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中医大中医基础理论重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2140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中医大中医基础理论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成中医大中医基础理论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成中医大中医基础理论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成中医大中医基础理论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成中医大中医基础理论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中医大中医基础理论重点.docx

《成中医大中医基础理论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中医大中医基础理论重点.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中医大中医基础理论重点.docx

成中医大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中基重点~

一﹑绪论

-学科特性:

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交融

-六气病源学说最早:

左传阴阳风雨晦明

-中医形成与发展:

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中医学理论基础:

内经

首先辨证论治:

伤寒杂病论

首提四气五味:

神农本草经

-中医发展:

-晋隋唐:

病因病机病候诸病源候论巢元方

大医精诚:

孙思邈

脉经:

王叔和

-宋金元:

三因学说,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陈无择

火热论,寒凉派:

刘完素

滋阴派,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朱丹溪

脾胃为后天之本:

李杲(李东垣)

邪去正安,攻下派:

张从正

-明清:

卫气营血辨证:

叶天士(叶桂)

三焦辨证:

吴瑭(吴鞠通)

戾气学说:

吴又可(吴有性)

-中医特点:

整体观:

.人与内环境为一整体:

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肝心脾肺肾与六腑,形体官窍为一体。

.人与外环境为一整体:

社会,季节,气候,昼夜和人的生理,病理产生相应的影响。

辨证论治:

病:

疾病的全过程(哮喘,霍乱,真心痛,痹症,肺癕,中风)

证:

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类型的病理概括(脾阳虚,心血不足,肝阳上亢)

症:

具体的症状(头痛,水肿,角弓反张)

体征:

医生运用医学知识所收集到的病史资料(舌质红苔黄,舌苔薄白)

什么叫辨证论治?

1)用四诊方法收数据

2)分析数据,找出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确定为某证

3)依证论治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

-同病异治的依据:

发病时间不同,发病地区不同,发病阶段不同,发病类型不同,感受病因不同

二﹑阴阳

阴之概念:

静止,内守,下降,寒冷等

阳之概念:

温热,上升,明亮,运动等

-分析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

-絶对性:

对象不变,其属性不变

-相对性:

比较对象改变,则属性发生改变是因为

可分性

比较性

转化性

-说明阴阳之征兆:

水火

-具体内容:

(阴阳可串病机的知识点)

-制约:

透过消长完成

-阴阳平衡,阴平阳秘,健康状态

-阴阳失调,疾病状态

制约

-阳不制阴,阴絶对偏盛(阴盛阳未衰):

实寒证

治疗:

寒者热之(逆治,正治)

阴物质太多,功能障碍,代谢减慢,产生热量减少

病机的传变:

虚实夹杂证(阴盛则阳病)

-阴不制阳,阳絶对偏盛(阳盛阴未衰):

实热证(逆治,正治)

治疗:

热者寒之(逆治,正治)

阳物质太多,功能亢进,代谢加快,产生热量增多

病机的传变:

虚实夹杂证(阳盛则阴病)

-阳虚不制阴,阴相对盛:

虚寒证

治疗: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阴中求阳

阳气不足,功能减退,代谢减慢,水湿痰饮积聚;失去兴奋神疲乏力;失去温煦有寒象畏寒;失去气化导致水湿痰饮;失去推动脏腑功能低下

-阴虚不制阳,阳相对盛:

虚热证

治疗: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阳中求阴

阴物质不足,失滋润,失宁静(制约阳热功能下降)

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苔白,脉细数

-概念:

阳盛则热,阳虚则寒;阴盛则寒,阴虚则热

-阴阳互根:

阴根于阳,阳根于阴,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阴阳互藏: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互根的基础:

互藏

-阴阳交感的基础:

互藏

-什么才交感:

阴阳运动在和谐状态

-阴阳消长:

阴阳在一定时间与限度内,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来彼此达到平衡状态

-概念:

长的太多,形成实寒或实热证;消的太多,形成虚寒或虚热证

-阴阳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物极阶段),可以发生阴阳证候转化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阴阳转化

-无阴,阳无以生;无阳,阴无以化:

阴阳互根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互用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阴阳制约

-阳中求阴,阴中求阳:

互用(意义:

在温阳的基础上,加一点滋阴药,阴足了可以化生阳气)

-阴阳两虚: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形成条件:

1)首先必须先有阴虚或阳虚

2)虚损到影响到肾的功能(因为肾阴肾阳为全身阴阳的根本,当其它脏腑有阳虚或阴虚时,可从肾阴肾阳获得补充不会互损。

肾精是肾阴肾阳的共同基本物质,阴虚→精的不足→阳虚;阳虚→精的不足→阴虚;造成阴阳互损)

-阴阳格拒:

形成条件:

1)阴阳偏盛,阳虚不制阴,阴相对盛

2)双方盛衰力量相差悬殊

3)盛的一方盘据在内,把另一方格拒在外

-阴盛格阳:

真寒假热,治疗:

回阳救逆(使用温阳药)

-阳盛格阴:

真热假寒

-阴阳两虚,阴阳双补,阴损及阳,治疗:

滋阴为主,兼以温阳;阳损及阴,治疗:

温阳为主,兼以滋阴。

五行

古意引申

木曲直升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炎上向上,温热,明亮

土稼穑受纳,生化,承载

金从革清洁,收敛,肃降

水润下滋润,寒凉,向下,闭藏

相生相克

-肺之母:

-肝之所不胜:

-肾所胜之脏;心

-心之子所胜:

五行调节机制:

1)制化:

生中有克(2生夹1克),克中有生(2克夹1生)。

五行中,生克关系的结合,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互生化﹑制约来维持平衡协调的状态。

以火为例,生中有克的关系是:

木生火,火生土,木克土

2)胜复:

透过相克规律来达到调节的机制,有胜气必有复气

相生相克关系传变(病理):

-相乘:

传给所胜之脏(病较轻)

-相侮:

传给所不胜之脏(病较重)

-相生:

母子相及,母病及子(病较轻),子病及母(病较重)

-治疗: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相生:

滋水涵木,益火(肾阳)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相克:

抑木扶土,泻南补北,培土制水(水肿),佐金平木)

-木火刑金,肝火犯肺,治疗:

佐金平木

-脾肾阳虚:

抑火补土

三﹑藏象

五脏共同生理特点:

化生与贮藏精气(满而不实,藏而不泄)

六腑共同生理特点:

受盛,传化水谷(实而不满,泄而不藏)

主血脉(运血为主,化生血液为副),主神志,心藏神

神的定义~广义:

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性格倾向等精神活动

生理:

脉象:

和缓有力

舌象:

淡红润泽

面色:

红润光泽

胸部:

感觉舒畅

-心火宜降,心欲软而苦缓,心主通明

心主神志(五脏六腑之大主):

协调脏腑功能

精神活动:

精神,意志,思维,记忆(任物者谓之心)

其华在面,在体合脉,在液为汗,开窍于舌,寄窍于耳,在志为喜,通应夏季

Q:

如何理解汗为心之液的临床意义?

生理:

津血同源

.津行于脉中,合营气而为血;血中水分溢于脉外而为津液;津在肌表为汗

病理:

.互损。

津液大量耗损时,血中水分溢出,补充津液,造成血虚;大出血时,津液进入脉中补充血液。

治疗:

夺血者勿汗,夺汗者勿血

功能:

宣:

向上,外

降:

向下,内

.理解宣降和呼吸﹑通调水道﹑运行血液(朝百脉)的关系

主治节:

调节呼吸,气机,津行,血行

生理:

娇脏,华盖,喜清润恶燥湿,肺气宜降

病理:

以咳喘为主

肺只提:

肺气虚、肺阴虚,不提肺血虚、肺阳虚

肺的病机特点:

表证里证

风寒束肺  痰热壅肺

风热犯肺  寒痰阻肺

燥邪犯肺  痰湿阻肺

-皮,毛,鼻,涕,悲忧,秋

Q:

试述肺如何完成水的代谢?

生理:

.输布:

将水向上向外达皮肤孔窍,向内向下达各脏腑

.排泄:

向上为汗,向下达肾以生成尿液,排出体外

病理:

水停滞成痰饮,而影响肺功能

Q:

如何理解肺为贮痰之器?

(肺行水的功能,加上宣发排痰的功能)

Q:

为何称肺为娇脏?

(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肺位最高,易受外邪侵袭,致宣降失常,产生病变。

•主运化:

水谷,水液

-帮助食物消化吸收,精微输布(生血最主要原料,脾为气血之源,后天之本)

-转输,将有用之水,输送到四旁(灌溉四旁),无用之水,借助肺肾力量排出体外

•主统血:

固摄血液在脉内运行(靠气的固摄作用)

生理:

-喜燥恶湿,升清,精微上输,维持体内脏腑位置恒定

-气机升降之枢(因位在中焦,脾升胃降)

病理:

-运化失常:

食少,腹胀,便溏,面色萎黄

-水液内停易困脾阳气(脾为生痰之源)

-脾虚易造成水肿

-脾气下陷造成内脏下垂

-脾不统血,造成下部或皮下出血

肉,四肢,口,唇,思,涎,长夏

脾不主四时而旺于四时(脾位中焦,灌溉四旁,散精到其它脏腑)

喜条达,恶仰郁,为刚脏,体阴用阳

•主疏泄

生理:

-调畅气机,肝升肺降

-帮助血液运行

-帮助脾胃运化

-调畅情志

-与生殖机能有关

-肝的升动散特性使肝能调畅气机,肝气升气机随之而升,肝气不郁结,肝气动可疏通经络,肝气散使气机发散

病理:

-肝气升散不够,疏泄不及→肝气郁结;肝气升散太多→肝气上逆。

均成实证。

-肝常有余,肝阴肝血常不足。

•主藏血

生理:

-肝贮藏一定血量来补充肝阴肝血以制约肝阳,维持肝疏泄功能的正常。

-调节血量以防止出血

-精血同源

-罢极之本:

肝藏血,血濡养筋脉,筋是运动的枢纽

筋,爪甲,目,涙,怒,春

-肾阴:

全身的阴精之本,有滋润﹑濡养的作用

-肾阳:

全身的阳精之本,有温照﹑推动的作用

-肾精为肾阴﹑肾阳的共同物质基础

-肾:

封藏之本,先天之本,阴阳根本

•主纳气:

肾之精气能摄入肺吸入的清气,使呼吸有深度,防止呼吸表浅

(肾不纳气:

呼吸没深度,呼多吸少,动则气喘,呼吸困难)

•藏精

-先天之精后天之精

-生殖机能

-生长发育

-天癸:

肾精充盛时,产生的一种基本物质,能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活动

•主水:

参与水液代谢的排泄

生理:

-主宰水液代谢(靠肾气蒸腾气化来完成),生尿,排尿,司膀胱开阖

-肾气不足,主宰作用下降,气化作用下降,水液停滞,膀胱开多阖少或开少阖多

.维持呼吸功能正常:

肺宣降,肾纳气

骨,发,齿,唾,恐,冬(骨生髓,齿为骨之余)

~六腑~

胃:

受纳水谷,水谷之海,主通下降,喜润恶燥

小肠:

-生理:

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吸收大量水液,小肠主液。

(如何理解利小便以实大便的治法)

-病理:

清浊不分,大便稀薄,小便短少(小肠和尿量多少有关)

胆:

贮藏胆汁,排泄胆汁(肝之余气为胆汁)

大肠:

传化糟粕(和肺气降,胃气降,肾气化关系密切),吸收多余水份,大肠主津

膀胱:

贮尿,排尿(肾气固摄,气化)

三焦:

气与水的通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孤府,传化之府

(玄府:

汗孔,血府:

脉,血海:

充脉,血库:

肝)

~奇恒之府~

脑:

髓之海,元神之府

-主灵机,和生命活动,思维,意识,记忆有关(和肾精生髓,心主神志关系密切)

精明之府:

脏与脏关系

-心肺:

气血,宗气(心肺中间环节)

-心脾:

血液之生成运行

-心肝:

血液之运行藏血,精神情志活动

-心肾: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生理:

心火下降,滋助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上升,涵养心阳,使心阳不亢。

共同维持心肾功能协调

-病理:

心肾不交,心火上炎,亢于上;肾水下行,凝滞于下

-治疗:

泻南补北(泻心火补肾水)

-肺脾:

气生成输布,水液代谢

-肝肺:

肝升肺降,气机升降调节

-肝肾:

精血同源,肾精/肝血互化,互资,互制,藏泄协调

-脾肾:

先天之精,后天之精,水液代谢

藏与腑(经络)之关系

脾胃:

纳运结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

腑与腑:

中空,彼此相连,功能联系在一起

四﹑气血精津液

气:

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活力很强

气的生成:

精气,谷气,清气

气机:

气的运动,形式:

升降出入

气化:

新陈代谢;气精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可以互相转化(气的运动所产生的物质变化)

功能:

1.推动(脏腑作功)

2.温煦(热量来源,维持体温)

3.防御(可防御及驱逐外邪)

4.固摄(控制血津运行,精液的分泌、排泄)

5.中介(感应传导)

◆元气:

在肾中,借三焦之通道分布到各脏腑,成为各脏腑之气,有推动和兴奋的作用

◆宗气:

在胸中,贯心脉,濡五脏,助心行血(心跳频率,肢体寒温),助肺司呼吸(呼吺深度,声

音大小,清晰度)

◆营气:

在脉中,与津液化生成血液,有营养的作用

◆卫气:

在脉外,営卫相随;昼行于日,夜行于阴;散行全身。

営卫调和:

气血协调,功能正常,

维持正常体温,昼精而夜寐,御外邪能力强

血液:

-由営气+津液生成(和心肺脾胃肾精有关)

-営养,滋润,濡润,化神,载气

-运行正常:

心气推动,肺朝百脉,脾气统血,肝藏血

-血液运行动力:

津液:

正常人体水液

-津:

位置浅,易耗损,易补充,清稀,流动性大

-液:

位置深,不易耗损,不易补充,稠厚,流动性小。

一旦耗损,难以补充。

-所以脱液一定伤津

-输布:

肺宣降,脾散精,肝疏泄,肾生成气化,三焦水液通道

-生成:

脾运化,胃游溢精气,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排泄:

肺汗,肾膀胱(排尿)

-生理:

滋润,濡养,化生血,调节阴阳平衡,排泄代谢产物,载气

精:

来自先天之精,后天之精

-施泄:

化气推动脏腑作功;发挥生殖机能(肝疏泄的帮助下);维持生殖;化神;化血;化髓

-气为血之帅,意义,生血,行血,摄血

-血为气之母,意养气,载气

-精血同源

-津血同源

-精气互化

五﹑经络

-循上肢,内,后:

手少阳心经

-循下肢,外,前:

足阳明胃经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

手末端

-阳经与阳经交会:

头面

-阴经与阴经交会:

胸腹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

足末端

奇经八脉:

功能:

运行气血,営养各脏腑;沟通联络;感应传导;来调节机能平衡

-阳脉之海:

督脉

-阴脉之海:

任脉

-血海,12经络之海:

冲脉

-一源三歧:

督,任,冲

六﹑体质

体质:

概念

-构成:

生理形态结构,心理活动

-分类:

阴阳平衡

偏阴质:

易招阴邪,易寒化,易伤阳,抑制沈静

偏阳质:

易招阳邪,易热化,易伤阴,热象躁动

从化:

病情随体质而变化

七﹑病因

病因:

导致疾病的原因

●研究病因的方法:

-辨证求因法(审证求因法):

通过分析病人的症状体征,推求病因。

●病因分类:

1.外感性病因:

六淫、疠气

2.内伤性病因:

七情、饮食、劳逸

3.病理性病因:

痰饮、瘀血、结石

4.其它:

1-1六淫(注意病症)

Ex:

风在症状上的特点:

汗出,病位上的特点:

阳位

风:

-外风(属病因,掌握治病因素和机制)

风为百病之长,易合并其它邪气,善行数变(特点),易袭阳位等

-致病易合并其它邪气,变化无常:

-致病病位游移不定:

-内风(属病机,掌握病机特点)

Q:

热极生风的病机特点:

感受热邪,燔灼肝经所出现的动证,在高热的基础上,出现抽搐、角弓反张

Q:

热极生风与肝阳化风的不同点?

-热极生风:

热邪燔灼肝经所出现的动证;在高热的基础上,出现抽搐、痉挛、角弓反张

治疗用清热熄风的方法

-肝阳化风:

肝肾阴虚不制阳,导致肝阳上亢;以头重脚轻、晕倒昏朴、半身不遂

治疗用滋阴潜阳的方法

•外风与内风的关系:

外风是感受了外邪的风气,内风是由于脏腑的功能失调,阳气抗逆的变动而致的

动证。

寒:

-易致疼痛的邪气:

寒邪(因气血凝滞不通的特性)

-易致筋脉收缩而挛急:

寒邪(因寒性收引)

Q:

寒邪直中又可称寒从中生(错)

-寒邪直中:

外寒直中脏腑(实寒)

寒从中生:

体内阳气不足,失去温煦气化作用而有的寒象(虚寒)

Q:

外寒与内寒的关系:

外寒易伤阳;内寒致阳虚,体表阳气不足,易感外寒。

湿:

-内湿:

脾运化失常,导致水液停聚

-四肢沉重不仁,阻遏气机之邪气:

湿

-易犯人下部之邪:

湿

火:

-外热:

首先出现阳热症状,易耗气伤津,生风动血,扰乱精神,易引起肿疡

-内热:

机体阳热亢盛、邪郁化火、阴虚火旺

邪郁化火产生的机理:

导致阳气郁滞不通而生热证

暑:

-暑无内暑,只有外感(因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属阳邪,其性炎热:

易见壮热,大汗,大渴,大烦

-易伤津耗气

-易挟湿邪

燥:

-温燥,凉燥,外燥,内燥(专指津液不足,失去滋润濡养,病变部位:

肺、胃、大肠)

1-2厉气

致病特点:

(1)发病急遽、病情危笃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2-1七情内伤

致病特点:

直接伤及脏腑,扰乱气机,多发为情志病,与病情的变化有关。

-扰乱气机: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2-2劳逸致病

劳力过度:

耗气,伤及筋骨

劳神过度:

伤及心脾,耗伤气血

房劳太过:

伤肾精

3-1痰饮

何谓痰饮:

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有形之痰:

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以及皮下的包块

-无形之咳:

通过临床症候来确定

致病特点:

(1)阻碍气机及气血运行

(2)影响水液代谢

(3)易于蒙蔽心神

(4)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3-1瘀血

何谓瘀血:

病症特点:

疼痛,肿块,出血

3-1结石

结石:

湿热浊邪,久经煎熬,砂石样的病理产物

致病特点:

4其它-虫症

-肚脐周围疼痛:

蛔虫

-接触粪土,嗜食异物:

钩虫

-生食牛羊肉:

绦虫

-肛门奇痒,夜甚:

蛲虫

-肺卫,肺脾肿大:

血吸虫

4其它-药邪

形成原因:

用药过量,配伍不当,炮制不当,用法不当

八﹑发病

-机理:

-邪正相搏;

-何谓正虚生邪而发病:

正虚,正气不足,机体功能减退致病理产物积聚,内生五邪而致病

-正虚感邪而发病:

正虚,感外邪而发病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发病类型

-感邪即发

-伏发

-后发

-徐发

-继发:

在原发病上,发生新的疾病

-合病:

感邪后,多脏腑多经络发病

-并病:

一病未了又生一病

-复发:

在原有病基础上,重新发作的疾病

-复发条件:

(1)余邪未尽(主要)

(2)正虚未复

(3)诱因

九﹑病机

-邪正盛衰→虚实变化

-实:

邪盛正未未衰,寒热显着,二便不通,疼痛拒按

-虚:

邪衰正不足,气化障碍,生成不足

-实证

-虚证

-大实有羸状是实证(错):

真实假虚,实的本质,气血闭阻不通,不能达于外,使外有虚弱的假象

-阴虚致实与虚实夹杂证的区分

-正胜邪退:

痊愈

-邪退正虚:

恢复期

-邪胜正衰:

转坏

-邪正相持:

虚实夹杂

气的失调:

气虚,物质不足,功能减退

气的运动失常:

-气滞(流通障碍):

肺肝脾胃

-升多降少,气逆:

肝肺

-气脱

-气闭

-气升举无力:

气陷

血的失常:

血虚,失荣润

血的运动失常:

血瘀,出血,血寒,血热

-血热致瘀之机理:

热入血分,耗伤津液,血浓度变高,血行变慢,热血灼伤脉络,血溢于脉外而未消散

-致出血:

血热,气虚,外伤,瘀血

-血寒致瘀:

因寒之凝滞之性

津液的失常

-伤津

-脱液

-代谢失常:

痰饮,湿浊困阻,水液贮留→水肿

气功能失调导致血的那些病变

-出血:

气虚固摄无力

-血瘀:

气虚推动无力

-血虚:

气虚则生血物质不足

-气滞血瘀

-气脱血脱

-气逆出血

血功能失调导气的那些病变

-血瘀:

气滞

-血虚:

气虚

-血脱:

气脱

传变:

疾病在脏腑中传递与变化

注意点:

正传,逆传,加重,减轻

九﹑治则

正治(逆治):

方药和疾病症候相反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泄之

反治(从治):

顺应疾病的假象来用药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治标治本: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标本并重;标本兼治

扶正驱邪:

-扶正:

用于虚证

-驱邪:

用于实证

-合用:

用于虚实夹杂证,判断虚实偏颇

调理精气血津液:

注意加气药

三因制宜:

-因人,时,地制宜

~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