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防控措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3003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安全防控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生物安全防控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生物安全防控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生物安全防控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生物安全防控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安全防控措施.docx

《生物安全防控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安全防控措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安全防控措施.docx

生物安全防控措施

生物安全防控措施

第一章:

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基本要求及具体措施

目前,应对生物安全防控,应站在救灾的高度,而生物安全条件的提升是化解问题的基石。

由于自然界暂时没有发现能防控某些猪瘟的疫苗和药品,生物安全是当下、未来抗击瘟疫病毒最佳的手段。

落实科学防控措施,必须从饲料安全、饮水安全、人员进出、环境净化、外来生物控制(如野狗,猫,鼠,蚊等)以及落实监管等方面上下功夫。

第一节:

设立中转站

在施工期间可在离猪场1-2km处建立一个中转站,多派驻场人员。

1、车辆立体消毒防护设施系统。

凡进入区域内运送物资、车辆必须经消毒站消毒,全车冲洗消毒,包括轮胎、底盘、轮罩等各个角落以及绳索、脚垫、毡布等随车物品。

站内配备场地消专用汽车,每天对车行道(中转站到猪场大门口)和中转站场地3%~5%NaoH进行消毒,配备物料转运车、猪转运车以及内部人员电瓶交通车。

2、外来人员(分两类)隔离生活区。

一是将入猪场工作的人员,二是不进入猪场工作的:

对进入区域将入场工作人员:

进入隔离区洗澡、更换猪场统一衣服和鞋、衣物以及随身的其他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处理,并在此隔离48h(2d)或甚至可存放到离场时取走(配备1台洗涤烘干一体洗衣机);对进入区域而不入场工作人员需经洗澡、更衣,不带与工作相关的物品进入区域内工作(配备1台洗涤烘干一体洗衣机);

3、物资临时存放仓库。

车辆到指定仓库,将物资卸下车后用福尔马林对物品表面进行熏蒸消毒。

4、针对大型设备仪器入场。

将车辆彻底消毒后,停留24h才能放行;可以浸泡的物资可以用消毒液清洗消毒。

第二节:

施工四周应建围墙

为防止外来人员及其他动物进入猪场,应在施工区域周围设置1.8m高围挡,并设置进出口大门,并安排保安值守。

第三节:

施工现场大门口建消毒池

消毒池长为轮胎周长1.5倍,宽大于门,出入口建消毒池或配消毒盆/桶并保持有效消毒药液,每周更换2次,露天的消毒池(桶),每次雨后及时更换池水、池药,出入必须脚踏消毒池(桶)或在每幢舍入口前加装洗澡间,淋浴水不能进入猪舍内。

第四节:

对猪场大门一侧进行消毒通道改造

配置洗澡间、更衣室(更换猪场专用衣服和鞋)和超声波喷雾消毒设备,地面建浅消毒池或铺设消毒垫并备有洗手消毒盆、毛巾,消毒池(盆)每天更换一次,消毒垫每天清洁一次。

任何人必须经洗澡更衣并经消毒通道消毒、洗手后方可进入生活区,生活区内隔离2d后才进入进行生产区工作。

第五节:

配置内部物资转运车

猪场大门口、转猪台各配置一台高压冲洗机和场内配备一台内部物资转运车,用于转运从中转站运来的物资,进行内转物资前,对物资进行熏蒸或喷洒消毒;配备一台洗洪干机,门卫对入场人员登记并对衣物进行浸泡和清洗。

第二章:

施工期间保障生物安全防控管理措施

第一节:

生物安全组织管理

1、设置生物安全防控防控指挥部

成立项目生物安全防控防控指挥部,指挥部成员如下:

总指挥:

建设单位相关领导

副指挥:

项目经理

组员:

各施工管理人员及分包主要管理人员。

2、工作职责

2.1、总指挥工作职责

总指挥是生物安全防控的最高领导,负责应急决策和发布应急指令,对应急响应结果负责,有权调动可能的一切资源。

主要职责包括:

1)全面指挥、协调生物安全防控处置工作;

2)分析、研究有关信息,决定过程中采取的重要举措;

3)接受、落实上级单位领导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指令和要求;

4)组织制定本项目的应急预案,决定启动和终止应急预案;

5)建立生物安全防控指挥部,并落实经费保障、医疗保障、交通运输保障、物资保障、治安及后勤保障等措施,确保应急处置顺利实施;

6)发生影响生物安全问题时,负责应急救援指挥并组织调查处理;

7)组织编制开工方案;

8)其他应急决策及应急工作落实事项

2.2、信息管理小组工作职责

1)掌握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健康状况、所在地区、计划到岗交通方式等信息。

2)落实生物安全防控信息报告制度,保证信息报告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3)按相关要求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街道、住建委等相关政府部门;

4)及时解释政策和辟谣,保证施工人员身心健康;

5)其他信息报送及管理相关工作。

2.3、开工保障及综合管理小组工作职责

1)参与编制相关方案;

2)落实开工所需生产物资,组织劳务单位管理人员及工人按生物安全防控工作要求进场;

3)落实出入登记、体温监测、日常消毒、生活垃圾处置、施工现场及周边卫生等相关疫情防控工作;

4)落实生物安全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在施工现场内显著位置张贴宣传材料;

5)组建专职卫生队,配备足够专职卫生员;

6)协助总指挥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7)其他综合性管理相关工作。

2.4、生活保障小组工作职责

1)落实各区域的消毒防疫工作;

2)落实生活物资的专人采购工作;

3)严格按照关于食品卫生管理的各项标准,做好垃圾清理和卫生保洁;

4)落实对保洁等人员的健康、卫生、消毒工作;

5)监督食品进货渠道;

6)其他生活管理相关工作。

2.5、防控物资保障小组工作职责

落实生物安全防控所需经费;

负责生物安全防控物资采购工作;

提前掌握项目所需物资数量,做好防控物资的储备;

负责防控物资的保管、发放及登记工作;

其他疫情防控物资管理相关工作。

3、开工前准备工作

1)向公司上报应急预案及本方案,经公司审批通过后方可进行实施。

将开工申请报送至公司应急与开工任务工作小组评审,经领导小组评审通过后方可开工,未经公司批准,项目不得擅自组织人员进场开工。

2)向当地住建委上报开工申请资料。

第二节:

生物安全分区管理

在施工期间,工人生活区、办公区应与施工区严格隔开。

生活区应距离猪场500m以上,形成独立的地点,与生产区应设置消毒设施,进行消毒后方才进入施工区。

第三节:

人员控制

1、场内施工人员:

采用半封式管理(员工不允许去其它养殖场、农贸市场、屠宰

场),发生疫情时采用全封闭式管理或一直采用全封式管理。

2、员工休假或亲属探亲后,在办公区隔48小时后,按猪场规定的进场办法处理后才能进入生产区。

第四节:

入口处控制

1、外来人员:

不能进入生产区。

与猪场有业务关系的供应商,到办公区相应的部门

接洽业务;前来购买猪只的客户:

必须消毒、洗浴、换衣服后,在指定的地点活动

;参观者:

消毒、换参观服、鞋袜后在指定的地点活动。

2、车辆控制

车辆是很危险的传播因素;危险最大的车辆:

拉猪车辆、运死猪车辆;第二危险车辆:

运料车辆、送菜车辆;第三危险车辆:

其它车辆。

2.1、内部拉饲料的车辆、运猪粪的车辆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才能进入生产区;工作完成后也必须严格消毒;

2.2、外来的饲料车辆,必须在猪场指定的地点消毒;

2.3、运输猪只的车辆,必须在指定的地点消毒,干燥后才能开到指定的地点装运猪只;

2.4、运送死猪的车辆,不能进入猪场,停在猪场外500-1000米的位置,由猪场的专用车辆转送,并严格消毒转送车辆;

2.5、其它车辆:

禁止进入猪场生产区;严格消毒后可进入猪场办公区。

第五节:

空气质量控制

随着养猪业的集约化密闭式饲养的兴起,猪舍空气中的污染日趋严重,这就提示养猪

者必须对猪舍空气质量予以关注,因为猪舍空气污染威胁着工作人员的健康和猪的安全,

严重时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猪舍空气污染物可分为三类:

一是粉尘,二是有害气体,三为有害微生物。

根据扬尘污染防治的法规,结合公司绿色施工标准,公司项目管理办法,制定项目部“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大气污染和工地扬尘防治的法规。

1.1、编制扬尘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的内容包括:

扬尘防治工作目标、各分项工程不同施工工艺专项扬尘防治技术措施、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等。

1.2、建立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制,承包单位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扬尘防治负总责。

1.3、施工作业应符合技术操作规程,落实扬尘污染防治各项技术措施。

1.4、遇有四级以上大风天气预报或市政府发布空气质量预警时,不得进行土方及拆除作业。

1.5、施工现场应符合下列规定:

1.5.1、须设置稳固整齐的围挡,围挡高度不低于2.5米;

1.3.2、应在醒目位置公示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公示期至工程施工结束,并保持公示内容的清晰完整;

1.5.3、按照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划分作业区、生活区、办公区,分类堆放建筑材料并设置标牌;

1.5.4、现场搅拌应封闭作业;水泥、石灰粉等建筑材料存放在库房内或者严密遮盖;沙、石、土方等散体材料须覆盖;场内装卸、搬倒物料应遮盖、封闭或洒水,不得凌空抛掷、抛撒;

1.5.5、建筑垃圾集中、分类堆放,严密遮盖,及时清运;生活垃圾采用封闭式容器,日产日清;施工现场不得熔融沥青、焚烧垃圾等有毒有害物质;

1.5.6、垃圾清运应预先办理相关手续或委托具有垃圾运输资格的运输单位进行,不得乱卸乱倒垃圾:

1.5.7、场容场貌整洁,做到工完场清。

1.5.8临主干道围挡高度不低于2.5米,稳固整齐;

1.5.9、、建筑工程主体外侧使用符合规定的密目式安全网封闭,密目式安全网应保持整齐、牢固、无破损,严禁从空中抛撒废弃物;

1.5.10、合理设置出入口,并采用混凝土硬化;设置洗车设施,保持出场车辆清洁;

1.5.11、建筑面积在8000平方米以上(含本数)或工期1年以上的单位工程,施工现场的道路、作业场地内,采用混凝土硬化。

1.5.12、合理设置排水系统和沉淀池,保持排水通畅,污水未经处理不得城市管网。

2、项目部成立扬尘防治领导小组,明确管理人员责任。

3、明确本项目扬尘防治管理目标。

工作目标:

减少施工现场粉尘排放,现场目测无扬尘、运输无遗洒。

指标:

符合泰州市各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中关于建筑工地扬尘达标的要求;

分析本工程管理人员、操作人员;施工部署、材料、施工、安全各环节;施工准备、基础施工、结构施工、装修施工、清理移交各阶段的产生扬尘的控制点。

确定分项管理目标和防治要点。

制定扬尘防治工作奖惩办法。

4、编制项目扬尘防治方案,针对各个阶段防治要点制定控制办法。

在施工人员进场教育时进行扬尘防治方案交底,各分项工程施工交底时进行分项工程扬尘防治要点交底;班前教育增加扬尘控制教育。

5、现场临设布置、施工生产、安全管理、材料管理、进度管理、商务管理要严格执行扬尘防治方案内容。

6、每周定期进行两次扬尘防治专项检查,召开专项讲评会,对检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开出“隐患问题通知单”,相关部门在收到“隐患问题通知单”后,应根据具体情况,定时间、定人、定措施予以解决,项目经理部有关部门应监督落实问题的解决情况。

《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资料》中的相应记录。

7、定期召开“扬尘防治领导小组”工作例会,总结前一阶段的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管理情况,布置下一阶段的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并邀请建设单位代表、建设单位现场工程师参加例会,听取建设单位代表、现场工程师关于现场环境保护管理方面提出的管理不足及改进意见,并积极组织进行改进与落实。

8、环境保护管理实施控制

8.1、信息交流

8.1.1、内部信息交流

综合管理部负责有关扬尘防治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理,包括接收到的公司的扬尘防治要求、通知;

项目工程部、技术质量部及时将所获取的相关扬尘防治信息传递至扬尘防治小组。

扬尘防治小组及时将项目扬尘防治监视和测量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内外部审核情况通报至相关部门及岗位;

信息交流的方式可以是电话方式,也可以是书面或网络方式,但对于较重要或有追溯性的事项应采取书面方式。

8.1.2、外部信息交流

综合管理部负责收集、接收来自公司外的相关方(建设单位、设计、环保部门)的有关环保管理方面的信息,并根据需要传递至相关部门和岗位。

综合管理部内设立社会群众来访接待机构,接待、记录相关方的关于环保方面的投诉或抱怨,并及时将情况报告至项目领导,及时采取措施,达到相关方满意;

扬尘防治小组负责收集当地建筑主管部门、环保主管部门发布的有关环保方面规定性文件和信息,及时传达至项目的相关部门及岗位,并组织落实;

8.1.3、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公司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在公司局域网上发布,项目要求各岗位人员认真学习体系文件;

项目要求进入本项目的全体人员认真落实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

8.2、文件控制

8.2.1、所有与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文件都应按照受控文件的要求予以控制;

8.2.2、综合管理部负责接收、登记、分发上级或外来的与环境体系有关的文件,并定期评审文件的有效性,确保文件始终为有效版本;

8.2.3、对于已作废的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文件,由综合管理部按发放记录进行回收,并予以销毁,对有保留价值的文件,征得扬尘防治小组的意见,加盖作废章后进行保存;

8.2.4、本项目环境管理方案为受控文件,项目经理批准后生效;

8.3、运行控制

8.3.1、专业工程师在编制施工技术方案或进行技术交底时,应参照项目扬尘防治作业指导书及方案提出的对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要求,明确实施标准,技术质量部负责保存这方面的证实文件;

8.3.2、工程组应负责将项目的环境管理要求通知至相关的作业队,使他们了解项目的扬尘防治要求并落实。

工程部保存通知至作业队的相关证实文件。

8.3.3、物资采购组负责将公司及项目的环保要求通知至相关供应商,并保存其相关的证实文件。

物资采购组在进行物资验证时,同时验证物资的环保要求,并做出记录;

8.4、应急准备和响应

8.4.1、项目应急准备和响应措施应针对当政府发布雾霾或大风预警时,保证在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时,有响应的程序来应对,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降低损失。

8.4.2、在适宜的施工阶段,由工程经理组织项目演练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项目环境管理员做出并保存记录(包括照片)。

第六节:

扬尘综合治理保障生物安全措施

1、做好扬尘治理工作,切实加强“六个百分之百”、“门前三包”、“进门查证、出门查车”等扬尘治理措施;加强洒水降尘、清扫保洁工作。

遇有大风蓝色预警(风力四级)及以上恶劣天气时,立即停止土方运输、土方开挖、土方回填以及其他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施工作业。

采取专人负责每日洒水和清扫,并在施工现场四个角落及扬尘产生较多部位布置除尘雾炮机定时进行现场降尘处理。

2、对载有土方的车辆离开现场时,用清洁和不渗透的隔尘布完全覆盖所载土方,确保土方不会漏出。

对现场堆放的土方要完全覆盖,防止扬尘。

对撒漏在路面上的土方及垃圾,及时安排专人清理。

3、加强对进场施工机械、设备的检查、监管力度,达不到国家排放标准的机械、设备不准进场。

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随时进行保养、维护,确保其处于正常排放标准。

4、现场材料摆放整齐,现场设置材料堆放场,各种材料分类堆放,堆放高度满足要求。

现场材料随用随运,不宜大堆太多。

5、其他措施

5.1、材料、土方覆盖

施工现场裸露地面采取绿化、固化措施。

临时堆放的土堆采用密目网进行覆盖。

水泥、二灰、灰土、砂石等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应密闭存放或进行覆盖,使用过程中应采取有效防尘措施。

对于土方工程,开挖完毕的裸露地面应及时固化或覆盖。

5.2、主要道路及场地硬化

施工现场材料存放区、材料加工区等场地采用混凝土硬化。

施工现场工程施工使用的场外道路及时清理。

5.3、洒水降尘

遇有四级以上风的天气不得进行土方运输、土方开挖、土方回填等作业及其它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施工作业。

按照政府要求,应按相应级别停止土石方工程施工、拆除工程施工、渣土车砂石车等易扬尘车辆运输、室外露天作业等作业。

施工现场外脚手架拆除、场地平整、土方开挖、土方回填、建筑垃圾清运及道路施工等作业时,应当边施工边适当洒水。

施工现场应每天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进行清扫洒水,在土方施工、干燥天气、风力四级以上的天气条件下,应适当增加洒水次数。

施工现场各区域配备2台降尘炮雾机,定时进行降尘处理。

5.4、垃圾存放、运输、消纳

开工前制定建筑垃圾、土方清运和处置作业方案,依法办理建筑垃圾消纳许可证。

施工前,到属地市政市容部门申请办理建筑垃圾消纳许可证,并在施工现场大门口张贴公示。

施工现场设置封闭式垃圾站,施工垃圾、生活垃圾应分类存放,现场垃圾运输至指定垃圾消纳点消纳。

施工现场高处的建筑垃圾清运必须装袋或采用封闭式容器吊运,严禁凌空抛撒,施工现场内垃圾应及时清理。

施工垃圾清运时应提前适量洒水,采用封闭式垃圾清运车,并按规定及时清运消纳。

5.5、车辆清洗

施工现场出入口设置车辆冲洗设施,施工各阶段所有出场车辆必须经清洗后驶出现场。

施工现场车辆冲洗设施投入后,现场设专人监管,必须确保100%使用。

5.6、施工围挡及防护

现场围挡、围墙完整、牢固、美观,围墙材质采用专用金属定型材料,部分位置采用砌块砌筑。

定时对围挡进行维护。

外防护脚手架采用绿色密目网进行封闭,封闭严密,与架体固定牢固。

密目网要定期清理,保持干净、整齐、清洁。

施工中防止建筑垃圾、建筑材料、现场渣土等向场外遗撒飘散,保持施工现场内、外干净整洁。

5.7、洒水、清扫、降尘设备配备

施工现场各施工区域配备2台洒水车,2台除尘雾炮机,配备数量必须满足现场清扫、降尘、除尘需要。

5.8、施工扬尘投入措施材料设备清单

投入措施材料设备或采取的技术措施

数量

备注

雾炮机

1套

现场道路

洒水车

1辆

现场道路

外脚手架采用防尘密目网全封闭

200平米

2000目密目网

水泥、白灰和其它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材料设置封闭库房

各1处

现场

石子、黄砂用密目网进行遮盖

2000平米

现场

食堂油烟净化装置

2套

食堂

施工扬尘治理培训教育、检查(人工)

每人0.5天

清理冲洗干净车辆(人工)

1人

按需要

垃圾清理、洒水、清扫保洁措施(人工)

1人

每天

现场一律使用预拌砂浆

按需要

石材切割或磨光设置专用封闭式的切割间,必要时带水切割

按需要

及时垃圾清运,设置垃圾箱和一次性生活垃圾袋

按需要

土方进场时,随到随用,防止裸露

按需要

钢筋和机电加工区及时清理铁屑

按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