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2170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28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交通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上海交通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上海交通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上海交通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上海交通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交通大学.docx

《上海交通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交通大学.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交通大学.docx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指导

(第三版)

 

口腔医学院

2007年6月

 

前言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以口腔内细胞和组织的基本结构及病变时的形态改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

它在口腔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之间架起了一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桥梁。

口腔组织病理学的进展有赖于不懈地深入研究、实验方法的更新与完善,正如显微镜的发明导致了细胞学说的诞生,电子显微镜的发明打开了超微结构的大门一样。

目前随着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发展,超微结构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基因扩增技术、原位分子杂交技术等在组织病理学研究领域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将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口腔组织病理学科的发展。

在大学本硕士阶段的教学中,首先应牢固地掌握口腔各组织的形态学结构和改变,然后对整个口腔病理学研究方法概况有所了解,这将会开阔大家的思路,提高大家的兴趣,并为今后进行口腔各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组织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光学显微镜观察

光学显微镜是组织病理学最基本的研究工具,利用它可以在数微米厚的组织切片上对组织排列形态、相互关系以及细胞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从而在组织细胞水平上揭示其生长、发育和病变过程。

光学显微镜可分为透射光显微镜、反射光显微镜、偏振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相差显微镜、紫外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等。

因研究的目的和对象不同,可应用不同的显微镜。

(二)电子显微镜观察

透射、扫描等电子显微镜技术是组织病理学研究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可对细胞及亚细胞的结构进行形态学的研究。

分析电镜等技术还可以对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结构以及羟磷灰石等无机晶体的结构、成份及含量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

(三)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技术

通过应用能与组织和细胞中的化学成份进行特异性反应的物质,可以有助于了解组织细胞内各种蛋白质、酶、核酸、糖原等各类化学成份的变化,从而可揭示其形态学方法所不能观察到的组织细胞化学成份的改变。

(四)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利用免疫学技术,可以应用相应的细胞待检抗原和特异性抗体结合和显色的方法,来揭示细胞的组织来源及分化程度等。

近年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对于病变的临床病理诊断、肿瘤分类、肿瘤病理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流式显微荧光光度计

该方法主要借助于荧光染色的细胞在稳定的液体中流动,并通过一约100μm的小孔,其流速可达一亿八千万个细胞/小时,依据受激光照射后,发射出的荧光强度等来分类和测定细胞的某种成份的含量,如DNA的量等,从而有助于对细胞成份的定量分析。

(六)图像分析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细胞体积、面积、周长、核浆比等的定量分析变得方便起来。

将组织切片(或细胞涂片、照片等)置于显微摄像系统中,将光信号变成计算机能处理的数字信号,并在图像处理软件上进行测量、统计等处理,同时还能对细胞的染色进行灰度测定,因此可有效地进行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的快速、精确的半定量和定量分析。

(七)组织与细胞培养技术

包括体外与体内两种方法,体外研究为在37℃的体外环境中,将分散的小块组织或细胞置于特定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对其细胞生长分化、形态和功能变化进行研究;体内研究为将组织细胞植入于动物体腔、皮下或肌肉组织中,利用动物体内的营养进行培养,以观察培养组织的生长、分化和生物学特性。

在实验肿瘤病理学的研究中,细胞培养方法尤其具有较高的价值。

(八)核酸杂交技术

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原理是根据核酸互补原理,用特定已知顺序的核酸(DNA或RNA)片段作为探针,经标记后与液相或固相中的靶核酸进行杂交,并对其进行检测。

尤其是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在组织病理学中的应用有重要的实用意义,它可以在组织切片上检测靶核酸的存在,从而使我们能进行原位的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

(九)聚合酶链反应

聚合酶链反应(PCR)为80年代中叶发展起来的高灵敏度核酸检测方法,其原理为以两段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片段为引物,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待测的DNA为模板,经过多次循环的变性、退火、延伸等,使特定的核酸片段得以大量的复制,从而使其检测灵敏度大大提高。

组织病理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有逆转录PCR、原位PCR等,尤其在检测组织细胞中病毒、细菌、遗传缺陷基因和癌基因等方面,PCR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近年来,新兴的实时PCR(Real-timePCR)技术能对核酸的表达进行精确的定量研究。

二、组织病理学实验方法的度量水平

熟悉组织病理学实验中的度量水平,对于理解和分析组织细胞的生长、分化以及肿胀、萎缩等病理形态学改变有很大的帮助。

常用长度单位换算:

1毫米(mm)=103微米(μm)=106纳米(nm)

结构度量范围研究方法

器官>100μm肉眼

组织100μm-10μm光镜

细胞10μm-0.2μm光镜

亚细胞200nm-1nm电镜

蛋白质等大分子500nm-5nm电镜

氨基酸等小分子1nm细胞化学

分子及原子结构<1nmX线/电子衍射

三、学习口腔组织病理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平面和立体的关系

组织病理学的研究往往要在一张组织切片这一二维平面中理解其三维立体的结构改变。

因此要充分理解不同结构的组织可以呈现出相同的切面,而相同结构的组织又可表现为不同的二维图像,要经常从所见的二维图像中推论出其三维立体结构。

(二)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形态是组织病理学研究的重点,然而任何形态学的结构都和其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腺细胞内所含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以及其分泌颗粒,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合成和分泌功能。

而功能的改变也可导致其结构的变化。

如随着细胞生长到一定的体积,因其表面积对于氧气的交换已不能适应细胞代谢的需要,从而导致细胞分裂的发生。

因此我们在观察组织细胞形态时,要经常将其和可能的功能改变相联系。

(三)微观和宏观的关系

组织细胞学这些在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微观表现最终会在宏观水平上反映出来,例如一些口腔黏膜疾病如白斑、扁平苔癣在组织学上都可出现鳞状上皮表面的过角化,在临床上即表现为病变部位黏膜色白、粗糙、增厚等。

用微观、宏观相结合的观点学习口腔组织、病理的表现,有利于对其发生机制的理解和记忆。

(四)静态和动态的关系

生命是以运动为基础的,我们所观察到的瞬间图像是其动态改变中的一个阶段。

如观察到骨的存在,它可以是新形成的骨组织,也可以是原来的骨组织被破坏以后残留的部分。

因此我们要结合其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分布等情况综合分析,要有一个动态的观念理解组织细胞的形态学及功能的变化。

总之,口腔组织病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掌握好口腔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将会使有志于从事口腔医学事业的同道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无穷。

李江

2007/6

 

实验一牙体组织

(一)

釉质

目的要求

1.掌握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腔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

2.掌握釉质的组织学结构。

实验内容

片号

切片内容

1

牙齿纵磨片

2

牙齿横磨片

一、牙齿纵磨片

1.肉眼观察

(1)磨片中央为牙髓腔,在牙髓腔的外面为牙本质。

牙本质表面的冠部覆盖着釉质,根部覆盖牙骨质。

(2)釉质呈乳白色,牙尖或切缘较厚,牙颈部较薄。

2.显微镜观察(注意:

将载物台下的孔径光阑关小,以适当调暗光线)

(1)釉质牙本质界:

首先用低倍镜寻找釉质和牙本质,两者交界处即釉质牙本质界,呈连续的小弧形,其弧形的凹面向着釉质,凸面向着牙本质。

(2)釉柱:

釉柱呈柱状,从釉质牙本质界呈放射状伸向表面。

在牙颈部,釉柱几乎呈水平;在窝沟处,釉柱从釉质牙本质界向窝沟底部集中。

高倍镜下,釉柱上每隔4μ左右有一横纹。

(3)绞釉:

在牙尖及切缘处明显。

釉柱近表面1/3较直,内2/3绞绕弯曲,称为绞釉。

(4)生长线:

呈深褐色,围绕牙尖呈环形排列,近颈部渐呈斜行线。

(5)釉板:

从釉质表面伸向釉质内可停止在釉质内、到达釉质牙本质界或越过釉质牙本质界进入牙本质内,呈裂隙状,灰褐色。

(6)釉梭:

在牙尖部较多见,呈纺锤状,黑色,从牙本质边缘伸入釉质内。

(7)釉丛:

起自釉质牙本质界,向牙表面方向散开,呈草丛状,高度约为釉质厚度的1/4~1/3。

二、牙齿横磨片

1.肉眼观察:

部分磨片系通过磨牙牙冠部如(图1-1)作横切,故外周为釉质,呈乳白色,中央部分为牙本质,呈淡黄色。

在牙本质中部尚可见到小岛状乳白色的釉质区。

2.显微镜观察

(1)釉质牙本质界、釉柱、绞釉、釉板、釉梭、釉丛的观察同牙齿纵磨片。

(2)生长线:

呈同心环状排列。

(3)釉柱横切面:

呈鱼鳞状,尤见于横磨片中央的釉质小岛内。

作业:

绘图:

釉质纵剖面。

图1-1釉质横断面分切线及剖面示意图

实验二牙体组织

(二)

牙本质

目的要求

1.掌握牙本质的组织学结构。

2.掌握牙本质的反应性变化。

实验内容

片号

切片内容

示教片

1

牙齿纵磨片

球间牙本质

2

牙齿横磨片

修复性牙本质

3

牙齿纵切片

一、牙齿纵磨片

1.肉眼观察:

牙本质构成牙齿主体并围绕牙髓腔,呈淡黄色。

2.显微镜观察

(1)牙本质小管和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牙本质小管贯穿整个牙本质,从髓腔表面呈放射状伸向牙本质表面。

在牙尖及根尖部小管较直,而在牙颈部则弯曲呈“~”形,近牙髓端的凸弯向着根尖方向。

小管内有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小管之间为细胞间质。

(2)球间牙本质:

多见于冠部近釉质处,很象多个相接的球体之间的空隙,边缘多呈凹形。

(3)童氏粒层:

位于根部牙本质表面处,呈黑色颗粒状。

(4)继发性牙本质:

靠近牙髓腔的部分牙本质,与原发性牙本质的区别为牙本质小管的方向稍改变。

(5)生长线:

与牙本质小管垂直。

二、牙齿横磨片

显微镜观察:

牙本质小管横剖面:

小管内有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突起周围白色透亮部分为管周牙本质,小管与小管两者之间为管间牙本质。

三、牙齿纵切片

1.肉眼观察:

牙本质和牙髓的部分。

2.显微镜观察

(1)牙本质小管和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成牙本质细胞胞体位于牙髓内,近牙本质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为成牙本质细胞顶端的细长突起,伸向牙本质小管内。

(2)前期牙本质:

位于成牙本质细胞和钙化牙本质之间,呈淡红色。

四、示教片

1.球间牙本质:

见于牙冠部近釉牙本质界处,沿牙本质生长线分布,大小形态不规则,边缘呈凹形,像许多相接球体之间的空隙。

2.继发性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和死区

(1)继发性牙本质:

牙本质小管方向稍呈水平,与原发性牙本质之间有一明显的分界线,且在整个髓腔面呈不均匀分布。

(2)死区:

因牙磨损、牙本质暴露,牙本质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镜下呈黑色。

(3)修复性牙本质:

位于牙本质近髓腔侧,位置与死区相对应,仅含少数牙本质小管,明显弯曲,与原发性或继发性牙本质分界明显。

作业:

绘图:

牙本质纵剖面(牙齿纵磨片)。

实验三牙体组织(三)

牙髓和牙骨质

目的要求

1.掌握牙髓的组织学结构及功能。

2.熟悉牙骨质的组织学结构及功能。

实验内容

片号

切片内容

示教片

3

牙齿纵切片

牙髓嗜银纤维

1

牙齿纵磨片

一、牙齿纵切片

1.肉眼观察:

牙髓充满于牙髓腔内,牙骨质覆盖于根部牙本质表面。

2.显微镜观察

(1)成牙本质细胞:

位于牙髓周围,紧接前期牙本质,呈柱状,顶端有成牙本质细胞突伸入牙本质小管内。

(2)牙髓细胞:

呈星形或梭形,在成牙本质细胞层内侧有一狭长带无牙髓细胞,即无细胞层,再向内侧牙髓细胞较密集,即多细胞层,中央区细胞分布较均匀。

(3)牙髓血管:

血管丰富,管壁极薄。

(4)牙髓神经:

神经丰富,在根管及髓室中,牙髓神经呈小束状排列,常与血管伴行。

(5)前期牙本质:

为近牙髓的一层牙本质,呈淡粉红色,与钙化牙本质交界处可见钙化小球。

(6)牙骨质:

其厚度在颈部和根尖部不一。

根尖部牙骨质内有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陷窝,其中有牙骨质细胞。

在表层的牙骨质中可见穿通纤维,纤维与牙骨质表面垂直。

二、牙齿纵磨片

1.肉眼观察:

牙骨质覆盖根部牙本质表面,近牙颈部较薄,根尖部较厚,呈淡黄色,颜色比牙本质稍深。

2.显微镜观察

(1)釉质牙骨质界:

可分为牙骨质覆盖釉质、牙骨质与釉质相接或两者不相连接。

(2)无细胞性牙骨质:

位于牙根颈部1/3及牙根中1/3牙本质表面,呈层板状,见穿通纤维的痕迹,穿通纤维方向与层板垂直,其中不见牙骨质细胞。

(3)细胞性牙骨质:

位于无细胞性牙骨质及根尖1/3牙本质表面,其中见多个牙骨质细胞陷窝,呈扁平的卵圆形,陷窝周围有多个小管,小管多向牙根表面伸展。

三、示教

牙髓嗜银纤维:

银染色时,嗜银纤维呈黑色。

作业:

绘图:

1.牙髓与牙本质(切片)。

2.牙骨质纵剖面(磨片)。

实验四牙周组织

目的要求

1.掌握牙龈组织的结构。

2.掌握牙周韧带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

3.熟悉牙槽骨的组织结构,掌握牙槽骨在生理情况下的变化。

实验内容

片号

切片内容

4

牙体牙周组织

唇舌向牙体牙周组织切片

1.肉眼观察:

牙体、牙龈、牙周膜及牙槽骨的位置关系。

2.显微镜观察

(1)牙龈

1)牙龈上皮:

牙龈表面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有角化,上皮钉突狭长。

牙龈上皮覆盖龈沟的部分为龈沟上皮,除无角化外,与牙龈表面上皮相似。

龈沟上皮向下延续并附着于牙体的上皮部分为结合上皮,既无角化,也无上皮钉突。

2)固有层:

为致密的结缔组织。

固有层乳头狭长,粗大的胶原纤维束有规律地交织排列而形成各组牙龈纤维束。

(2)牙周膜

1)主纤维束

牙槽嵴组-从牙槽嵴顶到牙颈部牙骨质。

水平组-从牙骨质水平方向到牙槽骨。

斜行组-从牙骨质斜向牙槽骨。

根间组-从根尖区牙骨质呈放射状至根尖周围的牙槽骨。

2)间隙纤维:

主纤维束之间疏松的纤维组织,血管、神经穿行其间。

3)细胞

成纤维细胞-梭形,细胞排列方向与纤维束长轴平行。

成骨细胞、成牙骨质细胞-细胞扁平,分别位于牙槽骨、牙骨质表面。

破骨细胞-位于骨吸收处的Howship陷窝内,为多核巨细胞。

上皮剩余-在邻近牙根表面的纤维间隙中,几个上皮细胞排列呈小团块状或条索状,与牙根表面平行。

4)牙骨质小体:

圆形,紫色,分散在牙周膜之中。

(3)牙槽骨

1)固有牙槽骨:

靠近牙周膜的牙槽骨,为密质骨,其表层为平行骨板,并含穿通纤维,深部为哈弗氏系统。

2)皮质骨:

位于牙槽骨的外表部分,也为密质骨,表层为平行骨板,深部为哈弗氏系统。

3)松质骨:

位于固有牙槽骨和皮质骨之间,由骨小梁与骨髓腔组成。

作业:

绘图:

牙周组织(低倍)。

实验五口腔粘膜

目的要求

1.掌握口腔粘膜的一般组织学结构。

2.熟悉唇、颊、腭和舌粘膜的组织学特点。

实验内容

片号

切片内容

示教片

5

颊粘膜

基底膜

6

腭粘膜

迷脂症

7

唇粘膜

舌背粘膜

一、颊粘膜切片

1.上皮:

复层鳞状上皮,表层无角化,上皮钉突短而宽。

2.固有层:

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

3.粘膜下层:

厚,含脂肪及小的混合腺。

二、腭粘膜切片

1.上皮:

复层鳞状上皮,表层有角化层,上皮钉突长而有规律。

2.固有层:

致密结缔组织,较长且有规律。

3.粘膜下层:

含脂肪或粘液腺。

三、唇粘膜切片

1.唇一侧为皮肤,有皮肤附件,另一侧为粘膜,皮肤与粘膜相移行部为唇红,皮肤与粘膜之间为唇部肌肉。

2.唇粘膜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无角化层,棘层较厚,固有层为致密结缔组织,乳头中等长度。

粘膜下层内含有混合腺。

3.唇红部上皮有角化层,固有层乳头狭长,几乎接近表面,且乳头内血管丰富。

四、示教片

1.基底膜:

光镜下可见口腔粘膜上皮和固有层之间有一膜状结构,称为基底膜,PAS染色阳性。

2.迷脂症:

颊粘膜内有时可见异位的皮脂腺,称为Fordycespot,或迷脂症。

3.舌背粘膜:

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无粘膜下层,固有层有舌肌纤维。

粘膜表面有许多舌乳头,主要为丝状乳头。

作业:

绘图:

唇部组织。

 

图5-1下唇矢状剖面图

实验六涎腺组织

目的要求

1.掌握涎腺的一般组织结构。

2.熟悉大涎腺的组织结构特点。

实验内容

片号

切片内容

示教片

8

腮腺

肌上皮细胞

9

颌下腺

10

舌下腺

一、腮腺

1.腺泡:

全部由浆液性腺泡组成,腺泡间可见较多脂肪组织,纤维组织将腺泡分成小叶状。

2.导管

(1)闰管:

管腔小,管壁薄,细胞矮立方形,胞浆淡,核位于细胞中央。

(2)分泌管:

较多,管壁厚,由单层柱状细胞构成,核圆形,位于中央,胞浆粉红色,基底面有纵纹。

(3)排泄管:

位于小叶间,管腔大,管壁由高柱状细胞构成,有时可呈双层、复层细胞排列,腔内常见分泌物。

3.小叶间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二、颌下腺

1.腺泡:

以浆液性腺泡为主,并有少数粘液性和混合性腺泡,小叶间排列紧密。

2.导管:

分泌管较腮腺多见,而闰管较少。

三、舌下腺

1.腺泡:

以粘液性腺泡为主,并含有混合性腺泡。

2.导管:

分泌管较腮腺和颌下腺明显减少。

3.小叶间:

可见灶性淋巴细胞浸润。

四、示教片:

肌上皮细胞:

位于腺泡和小导管的腺上皮与基膜之间,在常规切片中难以辨认。

由于内含肌动蛋白,故用针对该蛋白的抗体可使其显出棕褐色

作业:

绘图:

颌下腺。

实验七口腔颌面部发育

目的要求

1.掌握面部、腭的发育过程。

2.熟悉舌的发育过程。

实验内容

一、面部发育模型

1.胚胎第四周:

额鼻突、上颌突、口咽膜(穿孔)。

2.胚胎第五周:

侧鼻突、中鼻突、上颌突、下颌突。

3.胚胎五周半:

中鼻突进一步分化。

4.胚胎第六周:

各突起进一步发育。

5.胚胎第七周:

各突起初步联合。

6.胚胎第八周:

各突起联合,面部初具人形。

二、腭的发育模型

1.前腭突:

来自中鼻突。

2.侧腭突:

由上颌突向内侧生长形成。

3.前腭突和侧腭突的联合。

三、舌的发育模型

1.胚胎第4周:

在第一鳃弓内侧面左右成对的两个大突起为侧舌隆突,在侧舌隆突之间的小突起为奇结节。

由第二、三、四对鳃弓联合形成的一个突起为联合突。

2.胚胎第8周:

各突起联合,左右侧舌隆突联合形成舌体;联合突形

成舌根,舌体与舌根相联合于人字形界沟处。

实验八牙齿发育

(一)

目的要求

1.掌握牙齿发育早期组织学。

2.掌握帽状期牙胚的组织学结构。

实验内容

片号

切片内容

11

牙胚(蕾状期)

12

牙胚(帽状期)

一、牙胚(蕾状期)切片

1.肉眼或低倍镜观察:

辨认舌、上颌、下颌的位置。

2.显微镜观察

(1)唇板:

与口腔上皮相连,位于牙板唇侧,表面上皮细胞浆较空,浅层细胞脱落形成浅沟,即唇颊沟。

(2)牙板:

位于唇板舌侧,较窄,约3-4层细胞宽,由立方或低柱状细胞组成。

(3)牙胚:

位于牙板末端,成釉器呈蕾状,主要由立方或柱状细胞组成,中央细胞较疏松,位于成釉器深部较致密的外胚间叶组织为牙乳头,细胞呈星形或梭形,血管较丰富。

在牙乳头和成釉器之间有基底膜。

在成釉器和牙乳头周围的组织,呈环形排列,此部分即牙囊。

二、牙胚(帽状期)切片

1.肉眼或低倍镜观察:

辨认舌、上颌、下颌的位置。

2.显微镜观察

(1)唇板:

表面细胞脱落形成唇沟。

(2)牙板:

由唇板舌侧伸出,约5-6层细胞宽,细胞呈多角形或低柱状。

(3)帽状期成釉器:

外釉上皮-低柱状或立方形,位于成釉器的凸面,内釉上皮-高柱状,位于成釉器的凹面,星网层-开始出现,中央细胞呈星形或梭形,位于内、外釉上皮之间。

(4)牙乳头:

体积比蕾状期时增大,为致密的外胚间叶组织,细胞呈星形,与成釉器之间有基底膜相隔。

(5)牙囊:

环形排列的外胚间叶组织,细胞呈梭形。

作业:

绘图:

帽状期牙胚。

 

图8-1胚胎头部冠状剖面图

实验九牙齿发育

(二)

目的要求

1.掌握牙胚钟状期的组织结构。

2.掌握牙齿硬组织形成过程。

3.掌握乳恒牙替换时的组织学变化。

实验内容

片号

切片内容

示教片

13

牙胚(钟状期)

牙根形成

14

牙胚(钟状后期)

Serres上皮剩余

15

乳恒牙交替

一、牙胚(钟状期)切片

1.牙板:

上颌已与口腔上皮分离,部分切片中仍与口腔上皮相连,牙板中段上皮出现多个角化珠,为Serres上皮剩余,牙板末端将形成恒牙板。

2.钟状期成釉器:

外釉上皮-立方形或扁平细胞,内釉上皮-高柱状,星网层-细胞呈星形,中间层-在内釉上皮与星网层之间,为2-3列扁平细胞。

3.牙乳头:

顶部已分化出少数柱状的成牙本质细胞,其余同帽状期的牙胚。

4.牙囊:

环形排列的间叶组织。

二、牙胚(钟状后期)切片:

釉质、牙本质基质开始形成,靠近成牙本质细胞的淡红色的一层为刚形成尚未矿化的牙本质基质,外层红色的一层为矿化的牙本质基质,再外层靠近成釉细胞的紫色的一层为釉质基质。

三、乳恒牙交替切片

1.下颌第二乳磨牙远中牙根内侧吸收,其根分叉下方有一双尖牙牙胚。

2.第二磨牙牙根远中可见第一恒磨牙牙胚,其牙冠已形成。

四、示教

1.牙根形成:

当牙冠发育即将完成时,牙根开始发生。

内釉上皮和外釉上皮在颈环处增生呈双层,称为上皮根鞘。

上皮根鞘继续生长,向牙髓方向呈约45 º角弯曲,称为上皮隔。

上皮隔围成一个向牙髓开放的孔,就是未来的根尖孔。

2.Serres上皮剩余:

到钟状末期,牙板被间充质侵入而断裂,并逐渐退化消失。

有时有些残留的牙板上皮存在于颌骨或牙龈内,称为Serres上皮剩余,并可有角化,形成上皮珠。

作业:

绘图:

钟状末期牙胚。

 

图9-1胚胎头部矢状剖面图

 

实验十牙发育异常

目的要求

1.熟悉釉质、牙本质结构异常的临床、病理表现。

2.了解四环素牙的临床、病理表现。

实验内容

示教片

釉质钙化不全

遗传性乳光牙本质

四环素牙

一、釉质钙化不全

1.肉眼观察:

牙大小、形态正常,釉质表面缺损,色素沉着。

2.显微镜观察:

釉质表面缺损,局部牙本质暴露。

二、遗传性乳光牙本质

1.肉眼观察:

牙冠呈球形,颈部缩窄,根管细短。

2.显微镜观察:

釉质剥脱,罩牙本质基本正常,髓周牙本质小管减少,方向紊乱。

三、四环素牙:

磨片观察,黄色色素条带沿牙本质生长线分布。

实验十一龋病

目的要求

1.掌握釉质龋的病理变化。

2.通过观察釉质龋的病理变化,帮助理解龋病的发展过程、发病机理及研究初龋的重要性。

实验内容

片号

切片内容

示教片

16

釉质平滑面初龋

窝沟龋(早期)

17

牙本质龋磨片

窝沟龋扩展方向

18

牙本质龋切片

牙骨质龋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