授予国子监学正一职,晋升为博士,著有《春秋钩玄》,他能够传承张以宁的学说。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踏莎行 晚景
陈 霆
流水孤村,荒城古道。
槎牙老木乌鸢噪。
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
风暝寒烟,天低衰草,登楼望极群峰小。
欲将归信问行人,青山尽处行人少。
8.此词上片是从哪些角度写景的?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分)
答: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上片“流水孤村,荒城古道”和“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是从视觉的角度写景;“槎牙老木乌鸢噪”则是从听觉的角度写的。
“流水”“孤村”“荒城”“古道”“夕阳”“疏林”“芙蓉”“老木”“乌鸢”,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其景物特点就是孤寂荒凉。
答案: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
描绘了一幅孤寂荒凉的画面。
9.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这种情感是怎样抒发的?
(6分)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要理解这首词的情感,关键在于理解“登楼望极群峰小”和“欲将归信问行人”这两句话。
“望”什么呢?
很可能是遥望故乡;而“归信”就更加明示了作者的情感就是思乡之情。
全词主要内容是描写眼前之景,作者将自己的羁旅愁思寄托在景物之中;“欲将归信问行人”,兼具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答案:
思乡之情。
①环境烘托,环境越荒凉、越凄清,思乡之情就越发深重。
(如答融情于景亦可)②行动描写,登楼远望群峰,结果连个可托归信的行人都难见到。
(心理描写亦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常常会导致一个国家灭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郑板桥赞美竹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歌行》中劝免人们珍惜时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坠落过程
吴万夫
那天,她从菜市场买完菜回来,走到距离自家楼房的马路那边,突然看见三岁的儿子正爬到没有栏杆的阳台上。
那是一幢三层建筑物。
按最迅捷的速度计算,从楼下跑到楼上,尚需一段时间,何况她当时还在马路的这一边,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去抱下儿子。
她的心猝然悬在嗓子眼儿,紧张得窒息了一般。
她清醒地意识到儿子一旦跌下来的最终结果:
即使不摔成肉饼,也会摔个头迸脑裂!
她像一尊泥塑木雕,立在那里痴傻了一般。
在她看见儿子的同时,儿子也惊喜地发现了她。
她下意识地摆摆手,示意儿子赶紧爬下阳台,离开危险地段。
可是儿子却错误地理解了她手势的意思,作一个拥抱的姿势向她扑来——儿子一脚踩空,跌了下来——
“儿子——”
在那一瞬间,她的一声杜鹃啼血式的尖利呼喊,宛若鹰隼的长喙,扎破了所有人的耳膜;又如一只小鸟,扑打着银白色的翅膀,剑一般划破了城市的晴朗上空。
所有的行人和车辆,立时便都像患了一时性的意识丧失症,刀切般的定格在那里。
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人们似乎都看见了她的儿子所处的绝境。
有人痛苦地闭上了眼睛;有人眼睁睁地看着她的儿子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若一只翻飞的小燕子,倒栽着跟头跌了下来。
人们知道那个场面将惨不忍睹,个个都埋下了头。
但谁也不会想到,就在他们闭上眼睛的一刹那,却有一道黑色的旋风,从他们眼前呼啸而过,绕过所有的障碍物,穿过一条十几米宽的马路,向她的儿子坠落的地方冲去。
当人们愣怔过来的时候,发现她正跌坐在地上,三岁的儿子在她的怀里哇哇大哭。
儿子安然无恙。
她却脸色惨白。
好奇的人们纷纷围拢上去,问长问短。
有的对她惊叹不已,又有的对她表示怀疑。
因为按照距离和坠落速度,她根本不可能赶到并稳稳接住。
可是当时的现场,除了她又没有第二个人——不是她,还会是谁呢?
当人们再三询问时,她却嘴唇乌紫,汗珠涔涔,蓦然晕厥过去。
在众人的积极抢救下,她才苏醒过来。
人们坚信,是她救下儿子确定无疑了。
多少天来,人们一直对这件事情非常感兴趣,街谈巷议,沸沸扬扬。
后来
,市电视台知道了这件事,决定以《母子情》为题,拍摄一部反映社会伦理教育的片子。
导演循着人们提供的线索,找上了她的家门。
尽管再三央求,却遭到她的满口拒绝。
导演又提出给她一笔丰厚的拍摄酬金,她仍是闭口缄默。
街道居委会的人也对她进行苦口婆心的劝说,她思忖良久,才没带任何条件地答应下来。
导演请来了特技设计师,依照她的儿子制作了一具形态逼真的模型。
可是在投拍的时候,怎么也达不到预期效果。
尽管她拼命冲刺,气喘吁吁,总是距模型坠地的好长时间才能赶到。
导演很着急,试拍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后来干脆又找来一名运动员作为她的替身演员。
但运动员使尽浑身解数,仍是不遂人意。
人们永远没有看见那个真实的坠落过程。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
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一开始就写“她”“突然看见三岁的儿子正爬到没有栏杆的阳台上”,“突然”一词,表现了“她”看的时间极短。
B.“她清醒地意识到儿子一旦跌下来的最终结果”时的“痴傻”与下文“她”如“一道黑色的旋风”穿过马路时的敏捷形成对比。
C.“导演循着人们提供的线索,找上了她的家门。
尽管再三央求,却遭到她的满口拒绝。
”这是主人公谦虚的表现。
D.这篇小说讴歌了母爱所具有的超凡伟力,作者取材生活细节,构思精巧,虽然情节荒诞但主题鲜明,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
E.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曾写过一只老麻雀,当一只狗要吃它的孩子时,它毅然挡在小麻雀前面,居然赶走了狗。
这篇小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
选BE。
A项中的“突然”一词并不是表现看的时间短,而是突出事件的偶然性;C项中“这是主人公谦虚的表现”不妥,说明这件事在“她”心中是不堪回首。
D项“情节荒诞”的表述不准确。
(2)画线句子“如一只小鸟,扑打着银白色的翅膀,剑一般划破了城市的晴朗上空”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6分)
答:
答案:
通感。
形象地突出了孩子母亲的那声“尖利呼喊”给人们带来的震撼。
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限两种)。
(6分)
答:
答案:
心理描写:
“心猝然悬在嗓子眼儿,紧张得窒息了一般”,表现了人物的紧张心情。
动作描写:
“一道黑色的旋风,从他们眼前呼啸而过”,表现了“她”的果敢。
(如果从其他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中孩子的母亲“穿过一条十几米宽的马路”,接住了从天而降的儿子,不合情理。
你如何看这样的情节设计,并简述理由。
(8分)
答:
答案:
(示例)这样的设计既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说它出人意料是指孩子的母亲如“一道黑色的旋风”“呼啸”着“穿过一条十几米宽的马路”,接住了从天而降的儿子,创造了常人常态下根本不可能出现的奇迹。
说它在情理之中是指作品突出了母爱的伟大。
小说的结尾特意写她自己“复制”与别人仿做却再也无法重复来说明这件事的特殊性。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材料一:
新华网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吴植、魏梦佳) 当来自汉江的一库清水从渠首倾泻而出,蜿蜒北上,泽被北方时,有一个需要我们铭记的群体——移民。
为成就中国半个世纪的调水梦想,湖北、河南34万库区移民告别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水土,放弃了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生计,服从了迁徙再迁徙、改变再改变的命运。
这是继三峡工程之后,我国规模最大的水库移民“大迁徙”,其强度之大、速度之快,在世界水利史上几无前例。
没有这群人巨大的付出与牺牲,南水北调这项世纪工程不可能成功。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旨在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其中线工程于12月正式通水,主要向京津冀豫地区送水。
为实现中线工程调水目标,湖北省十堰市5个县市区18万多人口,以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16万多人口必须搬迁。
鄂东黄冈市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近200个外迁移民安置点之一。
4年前,鄂西北郧县安阳镇有874户3721人跨越千里,把新家安在这里。
可当初,没有人乐意迁往他乡。
按照移民政策,时任安阳镇余嘴村党支书的赵久富本可在老家安置,但为了用实际行动说服和带领大家,他主动选择外迁,舍下80多岁的父母。
赵久富的父亲心中不舍,嘴上却说,你是干部,要是你不带头走,南水北调就办不成了。
刚到黄冈,移民们都不适应,许多人情绪波动。
为了能让乡亲们稳住并发展起来,作为新任移民新村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的赵久富做了大量工作。
如今,移民们都找到了比过去在偏远山区更多元的致富出路。
但今年59岁的老赵心里一直觉得愧对父母。
去年,他的父亲在老家去世了,母亲的腿脚也越来越不便。
今年中秋,老赵赶回老家与母亲团聚。
临走时,他来到汉江边,装了点家乡的水和土。
他说:
“把老家的水土带到新家去,要世世代代水土相连。
”
材料二: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3年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是最早通水的工程项目,届时“长江水”将补给京津地区。
如果说东线工程的主要压力在于治污,那么中线工程的主要难题在于移民。
为保证丹江口水库具备足够的容量和高度,顺利流入京城,降低因落差不够引起的技术难题,中线工程的重要内容就是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由原来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水位要从157米提高到170米。
为此,丹江口水库上游地区需要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移民34.5万人。
移民作为世界性难题,难度不言而喻。
日本一位官员曾经在参观中国南水北调移民工程时称,他们修建一个水利项目,为搬迁260户前后用了11年。
而按照2008年10月31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建委会确定的工期,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必须集中在2010、2011年完成,其中2011年要完成近19万人的搬迁安置,这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为确保一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