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2872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docx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季氏将伐颛臾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docx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

一、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 :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2、孔子思想

政治:

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

修身:

“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伦理思想:

“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思想:

维护封建等级制正名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教育:

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品德:

“温、良、恭、俭、让”

3、孔子格言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欲速则不达。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四海之内皆兄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小不忍则乱大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4、论语

论,纂辑的意思,应读lún;语,言谈。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

《论语》全书20篇,每篇包含若干章节,一章记独立的一段话或独立的一件事,篇幅都不长。

《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

“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论问普。

普略不隐,对曰:

‘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

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

二、时代背景:

季康子(?

—前468),即季孙肥,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

姬姓,季氏,名肥。

谥康,史称“季康子”。

季孙肥之“孙”为尊称,“季孙”并不是氏称,“季孙某”仅限于对宗主的称谓,宗族一般成员只能称“季某”。

故季孙肥为季氏,而非季孙氏。

季平子生季桓子,季桓子生季康子。

季康子,事鲁哀公,此时鲁国公室衰弱,以季氏为首的三桓强盛,季氏宗主季康子位高权重,是当时鲁国的权臣。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

“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

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1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故号称“三桓”。

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

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

①前594(鲁宣公十五年)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②前562(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前517(鲁昭公二十五年)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

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

“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三桓中,季孙氏势力最大。

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攻取颛臾(春秋小国,附属于鲁国,故城在山东费县西北。

其国君与鲁国国君都是公臣,且与鲁国公室亲近)。

其原因有二:

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助鲁国公室,对自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冉有:

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求。

季路:

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

)但他们听了孔子(从“仁”政的观点出发,反对“讨伐”颛臾)的观点后,并不服气。

其实,做为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和季路在内心里是很支持“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的:

“冉有曰: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

  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

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惧祸而止。

《史记·孔子世家》载:

“仲由为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鲁哀公三年),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

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

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

参考资料

1、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时鲁国世系表(公元前)

★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

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帝王姓名世系   在位年代庙号谥号死因及陵址

  姬敖|姬濞之弟|825—816|武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戏|姬敖之子|815—807|懿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御|姬戏之侄|806—796|伯御|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称|姬戏之弟|795—770|孝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弗|涅姬称之子|769—723|惠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息|姑弗涅之子|722—712|隐公|被姬允所杀

  姬允|弗涅之子|711—694|桓公|被齐襄公所杀

  姬同|姬允之子|693—662|庄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起|方姬同之子|661—660|闵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申|姬同之子|659—627|僖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兴|姬申之子|626—609|文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妥|姬兴之子|608—591|宣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黑|肱姬妥之子|590—573|成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午|黑肱之子|572—542|襄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稠|姬午之子|541—510|昭公|被放逐死于河北成安

  姬宋|姬稠之子|509—495|定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将|姬宋之子|494—468|哀公|流亡越国,不知所终

    姬宁|姬将之子|467—431|悼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嘉|姬宁之子|430—410|元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显|姬嘉之子|409—377|穆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奋|姬显之子|376—355|共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屯|姬奋之子|354—346|康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偃|姬屯之子|345—317|景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叔|姬偃之子|316—297|平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贾|姬叔之子|296—274|文公|山东曲阜鲁国故城西

  姬雏|姬贾之子|273—249|顷公|死于山东阳谷县

2、在《论语·子路第十三》中,有连续三篇记载的是孔子与季康子的对话,内容涉及社会管理,两人一问一答,言语不多,但孔子给出的结论却耐人寻味。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回答说:

“政者正也。

为政者首先要正直。

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

孔子曰: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苦于盗贼太多,向孔子求教。

孔子答道:

“如果你自己不贪求财货,即使你奖励偷盗,他们也不会去偷。

”)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

“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

”孔子说:

“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

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

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

三、分析课文

文章选自《论语·季氏》,题目《季氏将伐颛臾》是编者加的。

本篇是一篇记言散文,属于论说文中的驳论文。

1、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三段。

第一段:

写孔子听到冉有、季路通报季氏将伐颛臾后的回答。

主要阐明季氏不该攻打颛臾的理由。

第二段:

写孔子听到冉有说出推卸责任的话以后做出的回答,主要说明冉有、季路对事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三段:

写孔子听到冉有为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辩解时所做的回答。

指出问题的要害不在于季氏忧虑颛臾近于费,而在于萧墙之内之患,同时阐明治国治家应用文教德化的主张,体现了孔子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这是一篇议论文,每段是一个驳论。

第一段:

子路、冉有报告孔子:

季氏要伐颛臾(敌论)

孔子论点:

颛臾是不应该被伐的。

(无乃尔是过与?

论据:

事实一:

颛臾是有来历的(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事实二:

颛臾是自己人(且在邦域之中矣)

事实三:

颛臾是同事(是社稷之臣也)  演绎论证

第二段:

子路、冉有强调自己没有责任(敌论)

孔子论点:

你们二人是免不掉责任的。

(且尔言过矣)

分论点一——在其位应该管其事

分论据一:

周任说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证

分论据二:

生活中的道理(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类比论证

分论点二——饲养员与保管员的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类比论证

第三段:

子路、冉有强调讨伐颛臾的原因是“后世必为子孙忧”(敌论)

孔子论点:

季氏的做法不合儒家之道。

分论点一——你们应该心口一致。

分论据:

君子应该怎样行事(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客观规律

分论点二——你们的做法不合儒家之道。

分论据:

正面阐述儒家之道(丘也闻有国有家者…既来之,则安之)对比论证

分论点三——指出坚持错误做法的后果(今由与求也……萧墙之内也)。

2、写作特点

(一)应驳的靶子明确,批驳的论点鲜明。

文章的开始就提出了应驳的靶子,同时批驳的论点也鲜明,正如第一段孔子批驳的"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

"不仅观点鲜明,甚至带着鲜明的感情色彩。

然后提出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有三点。

(二)论据的多样性。

  本文运用了三种论据:

  

(1)是以历史材料作论据,如"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2)是以现实事件作论据,如颛臾在邦域之中,而且是社稷之臣,冉有、季路不能辅佐即是,"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3)是以名人名言作论据,如"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三)以对话的形式展开了驳论,破中有立。

文章由冉有的三段话引出了孔子的三段议论:

1、先报告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的事,孔子用历史和现实批驳了他们之后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颛臾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2、既而冉有推卸责任,即“夫子欲之,是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以史书之名言为论据,及形象的比喻,批驳了他们之后,又以反问的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3、最后,冉有又提出“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此时义正辞言的提出自己的主张,指出应该以修文德来治国,并尖锐地指出其实质性的问题,那就是“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这些地方都是都是破中有立。

(四)运用比喻句、排比句、反诘句以增强说理的力量。

1、本文第二段中孔子批驳冉有、季路推卸责任,先是用了“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的比喻,说明他们辅佐季氏的失职。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的比喻,这一比喻有双重语意。

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

“虎兕出于柙”比作季氏攻打颛臾。

“龟玉毁于椟中”比作颛臾被消灭,这是一层语意。

第二层语意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人。

“虎兕出于柙”行凶,“龟玉毁于椟中”是看管人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比喻含义丰富,非常形象地批评了冉有、季路的失职。

2、文中的排比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3、文中的反诘句有:

第一段中"求!

,无乃尔是过与?

何以伐为?

"第二段中"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

"这些反诘句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比正面阐述更有力,更能引起人的警觉。

四、扩展阅读(理解儒家治国之道)

1、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2: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课文和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分析,可看出孔的主要政治思想是:

修文德,以德报人,反对法治,主张礼治,反对武力征伐。

 

五、参考译文:

季氏将要攻打颛臾,冉有、季路去见孔子说:

"季氏将要对颛臾动武了。

"

孔子说:

"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

颛臾,上代君王曾经授权它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的国境早就在鲁国境内了,是和鲁国共存亡的藩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

冉有说:

"季氏要攻打它,我们二人都不想这么做。

"

孔子说:

"冉求,周任有句话说:

'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去担任官职,如果不能,就要辞职',假如瞎子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了也不去搀扶,那又那里用得上助手呢?

你得话说错了,虎兕跑出笼子,龟玉毁在盒中,这是谁的错?

"

冉有说:

"现在颛臾城墙坚固,又离费城很近,现在不夺过来,将来会成为子孙的祸害。

"

孔子说:

"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说自己'想要',却要找理由去做的人。

我听说诸侯和大夫,不怕财富少而怕分配不平均,不怕人少而怕境内不安定。

因为平均了就没有贫穷,和睦相处就不会觉得人少,安定了就没有危险。

这样,如果远方的人不服,就用仁政招徕他们;使他们来了之后,就使他们安心。

现在你们二人辅助季氏,远人不服却不能招徕他们,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保全,反而想着在国境内使用武力,我担心季孙的祸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君呢。

"

六、作业:

记忆并解释下列成语:

祸起萧墙、分崩离析、季孙之忧、开柙出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