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2246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二章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二章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二章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二章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docx

《第二章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docx

第二章田径运动技术原理

教学教案-第二章

2010-12-0919:

01:

19来源:

田径精品课程浏览:

1042次

第二章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

通过讲授法向同学们介绍田径运动技术的定义和相关描述,田径运动技术的构成因素;田径运动技术的评定标准等等。

要求:

学生作必要的笔记

第一节田径运动技术的概念、构成及评定标准

一、田径运动技术概念:

田径运动技术是人们在田径运动实践中,合理运用和发挥自身机体能力,有效完成跑、跳、投的动作方法。

——《田径》(刘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田径运动技术是人们在田径运动实践中,合理运用和发挥自身机体体能、智能和技能,有效地完成跑的快、跳的高、跳的远、投的远的动作方法。

——《田径》(王传三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田径运动中,合理的技术动作必须符合:

生物力学、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的规律和要求。

田径运动技术在形式和内容上包含有:

动作的方向、路线、幅度、速度、用力顺序、协调配合程度以及动作效率等要素。

二、田径运动技术的构成因素

田径运动技术的构成有赖于多种因素:

1运动生物力学——其运用可以使技术动作更加的合理和有效

2运动生理学——运用可使技术动作体现节能效果、发挥最大潜能。

放松技术的理念

3运动解剖学——更加了解人体运动器官的特点,合理技术就是符合并善于发挥这些特点。

如不同的肢体环节,尤其不同的特点,并在不同的运动形式中发挥着程度不同的作用。

4运动心理学——培养的运动员是能经受各种变换环境的、意志力顽强的人,运动技术也能在各种优或劣情景下都能得到正常发挥的稳定的技术。

5社会学——运动技术缘自于生产劳动,应回归于社会生活,并为之服务。

运动技术不仅属于竞技体育,同样属于体育的各个领域。

三、评定田径运动技术的标准

实效性:

是指完成动作时能充分发挥人体的运动能力,从而产生最大的作用并获得最佳的运动效果。

经济性:

是指在运动中合理运用体能,在获得最佳运动效果的前提下,最经济地利用人体的能量,避免不必要的消耗。

第二节田径运动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跑的技术原理)

一、田径运动技术中有关力学的基本概念

内力;人体是一个力学系统

外力:

重力、支撑反作用力、摩擦力、

二、在田径运动中人体重心水平位移的基本原理

(一)跑的步长、步频及身体重心的运动轨迹

1.决定跑速的因素分析:

跑速:

决定跑速的因素有步长和步频

步长是指两脚着地点间的直线距离;步频是指跑时单位时间内两腿交换

的次数。

步长与步频的关系:

而步长又取决于哪些因素呢?

1)步长可由后蹬距离、腾空距离和着地缓冲距离三部分组成

其中后蹬距离取决于:

身体条件(腿长、胯关节灵活性)、后蹬的角度和

后蹬腿伸直的程度等因素。

腾空距离则取决于腾空时的初速度、腾起角度和空气的作用力等因素。

公式:

S=V2cosin2θ/g

着地缓冲距离主要取决于腿长、着地的角度、着地的时机等因素。

其中着地缓冲距离由于人体受力方向即支撑反作用力的方向不利于人体的向前,故该距离不是越长越好,而是在技术上要求尽可能的使身体快的移过支撑点,转入后蹬,而采用主动地“叭地”技术。

综上所述,步长的大小取决于,身体条件、后蹬的角度和后蹬腿的伸直程度、腾起的初速度、腾起的角度及空气作用力。

2)步频

步频取决于完成每一步的时间,而这一段时间可以分为支撑时间和腾空时间。

支撑时间是完成步长过程中后蹬距离和支撑缓冲距离所花费的时间,他与支撑缓冲技术和后蹬动作的速率等因素有关。

腾空时间是完成步长中腾空距离所用的时间,他与腾起初速度、腾起角度和空气作用力等因素有关。

第三节跳跃的技术原理

一、跳跃的概念和阶段划分

田径运动中的跳跃,是人体运用自身的能力或借助一定的器材,通过一定的运动形式,使人体腾越尽可能的高度或远度的运动项目。

田径运动的跳跃项目是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相结合的混合性质的运动。

各跳跃项目虽然运动形式和要求不同,但它们都是从人体的水平位移转变为抛射运动,都可以划分为以下4个紧密相连的技术阶段:

(1)助跑阶段:

亦称人体水平位移阶段。

(2)起跳阶段:

亦称人体由水平位移向抛射运动的转变阶段。

(3)腾空阶段:

亦称人体的抛射运动阶段。

(4)落地阶段:

亦称人体抛射后的下落着地阶段。

落地阶段:

亦称人体抛射后的下落着地阶段。

二、决定跳跃成绩的因素

(一)跳高

跳高成绩(H)由3个部分组成(图2—4):

一是腾空前身体重心的高度(H1),它取决于身高、腿长和腾空前的身体姿势;二是腾空前身体重心高度到腾空最高点的垂直距离(H2),它取决于起跳离地时身体重心腾起的初速度和腾起角度;三是腾空最高点时身体重心与横杆的垂直距离(H3),它取决于过杆时的身体姿势和过杆动作。

因此,跳高成绩可以用H=H1+H2+H3公式来表示。

这里需要指出,除非腾越过杆时身体重心低于横杆(实践中又不可能做到)H3是正值,否则H3均为负值。

从H1来看,身高和腿长无法改变,但在技术方面,如能在起跳离地时充分伸直起腿的髋、膝、踝三关节,两臂和摆动腿充分向上摆起,身体充分向上伸展,就能提高起跳离地时身体重心的高度,有效地增在H1值。

从H2来看,根据抛射运动物体上升高度公式:

(H)为被抛射物体的上升高度,V0为腾初速度,a为

腾起角,g为重力加速度)得知,在跳高中,人体重心上升的高度,主要取决于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度。

因此,起跳是跳高技术的关键。

分析整个动作过程,H1又可以分解为h1和h2(图2—5)。

h1是起跳脚着地后屈膝缓冲至最大程度时,地面到身体重心的高度。

h2是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的高度H1减去h1,也就是说,h2说起跳用力的有效工作距离,它对提高H2的值至关重要。

因为当用力蹬地身体产生垂直加速度时,工作距离越长,或者通过这段距离的时间越短,起跳离地瞬间的末速度越大。

所以,加大起跳腿蹬伸用力的工作距离和缩短起跳腿蹬伸用力的时间是使人体获得较大腾起初速度(或者说取得较大的H2值)的基本途径。

因此,在跳高的起跳中应做到:

一是通过屈膝、上体后仰(弧线助跑中的起跳还应使身体向内倾斜)等动作合理地降低身体重心高度和通过起跳腿三关节充分伸直、摆动腿和两臂充分上摆、躯干充分向上伸展等动作,来增加起跳离地时的身体重心高度,从而加大起蹬伸用力的工作距离;二是充分利用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和快速积极放脚着地等动作来缩短起跑蹬伸前的缓时间,从而增加起跳腿肌肉在收缩前的紧张度和初长度,通过加大垂直用力的程度来缩短蹬伸用力的时间。

跳高的腾起角度是人体离地时身体重心腾起初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构成的角度。

它在大小与起跳离地瞬间垂直速度和水平速度的比例有关(当垂直速度大于水平速度,腾起角大于

45°;当垂直速度小于水平速度,腾起角小于45°;当垂直速度等于水平速度,腾起角等于45°)。

虽然腾起角度在90°时其正弦值最大,但在跳高中由于要越过横杆,同时要利用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来加快起跳动作,因此不可能采用90°的腾起角。

由于过杆姿势和需要利用的水平速度不同等因素,跳高的腾起角一般在50°--65°之间。

助跑速度对提高H2的值具有重要作用。

当助跑最后一步起跳脚着地时,由于水平速度突然受到阻碍,加大了起跳腿的压力,迫使起跳腿弯屈,预先拉长腿部的伸肌群,也就是说,使起跳腿在完成退让性工作过程中,最大限度加大了腿部伸肌群的紧张度和初长度,从而为随之而来的用力蹬伸创造有利和条件。

因此,在腿部肌肉力量可以支撑和不影响完成起跳技术的前提下,应尽量提高助跑的速度。

起跳时,摆动腿与两臂的摆动,不仅能提高图2—4中H1值,而且还有助于增加H2的值。

当摆动腿和两臂加速向前、向上摆动时,由于惯性作用,加大了支撑腿对地面的压力,从而加大了地面对人体向上的反作用力。

因此,起跳时摆动腿和两臂的摆动与起跳腿的蹬伸动作应协调配合,积极有力地进行大幅度摆动。

H3通常是负值,为了尽量缩小H3的值,需要采取合理的过杆姿势和做出合理的过杆动作,使身体各部位依次越过横杆,这就要求人体在腾空阶段有必要旋转。

使人体在空中旋转的力必须在起跳时获得。

俯卧式跳高来自起跳时的偏心推力(这将会损失一部分垂直速度);而背越式跳高则由于起跳放脚时上体处于向内倾斜状态,在垂直用力过程中,上体与下肢各运动环节重心产生加速运动的方向不一致而获得腾空后的旋转力。

另外,在腾空过杆时,借助人体自身各坏节的动作,调整身体各部位的姿势和位置,使身体相应的其他部位产生补偿性的位移或加快旋转的速度,这样不仅能使身体各部位依次和顺利地越过横杆,而且在俯卧式跳高中还能减小偏心起跳,从而减少垂直速度的损失。

图2—6是影响跳高成绩的因素示意图。

(二)跳远

跳远的成绩(L)由3个部分组成(图2—7)

一是腾空前身体重心投影点距起跳板前沿的水平距离(L1)。

它取决于踏跳的准确性、身高、腿长以及腾空前的身体姿势;

二是腾空阶段身体重心飞行的水平距离(L2)。

它取决于身体重心腾起的初速度、腾起角度、离地瞬间身体重心的高度和空气作用力等,这一段距离还可以分解成S1和S2两个部分;

三是着地时身体重心投影点与着地点之间的水平距离(L3)。

它取决于下落时的身体姿势和着地动作的合理性。

因此,跳远的成绩可以用L=L1+L2+L3公式表示。

从L1来看,身高腿长不能改变,但提高踏跳的准确性(因为跳远成绩是量至起跳板前沿的)和在保证合理腾起角度前提下取得一个尽量向前提下取得一个尽量向前的身体姿势,就能使L1的值有所增加。

L2的值是在起跳离地时就决定了的。

根据物体抛射远度公式:

得知,人体重心腾越的远度主要取决于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度。

腾起初速度是起跳离地瞬间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合速度,腾起角度是由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比例关系决定的。

由于跳要获得最大的水平距离,因此,助跑的速度对提高L2值尤为重要。

跳远应以理想的(以能完成充分的起跳动作为前提)最大速度助跑,并在起跳阶段取得适宜的垂直速度前提下,尽量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以获得更大的腾起水平分速度,从而提高L2的值。

虽然从物体抛射远度公式中得知在抛射角成45°时射程最远(不考虑空气阻力时),但在跳远起跳时,由于通过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不能损失太多,垂直速度的提高又受到人体机能的限制(当水平速度与垂直速度相等时,抛射角成45°,但优秀运动员的水平速度可达10m/s以上,而垂直速度却很难达到4.5m/s);另外,考虑到起跳离地时的身体重心和着地时的身体重心不在一个水平面上,因此,跳远适宜的腾起角度不可能是45°.根据运动员不同的身体形态和不同的身体素质水平,适宜的腾起角度通常在18°-24°之间。

L3的值是由着地时的身体姿势和着地动作合理性来决定的,但着地动作又与空中姿

势和空中姿势和空中身体平衡的控制能力有密切联系。

在起跳时,由于起跳脚踏跳着地受阻产生的上体环节重心水平速度大于下肢环节重心水平速度,会造成腾空后身体向前旋转。

另外,上体在前的空中姿势不仅会限制落地点与身体重心投影点的距离,还会造成落地过早而影响腾空距离,所以,腾空后应做出一定的姿势和动作来抑制上体前旋或减缓上体前旋的速度。

合理的空中姿势和动作不仅能维持平衡,延缓落地时间,而且还可以通过抑制前旋,使上体处于稍靠后的位置,从而为下落着地时把两脚伸得更远创造有利条件。

因此,为了加大L3的值,必须首先做好跳远的空中姿势和动作,着地前两腿要尽量上举和前伸,着地后,要依靠屈膝缓冲和两臂迅速前摆,使身体重心尽快通过着地点的上方,或采用侧倒等技术来避免身体后倒或坐在脚着地点的后面,从而使L3的值不会受到影响。

图2—8是影响跳远成绩的因素示意图。

(三)三级跳远

三级跳远的完整动作与跳远有较大的差异,但每一跳远度的构成因素与跳远基本一致。

因此,三级跳远的成绩可以看成是由连续的3次跳远成绩所组成的(即每一跳都可视为一次跳远)。

决定跳远成绩的3个距离(L1、L2、L3)的因素在三级跳远的三跳中基本适用。

三级跳远同平需要在助跑中获得理想的最大速度,并且在3次跳跃中要尽量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和取得适宜的垂直速度。

在保证三跳适宜比例和节奏的前提下,增加每一跳的远度。

三、跳跃各阶段的技术要求

(一)助跑

田径跳项目的助跑任务是获得必要的水平速度和为起跳产生必要的垂直速度创造条件。

不同的跳跃项目助跑虽有差异,但助跑技术的共同要求是:

动作轻松、自然,身体重心移动平稳,便于在短时间内发挥到能顺利完成起跳动作的最大速度;步长和节奏稳定,便于在助跑结束时能准确踏上起跳点或起跳板;助跑最后几步加速节奏明显,适当降低身体重心,为通过起改变人体运动方向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起跳

起跳是正确、合理地运用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通过起跳动作,使人体向预定方向腾起的过程。

起跳的任务是获得必要的垂直速度,以获得尽量大的腾起初速度和适宜的腾起角度。

起跳是田径跳跃项目最关键的技术阶段,包括放脚、缓冲和蹬伸3个有序的动作过程以及与之相配合的摆动腿与两臂的摆动动作。

不同的跳跃项目采用不同的起跳方式,但共同的要求是:

放脚着地动作要积极、快速,以脚跟接触地面后应迅速滚动至全脚掌着地;屈膝缓冲是踏跳腿肌肉完成退让性收缩,为用力蹬伸做好充分准备的过程。

这时,膝关节的弯屈要适度,身体重心要快速前移,以缩短缓冲时间,加强缓冲效果并获得蹬伸动作前的合理身体姿势;蹬伸动作要快速、有力、充分,要使蹬伸动作的反作用力尽可能地通过身体重心;摆动腿和两臂的摆动要积极、迅速、有力,并与蹬伸动作密切配合。

(三)腾空

当人体离地腾空后,没有外力的作用身体重心运动的轨迹是不会改变的(图2—9)。

因此,腾空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利用起跳时的身体重心运动轨迹,根据不同项目的需要,做出一定的姿势和动作,以使整个身体顺利越过横杆或维持好身体平衡,为下落着地动作创造良好条件。

对腾空阶段的共同要求是:

各种空中姿势和动作要做得适时,并能取得实效;要利用和控制好起跳产生的身体旋转,跳高项目有时还需要做一些动作来加快过杆时的身体旋转,远度项目则主要是抑制身的前旋。

另外,在远度项目中,还要使腾空阶段的姿势和动作为下落着地或下次起跳(三级起跳)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下落着地

在田径跳跃高度项目中,下落着地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屈膝、屈肘、团身、倒体等动作来做好缓冲,以防止外伤和减少体力的消耗。

即使使用海绵包,仍然要注意做好正确的下落着地动作。

远度项目的下落着地动作对运动成绩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因此,即将着地前,两腿要上举、前伸、两臂后摆,在两脚接触沙坑瞬间,身体总重心距离地面的高度越低,两腿触地点距身体重心投影点越远,就越能取得好成绩。

着地时,要迅速屈膝、团身、两臂前摆,使身体重心尽快通过着地点,也可采用侧倒或向前滑倒在落地点前面的动作,避免身体后倒或坐入沙坑而影响成绩。

第四节投掷的技术原理

一、投掷的概念和阶段划分

田径运动中的投掷是人体运用自身的能力,通过一定的运动形式,将手持的规定器械进行抛射并尽可能获得远度的运动项目。

虽然田径运动各投掷项目的器械、场地、运动形式等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可以分为以下4个紧密相连的技术阶段:

(1)准备阶段:

包括握持器械和预备姿势。

(2)预加速阶段:

由于器械、场地等条件不同,预加速阶段有助跑、滑步、旋转3种形式。

(3)最后用力阶段:

由人体携持器械运动向器械抛射运动的转变阶段。

(4)结束阶段:

器械出手后的维持身体平衡阶段。

以上4个阶段除链球外,对成绩影响最大的是最后用力阶段,预加速阶段次之。

二、决定投掷成绩的因素

田径运动投掷项目的运动成绩(S)由3个部分组成(图2—10):

一是器械出手点的投影点到掷弧(投掷圈或抵趾板)内沿之间的水平距离(S1)它取决于身高、臂长和器械出手时的身体位置与身体姿势。

二是器械出手点高度到出手点高度水平线与器械飞行抛物线的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S2)。

它取决于器械出手的初速度、出手角度以及空气作用力。

三是出手点高度水平线与器械飞行抛物线的交点的投影点到器械落地点之间的水平距离(S3)。

它取决于器械出手的高度、出手角度、器械飞行的速度以及空气的作用力。

因此,投掷项目的成绩可以用S=S1+S2+S3公式来表示。

从S1来看,虽然手臂向前平伸和身体重心尽量前移S1的值能增加,但手臂向前平伸必然影响出手角度,身体重心尽量前移容易造成犯规。

因此,必须在保证适宜出手角度的前提下尽量伸直投掷臂和在食品店不犯规的情况下身体重心尽量向前,以此来提高S1的值。

从S2来看,根据物体抛射运动远度公式:

得知,器械飞行的远度主要取决于器械出手的

初速度和出手角度。

除此以外,在投掷铁饼和标枪时,空气作用力对投掷远度也有较大影响。

从运用抛射物体运动远度公式对一些假定的出手初速度和出手角度数据进行计算的结果来看(表2—1),在决定投掷远度的因素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器械出手的初速度。

出手角度对投掷远度虽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有一定限度。

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出手角度调整到一定程度后就没有潜力可挖了。

因此,投掷技术的重点是围绕着提高器械出手的初速度进行,是在适宜的投掷角度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器械出手的初速度。

表2–1物体抛射角度和初速度对投掷成绩的影响

角度

不同初速度的投掷距离/m

15m/s

16m/s

20m/s

21m/s

25m/s

26m/s

30°

19.88

22.62

35.35

38.97

55.23

59.74

31°

20.27

23.06

36.04

39.73

56.31

60.91

40°

22.61

25.73

40.20

44.32

62.81

67.93

41°

22.73

25.87

40.21

44.56

63.15

68.31

45°

22.95

26.12

40.82

45.00

63.78

68.98

46°

22.94

26.11

40.70

44.97

63.74

68.94

器械出手的初速度和预加速阶段器械获得的速度有关,这就是为什么助跑(或滑步、旋转)投掷比原地投掷得远的原因。

如优秀运动员滑步或旋转推铅球可比原地远1.5—2.5m,掷铁饼可远8—12m,掷标枪可远20—30m。

因此,在投掷运动中,是重视和掌握好预加速(助跑、滑步、旋转)阶段的技术,并使预加速阶段器械获得的速度在最后用力阶段能发挥作用。

器械出手的初速度主要取决于最后用力阶段对器械的加速度大小。

根据力学公式F=ma(力=质量×加速度)得知,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关系。

因此,为了提高器械出手的初速度,要求加大对器械的作用力。

完善的投掷技术,要求人体运用全身力量,最后通过投掷臂将力量集中到器械上(铅球的重心,标枪的纵轴,铁饼的几何重心)。

从这一点看出,发展投掷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在投掷训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力一定时,力作用于器械的距离越长,则器械获得的初速度越大。

这个用力距离是指助跑(或滑步、旋转)结束时器械所处的位置到器械出手点这一段器械运行的距离。

为了加长投掷用力距离,在助跑(或滑步、旋转)结束时,必须形成器械落后于人体的超越器械姿势。

另一方面,在用力距离相等的情况下,力作用在器械上的时间越短,则器械获得的初速度也越大。

因此,加长最后用力的工作距离,缩短最后用力的工作时间,以有效地提高器械出手的初速度,成为投掷技术的关键。

在投掷运动中,适宜的出手角度对提高图2--10中S2的值也有重要的作用。

根据抛射力学实验证明,抛射角度为45°时射程最远。

但条件是抛射点和落点在一个水平面上,并且是在真空条件下的实验结果。

投掷项目由于器械的出手点和落点不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出手点和落点的边线与水平线之间有一夹角,通常叫地斜角(图2—11)。

由于受地斜角的影响,掷标枪、掷铁饼还受空气作用力的影响。

另外,最佳用力角度也受到人体运动学特征的影响,因此,投掷项目的出手角度都小于45°.在实践中,各投掷项目的适宜出手角度如下:

推铅球:

38°--42°,掷标枪和掷铁饼30°--35°,掷链球42°--44°.

在决定投掷远度S2因素中,由于推铅球和掷链球项目的器械是圆形,无论如何转动,空气阻力都不变,与其他决定S2因素相比,通常忽略不计。

而在掷标枪和掷铁饼时,空气阻力对S2的值有较大影响。

器械飞行中空气阻力的大小是由器械飞行的垂直截面积和器械飞行速度这两因素决定的。

虽然器械飞行的速度越快,空气阻力就越大,但飞行速度是决定飞行远度的主要因素,因此,绝不能为了减小空气阻力而降低器械飞行的速度(即降低器械的出手速度)。

器械飞行的垂直截面积是由器械的形状、器械飞行时的倾斜角和飞行状态决定的。

垂直截面积越大,空气阻力也越大,因此,投掷标枪和铁饼时,应控制好器械的出手角度和器械飞行时的倾斜角度与飞行状态,同时要使器械按顺时针方向(以右手投掷为例)稳定旋转,以减小器械飞行的垂直截面积。

器械在空中飞行时,除了受空气阻力作用以外,还受其他力的作用。

其中对器械飞行远度起积极作用的是空气对器械的升力(图2-12),它能延长器械在空气中的飞行时间,从而加长器械的飞行距离。

升力的大小,除了与器械形状、器械飞行速度、器械倾斜角度等因素有关,风向和风速也是决定升力大小的因素。

当在逆风情况下投掷标枪和铁饼时,气流对器械的阻力大,升力也大。

如果升阻系数比值大,升力占优势时,器械飞行的距离也远。

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在逆风情况下掷标枪和掷铁饼比无风和顺风时掷得远的原因。

因此,在掷标枪和掷铁饼时,是根据风向和风速,掌握好器械飞行的倾斜角度和器械的出手角度。

通常在微逆风情况下投掷时,出手角度和倾斜角度是小些;在顺风情况下投掷时,出手角度和倾斜角度应大些,以减小空气的阻力作用和增加空气的升力作用。

决定S3的4个因素基本上都受在取得S1和S2的值的过程中某些因素所制约。

另外,在其他各种条件相同情况下,器械出用点高,S3的值也大。

因此,在可能情况下应提高器械出手点的高度。

图2-13是影响投掷远度的因素示意图。

三、投掷各阶段的技术要求

(一)准备阶段

握持器械的方法和预备姿势是由器械的特点(形状、重量)、场地规格、投掷方法和运动员的个体特点等决定的。

各种投掷项目握持器械的方法和预备姿势虽然不同(圈内投掷项目还可以进行预摆),但握持器械必须做到稳固,能充分利用投掷臂的长度,对器械有良好的肌肉感觉,能控制住器械。

整个准备阶段应做到自然、放松,为预加速阶段和最用力阶段创造良好条件。

(二)预加速阶段

预加速阶段的任务是使人体和器械获得一定的速度,为最后用力创造良好条件。

预加速阶段虽然有助跑、滑步、旋转3种形式,但各投掷项目的预加速阶段都必须做到:

动作自然、协调,充分利用场地,均匀加速并有一定的节奏,能控制住器械,能维持好身体平衡;另外,预加速的速度大小要与运动员的技术和身体素质相适应,并与投掷的最后用力阶段紧密结合,不应出现减速和停顿现象。

预加速阶段结束时,应形成良好的超越器械的身体姿势,为最后用力阶段创造良好条件。

(三)最后用力阶段

最后用力阶段是投掷项目的主要技术阶段,其任务是在预加速阶段结束时身体取得超越器械姿势的基础上,合理调动全身各运动器官协调用力,最后通过投掷臂和手的动作,以最快的速度将力量集中到器械上,并以适宜的角度,把器械投掷得更远。

对各投掷项目最后用力阶段的共同要求是:

预加速阶段结束时,左脚着地是迅速,形成两脚支撑;掌握好正确的用力顺序和用力方向,并且运用全身的力量进行投掷(髋部首先发力,然后将下肢、躯干和上肢的力量共同集中到器械上);身体重心由低到高,由后向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