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市中考质量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2258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襄樊市中考质量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襄樊市中考质量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襄樊市中考质量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襄樊市中考质量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襄樊市中考质量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襄樊市中考质量分析.docx

《襄樊市中考质量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襄樊市中考质量分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襄樊市中考质量分析.docx

襄樊市中考质量分析

2009年襄樊市中考质量分析

襄樊市教学研究室张成国肖永启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录新生的重要依据。

中考质量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水平的综合反映,通过中考质量分析,总结成绩,诊断问题,查找原因,研究对策,明确方向,以便我们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提高初中办学水平。

一、试题分析

纵观今年我市中考试题,可以看出:

各科试题遵循了课标教材和《考试说明》的基本要求,体现了《课程标准》的主要精神,突出了新课程理念;较好处理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增强了综合性,加大了开放性试题的比例,较全面、客观地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试题题干规范、导语亲切,贴近实际;考虑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性,试卷结构简约、合理,题量适中,难度适宜;全套试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体现了考试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对初中学段的教学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具体看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立足基础——考查知识

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前提。

学科基础知识是初中生学习的首要任务,没有熟练掌握学科基础知识,是不可能学好该学科的。

今年中考试题一如既往地注重考查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基本原理。

教材是教与学的依据,也是命题的最主要依据,试题强调源于教材。

例如语文试题在重视基础上体现了强化积累、考查素养的命题思想。

如“改错并书写、结合语境注音、成语运用、提取信息、仿写、名著导读、默写”等,还有阅读欣赏中的“字词理解”、“句子翻译”、“整体感知”、“句子品析”、“阅读体验”等同样是在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

数学试题呈现出了源于教材的重要特点:

无论是基础题、中档题还是压轴题,几乎全部都来源于教材或是教材例习题的变式与拓展,甚至有些试题比课本习题还要简单、直接。

物理有很多题目直接来源于教材,有占总分的75%(45分)的试题考查的是最基础的知识、最基本的技能。

2、突出重点——考查能力

培养学生能力,既是课程标准和教学任务的要求,更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呼唤。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考查学生能力时,遵循“能力渐进、突出重点、兼顾高中”的原则和思路。

从低层次能力逐渐过渡到高层次能力,在诸多能力中,突出考查初中阶段学生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学习能力。

具体到各个学科,应先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分析能力,最后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上述诸多能力中,重点考查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是初中阶段学生应重点培养的能力,也对高中学习和毕业后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整套试卷体现了上述原则和思路。

能力考查题目,是区分学生学习水平层次主要内容。

数学试题把涉及开放性、探究性的能力题作为中档题和压轴题来处理。

如21题、23题、24题及26题的设置,显示了分析、探究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英语在考查方式上强调通过语篇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贯彻新课标提出的“初步运用英语”的基本精神。

侧重对语篇的信息获取,事件的推理、判断,概括和综合分析以及从整体上领悟文章大意进行能力测试,较好地体现了对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3、潜移默化——人文关怀

思想性、教育性、人文性是初中教育的灵魂。

今年中考试题十分重视“教育价值立意”,选用学生生活中具有普遍性的典型事例作为背景材料,突出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道德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查方面,做到“三者并重”、不可偏废。

在考查知识、能力的同时,力求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其中既有具体事情、具体行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有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关注学生健康成长方面,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热点出发,将正确的价值导向蕴涵在鲜活的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情景之中,突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试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心生活,以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

思品学科注意选取有关遵纪守法、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等方面的生动事例作为素材,既有正面的引导,又有反面的教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语文试题内容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生活,使考试与育人有机结合,处处体现出关爱、信任、鼓励和帮助。

整套试题无论是文本还是题干,都是文从字顺、简洁优美,保持着一种轻松明快的和谐,表达着阳光、绿色的人文关怀。

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培养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数学试题让学生在读题或解题过程中去体会数学的实际意义,并从中了解时政热点,受到教育。

甲型H1N1流感问题;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海军执行护航任务;薄弱学校改造等,都恰当地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浓重的时代色彩。

总之,各科试题都力求把思想教育寓于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考题之中,把人文教育与文化考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学科命题的教育功能。

4、贴近生活——强调运用

新课程要求学科教学不仅局限于传授学科知识,而有着更强的生活性、情境性和践行性。

因此,关注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热点,与国内重大时政紧密结合,是今年中考试题的又一特点。

材料取之于生活,考点源于教材,结合社会热点,考查教材重点,这是我们今后教学应注意把握的一个方向。

各科试题都注重从社会生活中捕捉鲜活材料,让考生感受到社会脉搏的跳动。

如思品学科联系重大时事、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反映社会热点,反映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试题充分体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有利于广大考生加深对本土文化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家乡自豪感以及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还能起到宣传、提升家乡形象的作用。

英语注重将语音、词汇、语法、话题等方面的英语基础知识通过一定的语境来考查,试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突出关爱主题,具有时代特征。

化学试题将“生活——化学——社会”的基本思想贯穿始终,从学生身边的化学世界出发,把环保、材料、能源等方面和社会热点、生活生产实际、工农业生产与化学知识融为一体,帮助学生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观念,增强了学生社会责任感。

5、注重综合——多维思考

今年中考试题又一个显著特点是综合性较强。

试题往往涉及到两个乃至三个年级教材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学生要正确、完整地回答,需要对初中知识体系有很好地把握,需要有对知识进行迁移和重新组合的能力。

由此对我们的启示是:

不要死记硬背,把知识学活并形成体系,学会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注重个性体验,体现开放性。

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中,注意让学生作出个性解答,向学生个体开放,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开放。

比如语文阅读题中有多道让学生自主表达、发表创见的题目,答案不求唯一,鼓励多角度表达。

比如物理学科要求学生说明物理现象或规律,这种答案不求唯一的题目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发散思维和实验操作的热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生物试题注重知识的整合和情境设置。

整套试题巧妙的将初中生物学中许多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而不是简单的拼盘。

注意表述的技巧和问题的提问方式,在提问方面不给学生设置理解障碍,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解答问题环境。

6、控制难度——保持平稳

中考既要为高一级学校选拔合格新生,更要面向全体学生,关爱所有考生,通过考试来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信心。

各科试题严格控制难度系数,总体上没有超过中考说明对难度的控制要求。

试题除了杜绝偏、难、怪、繁题外,还根据各学科的特点,遵循“先易后难,难点分散”的原则。

增加对基础的考查比例,大部分综合题也是一些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整合,综合题一般学生也可以得到分,保护了学生的信心和学习热情。

各科命题还适当控制题量,留给学生一定的复查时间。

题型稳中出新,平稳过渡,贴近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实际,让他们发挥最佳水平。

当然,试题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如整体的区分度控制略有不足,对优等生与中等偏上生甄别功能不明显;某些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在切合学生实际、准确测量学生水平方面考虑还欠周全,影响赋分的效度等。

二、试卷分析

1、全市中考总分情况

全市今年参加中考的学生有57571人(实考人数),去年为61045人,比去年减少了3474人,大约递减5%。

人平分为409.25(去年为398.96分),总分难度值为0.682(去年为0.665),总分难度比去年略低。

全市总分情况见下表:

 

单位

 

初一

在籍

人数

中考

实考

人数

总分统计(满分600)

高分G(≥480)

及格J(≥360)

低分D(<120)

人平分P

Z0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人数

比率

分数

比率

襄阳

15016

9640

3445

0.357

6298

0.653

151

0.016

403.41

0.672

0.556

枣阳

14808

9793

4011

0.410

6712

0.685

148

0.015

413.18

0.689

0.590

宜城

7735

5612

2246

0.400

3693

0.658

80

0.014

407.18

0.679

0.574

南漳

8947

6165

2094

0.340

3638

0.59

237

0.038

380.87

0.635

0.509

谷城

7420

4893

1986

0.406

3685

0.753

22

0.004

428.48

0.714

0.623

保康

4099

3665

986

0.269

2337

0.638

36

0.010

392.23

0.654

0.517

河口

6665

4656

1822

0.391

3041

0.653

132

0.028

401.98

0.670

0.562

襄城

4899

3280

1571

0.479

2566

0.782

8

0.002

429.01

0.715

0.658

樊城

7917

6066

3318

0.547

4840

0.798

42

0.007

438.21

0.730

0.689

高新

1063

903

342

0.379

548

0.607

64

0.071

360.78

0.601

0.505

市直

3302

2898

1366

0.471

2202

0.760

18

0.006

422.88

0.705

0.643

合计

81871

57571

23187

0.403

39560

0.687

938

0.016

409.25

0.682

0.585

说明:

1、中考笔试总分为600分(各类加分未统计);2、各字母表示意义:

Z-综合指数,Z0-按实考人数得出的指数,Z=SZ0,Z0=(P+J+G-D)/3,P-平均得分率,J-及格率,G-高分率,D-低分率,S-参考比率,S=中考实考人数/初一在籍人数。

2、各县(市)区学科实考指数情况分析

各学科成绩较好的县(市)区如下:

语文:

樊城、襄城、谷城、宜城、河口;

数学:

樊城、襄城、谷城、枣阳、宜城;

英语:

樊城、襄城、谷城、枣阳、宜城;

思品:

樊城、襄城、谷城、保康、宜城;

历史:

樊城、谷城、襄城、河口、保康;

地理:

樊城、襄城、谷城、保康、河口;

物理:

樊城、襄城、谷城、宜城、枣阳;

化学:

樊城、谷城、襄城、枣阳、河口;

生物:

樊城、襄城、谷城、宜城、河口。

这里没有把市直计算在内,市直学校成绩较好的学科为:

英语、语文、数学、地理。

详细情况见下表:

 

实考

人数

语文

数学

英语

思品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襄阳

9640

0.701

0.468

0.585

0.755

0.608

0.456

0.479

0.428

0.492

枣阳

9793

0.731

0.504

0.618

0.767

0.639

0.434

0.503

0.473

0.499

宜城

5612

0.729

0.491

0.551

0.796

0.632

0.431

0.517

0.461

0.539

南漳

6165

0.679

0.407

0.511

0.721

0.546

0.401

0.41

0.366

0.442

谷城

4893

0.762

0.507

0.633

0.849

0.734

0.489

0.553

0.553

0.557

保康

3665

0.685

0.367

0.549

0.814

0.641

0.462

0.39

0.404

0.507

河口

4656

0.716

0.435

0.554

0.77

0.676

0.462

0.481

0.470

0.521

襄城

3280

0.788

0.575

0.701

0.85

0.726

0.515

0.567

0.537

0.589

樊城

6066

0.809

0.617

0.702

0.855

0.758

0.570

0.593

0.592

0.593

高新

903

0.697

0.429

0.490

0.7

0.538

0.393

0.463

0.423

0.477

市直

2898

0.790

0.570

0.710

0.78

0.661

0.508

0.548

0.510

0.527

合计

57571

0.732

0.490

0.602

0.787

0.651

0.464

0.5

0.472

0.519

3、各科试题难度分析

语文

数学

英语

思品

历史

物理

化学

地理

生物

2008年

0.691

0.578

0.562

0.765

0.645

0.577

0.615

0.628

0.593

2009年

0.766

0.612

0.689

0.813

0.713

0.617

0.591

0.589

0.627

化学、地理难度比去年略大,其余学科难度均小于去年。

 

4、各科分数段分布情况

(1)语文、数学、英语分数段情况统计图表:

 

(2)物理、化学、生物分数段情况统计图表:

 

(3)政治、历史、地理分数段情况统计图表:

 

5、存在的问题

从今年中考情况来看,全市学生的整体学科水平比去年要好,各科的及格、优秀人数比例比往年有所增加,低分人数比往年有所减少。

说明我市的初中教学质量在稳步提高。

但是,通过中考也反映了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解题不规范。

根据各学科对试卷抽样的结果显示,相当部分学生在基础题中丢失了不该丢的分数。

如数学填空题16题的得分情况略差,填空题17题许多考生因为书写不清而失分。

语文学科的改错并书写。

两个错别字全部改对的只有一半考生,主要问题是书写不规范,如把“蓬”写成左右结构;笔画错误,如把“缤纷”写成“滨汾”;正误颠倒,把正确的字改成错字。

英语学科还可以看出一些考生字母书写不规范,如第五大题词汇题,部分学生字母v与字母r不清,字母i与字母l不清;还有把字母o写成a,把字母a写成u等等。

学生回答问题时书写格式、表述不规范,书面表达能力不强,回答问题说不清楚、说不明白的现象较多。

   

(2)综合能力水平与课标要求有差距。

例如数学第22题是一道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综合题,本题主要考查待定系数法、数型结合思想以及对图像的认识,综合性较强。

总体得分情况较差,主要原因是不能通过面积、全等来寻找点的坐标,计算错误,学生审题、识图能力较弱。

英语第八大题短文综合填空,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考生得分率仅为56.4%。

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考生不能整体把握文段,没有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

第九大题书面表达,同样是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得分率最低,只有41.9%。

语文试卷反映出不少学生写作能力不高,作文题不能依据材料理解题意,或抓不住题目关键词。

只是事件、材料罗列,行文只是事件堆砌,未表现出事件意义之所在。

选材缺乏真情实感,抓不住情节重点,详略不当,材料与中心不一致。

还有的空泛说理,无具体内容。

 (3)学生成绩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从总分看,得分率在20%(120分)以下的全市有900多人(不包括得0分的)占0.016%。

数学、化学、历史等学科,低分人数较多,从分数段分布图表可以看出呈马鞍形状态。

还有些学生偏科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学生中考总分在85%(510分)以上,英语单科成绩在70%(84分)以下。

(4)教学质量发展不平衡。

主要反映是“四个不平衡”:

县市区之间教学质量不平衡;学校之间教学质量不平衡;学校内部,班级之间教学质量不平衡;班级内部,学科之间不平衡。

上个世纪后期,教学质量最高的学校在农村,城区学校教学质量是很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化的逐步实现,城区的教学质量总体已经超过农村。

质量不平衡的原因,主要存在三个方面差异:

一是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的差异;二是学校教学力量差异,包括校长水平和师资水平差异。

特别是部分农村学校师资缺乏,年龄老化。

三是生源状态的差异。

优质初中是良性循环,薄弱初中是恶性循环。

 三、教学建议

  1、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初中教育质量全面均衡提高。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落实到我们初中教学工作上,应该使初中教学遵循规律,谐调发展、均衡发展、持续发展。

具体讲,应做到以下方面。

一是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质量。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们的教育质量观,往往与价值观、评价角度和关注点有联系。

教育质量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衡量:

内适质量、外适质量和人文质量。

所谓内适质量,是教育系统内部制定的质量标准,主要通过课程标准、教科书、考试来确定。

外适质量指学校培养的人才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作准备的程度,它是以社会为评价主体。

人文质量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教育通过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创造,从而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来体现其价值。

通过对教育质量这三个方面的考察,我们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教育的质量问题。

我们应该树立全面的质量观,以学生素质提高为我们学校的目标,从三个方面来综合评价我们的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是追求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效率,力争均衡发展。

“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现代教育的两大主题,也是教育难以调和的矛盾。

教育的不公平导致区域内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教育不均衡不能体现真正的教育效率,也抑制了教育的正常发展。

优质学校被挤垮、薄弱学校被拖垮的危机在一定范围依然存在,均衡发展的任务显得越来越紧迫。

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

第一是要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教育投入,积极支持薄弱学校的改造、建设和发展,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从硬件设施方面,尽快缩小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的差距,第二要是统筹政策,通过行政措施的调控,努力促进区域范围之内的学校之间的师资平衡,加大对薄弱学校教师培训提高力度,加大学校间的教师合理流动,促进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

学校领导也要合理流动,让一些优秀校长把先进、科学的管理经验带到薄弱学校去。

第三是评价学校标准应该有所区别。

在制定考核评价学校标准时,应考虑学校的起点不同这个因素。

因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所以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十分重要,对于我国长远发展十分重要。

我们也应认识到教育均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公平具有过程性和阶段性,实现教育公平需要我们为之长期奋斗。

三是坚持立德树人、文化立校,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改变"一手硬、一手软"的忽视德育工作的倾向。

改变德育内容和方法上脱离实际,搞一阵风等形式主义的作法。

德育工作不仅仅需要说教和灌输,更多的应该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要深化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和感悟式道德教育,重视加强德育实践环节,务求德育实效。

进一步提高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德育工作水平,重视和学生的思想交流,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和心理问题,使他们增强学习信心。

与此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活动,寓思想教育于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向上意识和集体观念,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让学生在品行上有教养,在思维上有创新,在身心上很健康。

学校要重视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有潜在的巨大力量,是引领学校发展,鼓舞学生奋进,永葆学校活力的立校之本。

学校文化以良好的教育方式和崇高的教育信仰,增强教师职业的使命感和幸福感,引导教师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以积极地心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各校要以面向未来的眼光来加强学校文化(包括校园文化、教研文化、课堂文化和师生行为文化)建设,丰富学校文化的时代内涵,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2、完善管理机制,增强教学管理效能。

内部管理机制是搞好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各地、学校应结合实际,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逐步形成健全的约束机制、优化的运行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效能。

(1)健全的约束机制。

就是教学工作的行为规范,在教学工作中哪些不能做?

哪些能做?

怎么做?

这些规范就是合理的规章制度,全面的岗位责任制,完备的教学常规管理监控。

特别是学科教学常规和监控制度,它是建立和维护教学秩序的基本保证。

有效的教学常规管理可以使教学秩序井然,克服教学上的随意性,保证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转。

(2)优化的运行机制。

坚持实行以双向选择聘任制为核心的运行机制,激活整个教学管理机制。

打破用人上的论资排辈,实行分级聘请,优化组合,双向选择,竞争上岗。

在教师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性竞争氛围。

在这个运行机制下,建立和完善一系列配套的教学制度,使学校教学管理稳步、有序运行。

(3)有效的激励机制。

一是要建立比较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二是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奖励制度。

“没有评价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

建立一个有量化数据,包含思想道德、业务能力、学生评价、社会家庭评价等多元因素的评价体系。

学校评价主要是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应该体现“比较科学”、“易于操作”原则。

要重视过程评价,一是做好教学动态监控评价。

包括各教学环节信息反馈和学生学习信息反馈等,及时了解、掌握,反馈、矫正和调控教学中的问题;二是教学活动专项评价——对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教学常规管理、德育工作、综合实践活动、文体活动、各种教学管理制度落实等进行专项目标评价;三是期中、期末的定期质量检测评价。

学校还要设置比较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奖优罚劣,激励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