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2264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3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精选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精选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精选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精选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docx

《精选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docx

精选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

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三维设计】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19世纪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1987年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

(2)理解: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3)运用:

从衣食住社会风俗方面归纳近现代中国人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并形成阶段性特征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分析图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步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重难点】

重点:

近代以来我国在社会生活和习俗领域的变化

难点:

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一.知识梳理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⑴变化表现

①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

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建厂、开店、办银行,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补充〗社会生活变迁主要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

A.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较早,也较为深入。

B.历史上商品经济就比较繁荣,人民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比较小,封建统治较为薄弱。

C.该地区成为人员混杂,流动性特别强。

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

(2)城市社会生活状况的变化

①衣着:

A.“洋布”“洋装”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的生活中:

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西装逐渐传入,服饰开始近代化。

买办成为中国近代最早穿西装者,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B.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

中山装、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民国时期流行,它们的出现说明中国文化根基深厚,在服装领域表现出对异族文化的兼收并蓄能力。

C.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西服、大衫、旗袍、学生装、欧洲风格的裙子同时盛行于大城市中。

〖补充〗A.服饰是思想、文化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

服饰的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思想观念和社会风尚的变化。

人们衣着基本反映一国、地区的政治经济面貌。

B.中山装:

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

中山装上衣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

C.中山装能长期流行,并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的原因:

适应了政治需要;综合了中西服饰的优点,有鲜明的民族特色D.近代中国服饰的特征是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E.中西服装并存体现出两种文化的激烈对抗、相互共存、相互交融过程。

②饮食:

A.传统饮食a中餐:

南方饮食:

米饭、海鲜;北方饮食:

面食、肉类;满汉全席;中餐的八大菜系(鲁、苏、浙、闽、粤、湘、川、徽)。

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

B.变化:

西餐:

西餐馆、面包房、咖啡馆的出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一些西餐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餐桌,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国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③居住:

A.特点:

a城市较显著,农村较迟缓b西化趋向明显,中西合璧成典型特征c居室建筑变化带动家具陈设变化B.变化:

鸦片战争后西式住宅向中国传播,开始出现在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里弄是中西合璧的典型。

④风俗习惯: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婚姻制度和婚丧礼俗

A.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

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B.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C.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社交礼仪和称呼由等级森严的规定演变为平等的西方的规范,历法和节日也发生巨大变化。

〖补充〗如何理解剪辫子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由于清政府入关后强迫汉人改变发型,带有严重的民族压迫色彩;妇女缠足是在封建男权社会形成的畸形的审美标准,因此剪辫子、不缠足本身就是反封建斗争,就是进步的历史现象。

(3)农村社会生活状况:

农村处于落后、封闭的状态,农民过着贫穷的生活。

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补充〗农村各种习俗变化很小的原因:

A.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的封闭、落后状态和保守的观念,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的联系就几乎为零。

B.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传统观念坚如磐石,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

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②20世纪50--70年代A.社会习俗: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B.物质生活:

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看比较拥挤,物资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中国人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2)改革开放以来

①物质生活:

1987年,中国人民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工程,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补充〗菜篮子工程:

是指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费所采取的改进副食品产供销渠道的一系列措施。

列入“菜篮子工程”范围的副食品品种大致有五类:

如肉猪、禽蛋、蔬菜、水产品、奶牛等。

②风俗习惯:

实行双休日后,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二.核心突破

1.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演变、原因、特点、趋势

⑴演变

①物质生活方面

A.环境:

大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发生变化

B.服饰:

断发易服a男子:

长袍马褂—西服礼服—中山装—列宁装(干部装)—休闲服

b女子:

旗装—旗袍—连衣裙

C.饮食:

西式餐饮出现并逐步为老百姓接受D.居住:

西式住宅不断增加

②社会风俗方面

A.妇女解放:

废止缠足、倡导婚姻自由B.婚丧礼仪:

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C.社交礼仪:

西式握手、鞠躬取代等级界限鲜明的跪拜礼,“先生”、“同志”取代尊卑贵贱森严的“老爷”“大人”。

说明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革,即平等、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D.增添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⑵原因

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社会性质变化、欧风美雨潜移默化的影响)②政府政策的影响和资产阶级思潮的推动(重大事件影响)③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生产力发展、科技发展水平、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发展)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生活方式的传入⑤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有识之士推动)

⑶特点

①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②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③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通商口岸、城市、市民变化快,近代习俗变化小于同期政治经济制度变化,居住、饮食变化小于服饰变化)④变迁过程存在新旧冲突和东西文化碰撞,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⑤受外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特征

(4)趋势:

从封闭到开放,从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并逐步走向世界;从封建落后走向近代化

2.概述中国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演变,分析其原因。

⑴演变

①物质生活:

A.新中国成立后:

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了劳动就业问题;统购统销,稳定了物价。

B.改革开放以来:

a“吃”:

1987年基本实现温饱;实施“菜篮子工程”b“穿”:

衣服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款式多样化c“住”:

农村住房不断更新并楼房化;1995年“安居工程”实施

②社会习俗方面:

A.取缔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反动会道门等丑恶现象

B.废除包办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

C.党和政府提倡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化。

D.实行双休日,延长节日休假时间,休闲方式多样化;并注重环保、讲究卫生等社会新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⑵原因

①政治局势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中共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政治运动和对外关系的影响;党和政府把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从吃、穿、住等方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②经济发展推动:

经济建设及改革开放成就④国家政策影响:

《婚姻法》、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统购统销等⑤科技进步

3.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新中国成立初期

改革开放后

简单

丰富“菜篮子工程”

朴素

五彩缤纷,款式色彩多样

拥挤

追求舒适:

1995“安居工程”

习俗

节约风尚兴盛

休闲娱乐多样

原因

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

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建国后不同时期服饰变化特征及原因

(1)建国后至1978年前,服饰特征为与革命有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受意识形态支配A.50年代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青睐。

原因:

实行一边倒政策、中苏结盟、照搬苏联模式B.文革时期民众服饰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流行。

原因:

受政治影响;生产力水平低下;封闭保守僵化的意识形态;国际局势趋于紧张,军人是最革命的,是保卫社会主义的支柱。

(2)改革开放后,服饰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

原因: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宽松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开放,与世界服饰交流促进

5.影响近现代服饰变化的原因:

物质生活水平、社会政治氛围、思想开放程度、西方文化传入。

6.古代、近现代婚姻风俗的变化

(1)婚姻观念: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婚姻自主——自由恋爱;婚礼形式:

形式繁琐到新式婚礼,由繁到简,由单一到不拘一格。

(2)近代婚姻自主和礼仪删繁就简,形式简约文明,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约性。

原因是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影响。

近代中国绝大多数地区仍以旧式婚俗为主。

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和官宦人家,因为他们接触外界新事物较早,且知识分子易接受新事物。

(3)现代:

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

7.近代中国城市和农村的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差异大的原因

(1)政治:

中国主权虽遭破坏,但对中国农村的直接影响并不大

(2)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开始局限于通商口岸和沿海地区,没有立即对内陆的广大农村原有的自然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3)文化:

中国原有的封建文化根基深厚,农村相对封闭性的状况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

(4)交通:

农村往往比较闭塞,人口流动性差,新信息、新事物传入较慢。

8.中国近现代人民的物质生活和风俗变迁的不同变化及其原因

①近代:

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人民的物质生活和风俗变迁只是在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发生变化,而广大的农村几乎没有进入近代生活,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

原因:

受外国侵略的影响,西方列强最早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列强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并且东南地区受西方思想,特别是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大,人民的思想意识开放,经济比较落后等。

②现代: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日益改善,但到改革开放前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

改革开放后,在20世纪末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因:

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特别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的原因有:

生产力低下、人口多、极“左”思潮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有:

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实施,如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农村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快速发展的结果;广大人民的积极劳动;当然也与日益现代化的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

9.近代服饰风格和社会习俗演变的特点

(1)从地域看:

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和市镇。

(2)从过程看:

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渗透。

(3)从水平看:

“断发”运动迅速,且彻底,但不缠足运动起步早,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

每一次习俗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10.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规律和影响

(1)一般规律

①中国的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②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③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④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⑤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2)历史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

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11.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变化

时间

历史背景

变化表现

第一次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变化尤其明显。

第二次

辛亥革命以后(1912)

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第三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为,一些社会的丑恶现象被取缔。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城市生活保障,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

第四次

改革开放以后

 

党和国家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切实关注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他、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1.社会生活的变迁往往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

(1)通商口岸最早遭受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较早和深入;

(2)通商口岸在历史上商品经济比较繁荣,人民的思想较开放,受封建思想影响较小,封建统治基础相对较;(3)通商口岸地区人员混杂、流动性较强,家庭宗族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

三.易错知识点

1.西方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

3.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朝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四.考情分析

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有很强的阶段性特征,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和原因,高考试题往往从纵向上考查概括社会生活变迁的阶段特征。

重点关注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新中国成立等阶段。

2.高考非选择题从政治、经济、文化中寻找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强调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重视三个必修模块之间的横向联系、在重视专题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强调通史意识。

五.试题精练

1.(09年广东卷)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

C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2.(09年上海卷)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3.中国近代前期大城市里逐渐取消“大人”、“老爷”称呼,代之以“先生”、“同志”;禁止蓄辫、缠足、赌博;用握手、鞠躬取代了跪拜礼。

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D

①清政府的大力提倡②中共的大力宣传③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④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③⑤

4.下列哪一生活现象不能反映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D

A.中山装和旗袍出现B.照相馆的出现C.中西大菜D.长拜作揖礼仪

5.上海是近代人们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地方,这主要是因为上海C

A.经济发达B.交通便利C.开放早,受外国影响大D.人才集中

解析:

上海是近代以来最早开放的地区,也是各种经济成分、思想潮流和政治势力集中的地区,因此生活习俗变化最大

6.以下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中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

“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出现这样婚礼的原因不包括C

A.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B.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C.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D.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解析:

本段材料介绍的是近代社会的婚姻风俗的变化。

A、B、D三项都是变化的原因,而封建制度的结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因此不是原因。

7.读下列广告:

“女学生周某某,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

现执教于京师某女子学校。

------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某男如有与某某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为会谈期。

”对此材料评论正确的有D

①其背景为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主张婚姻自由②反映当时一些女青年思想解放

③这一现象多出现于中国的大中城市④体现了西方近代进步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以广告形式体现中国近代城市婚姻习俗的变迁。

通过结合教材和材料内容中关键信息可知,这种现象发生在辛亥革命后,且此女子在美国学习期间受进步思想影响,回国后又在京师工作,因此,上述四选项均正确。

8.“肥料袋做裤,省钱又省布,前面印‘日本’,后面是‘尿素’”。

这首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民谣揭示了当时部分中国人的服饰形象。

浸透汗水、打着补丁的咔叽布工装,斜纹布军装,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共同引领着七十年代朴素、单调的服装潮流。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C

①当时商品供应匮乏,穿衣还主要停留在遮身御寒上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③④

解析:

人们的服饰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但更重要的是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从这个角度出发,①②选项符合题意,③选项违背了正常的心理,④对当时服饰的影响并不大因此答案为C项。

9.(08年江苏高考试题)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

“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

”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思想变化,属于较难题。

几千年的旧习惯,妇女生孩子是女性医生接生的,而材料里“外国生产皆男医接生,”在中国是不太合适的。

“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应该男医生为男病人看病,女医生为女病人看病,即“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

”可以判断出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还比较保守的。

正确答案A项。

10.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改变婚姻依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习,提倡“夫妇择偶判妻,皆由两厢情愿”,他们还主张废除缠足。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禁止缠足。

这些在当时的主要意义是C

①有利于铲除社会陋习,树立社会新风②促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

③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实现了男女平等④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A.①②③④B.③④C.①②④D.②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康有为梁启超的主张以及南京临时政府关于生活习俗的规定具有的意义。

结合教材内容可知,陈旧的风俗习惯的去除对改变社会风气、人们的精神面貌、人们的社会地位都有重要意义。

而只有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才能起到④项的作用,如陈独秀等发起的新文化运动等。

11.民国初年有一首打油诗称:

“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

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

”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B

A.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B.当时婚姻自由已经很普遍了

C.新式的婚姻不像旧式的繁琐  D.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新闻传媒歌颂

解析:

做此题时一定要注意时间:

民国初年。

通过结合教材可知,改变传统的婚姻制度是在近代以来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下出现的。

因此,这种现象不会很普遍。

10.19世纪中期,欧洲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并设计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女子服饰有所简化.出现这一服装改革潮流的社会根源是B

A.民主运动的推动B.工业化使大量妇女参加工作

C.社会审美观的改变D.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解析:

19世纪中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结束的时间,工业化生产要求妇女着装简化。

11.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

文中指出:

“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

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B

A.自由的观念B.平等的观念C.博爱的观念D.互助的观念

解析:

从材料内容可知: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对人的称呼发生了重大变化:

大人、老爷---先生、君。

可见人际关系由不平等变得更加平等。

这是社会的重大进步。

12.从旧式婚礼与新式文明婚照两幅图片可以看出,我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A

①服饰的变化 ②发式的变化

③礼仪的变化④是否缠足的变化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与近代婚姻风俗的

不同。

通过看图可发现,近代婚姻在服饰、

发式、礼仪、缠足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13.有关西式服饰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说法

正确的有A

①民间仿效西式服装之风开始萌动②清政府对官定服饰进行改革

③民国政府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④中山装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4.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对该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①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②当时不缠足运动推广普及很快

A.①②都正确B.①②都不正确C.①正确②不正确D.①不正确②正确

15.维新派掀起女权运动的主要原因是B

A.外国教会的宣传B.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C.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D.民族危机的影响

16.辛亥革命对改革近代习俗起到的作用有B

①民国政府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新式服饰迅速走向中下层民众②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③民国之初,为体现民主共和精神,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④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不缠足会草例》,促进了不缠足运动的开展

A.①②③④B.①②

C.①②④D.②③④

17.关于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下列正确的是A

①由通商口岸向内地发展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和资本主义的侵略密切相关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发展

A.①②

④B.①②

C.①④D.②

18.引起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①西方列强的侵略②自然经济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有识之士的推动④西方文化的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