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全套教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32673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29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全套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全套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全套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全套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全套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全套教材.docx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全套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全套教材.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全套教材.docx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全套教材

8年级(初二年级)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动与静

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第三节快与慢

第四节科学研究:

速度的变化

第一节动与静

1、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参照物:

(1)研究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这个物体不动。

(3)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会不同。

(4)静止的概念:

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静止。

(5)世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米(m)

②常用单位: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③换算关系:

2、时间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

秒(s)

②常用单位:

时(h),分(min),毫秒(ms),微秒()。

③换算关系:

1h=60min,1min=60s,。

3、用刻度尺测长度: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

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厚尺子要使有刻度面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④读取数据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⑤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时间的测量:

(1)用停表或手表测量一段时间。

(2)采用数脉搏跳动次数的方法估测一段时间。

5、测量误差:

(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2)误差不能避免,只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3)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第三节快与慢

(1)速度: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

它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式:

速度=

(3)单位:

①速度的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

②国际单位:

m/s;常用单位:

km/h。

③单位换算:

④速度公式变形:

第四节科学研究:

速度的变化

1、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是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

(3)平均速度:

①平均速度是表示变速运动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②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叫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计算公式

③在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注意是哪一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物体运动的路程和运动的时间必须一一对应。

第三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二节乐音与噪音

第三节超声与次声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声音由振动的物体发出的,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注意:

物体振动不一定发声)

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振动,物体振动才能发声。

但不是所有振动都能使人耳有声音的感觉,有些物体振动太快或太慢,我们都无法听到所发的声音。

2、常见物体的发声原理:

人发声——利用声带的振动

笛子发声——空气柱振动

蜜蜂、蚊子——利用翅膀的振动

琴、二胡等——利用琴弦振动发声

鼓、锣等——靠鼓面或锣面振动发声

3、声音的传播条件:

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

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我们将会听到闹钟声音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若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则闹钟的声音又会逐渐增大。

以上现象说明了闹钟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事实表明,声音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如空气)才能传播出去(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不仅仅空气能传播声音,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

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反映声音高低的,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

频率是表示振动快慢的物理量,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

振动频率大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高,听起来尖细;振动频率小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低,听起来低沉。

(2)响度即声音的强弱,它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

振幅是表示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指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振幅大,声音的响度大;振幅小,声音的响度小。

①声音的响度还与声音的频率有关,在振幅相同的情况下,一般人感到每秒1000次左右的振动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②声音的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远近有关,声音向外传播,越来越分散,越来越弱,响度就越小。

(3)音色表征不同声音的特征,与发声体本身的特征有关。

音色是我们分辨各种声音的依据,它不受音调、响度的影响。

不同乐器,即使发出音调、响度相同的声音,我们也很容易识别乐器种类,不同人发出的声音,就是由于音色不同。

5、人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

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

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

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

第二节乐音与噪音

1、区别乐音还是噪声的方法:

(1)从定义本质上区别:

乐音即好听、悦耳的声音,它是发声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噪声即嘈杂、刺耳的声音,它是由发声体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超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从这一点看,所有声音都可能成为噪声,乐音在不适当的场合下也可能成为噪声。

2、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噪声主要来源于人类自身和人类发明的机器。

(4)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①分贝(dB):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它是声音强弱的单位。

0dB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声——听觉下限。

②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学习,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5)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

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6)减弱噪声的方法:

①在声源处减弱:

可以采用更换声源或加屏蔽罩隔离。

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建立隔声屏障来反射或部分吸收传来的噪声。

③在人耳处减弱:

在噪声环境中工作,可以戴上耳塞、耳罩等护耳器具,防止噪声损坏听觉器官。

第三节超声与次声

1、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

(1)声源、介质和良好的听觉器官。

(2)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

(3)声音还必须具有足够的响度,才能引起耳膜的振动,使人有听觉。

2、超声:

声音的频率高于20000Hz称为超声波,也叫超声(人听不见)。

3、次声:

声音的频率低于20Hz称为次声波,也叫次声(人可以听见)。

4、超声的特点及其应用:

(1)超声的方向性强:

声纳、雷达、探测鱼群、暗礁等

(2)超声的穿透能力强:

超声波诊断仪(B超、彩超)

(3)超声的破碎能力强:

超声波清洗仪、提高种子发芽率

第四章多彩的光

第一节光的传播

第二节光的反射

第三节光的折射

第四节光的色散

第五节凸透镜成像

第六节眼睛与视图矫正

第七节神奇的“眼睛”

第一节光的传播

1、光源的特点:

光源指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太阳、发光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有些物体本身不发光,但由于它们能反射太阳光或其它光源射出的光,好像它们也在发光一样,不要被误认为是光源,如月亮和所有行星,它们并不是物理学所指的光源。

2、光的传播规律:

光在同一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三个条件)

3、光的传播速度:

光速与介质有关,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真空或空气中的光速取为,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为真空中的2/3。

4、光年:

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约为m)。

5、光线:

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6、应用及现象:

(1)激光准直。

(例子:

种树、排队、挖掘隧道、打枪)

(2)影子的形成: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3)日食月食的形成:

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

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4)小孔成像:

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第二节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及反射定律

(1)反射:

是指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表面时,有部分光返回原介质中传播的现象。

(2)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入射点:

入射光线与镜面的交点。

法线:

从光的入射点O所作的垂直于镜面的线ON叫做法线。

入射角: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用符号表示。

反射角:

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用符号表示。

(3)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光线沿原来的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界面上,这时的反射光线定会沿原来的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去。

(4)反射类型:

①漫反射:

反射面凸凹不平,使得平行光线入射后反射光线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

②镜面反射:

反射面很光滑,使得入射的平行光线反射后光线仍然平行。

③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a.相同点: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是反射现象,每一条光线反射时,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b.不同点:

是镜面反射的反射面是表面光滑的平面,平行光束反射后仍为平行光束;而漫反射的反射面是粗糙不平的,平行光束反射后射向各个方向。

④实例:

a.光的反射现象例子:

水中的倒影、平面镜成像、潜望镜、凸面镜、凹面镜、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

b.利用镜面反射可以改变光路,例如用平面镜反射日光照亮地道;利用漫反射可以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例如用粗糙的白布做幕布放映电影。

2、平面镜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②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③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④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平面镜中像的形成:

平面镜所成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出)的光线入射到镜面,发生反射,由反射光的延长线在镜后相交而形成的。

如图2所示,光源S在平面镜后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这样的像就叫虚像。

如果用光屏放在平面镜后的S'处,是接收不到这个像的。

(3)实像和虚像:

①实像:

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②虚像:

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4)平面镜的应用:

①成像②改变光路(光的传播方向)

(5)凹镜:

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①性质:

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