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诊所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2590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9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语诊所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成语诊所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成语诊所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成语诊所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成语诊所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语诊所一.docx

《成语诊所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诊所一.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语诊所一.docx

成语诊所一

成语诊所

 

“杀青”是古代的说法,出版界沿用至今。

古代有一个时期中国人是在竹简上写字。

为便于书写和防虫蛀则先用火烤去竹简水分,称为“杀青”。

如《后汉书•吴祐传》:

“父恢,为南海太守。

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

因此可以将电影拍摄完毕称为“杀青”。

“水火无交”意为没有财物牵涉,形容为官清正廉洁。

语出《隋书•赵轨传》,说赵轨任齐州别驾(州刺史的佐吏)四年,政绩很好。

后被征入朝百姓都来送他。

送他的百姓哭着说:

“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

请酌一杯水奉饯。

“习非成是”意为对某些错误事情习惯了,反以为本来就是对的。

语出汉·扬雄《法言·学行》:

“一哄之市政,必立之平;一卷之书,必立之师,习乎习,以习非之胜是,况习是之胜非乎?

“差强人意”原指还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在表示大体上能让人满意。

但不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意思。

“拾(shè同“涉”)级而上”意为“逐级登阶”,许多人把的“拾”读为“十”,把“拾级”解释为“像捡台阶那样猫着腰向上登”。

其实“拾”应读为“涉”,“拾级”的原义则是“前脚登一级台阶,后脚要与前脚并拢一下”然后用“同样的并法”“连步向上走”,后来此语用来表示“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登”。

此读解根据《礼记曲礼》释注。

“溢美之词”不是“赞美之词”,“溢美之词”乃“过分地赞美之词”。

“溢”本意为“泛滥,水流出来”,引申为“过分”。

过分赞美的言词。

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再接再励”常见有人用该词勉励人,实则不应用“励”而应用“厉”,即“再接再厉”。

因为应该写“厉”这个词的地方不是“勉励”而是“磨砺”。

“再接再厉”直译是“(斗鸡)再次接战再次磨砺啄使其锋利”,作为成语则表述的是“勇往直前,毫不松懈”。

而“励”的意思是“劝勉”“再接再厉”这个成语原本是“再接再砺”。

那“砺”是什么意思呢?

“砺”的本义是“磨刀石”,是名词;请记住“再接再厉”的“厉”是“磨砺”,“励”是“勉励”,就不会写别字了。

“刮目相看”一语多与“士别三日”搭配。

“刮目相看”不是“认真地看”而是“擦去你的过去眼光,用新眼光看人”。

此语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江表传》。

“大腹便便”的“便便”是“形容人肥胖的样子”。

“大腹便便”者是指“因肥胖而使肚子大”的人,不是指孕妇和因有病而肚子大的人。

用“大腹便便”形容怀孕已七八个月身子很重的孕妇不合适。

“莘莘学子”是指“学生”的。

使用中有的把“莘莘学子”当成单数,有的在后面添“们”。

这两种情况都不对。

因为“莘莘学子”的“莘莘”是“众多的样子”,“莘莘学子”乃是“众多的学子”。

“趋之若鹜”的“趋”是“奔赴”,“鹜”的本义是家鸭,也可指野鸭。

“趋之若鹜”的今译应是“象成群的鸭子争食一样跑过去”。

比喻很多人追逐某种东西,不指“一个人追求某种东西”。

此语还多含贬义,要慎用。

“明日黄花”的实际含义是“明天过了重阳节的菊花”。

因为过了重阳节赏菊的最佳时期就过去了,因此用此语比喻过时的或无意义的事物。

比喻过时事物,不要改为“昨日黄花”。

“明日黄花”虽只是四个字但它所承载所表示的意义则包括“因为明天过了重阳节菊花就要逐渐凋谢,连蝴蝶都要为此发愁;明天花残了再赏花就过时了”的全部涵义。

改为“昨日黄花”就是太局限于字面义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原为佛家告诫修行的人警惕外界诱惑的话。

后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以后往往面临新的更大的困难。

“道”指佛家修行的功夫。

“魔”是梵文mārɑ的音译,是“魔罗”的略称,意译为“扰乱,破坏”。

佛教认为“魔”扰乱身心破坏修行的力量很大。

所以佛家特别强调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道”与“魔”的位置不要更改。

“燕尔新婚”常被用来祝贺人的新婚。

之所以用此语祝贺人的新婚,并不是因为“燕子是吉祥鸟”,而是因为“燕”是“宴”的通假字,“燕”仍是“安”的意义还有“快乐”的义项,因此“宴”乃是“安乐”的意思。

“宴尔新婚”也作“燕尔新婚”。

“燕贺”“燕侣”均与“燕子是吉鸟祥”有关。

有的文章把“宴尔”“燕尔”与“新婚”同义看待,

“通风报信”中的“风”是指“风声”,是传播出来的不公开的消息。

“通风报信”专指“暗中告知机密消息或紧急情况”的,不是告知公开的正式的消息。

“良莠不齐”的“良”指好人,“莠”是恶草,比喻坏人。

“良莠不齐”是指“一群人中有好的强的,也有坏的或差的”。

“珠联璧合”语出《汉书·律历志上》:

“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联珠。

”“合璧”指日月五星“合聚”。

今译是:

“珍珠联成串,美玉合成双”。

这两个句子原是比喻天象的。

其语意重点在于

(一)“日月合”“五星联”即“美好的事物聚在一起”;

(二)“如合璧,如珠联”即“完美无缺”。

比喻义则是“比喻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而不是“配合得好”。

“某某两位艺术家同台演出为‘珠联璧合’”是可以的。

但这样用“珠联璧合”不是指“两位艺术家配合得好”而是要表明“两位艺术家都有很深的造诣,两个人能同台演出机会难得”

“先声夺人”即由“先人有夺人之心”转化而来。

“先声”是“先张扬自己的声威”,也可以说是“虚张声势”;“夺人”的“夺”确实是“夺取”;而“夺人”的“人”则指的是“人的作战之心”。

为了说明“先声”指的是张扬声威而不是“利用实力”,还可举出一个成语“先声后实”。

此中的“先声”就是“先声夺人”的“先声”,指的是“奉咫尺之书”“使諠言者告齐”等“非实力”做法。

“后实”才是显示实力即用兵作战。

在比赛场已不止一次地听到,“第一局”暂时领先者,称自己为‘先声夺人’”,这是错误用法

“裙带关系”相沿习用的意义中是不含“父子关系”的。

“裙带关系”的出处:

“蔡拜右相,家宴张乐。

伶人扬言曰:

‘右丞今日大拜,都是夫人裙带”。

(“蔡”指蔡卞。

“夫人裙带”指蔡卞的妻子,王安石的女儿。

蔡卞升为右丞相,当时传说是借助了王安石的力量。

所以庆贺宴上蔡卞拜的应是他的妻子(还有一说是“蔡卞拜为右丞相,是借助于他妻子的力量,也就是他岳父的力量)。

由于“裙”和“带”都是“妇人”所用,所以后来就用“裙带关系”表述“借助女方的力量而如何如何”。

某男利用他爸爸的关系显然利用了“裙带关系”的说法是用词不当。

“巧夺天工”本义是“人工的精巧胜过了天然”。

“天工”这个词出自《尚书·皋陶谟》:

“天工人其代之。

”意思是“人替代了天工”。

“天工”也可作“天功”,其原义是“天的职司”,也就是“天分内应做的事”。

因此它也引申出另一个义项,指“自然所造成的”。

“巧夺天工”即用的是“天工”的后一个义项。

全语的意思是:

“人工的精巧胜过了天然”。

其实“巧夺天工”这个成语是形容人工的。

多指人的制作技艺高超绝妙,胜过了自然。

所以说“老虎的头既有王者的风范,又非常美丽,真是大自然巧夺天工的结果。

”是用词不当

“雍容”语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司马相如初到临邛时,侍从车骑成群,态度雍容闲雅,容仪更是娇美)。

”“雍”的引申义是和谐,“容”的引申义是自然,二词合起来指态度温和大方。

“华贵”的“华”是华丽,“贵”是高贵。

“华贵”本是形容服饰的。

“雍容华贵”只能用来形容妇女仪容文雅大方,服饰华丽高贵。

“这雍容华贵的演唱真是令人倾倒!

”用词不当。

“饮食男女”语出《礼记·礼运》: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

“喝水,吃饭,两性生活,人的最大的欲望在这方面。

死亡,贫苦,人的最大的厌恶在这方面”。

由此可知,这两句话是讲人的本性的。

即“喝水,吃饭,两性生活”。

泛指人的本性。

如果用“饮食男女”指“夫妻二人”显然是用“男女”的“字面义”了。

这就造成“误用”。

“七月流火”所表示的意义不仅不是“天气炎热”反而是“暑热渐消,秋天将至”。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毛诗正义》对这两句诗有注释是“火,大火也;流,下也。

九月霜始降,妇功可以授寒衣矣。

”意思是说:

“火”是星名或称大火星,即“心宿(xīū)”;“流”是“向下降”的意思。

到夏历七月的黄昏,“心宿”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

看到这种天象可以知道暑热要渐渐退了,而秋季将要来临。

由于九月开始下霜了,天气更凉了,这时妇女就要给家人做寒衣了。

“火鸟飞走”被当时的人们视为吉祥的预兆,预示着周王朝要兴盛。

所以不管哪种说法都与“天气炎热”无关。

所以用“烈日炎炎,七月流火”形容夏季是成语误用了。

“板荡”语出《诗经·大雅·板》与《诗经·大雅·荡》,是两篇诗的名。

“板”得名于《诗经·大雅·板》的第一句“上帝板板,下民卒瘅dàn。

”此中的“板”同“反”,是“违反常道”的意思。

两句诗的今译为“上天行为不正常,民众就遭殃”。

“荡”得名于《诗经·大雅·荡》的第一句“荡荡上帝,下民之辟”。

此中的“荡荡”是渺茫之状,在诗中形容法度混乱。

两句诗的今译是“法度混乱的上苍啊!

你是民众的君王”。

《板》诗是指责厉王无道和大夫们因遭逢乱世而互相告诫“要敬畏天命,爱恤人民”的。

《荡》诗是召穆公感伤周室大坏指责厉王实行暴政的。

由于这两篇诗都写的是乱世人民遭殃的情景。

因此这两篇诗的名字被后人提炼出来组成“板荡”一词用来指社会动荡不安,政局不稳定。

“板荡显忠臣”也就是在社会动荡不安、政局不稳定时会把忠臣显示出来。

此外,“疾风知劲草”单说与“疾风知劲草,坦荡显忠臣”两句一起说,均另有出处。

“板荡显忠臣”和“坦荡显忠臣”虽只一字之差,但意义可相距太远了。

“疾风知劲草”出自《后汉书·王霸传》:

“光武谓霸曰:

‘颖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汉光武帝刘秀对王霸说:

‘从颖川跟着我出来的人都离去了,只有你还留在我身边。

努力吧!

疾风知劲草。

’)”在这段话中刘秀是把“疾风知劲草”既作为赞扬的话也作为鼓励的话说给王霸听的:

赞扬是把王霸跟随刘秀之后所经历的“时间的考验”、所经历的“危难的考验”比喻为“疾风”,把王霸的“意志坚强和对刘秀的忠贞”比喻为“劲草”。

总起来是赞扬王霸意志强坚、忠贞可靠。

刘秀之所以把“疾风知劲草”放在“努力”之后,还有鼓励王霸继续保持以前的作风和干劲再接再厉之意。

“疾风知劲草”与其它诗语搭配使用。

这种情况比较复杂。

比较典型的是《新唐书·萧瑀(yǔ)传》的“疾风知劲草,板(版)荡识诚臣。

”李世民先赞扬萧瑀是“社稷臣”即国家栋梁之臣接着又赐诗赞美萧瑀。

李世民之所以用“疾风知劲草”赞美萧瑀,是因为萧瑀经历过“利诱”“死胁”“乱世”的考验,这三者可视为“在‘疾风’中”,在这些重大考验中萧瑀做到了“清廉”“刚毅”“忠直”。

这三者可视为“身是‘劲草’”。

由刘秀和李世民均用“疾风知劲草”来赞扬大臣可知:

“疾风”与“劲草”所比喻的内容是因人而异的,难于用很简短的话说清楚。

至于“板荡识诚臣”后来这句话被改动成为许多新句,如“板荡显忠臣”、“患难显忠臣”等等,无法一一列举。

总之其“在猛烈的大风中才知道哪些草是坚韧而不可摧毁的。

比喻在激烈斗争或危难中才能显出谁意志坚强,忠贞可靠”的意思,无论怎么改也没有变化。

“河东狮吼”的“河东”限定了“狮子吼”的条件。

“河东狮吼”语出《容斋三笔卷三·陈季常》:

“陈慥zào字季常……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河东狮子,指柳氏也。

”从这段话中可知:

用“河东狮子吼”这一词语的苏东坡,在自己的诗后明确地指出“河东狮子”指的乃是陈慥之妻柳氏而不是一般的凶悍女人。

“狮子吼”原是佛家“比喻威严”的用语。

由于陈慥好谈佛,自称“龙丘居士”,所以苏东坡借佛家语来戏弄陈慥,同时也比喻柳氏因嫉妒“声妓”而发怒撒泼。

柳氏是河东人,今山西南部。

柳姓是世居此地的显贵家族(如柳宗元被称为“柳河东”亦本此)。

苏东坡为了表明“狮子吼”专指的是陈慥之妻,故特冠以“河东”二字来代指“柳姓”。

由于“河东狮吼”最初指的是“柳氏的凶妒”,所以后来人们就用此语“比喻妒妇发怒撒野”。

再后来“河东狮”一词有所放宽,可用来指凶妇。

但“河东狮吼”作为成语则没有松动,一直保持着成语所特有的“结构定型,相沿习用的意义完整”的特点,总是用来指“因嫉妒丈夫与别的女人接近而发怒撒野的妇女”。

陈璧君虽“发怒撒野”“大吵大闹”,但不是因为汪精卫和女人有牵连惹了她。

她发的不是“妒妇”之火,故不能用“河东狮吼”指她。

“铿锵”出自《史记·乐书》:

“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锵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

君子听音乐之音,不是只听它音响的“铿锵”,而是在那些“铿锵”声中去发现可以与自己心意相合的道理。

这句话是子夏在回答魏文侯的问题时说的。

这句话中所说的“铿锵”乃是象声词,多用来形容乐器的声音响亮动听,与“有力”结合也只能形容乐器的声音有力或其他声音有力。

如“整个阅兵队伍庄严威武,口号铿锵有力,充分展现出新一代军人的精神风貌。

”这个句子中的“铿锵有力”与“军人”贴近了,但仍不是形容军人而是形容“军人”所喊的口号声。

“洁身自好”语出《孟子·万章上》“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

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

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

归洁其身而已矣(我没听说过自己不正直却能矫正别人的,更不用说屈辱自己来使天下走正道了。

圣人的举动本是不相同的,有的疏远君王,有的接近君王,有的离开君王,有的不离开君王,总之是要使自己清清白白的罢了)。

”“洁身自好”即由引文中的“归洁其身而已矣”转化而来。

“归结其身”的原意是指汤的贤臣伊尹。

万章有一次问孟子:

“伊尹是通过当厨子切肉做菜以求得汤的赏识吗?

”上面的引文就是孟子回答万章问话的结束语,意思是:

伊尹是一位不论何时何地都能保持自身清白的人,他不可能采取“当厨子”的办法去求得汤的赏识。

因此后来“洁身自好”就作为成语用来指“保持自身清白,不同流合污”,也只“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管别人。

”“这里的场馆要求每一位参观的人都要洁身自好!

”把这一成语用错了。

“栩栩”语出《庄子·齐物论》: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这是《庄子》中一个寓言故事里的一句话。

这个寓言故事讲的是:

一天夜里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

这是一只活泼欢畅的蝴蝶,庄子觉得很称心如意。

称心如意的同时,也就忘记了自己是庄周了;过了一会儿,庄周从梦境中醒来,又奇怪自己怎么又是庄周了?

这时他就产生了疑惑:

他不知道究竟是庄周梦见了自己变成了蝴蝶呢?

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

庄子写这一个寓言是要表明他的一个观点:

天下万物的差别没有绝对的,都是相对的。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不相让,非争出一个是非究竟来不可。

庄子则主张“忘彼此,齐是非。

”今天我们所说的“栩栩如生”的“栩栩”就是“栩栩然蝴蝶也”中的“栩栩”,是活泼欢畅的样子。

“如生”是“像活的一样”。

“栩栩如生”不能用于活人表演而可以用于人制作的东西或描写的内容。

把人物演得栩栩如生确实用词不当了!

“首善”出自《汉书·儒林传序》:

“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

”“教化”是“政教风化”,“首善”是“模范”、“最好”,“京师”是“首都”。

全句的意思是:

“推行政教风化,建设模范之区,要自首都建设起,这样由内向外面扩展”。

由于《汉书》中说“建立模范之区要自京师开始”,又由于“首善之区”是“模范之区”“最好的地方”的意思,由于后来的文献上一再地把“首善之区”直接地与“首都”联系起来,这样这“首善之区”后来就演变成专指“首都”的名词了。

北京是首都,是当然的“首善之区”,所以再说“把北京建设成为首善之区”就等于说“把北京建设成为首都”了。

这于理不合之处是十分明显的。

“雀屏中选”语出《旧唐书·高祖窦皇后传》:

“窦毅谓长公主曰:

‘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许人,当为求贤夫。

’乃于门屏画二孔雀,诸公子有求婚者,辄与两箭射之,潜约中目者许之,前后数十辈莫能中。

高祖后至,两发各中一目,毅大悦,遂归于我帝。

”这段话中涉及的几个人物先说明一下:

“窦毅”是唐高祖李渊的岳父。

“长公主”是李渊的岳母。

“此女”是李渊之妻。

“我帝”指李渊。

这段话说的是李渊尚未结婚时的一段佳话:

“窦毅对妻子说:

‘咱们的闺女有这么高才貌,一定不要随便许配给人家,应当给她找个贤夫。

’于是就在屏风上画两只孔雀,诸公子有来求婚的就给他两支箭让他射孔雀。

暗中约定谁能用箭射中孔雀的眼睛就把闺女嫁给谁。

可是前后来了数十个公子谁也没能射中孔雀的眼睛。

李渊是最后来的,射了两箭,各中两个孔雀的一只眼睛。

窦毅非常高兴,就把闺女嫁给了李渊”。

后来就从这个故事中提炼出“雀屏中选”这个成语用来指“被选为女婿的人”。

所以“雀屏中选”是专指择婿许婚的,不是其他“中选”都可用。

艺术大师物色“培养对象”,某人“中选”,只与“雀屏中选”中的“中选”相合;与“雀屏”则无关。

“某某艺术大师物色培养对象,他雀屏中选。

”是把“雀屏中选”的涵义扩大化了

“斤斤计较”中的“斤”是象形字。

甲骨文象横刀锛(bēn)斧(锛子,削平木料的平头斧)形。

金文与篆文都变得不像了。

隶变后楷书写作“斤”。

《说文·斤部》:

“斤,斫木斧也。

”其本义为砍木头的横刀锛斧。

古代有这样一种情况即“以斧断金为jīn(金字旁加斤字)”也就是称“一砍为一斤”。

由于“一砍为一斤”有量词的性质,这样一来以后就把“斤”借来作量词了。

今日所说的“斤”就是这样来的(以前是16两为一斤,今日是10两为一斤)。

后来又把“斤”借为“昕(xīn)”连用成为“斤斤”,并且用“昕昕”的意义表示“明察”。

后来由于“斤斤”有“明察”义又与“计较”组成成语表示“过分计较”。

“不动声色”语出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

“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hù),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至于遇上重大的事情,如上书劝皇帝早定皇嗣,以安天下,要作出重要的决断,韩琦他肃立朝堂,沉着镇静而把国家安置得像泰山那么安稳,可以称得上是国家的栋梁之臣)。

“谈笑自若”语出《后汉书·孔融传》:

“建安元年,为袁谭所攻,自春至夏,战士所余裁数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

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

”这段话是说“孔融他们被攻击已有很长的时间了,守卫的战士只剩下几百人,攻击方射来的箭像雨一般地密集,两方已经短兵相接,孔融他们的处境十分危急。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孔融坐在矮桌前读书,有说有笑跟平常一样”。

从上述两段话中可知:

两个词语都有一事当前沉静应对的意思。

但“不动声色”是内心活动丝毫没有从语言和神情中流露出来,而“谈笑自若”则是由显露于外的谈笑和神情反映人内心的沉着镇静。

因此这两个成语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谈笑自若”虽有“谈”又有“笑”,但它多是在紧张危险情况下的“谈”“笑”。

这“谈”“笑”表明人并未因有意外情况而改变常态。

因此这两个词虽有相同之处,但不能互相替代。

“不胫而走”语出《文选·孔融·论盛孝章书》:

“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珠玉没有小腿但是能来到人们的手中,是因为人们喜好它,更何况贤者他们是有脚的呢)。

”由此可知“不胫而走”原是指贤者投奔敬慕贤者的人的。

后来用来比喻事不待推行宣传,就迅速地传播流行开来。

后来孔融的这话有发展。

如北齐刘昼《刘子·荐贤》就有“玉无翼而飞,珠无胫而走”的话,也是说“珠玉无翼无胫即可到达爱好珠玉者手中”,这样就出现了后来把“不翼而飞”和“不胫而走”有时互相代用的情况。

如比喻东西突然丢失,可用“不翼而飞”亦可用“不胫而走”。

此种情况从《官场维新记》第四回中可看到:

“袁伯珍慌忙把家里所有的东西检查一番:

别的一样不缺,只有金银首饰和钞票洋钱却一概不胫而走。

”此中的“不胫而走”亦可换为“不翼而飞”。

不过“不翼而飞”最早是出于《管子·戒》:

“无翼而飞者,声也。

”此语的原义是偏重于表现“自然传播”,不像“不胫而走”那样突出“不待推行就迅速传播”。

所以两词语在用法上又有差异。

两成语不等同但在有的语境中可通用,有的语境中不通用。

“八面玲珑”出自唐卢纶《赋得彭祖楼送杨宗德归徐州幕》的“四户八窗明,玲珑逼上清”。

“户”是单门,“玲珑”是敞亮通明的样子。

两句诗的意思是:

四个门八个窗户都非常明亮,这敞亮通明的光直射到天上。

后来此语多用来形容人处世圆滑,各方面都能巧妙应付。

此外此语还用来形容窗户。

如元马熙《开窗看雨》的“八面玲珑得月多”。

因窗户明亮而多得月光。

还用来形容建筑、雕刻等精致灵巧。

如《说唐》第50回:

“中间造起一座假山,八面玲珑,十分精巧”。

“不足挂齿”是从《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的“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这些人只不过是小偷小摸的盗贼而已,不值得一提)”中提炼而来;“不足挂齿”表示“不用在意他”,有轻蔑之意。

“未置齿牙”则是“没有谈到,没有提及”的意思;对人对己都没有轻蔑之意。

如韩愈《李花二首》:

“顾我未肯置齿牙(回顾我时没有轻发一言)。

”“未轻发一言”没有轻蔑之意。

因此“挂齿”和“置齿牙”意思相同,都当“谈到”“提起”讲。

但“不足挂齿”和“未置齿牙”则不是同一个意思。

“草菅jiān人命”中的“草”是草本植物的总称。

“菅”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菅茅。

“草菅”合在一起如作动词用,那么“草菅人命”顶多是轻贱人命的意思。

那么为什么字典上解释“草菅人命”为“任意残杀人命”的意思呢?

这就涉及成语形成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就是在概括或提炼成语时既让成语含有字面义又让它带上了语境义。

这“语境义”指的是什么呢?

且看“草菅人命”的出处。

此语出自《汉书·贾谊传·陈政事书》:

“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以其辅翼太子有此具也。

及秦而不然。

……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yì)草菅然。

岂惟胡亥之性恶哉?

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

”这段话说的是夏商周三代之所以能立国长久,是因为继位的君主在当太子时就受到以“礼”治国的辅导(“此具”指的是“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

可是到了秦朝就不然了。

秦国君主胡亥在当太子时受到赵高的“辅翼”,而赵高教给胡亥的不是“贵礼义”而是“重刑罚”;不是教他“杀人”就是教他“灭人三族”。

因此胡亥今天当了君主明天就“射人”,把向他进忠言的视为诽谤他,把为他献的谋略视为妖言。

胡亥把杀人视同割茅草一般。

这难道是胡亥天生的就凶恶吗?

不是的。

是他当太子时没有受到正确的辅导所致啊!

由于“草菅人命”是从上文“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这句话中提炼出来的,所以“草菅人命”不仅有“把人命看得像‘草菅’那样轻贱”的字面义,同时也带上了“杀人”的语境义。

这样“草菅人命”就有了“任意残害人”的意思。

又由于这“草菅人命”者是胡亥赵高等“统治者”,所以“草菅人命”这个成语又多用于指统治者残害人民。

“不可救药”原不是“比喻人坏得无法挽救”而是“比喻灾祸之恶不能制止,如人病甚不能救以药的”。

《诗经·大雅·板》:

“匪我言耄mào,尔用忧谑(xuè),多将熇(hè)熇,不可救药。

”第一分句:

凡伯责备厉王的大臣们,说他们不听自己的话,他们把自己的话,视为老年人糊涂了所说的错话。

第二分句:

自己说的是可忧之事,可是大臣们却反把这可忧之事当成喜乐之事从而轻慢自己。

第三分句:

由于这些大臣们不听自己的话,这样就反而起到了帮助厉王为恶的作用。

厉王多行惨毒之恶熇熇然使恶加于民不可救止。

第四分句:

其不可救止的程度有如人病危不可救以药。

由上述可知,“不可救药”一语最早就是用来“比喻厉王和他的大臣们给人民造成的灾祸之重”的。

虽然今天已少用这种比喻,但有《诗经》作根据,解释此词语的用法时还是应把这种用法包括进去,即解释为:

“比喻人和事物已坏得无法挽救”。

如事态严重或局面坏得无法收拾均可用“不可救药”比喻。

“一成不变”语出《礼记·王制》:

“刑者型也,型者成也。

一成而不可变(处罚治罪是法式,法式是已经定形的。

一经制定就不可改变)。

”由此可知:

“一成不变”的“一成”不是整体十分之一的“一成”,而是“一经制定完成”。

刑法条文制定成功以后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大家都要遵守它,所以不能随便改变。

随便改变人们就无法适从了,就乱了。

“一成不变”原是指刑法一经制定就不可改变的,后来语义有变化,指“墨守成规”或固定不变。

“败笔如山”说的是唐朝僧人大书法家怀素的事。

怀素好草书。

他把写秃了的笔,埋在一个山的下面称其为“笔冢”(唐李肇《国史补》)。

这样后人就用“败笔如山”比喻苦学。

如苏轼《石苍舒醉墨堂》有“堆墙败笔如山丘”之语,就是用“败笔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