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与案例13单元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2795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与案例13单元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与案例13单元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与案例13单元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与案例13单元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与案例13单元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与案例13单元doc.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与案例13单元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与案例13单元doc.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与案例13单元doc.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与案例13单元doc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与案例(1-3单元)

1.1放大镜

【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

教学录象

学生分组:

放大镜、树叶、新闻纸;书写纸、铅画纸、过滤纸;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水槽(带水)。

【教学过程】

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

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

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1.放大镜下的发现

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讨论:

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科学文件夹

 

桂花树叶

新闻纸

用眼睛观察

 

 

用放大镜观察

 

 

用眼睛看到的桂花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用眼睛看到的新闻纸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哪些细节是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教师用教学录象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

讨论:

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

2.它们是什么

教师出示书写纸(1号)、铅画纸(2号)、吸水纸(3号),让学生根据眼睛观察到的特点判断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铅画纸,哪张是吸水纸?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铅画纸、吸水纸的特征,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科学文件夹

编号

预测纸的种类

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特征

验证后确定的种类

1

 

 

 

2

  

  

 

3

 

 

 

3.自制放大镜

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

讨论:

怎样用这些器具制作放大镜?

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

讨论:

这些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资料。

4.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

教学设计与案例

1.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嘉善实验小学:

徐坚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凸透镜),其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视野越小;中心厚度越小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小、透镜视野越大。

2.掌握两种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3.学会选择用适当倍数的放大镜观察物体。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

放大镜、直尺、方格纸、书写纸(打有小6号文字)。

学生分组:

方格纸、放大镜(5倍)、放大镜(10倍)、布、无色玻璃球、粉笔、铅笔头、石块、八角茴香等。

【教学过程】

1.观看教学录象

2、放大了多少倍

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上的小字,我们怎么知道被放大了多少倍?

让学生讨论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方法一:

将放大镜放在有格子的纸上,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B);A除以B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方法二:

用直尺量出方格的边长(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时,将直尺搁在放大镜上量出被放大的格子的边长(B);B除以A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3.什么样的放大镜能放得更大

教师出示放大倍数不同、直径相同的两个放大镜,问:

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形状上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学生观察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并用这两个放大镜放大书写纸上的字。

讨论: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教师出示一块布,问:

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

观察并用表记录观察结果。

科学文件夹

放大镜的倍数

5倍

10倍

观察布料的结果(图)

 

 

不同点

 

学生讨论:

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

学生用无色玻璃球观察物体布料,讨论:

观察到的有什么不同?

范围有什么变化?

教师小结:

我们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放大倍数越大的透镜,视野越小;放大倍数越小的透镜,视野越大。

 

4、教师出示粉笔等物体,要求学生用倍数较高的放大镜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科学文件夹

编号

物体名称

用放大镜观察的结果

1

粉笔

 

2

铅笔头

 

3

橡皮屑

 

4

石块

 

5

面包

 

6

八角茴香

 

7

自己的皮肤

 

8

 

 

9

 

 

教师出示蝗虫和蚕卵标本,让学生思考:

观察蝗虫标本和蚕卵标本,应该各选择怎样的放大镜?

5.教师小结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1.5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制显微镜的探究活动,知道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阅读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并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了解显微镜发展的历史,体会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技术的改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促进着科学研究的发展。

3.以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励学生。

【教学准备】

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粉、青苔、蚕丝、纸纤维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学过程】

1.引入

提出问题:

我们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

学生小组讨论,尝试。

班内交流。

2.怎样放得更大

探究:

用两只手一前一后分别拿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如教材上的图),反复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

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

教师设问:

猜猜看,放大倍数是2倍和3倍的两个放大镜叠加在一起,最大能放大几倍呢?

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归纳出两种可能“倍数相加等于4倍”、“倍数相乘等于6倍”。

教师告诉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是两个放大镜的倍数相乘。

教师说明显微镜的原理:

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在17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

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观察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3.做个简易显微镜

讨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制作:

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只用一个放大镜时观察不清的文字和图片,看看观察效果如何。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青苔、花粉等,比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5.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

阅读教材上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讨论: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6.讲解:

教师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能把物体放大300倍,使人类看到了过去从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

后来人们不断改进技术使显微镜不断改进和完善,可以把物体放大到1500倍左右,能分辨出百万分之一毫米的物体。

但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1932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由此把放大倍数提高到1万倍。

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已经研制成功了放大率200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人们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知道了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从而发现了原子世界。

1983年,人们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

这种显微镜比电子显微镜更先进。

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

7.提出下一节课的研究任务——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1.6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教学目标】

1.发现并提出有关生命世界的问题,产生对生命世界更多了解的愿望。

2.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研究,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探索微小世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能对观察过程和结果进行整理,写出简单的符合要求的观察报告,在班上和大家交流。

【教学准备】

1.教师预先准备好一些资料卡片或相关的书籍,这些资料卡片主要是操作方面的。

比如如何培养和观察霉菌、如何培养手上细菌的菌落、如何获得生活在水里的微生物等。

2.根据学校的条件,准备一些显微镜和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标本、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

1.引入

对话:

詹森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只看到了跳蚤,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列文虎克会有这么多精彩的发现?

我们的许多同学也用显微镜发现了生物世界的许多有趣的问题,大家读读我们教材上的事例。

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宝石花耐旱的秘密”等内容。

讲解:

“宝石花耐旱的秘密”的作者善于观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又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解决了问题,得出了宝石花耐旱的答案。

我们在平时观察中,对周围的生命世界也一定有许多问题,让我们也来自己寻求答案。

2.提出问题

我们对生命世界有哪些问题呢?

可以从自己的家、校园、我们的身体等方面好好想想。

自学课文第12页,然后分组讨论,互相启发,然后归纳出几个可以探究的问题。

如:

鱼缸里的水变绿了,是不是水里有什么微生物?

厨房里的砧板上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土壤中有没有微生物?

我们的头发在显微镜下是什么样的?

……

大组交流。

各组提出本组的问题,由学生或老师把这些问题都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归类和筛选。

3.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和准备观察材料

说明显微镜下观察的要求,讲解观察标本的制作和培养。

出示显微镜,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进行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

4.确定研究课题,制订研究计划

各组从这些问题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本组的研究课题。

根据问题制订观察研究的计划。

大组交流计划。

5.布置课外观察任务

在家长或者老师的帮助下,按计划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研究。

根据自己的观察研究写出研究报告。

告诉学生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要求,包括课题名称、问题是怎样提出的、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研究结果、收获和体会。

内容要真实,除正文外,可附图、表格、照片、实物等。

 7、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

教学目标:

1.培养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增强合作探究的意识。

2.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能对观察过程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整理,写出简单的符合要求的观察报告。

3.发现并提出关于生命世界的问题,获得关于生命世界的更多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对教室环境做相应布置、制作一张“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的研究大海报、了解各组研究的课题内容。

学生准备:

整理小组研究的方法、步骤、结果、遇到的问题等,完成《汇报交流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观察活动的材料准备、确定的研究计划以及研究报告的内容、格式进行回忆、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开个科学展示会,交流大家在上节课中研究的过程、方法,研究的成果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交流会前的准备

1、在交流会中,请大家把自己小组研究的情况介绍给大家,既向大家展示自己组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向大家征求对自己组的研究情况的意见。

同时,我们也要互相评一评,看看哪组的研究更好?

2、那么我们怎样看一个研究好不好呢?

应当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呢?

请大家想一想。

3、学生共同讨论,形成评价标准:

A.有明确的选题

B.有完整的计划

C.研究报告内容齐全(包括选题的目的、研究的方法和过程、研究的结果、研究中的问题等几个方面)

D.表述清楚有条理

E.小组成员团结合作

三、召开“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科学展示会

1、下面开始我们的“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科学展示会。

由第一小组先进行汇报,请其他组的同学认真仔细听,对他们的研究报告有什么意见、建议或者问题,可以在他们汇报结束后提出来,然后再由第一小组的同学进行解答。

2、学生汇报。

3、交流:

教师组织其他组的同学对第一组的研究报告提出意见、建议,指出其中不足之处和改进意见,并由第一组同学解答质疑。

根据评价标准,综合各方面情况,对小组成果进行评价。

4、继续组织其他组的汇报和评价活动。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对今天的科学展示会进行评价,想想有没有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

2、学生评价课堂组织情况

3、教师小结并提出希望。

五、教师请学生把小组的研究报告张贴在课前准备的“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研究大海报上,供大家学习参观。

嘉善逸夫小学王丽娟

8、微小世界和我们

教学目标:

1.体会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扩大了人类的观察范围,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微小世界的欲望。

2.能做酵母发面的实验,并提高学生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

3.知道酵母发面的原理,懂得人类对微小世界研究的成果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教师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表一或表二)

          每组一份酵母菌发面材料:

面粉、酵母、水、塑料量杯。

学生准备:

整理收集的资料,完成表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自从人类发明了放大镜和显微镜以来,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观察和研究取得了许多了不起的成果。

在课前,老师要求大家收集有关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资料,并且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填写在收集表中,大家完成了吗?

2、这节课,我们就先一起来交流关于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资料。

一组同学在交流的时候,大家注意仔细听。

有什么问题可以在他们交流后提出来。

二、资料交流会

(教师组织学生按序分组汇报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资料)

1、教师:

哪组同学愿意先来交流你们收集到了哪方面的资料?

2、学生汇报、交流。

(等一组汇报之后,教师组织其他学生对这一组的资料进行评价和质疑,由汇报的小组进行解答。

按这样的方法,组织其他组的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并对交流的资料进行讨论评价。

(及时结合学生所谈到的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如学生谈到: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工程时,可以激发学生为祖国有这样的科学家的自豪之情,也可适时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将来向袁隆平一样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的欲望。

3、教师小结:

大家收集的材料真丰富!

像同学们刚才所介绍的,人类确实在探索微小世界的道路上有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的发现,既有食品、医学方面的,也有农业、生物工程、微电子技术等其他方面的,这些发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

我们有些同学还每天都在享受着这些发现所带来的成果。

三、尝试用酵母菌发面

1、(出示:

面粉、酵母、水、塑料量杯)大家看,这是什么?

2、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酵母。

很多同学早餐都要吃馒头或者包子,那么馒头、包子是怎么制作的呢?

它们在制作的过程中,都要经过发酵这个过程,通过发酵可以使面粉体积膨胀,而发酵就离不开酵母。

今天我们也一起来尝试着怎么使面粉发酵吧!

3、教师示范:

先用一小烧杯(50毫升)水将酵母(10克左右)化开,再加入面粉(100克左右)和匀,揉成面团,然后放入塑料量杯中。

4、现在我们来观察面粉会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每隔20分钟观察记录一次,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中。

5、学生分组尝试面粉发酵的实验。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课外坚持记录:

面粉发酵后会产生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课外继续观察记录,课后一起交流面粉的变化情况。

嘉善逸夫小学王丽娟

2.1垃圾堆里有什么

黄岳云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人们在每天消耗的食物、纸张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中,产生了许多的生活垃圾分布

在城市或农村的垃圾堆里,对市容和村貌的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些可以回收利用,有些则不能回收利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以家庭垃圾为例,利用调查与统计的方法,了解人们在生活中产生垃圾的来源、数量、分类、去向和人们对垃圾的处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垃圾堆里有什么的活动中,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对垃圾进行调研的兴趣,了解对生活垃圾的收集与分解,逐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知道生活垃圾里有什么,尝试对生活垃圾的分类。

2、难点:

了解对生活垃圾的收集与分解。

三、教学准备

1、提前布置对家庭产生的垃圾及其数量、种类等进行调查。

2、一些废弃物品,如空饮料瓶、玻璃瓶、纸盒等。

3、垃圾对、垃圾场的录像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生活用品,同时又要扔掉很多的垃圾。

你们知道家里一天扔掉对少垃圾吗?

这些垃圾分别是怎么来的呢?

2、出示观察教师垃圾桶内垃圾的情况,想想我们班级每天会产生多少垃圾?

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

让我们来调查一下吧。

(二)调查家庭垃圾

1、讨论可以调查的内容:

家里一天要扔掉多少垃圾?

怎样给垃圾分类,看看扔掉的垃圾中有哪些东西。

2、不同日子里产生的垃圾量可能不一样,怎么办?

为了取得真实的数据,可以记录2—3天的情况再算出一天的平均垃圾量。

3、对某位学生带来的家里存储一天的垃圾袋的垃圾进行分析与统计,填在附表中。

垃圾类别

垃圾名称

垃圾重量(千克)

塑料

金属

玻璃

……

(三)汇报讨论对垃圾的调查情况

1、出示空塑料瓶、玻璃瓶、纸盒等后,问:

你们认为这些是垃圾吗?

它们还有用吗?

能从垃圾堆里找到这些物体吗?

2、说说你们家里的垃圾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由学生堆调查的垃圾情况进行汇报交流。

3、统计全班一天家庭中垃圾的总量,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多少垃圾,计算垃圾中纸品、塑料大致所占的比例,还可以推算全市、全省、全国一天产生的垃圾量。

4、我们大家每天都在制造许多垃圾,除家庭外,还有哪些单位产生大量垃圾?

举例说明垃圾数量是惊人的。

(1)阅读科学作业本第9页上的小资料。

(2)播放垃圾堆积如山的场景的影像。

(四)总结

1、哪些物品是属于生活垃圾?

2、怎样给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3、我们家里的垃圾最后到哪里去了?

(五)课外延伸

1、垃圾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2、人们是怎样处理垃圾的?

3、我们周围的环境中还存在着哪些垃圾问题?

2.2建一个垃圾填埋场

黄岳云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垃圾对于环境会产生污染,收集与分解垃圾是为了减少或防止环境污染,通过充分了解人们对垃圾处理的一般方法,有利于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2、处理与方法

通过做垃圾填埋模拟实验,经历尝试设计合理、清洁垃圾填埋场的活动,了解现代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和作用,分析仍然存在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能积极主动地探究人们对垃圾处理的一般方法的兴趣,初步体验建一个合理、清洁的垃圾填埋场的感受,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认识垃圾会对环境产生污染,了解人们对垃圾处理的一般方法,进一步明确生活垃圾和固体垃圾的利与弊。

2、难点:

初步尝试体验建一个垃圾填埋场的活动过程,了解现代垃圾填埋场的设施和作用,分析找出仍然存在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广口瓶、干净的小石子和沙、纸巾或废纸、墨水、瓶盖上打一些小孔的塑料瓶。

2、现代清洁垃圾填埋场钩子图。

3、填埋场填埋垃圾过程的录像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每天产生的这么多垃圾被送到指定的地点后,垃圾车要把它们送到那里去?

最后又是怎样处理的?

2、如果把垃圾露天堆放有哪些不对?

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

3、人们采用把垃圾填埋起来,是否就一定安全了呢?

(二)进行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过程

1、播放观看垃圾场填埋垃圾的录像,大家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下面我们要做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怎样设计和操作呢?

2、指导学生按照教材第22页上介绍的方法分组实验

(1)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2)这个实验模拟的是什么?

实验的每个部分分别代表了什么?

3、通过实验后,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

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填埋场,还会对周围环境带来哪些危害?

(三)探索减少污染的垃圾填埋场

1、为了防止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我们要设计一个更好的垃圾填埋场吗?

2、要设计一个合理、清洁的垃圾填埋场,最主要的方法是把垃圾和环境隔离开来。

那么怎样设计才能达到这个要求呢?

3、分组尝试设计减少污染的;垃圾填埋场,注意记录设计的要点。

4、个组汇报交流设计流程,对次方案进行评价。

5、读图观察真正的垃圾填埋场的构造图,探讨它是怎样防止垃圾污染环境的。

6、这样的垃圾填埋场比垃圾堆好吗?

能保证安全了吗?

填埋场在填满垃圾后,能在它的上面种农作物和建造房子吗?

(四)垃圾焚烧的分析

1、处理和解决垃圾除了采用堆积法和填埋法以外,我们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处理和解决垃圾呢?

2.介绍焚烧垃圾的方法,分析找出这种方法的优缺点。

(五)总结

1、垃圾除了生活垃圾外,还有什么垃圾?

2、人们处理和解决垃圾的方法有哪几种?

这些方法是否都是有利有弊的?

(六)课外延伸

1、人们处理和解决垃圾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

2、我们怎样做才是处理和解决垃圾更有效的方法嗯?

 

2.3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教学目标】

1.经历研究包装盒的活动,了解过度包装和滥用塑料包装的危害。

2.知道垃圾减量的重要性,探索减少丢弃和物品重新使用的一些方法。

3.用实际行动减少垃圾,做力所能及的事,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学生:

每人带1~2个商品包装盒。

教师:

几个过度包装的包装盒和注意了环保的包装盒。

称重的弹簧秤。

再利用的小用品或工艺品,如空罐做的笔筒、饮料瓶做的花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已经知道垃圾要污染环境,处理起来十分困难。

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垃圾问题呢?

(根据学生的讨论回答,教师适时引导或归纳:

解决垃圾问题要从各方面努力,首先要从根源上想办法减少垃圾的数量,然后把可以用的材料回收,最后剩下的再作无害处理)

2.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好办法。

日常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的?

3.师生一起探讨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言之有理就应给以肯定,如双面打印可以节约纸张,自己带喝水的杯子,少买瓶装饮料,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以减少纸和塑料的丢弃等,教师可引导学生侧重于考虑家庭中和学校里的哪些垃圾可以想办法减少)

二、包装盒的观察研究

1.一般情况下商品都有包装,包装有什么用呢?

(便于保存、运输、计量、标识等,而且比较卫生)

2.包装最后到哪里去了?

(都成了垃圾)

3.商品不同,包装的方法也千差万别,今天我们就来观察研究包装盒,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4.教师出示教材第24页上的问题,解释什么叫“过度包装”。

5.讨论:

用什么方法或标准来衡量有没有“浪费”的情况。

(如可称量包装和商品各有多重或体积各占多少,也可用估测的方法)

6.分组观察、思考教材第24页上的1~3个问题。

7.汇报观察研究结果。

8.全班研讨教材第24页上的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