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晋祠》教学实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2226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于漪《晋祠》教学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于漪《晋祠》教学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于漪《晋祠》教学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于漪《晋祠》教学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于漪《晋祠》教学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于漪《晋祠》教学实录.docx

《于漪《晋祠》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于漪《晋祠》教学实录.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于漪《晋祠》教学实录.docx

于漪《晋祠》教学实录

于漪课堂教学实录《晋祠》

第一课时

[上课]

师:

我们伟大祖国历史悠久,山川锦绣,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在世界上可以说是——

生[部分]:

首屈一指。

师:

首屈一指[竖起拇指)。

现在请每位同学就你所知道的名胜古迹说一处,要求:

一说清楚,二速度。

我不一个一个叫名字了,请挨着次序讲下去。

你先说[示意第一排一位学生)。

生1:

青岛八大关。

生2:

故宫。

生3:

从化温泉。

生4:

山西云岗石窟。

生5:

西安的大雁塔。

生6:

杭州的西湖。

生7:

长城。

生8:

甘肃的酒泉。

生9:

善卷洞。

师:

在什么地方?

生9:

宜兴。

生10:

福建厦门的鼓浪屿。

生11:

南翔古猗园。

生12:

北京的颐和园。

生13:

普陀山的寺庙。

生14:

西藏的布达拉宫。

师:

好,讲得很响。

生15:

河北省的赵州桥。

师:

河北省的赵州桥我们什么地方碰到过?

生[部分]:

课文《中国石拱桥》。

师:

对。

生16:

太湖。

生17:

西安的大雁塔。

师:

重复了。

生18:

陕西的兵马俑。

生19:

安徽滁县的醉翁亭。

师:

醉翁亭,我们这学期要学《醉翁亭记》。

生20:

承德的避暑山庄。

生21:

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

师:

岳阳楼,我们这学期还要学《岳阳楼记》。

生22:

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生23:

庐山的大天池。

生24:

洛阳的白马寺。

生25:

雁荡山。

师:

在什么省?

生25:

浙江省。

生26:

广西容县古经略台真武阁。

生27:

河北省保定市的古莲池。

生28:

广东肇庆星湖。

生29:

广西阳朔。

生30:

长白山天池。

生31:

济南的大明湖。

生32:

扬州的瘦西湖。

生33:

北京的天坛。

生34:

甘肃的敦煌。

生35:

上海名胜豫园。

生36:

西藏的拉萨哲蚌寺。

生37:

绍兴的东湖。

生38:

北京的卢沟晓月。

师:

“卢沟晓月”我们也在课文中碰到过。

生39:

西双版纳。

生40:

四川的乐山大佛。

生41:

宜兴的张公洞。

生42:

庐山的花径。

生43:

中岳嵩山。

师:

中岳嵩山,你还能够说出其他的几个“岳”吗?

生43:

能。

西岳华山、东岳泰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师:

对不对?

生[部分]:

对!

师:

记得很熟,好。

生44:

浙江的瑶琳仙境。

师:

刚才我们花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把自己熟悉的名胜古迹初步检阅了一下,已经巍巍乎壮哉!

我们祖国无处没有名胜古迹,真是美不胜收。

我们祖国究竟有多少名胜古迹呢?

我给你们介绍一本书,[出示书]大家看:

《中国名胜词典》。

这本书里介绍的都是我国名胜古迹,我们今天要学的《晋祠》,这里也有介绍。

“晋祠”,你们学过地理,“晋”是指什么地方?

生[部分]:

山西省。

师:

因此我们查这本词典的时候,在山西省部分可以查到。

“晋祠”在这本词典的127页[翻到127页],山西省太原市下的第一个条目就是“晋祠”[出示给学生看]。

我们听写一下。

为了节约时间,把“晋祠”修建的时间以及后来重建的时间略去。

现在请同学们把笔记本拿出来听写。

[听写]

晋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悬瓮山”请你们翻到教科书的137页,“悬”是悬挂的“悬”,“瓮”是酒瓮的“瓮”)晋水发源处。

北宋天圣年间[重复一遍],(请翻到书的140页,“天圣”圣人的“圣”),追封唐叔虞(唐尧虞舜的“唐”,追封唐叔虞——)[板书:

唐叔虞](“唐”是地名,“叔虞”是人名,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汾水”的“汾”),并为大母邑姜[板书:

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重复一遍],(“圣人”的“圣”)殿内有43尊宋代彩塑[重复一遍],(“尊”在这里是量词,“尊敬”的“尊”),殿前鱼沼飞梁(请看140页最后一行,鱼沼飞梁)[重复一遍]。

为国内所仅见[重复一遍](“仅”不仅而且的“仅”)。

殿两侧为难老(“难老泉”的“难老”)、善利(“善恶”的“善”,“利益”的“利”)二泉,晋水主要源头由此流出[重复一遍],常年不息。

(哪个“常”?

生[部分]:

“长短”的“长”。

师:

“长短”的“长”吗?

生[多数]:

“常常”的“常”。

师:

(对,“常常”的“常”。

常年不息)水温17℃(水温17℃怎么写法?

)[边做手势边讲],清澈见底[重复一遍]。

祠内贞观宝翰亭中——(“贞观之治”的“贞观”,知道吗?

生[集体]:

知道。

师:

(“宝翰亭”,“宝贝”的“宝”,“翰林”的“翰”。

有些同学看着我,大概不会写这个字)[板书:

翰](注意,“人”下面没有一横)宝翰亭中有唐太宗撰写的御碑——[重复一遍](“撰写”的“撰”,什么边旁?

生[集体]:

“扌”旁。

师:

撰写的御碑,哪个“御”?

生[部分]:

“防御”的“御”。

师:

“晋祠之铭并序”(加引号。

“陋室铭”的“铭”,知道吗?

“晋祠之铭并序”)。

祠内还有著名的周柏、隋槐(“柏树”的“柏”,“槐树”的“槐”。

周柏、隋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侧[重复一遍],隋槐在关帝庙内[重复一遍],(关帝庙是祭谁的?

生:

[议论]关公。

师:

老枝纵横[重复一遍],至今生机勃勃,郁郁苍苍,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重复一遍]——(这个“长”是哪个“长”?

生:

[议论]“长短”的“长”。

师:

(对。

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重复一遍]被誉为——(哪个“誉”?

生:

[议论]“荣誉”的“誉”。

师:

被誉为(被称誉为)“晋祠三绝”。

现在请同学们校对。

我读一遍,不仅校对字,而且要校对标点符号,看看怎样点才正确。

[师朗读,生校对]都对了吗?

一字不错的有没有?

举手。

1、2、3、4[边数边扳手指]。

错1到4个的有多少?

[稍停,学生陆续举手]看来是绝大部分。

校对好了以后,请同学们做一件工作:

这里一共听写了5句,请你把每一句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来。

[生标号]

师:

标好以后请你们用很快的速度把课文浏览一遍,把条目里介绍的有关内容和文章上的有关段落对应起来。

[手势:

两掌相对合拢]比如说,第一句“晋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这是“1”,请你看看,与文章的第几自然段对应?

生[集体]:

第1自然段。

师:

对,与第1自然段对应起来。

在有关的语句旁边写个“1”。

好,现在很快地把这5句对一对,看有没有对不起来的地方。

看谁对得准,对得快,要有速度。

[学生专心而迅速地标号,老师巡视]有的已经对出来了,我们稍微等一等,可能有的内容找不到,仔细找一找就能找到。

[XX学生小声议论]XX,你说。

生45:

“祠内有唐太宗撰写的御碑”找不到。

师:

祠内有唐太宗撰写的御碑“晋祠之铭并序”,这一句对不着。

[指问其他同学]你们呢?

生[部分]:

没有。

师:

也没有找到。

哪个对出来的,请讲一讲,对得最快的是XX。

XX,请你说说看。

生46:

第1句话是对第1段。

师:

第1自然段,这没有问题。

生46:

第2句话对第7自然段。

师:

第2句话对第7自然段,对不对?

生[部分]:

对。

师:

对的。

生46:

第3句话对第5自然段。

师:

对吗?

生[部分]:

对。

师:

好。

生46:

第4句话——

师:

第4句话找不着,第5句话呢?

生46:

第5句话对第4自然段。

师:

第4自然段对第5句话。

第4句话呢?

这“御碑”对不着,有没有找到的?

[学生举手]XXX。

生47:

对第11自然段。

师:

第11自然段。

生47:

11自然段中“历代文人墨客都喜爱晋祠这好地方,山径旁的石壁和殿廊的石碑上,留着不少名人的题咏”。

师:

他考虑得对不对?

“留着不少名人的题咏”是总的,而词典条目里只提出题咏中的一个,“唐太宗撰写的御碑”。

要对应就对这个地方。

XXX[指生47]的理解是对的。

XX[指生46]同学,刚才说第5句话对第4自然段,你们认为怎样?

有补充吗?

[学生举手]XXX。

生48:

还应该对第6、第7、第8自然段。

师:

第6、第7、第8?

生48:

还有第9。

师:

第9。

请坐。

我们把听写的最后一句话读一读,到底应对哪几个自然段?

前几句话是一句对一个自然段,一目了然,而最后这句话涉及好几个自然段的内容。

我们一起把最后一句读一读,你们看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读啊?

生[部分]:

祠内还有——

师:

祠内还有,预备,读——

生[齐]:

祠内还有著名的周柏、隋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侧,隋槐在关帝庙内,老枝纵横,至今生机勃勃,郁郁苍苍,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师:

这里有哪几个说明对象?

第一个是什么?

[学生举手]XXX说。

生49:

主要说了晋祠三绝的三个方面内容。

师:

哪三个内容?

生49:

一是周柏、唐槐。

师:

周柏、隋槐[校正],对第几自然段?

生49:

第4自然段。

还有宋塑侍女像。

师:

对哪一自然段?

生49:

对第7自然段。

其中还包括晋祠三绝,就是还包括鱼沼飞梁,对第9自然段,以及——[下面学生纷纷议论]

师:

XX有不同意见,XX表情上不同意了,看看包括不包括?

请坐,XX说。

生50:

我认为在宋塑侍女像内并不包括鱼沼飞梁、盘龙殿柱,这里说的三绝只是对第4、第5和第7自然段。

师:

第4、第5、第7自然段,对不对?

生:

[部分]:

对。

师:

[学生举手]XXX说。

生51:

还有,我觉得这句话还应该对——噢!

我看错了。

[学生哄堂大笑]

师:

看错了。

XX[指生50]讲得对,第4、第5,是树;二是讲什么?

难老泉、水;第三是讲什么?

圣母殿里面的宋塑侍女像,因此是4、5、7。

刚才XXX[指生50]对得非常快,很好。

把词典上介绍晋祠的语句和课文《晋祠》对照起来看,你们会发现哪些问题?

这是一。

二、二者有哪些不同之处?

[食指、中指竖起示意]三、请你们判断一下是文章写得好呢,还是词典上说明得好。

[食指、中指、无名指竖起示意]有的已经思考好了。

[学生举手]XX,你说。

生52:

词典上说晋祠是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书上说是在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里,数据上有些不对。

师:

数据上好像有些不大对?

25公里是多少里啊?

生[集体]:

50里。

师:

50里,怎么一个50里,一个40里呢?

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举手]XXX。

生53:

词典里介绍的一段话中,“三绝”是指:

难老泉,宋

塑侍女像和隋槐、周柏,而书上写的“三绝”是:

圣母殿、木雕盘龙和鱼沼飞梁。

两个“三绝”内容不同。

师:

三绝的内容不一样,这又是一个问题。

[学生举手]XXX。

生54:

我认为XX同学[指生46)刚才说的问题遗漏了一点,在词典上的第2句中,XX同学[指生46]只对了第7自然段,我认为还可以对第9自然段,就是讲鱼沼飞梁。

师:

对不对?

生[集体]:

对的。

师:

好,补充得很好。

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举手]XXX。

生55:

书上是唐槐,而词典上说的是隋槐。

师:

到底哪一个对?

是隋槐还是唐槐?

生55:

[继续提问]书上写42尊侍女像,而这里写43尊。

师:

是43尊还是42尊?

[学生举子]XXX说。

生56:

书上写的是唐槐,这里写的是隋槐,隋唐相隔时间不长,隋朝的统治很短,所以这里用隋槐、唐槐都可以。

师:

可不可以?

[学生点头]

师:

隋什么时候建立的?

生[集体]:

581年。

师:

公元。

生[集体]:

公元581年。

师:

灭亡呢?

生[集体]:

618年。

师:

[笑]你们历史学得不错,因此我们讲“隋唐”“隋唐”,就好像秦始皇统一——

生[集体]:

秦汉。

师:

对。

秦汉,秦朝很短,因此常和汉连起来讲。

相隔时间很短[拇指与食指示意“短”],因此问题不大,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举手]XXX。

生57:

我回答XX[指生52]的问题,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里,而词典上是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一个是西南,一个是西行,它们之间存在着方向的差别——

师:

好,方向上有差别。

生57:

[继续说]所以,距离也不相等。

师:

距离也不相等,因此两个数据怎么样?

生57:

都可以。

师:

都可以的。

生57:

[继续发表意见]还有关于晋祠三绝,书上与词典上说法不一样,《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手册》上说——

师:

《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手册》上怎么说?

[出示此书,学生课桌上都有此书]

生57:

“关于晋祠三绝的说法多种多样,正好证明了晋祠值得人们欣赏的杰作特别多。

师:

因此,可以说法不一样,对吗?

[生57点头]

师:

同学们已经养成了习惯,在读某一篇课文时,总要到《课外阅读手册》中去找一找,看看有没有相应的文章读,这样对理解课文,扩大视野有好处。

三绝可以有多种多样说法——[学生举手]XXX。

生58:

我认为对三绝作这样的解释不是最好,应该说,在课文上它是讲古建筑的三绝,在词典上是讲晋祠三绝,当然它们之间有区别。

师:

对。

读书要读仔细啊!

[学生举手]XXX。

生59:

我来回答刚才XXX同学[指生55]提出的问题。

他说殿堂里面有宋代彩塑43尊,而书上是42尊,好像有差错。

其实,书上讲“宋代泥塑圣母像及42个侍女”,这样加起来也是43个。

师:

42加1是多少?

生[集体]:

43。

师:

43。

生59:

[继续讲]所以,并没有出入。

师:

对,请坐。

[学生举手]XX。

生60:

刚才我们听写下来的一段话中有这样一句话,“殿两侧为难老、善利二泉,晋水主要源头由此流出”,而139页第5自然段中讲“这里的水,多、清、静、柔。

这些水主要是来自难老泉”,说法有出入,这些水到底是来自难老泉,还是来之于难老、善利二泉呢?

师:

请坐。

[学生举手]XX。

生61:

词典和课本上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就是在写晋祠三绝的时候,写作方法是不同的,课文上是先总述,然后再分述,字典是先分述,然后再总述。

师:

好,你看出了不同之处,仔细阅读,不同之处还多。

我们刚才发现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解决了,比如25公里和40里是不是数据上有出入,刚才XX[指生57]解答了。

一个是西南,一个是什么啊?

师、生:

西行。

师:

这没有矛盾。

42、43,42加1--

生[多数]:

43。

师:

这也没有出入。

至于三绝的讲法,词典上是晋祠三绝,书上呢?

生[部分]:

古建筑三绝。

师:

因此也并不矛盾。

而XX[指生60]提出的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到底发源于难老泉、善利泉,还是只是难老泉呢?

请阅读思考[出示《中国名胜词典》]这里是一段话,这儿是一篇文章[出示教科书]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XX想好了,其他同学呢?

[学生举手]XXX。

生62:

课文里是描写说明结合起来写的,而词典上只是简单的说明。

师:

只是简单说明,你看到了这一点。

[学生举手]好,XX你说。

生63:

课文中和词典里说的这两段话顺序不同。

师:

顺序不同,怎么不同?

生63:

词典上这段话先写圣母殿,然后再写难老、善利二泉,最后写周柏、隋槐,而书上先写隋槐、周柏,接下来写的是难老泉,最后写的是圣母殿。

师:

次序前后不同,请坐。

还有吗?

[学生举手]XXX。

生64:

词典上着重描述的是晋祠三绝,而书上写的方面比较多,除了写晋祠三绝以外,还写了另外的许多。

师:

许多什么?

生64:

许多美景和古迹。

师:

美景和古迹,讲得好。

一个比较简单,一个比较丰富。

[学生举手,师示意讲]

生65:

我认为书上说的这些水都是来自难(nàn)老泉。

师:

不是nàn老。

难(nán),nán老,青春长在,难老,难于老啊。

生65:

这些水都是来自难老泉,这些水是晋祠里面的水,而词典上说难老和善利二泉,主要是晋[说不下去了]——

师:

[提醒]晋水发源处,对不对?

读书要十分仔细。

[学生举手]好,XX。

生66:

书上既写了晋祠的优美自然风景,又写了晋祠的悠久的历史文物,而词典上只讲了晋祠悠久的历史。

生:

[议论]一样的。

师:

噢,一样的。

[学生举手]XX。

生67:

我认为词典上也写了优美风景。

师:

也写了优美风景?

生67:

噢,[改口说]写了这个就是——

师:

难老泉?

生67:

不是。

建筑。

师:

建筑?

生67:

不是光写自然风景,在第三方面“殿内有43尊宋代彩塑”,这也不是写自然风景的。

师:

没有说清楚。

[学生举手]XX。

生邱:

刚才XX讲词典上是先分后总,书本上是先总后分,我不同意这个意见。

因为词典上一开头也是写:

“晋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

”这里也是先总说,只是具体说明时次序和书本上不一样。

师:

在具体说明的时候不一样,请坐。

刚才同学们看到的不同地方,综合起来是否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

词典上介绍的这段文字跟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内容来讲,一个比较全,XXX[指生64]不是刚才讲吗,介绍了风景和很多建筑;词典上呢,比较简洁。

一个比较全面,一个重点介绍。

就说明方法来讲,刚才有同学讲了,词典上主要是——

生:

说明。

师:

说明。

文章呢?

生:

说明、描写。

师:

说明还有描写,这是从表达方法来讲,文字上也不一样,这篇文章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词典上那段话比较平实,我们学的这篇文章则比较优美、生动。

待会儿,我们进一步阅读就能体会了。

从说明顺序来讲也不完全一样,词典上说明顺序是一件一件的,采取什么结构方式?

生[部分]:

横式结构。

师:

对!

横式结构,是并列式的,而这篇课文刚才XX[指生61]说,先是总的然后分的。

因此,词典介绍晋祠跟我们今天要读的这篇课文,不管就内容,就表达方法,就说明顺序,就说明语言来讲,都有不同之处。

大家看看,这段话写得好呢,还是这篇文章写得好?

[学生议论纷纷][指定学生]你说。

生69:

就作为词典要给读者以说明以简练的概括来说。

师:

[笑]这句话你们听得懂吗?

[学生笑了]话没有说通啊,重来。

生69:

作为词典来说,那段文字是和它的作用相符合的,而作为文章选进我们的课本要我们阅读,这篇是很适合我们阅读的。

[多数学生笑了]

师:

大家笑了,可能因为他说得不清楚,你胆子大一点讲。

生69:

[继续发言]这篇文章把说明和描写结合在一起,在说明中插入描写,以描写来作更加具体的说明,这样就能够使说明更具有形象和生动。

师:

更形象,这个“具有”就不要了,更形象、生动。

生69:

词典上这段话,就其说明性来说,它是很好的,很概括。

师:

这句话说清楚了,对吧?

[笑]

生69:

所以说这两者都有可取之处。

师:

两者都有可取之处,有没有好与不好的分别呢?

生举手]你说说看。

生70:

我觉得词典是向别人解释的,它应该简洁明白。

师:

给人家翻检,应该简洁明白,只要介绍精要就行了。

生70:

如果用过多的比喻,用各种各样修辞手法,是不合适的。

我们所学的《晋祠》这篇文章,说明十分具体,它的写作方法是它用了大量的形容与描述。

作为文章来说应该像《晋祠》这样写,而作为词典,应该像刚才听写的那段文字,我觉得两者都有可观之处。

师:

可观之处?

这个“观”什么意思?

生[多数]:

取。

师:

可取之处。

“可取”口气太大了一点,应该说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因此,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懂得,不能简单地说这段话好不好,这篇文章好不好,要根据什么来判断?

作者的——

生[多数]:

写作意图。

师:

对,作者的写作意图。

词典是给人家翻检的,介绍的时候要要言不烦;文章呢,具体地说明描述,给人以美的享受,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除了说明之外,还要加以描写。

这个问题我们比较清楚了。

说明文,说明文得在什么上面下功夫啊?

生[集体]说明。

师:

“明”,说得一定要“明”。

要“明”,就得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这篇文章里一句话就揭示了晋祠的特征,谁能把这句话准确地找出来?

[学生举手)XXX。

生71:

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环境浑然融为一体。

生[部分]:

风景。

生71:

嗅,自然风景。

这就是晋祠。

师:

这就是著名的晋祠。

请坐。

[学生举手]XXX。

生72:

我想提一个问题。

就是这句话和后面的“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

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着重在描写古建筑的三绝。

我提的问题就是,既然作者在开头就揭示我们悠久的历史文物是着重描述的,要是我写的话,就会先写建筑、文物,然后再写自然风景,这样不是就和第一句话“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相一致吗?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师:

XXX同学坦率地讲了自己的意见,既然“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是揭示晋祠的特征,要是我写的话,就先写历史文物,为什么作者先写优美的自然风景呢?

大家动脑筋。

[学生举手]噢,已经“动”出来了。

XXX。

生73:

我知道一点,我先说一说——[铃响]

师:

下课。

第二课时

[上课]

师:

上节课我们懂得了文章的第l段揭示了晋祠的特征,晋祠的特征两个方面浑然融为一体,什么叫“浑然”?

生[部分]:

完整的。

师:

“然”什么意思?

生[集体]:

样子。

师:

对,浑然融为一体,完整不可分割。

[板书:

浑然融为一体]浑然融为一体的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优美的自然风景[板书:

优美的自然风景),第二个方面是悠久的历史文物[板书:

悠久的历史文物]。

XX[指生72]同学的意思是,要是他来写的话,既然是悠久的历史文物是重点,那么,就应该先写悠久的历史文物,再写优美的自然风景,刚才XX同学准备发表意见,现在请你发表。

生1:

我觉得我能回答这个问题。

这篇文章主要突出的是悠久历史文物的美,可是它没有先写悠久历史文物的美,而是先写优美的自然环境。

这样可使我们先领略晋祠的环境美。

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古老苍劲的树,多、清、静、柔的水,还有巍巍的山,在这里作者既作说明又有描述,使我们领会到晋祠的美。

在第140页第6自然段中写道:

“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的‘三绝’。

“最美”,把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作了一个对比,自然环境美,但是悠久的历史文物更美,所以,先写自然环境的美,再写历史文物的美,能更加突出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师:

这个问题XX同学作了一些分析,但看来一下子答不清楚,先放一放好不好?

这篇文章先用一句话来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

先是总的说明,然后从两个方面来说[指板书“优美的自然风景,悠久的历史文物”]。

刚才不是XX[指生61]讲吗,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总分式。

怎么分的?

一个一个说明对象是怎样合起来的?

我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来写,边看课文边写。

比如说,优美的自然风景[手指板书“优美的自然风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的?

它的特征如何?

悠久的历史文物[手指板书“悠久的历史文物”],作者介绍了哪些?

它们的特征如何?

一位同学上来写,其他同学写在笔记本上,然后我们再细读课文核对。

XX,请你上来写。

[生2板书]

山巍巍的,长长的{树古老苍劲水多、清、静、柔圣母殿巧夺天工、人物形态逼真

三绝{木雕盘龙木质优良、工艺精巧鱼沼飞梁形制奇特名人题咏词工句丽、书法精湛

师:

按课文的顺序写,字写端正,写好了跟黑板上对一对,看看黑板上写的是不是完全正确。

[学生举手]XXX。

生3:

他漏掉了两点。

师:

漏掉了两点?

我们看“优美的自然风景”[手指板书“优美的自然风景”]。

生3:

“优美的自然风景”中的树,除了“古老苍劲”,还有“造型奇特”。

师:

好,这个内容在第几自然段?

生[集体]:

第4自然段。

师:

除了古老苍劲之外,还有什么?

生[集体]:

造型奇特。

师:

[在板书“古老苍劲”后面,用红粉笔写“造型奇特”]请同学们想一想,XX怎么会忽略这一点的呢?

什么原因?

[学生举手]XXX说。

生4:

因为“造型奇特见长”在一段的当中。

师:

对。

晋祠的美在山,在水,在树。

山的特征抓得对不对?

巍巍的,长长的。

树,细读一下,就知既以古老苍劲见长,又以造型奇特见长,这里表达的方式跟前面写法不完全一样,所以粗看时容易漏掉。

生4:

[继续说]在名人题咏上面,应该还有小品。

师:

什么小品?

生[部分]:

园中小品。

师:

好,还有园中小品,第几自然段?

生[集体]:

第11自然段。

师:

园中小品[板书:

用红粉笔写“园中小品”)o还有吗?

[学生举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