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修改回复实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2122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者修改回复实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作者修改回复实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作者修改回复实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作者修改回复实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作者修改回复实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者修改回复实例.docx

《作者修改回复实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者修改回复实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者修改回复实例.docx

作者修改回复实例

附件关于《论文修改说明》作者回复实例

(按作者回复时间先后为序)

说明:

在以下的作者回复实例中,略去了主编对编委审稿意见的同意意见的表述,只增加了主编决审(审稿)时提出的补充问题和修改建议或意见。

【实例1】论文题目:

《优化精炼工艺生产SPHC钢洁净度的试验研究》一文的修改说明

《炼钢》杂志编辑部:

您们好!

遵照审稿编委老师(包燕平编委审,审稿人的姓名本刊均未告知论文作者,但未隐去主编兼审稿者姓名--本刊注,下同。

)和主编老师的审稿意见,我们做了仔细修改,现将本文的修改情况说明如下:

编委审稿意见1在前言中讲清楚为什么采用这两种工艺路线?

意义?

[回答]采纳了审稿老师的意见。

具体请见修改稿:

第2页第1段第三行,将“目的是为了防止Al2O3堵塞水口,影响钢液的可浇性,从而使工序顺行”改为“目的是首先考虑到在在LF精炼过程中增碳增硅,RH能够有效地脱气脱碳去除Al2O3夹杂,其次为了防止Al2O3堵塞水口,影响钢液的可浇性,从而使工序顺行”。

编委审稿意见2在结论中明确给出通过试验得到的两种工艺的对比结果。

[回答]采纳了审稿老师的意见。

具体请见修改稿:

第7-8页,结论。

编委审稿意见3在图3.1中,经过LF炉到中间包全氧含量明显增加,而氮含量变化不大,请解释?

如果是二次氧化,应该氮含量也增加!

[回答]采纳了审稿老师的意见。

具体请见见修改稿:

文中3.1节在“从LF精炼后到中间包浇铸过程中,w(T[O])增加较多(19×10-6),而w([N])几乎没有增加,原因在于在中间包浇铸过程中,由于中间包覆盖剂的碱度较低,钢液中的[Als]与渣中的SiO2反应,钢中的Al2O3含量增加,导致钢液的二次氧化,故w(T[O])增加较多而w([N])几乎没有增加”

主编审稿意见1本文内容主要是采用RH-LF或仅用RH而取消LF,因此文章标题似不宜用现在的题目,可否改成优化或者简化——实际上是简化精炼工艺生产SPHC钢的洁净度的试验。

[回答]已根据主编审稿老师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将文章的题目改为“优化精炼工艺生产SPHC钢洁净度的试验研究”,并将摘要中“研究了BOF-RH-LF-CC和BOF-RH-CC两条工艺路线对SPHC的洁净度的影响”改为“针对优化精炼工艺生产SPHC钢的洁净度进行研究”,把“BOF-RH-LF-CC”和“BOF-RH-CC”分别改为“铁水预处理(脱硫)-120t顶底复吹转炉-RH-LF(钙处理)-连铸”和“铁水预处理(脱硫)-120t顶底复吹转炉-RH(钙处理)-连铸”。

并将英文摘要做了相应的修改。

主编审稿意见2前言中应更明确本试验的目的,即“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但又必须保证该钢的洁净度,故进行了取消LF,仅用RH的精炼工艺(当然铁水预处理-转炉-连铸工序仍未动),看可否保证该钢的质量—亦即用较低的生产成本生产洁净钢的试验。

实质上本文的中心思路应在此,这样理解可供作者参考。

[回答]采纳了主编审稿老师的意见,并将前言中“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性,优化工艺是必须的”和“对比现有工艺BOF-RH-LF(钙处理)-CC和改变后的工艺BOF-RH-CC”改为“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性,在保证钢的洁净度及质量的前提下,故简化生产工艺,采用铁水预处理(脱硫)-120t顶底复吹转炉-RH(钙处理)-连铸进行生产低碳铝镇静钢SPHC洁净钢的工业试验”和“本文对比现有工艺铁水预处理(脱硫)-120t顶底复吹转炉-RH-LF(钙处理)-连铸和改变后的工艺铁水预处理(脱硫)-120t顶底复吹转炉-RH(钙处理)-连铸”。

主编审稿意见3前言中的上述目的,文章是回答了质量,而“生产效率和节约成本”的内容文中应有具体的一节来回答似更好。

[回答]因为在后期的大生产过程中莱钢生产SPHC不是完全采用省掉LF,仅用RH,有时仅采用LF,不用RH,有时仅采用RH,由于现场的统计存在一定的困难,具体的统计结果没能统计出来。

主编审稿意见4结论中第一条述及的化学成分完全满足“日本标准和企业标准的控制标准”,但文中另看到表1的“标准和内控标准”,内控可理解为企业标准,而“标准”究竟是国标或者是日本标准,应该在文中说清楚,以便结论中的内容在文中可找到依据。

[回答]采纳了主编审稿老师的意见,并将表1中的“标准”和“内控”分别改为“日本标准”和“莱钢内控”。

主编审稿意见5莱钢的转炉是否为“顶底复吹”,如是则文中似不宜用BOF(它的原意是碱性炉衬的氧气顶吹转炉),请斟酌。

[回答]采纳了主编审稿老师的意见,并将文中的所有“BOF”改为“120t顶底复吹转炉”。

主编审稿意见63.3.2节的(4)中,文中“一方面”文字上似乎未表述完,就接着公式

(1)和公式

(2),请核对!

[回答]采纳了主编审稿老师的意见,在3.3.2节的(4)中,在“一个方面”后加“钢中的[Al]s先与顶渣中的CaO反应,还原出Ca,Ca又和顶渣中的Al2O3作用生成CaO-Al2O3复合夹杂,反应过程见公式

(1)与

(2)”

主编评审意见7参考文献写法不规范(详见文章)。

[回答]采纳了主编审稿老师的意见,具体请见见修改稿:

去掉了文献[5]以及3.2.1节

(1)中“张振中等人[5]研究表明,在RH精炼后静置,并保持适当的软吹时间来促进Al2O3夹杂的上浮去除,从而可防止水口堵塞,改善钢液的可浇性。

主编审稿意见8建议一稿的审稿编委及主编意见,以及二稿的内容,均请指导老师审阅及确认为感。

[回答]采纳了主编审稿老师的意见,二稿的内容指导老师已经阅完并确认。

主编审稿意见9参考文献写法不规范(详见文章)。

[回答]采纳了主编审稿老师的意见,本试验是2008年6月开始,于2008年9月完成的。

主编审稿意见10请补充(可否)该研究结论(即省掉LF,仅用RH)大生产从何时开始,生产效果如何?

与试验结果的洁净度是否一致,如有能补充一小节更好!

[回答]本试验从2008年6月开始,至2008年9月结束。

自2008年10月以后,开始应用在批量的工业生产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SPHC钢的洁净度与实验过程中的一致,生产周期缩短,生产成本有一定幅度的降低,较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感谢审稿老师所提的中肯意见。

根据审稿编委老师和主编老师的审稿意见和建议,已对论文做了全面仔细的修改。

如还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论文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2009年8月6日

【实例2】论文题目:

《氮含量对U75V高速钢轨钢质的影响》一文的修改说明

《炼钢》杂志编辑部:

您们好!

遵照萧主编老师的审稿意见,我做了仔细修改,现将本文的修改情况说明如下:

主编兼审稿意见1:

本文研究试验内容,涉及高速铁路用轨质量及行车安全,故须十分严谨对待此问题。

除文中一次提到试验(提高[N]至80ppm)符合铁道部对高速铁路用钢轨断裂韧性的明确检验指标要求外,整个试验即修改[N]交货标准,是否得到铁道部相关部分的认可?

三个月试验及以后(2008.9—2010.1)交货时,铁道部持何意见?

以及上述一年多时间[N]及性能指标的变化与三个月试验是否一致等?

这些均应在文中相应部分明确述及。

这一[N]的交货条件或内定标准的改变是涉及高速铁路运行安全的大事,务必十分谨慎。

[回答]根据欧洲高速钢轨EN标准,钢轨氮含量的上限为90ppm,铁道部目前对高速钢轨的氮含量还无明确要求,因此钢轨的氮含量只作为内控标准。

一年多时间后其断裂韧性与当时的检测数据基本一致,这一点已经在文中修改。

由于对U75V钢轨,氮含量增加后钢轨的断裂韧性增加,韧性变好;而飞机、火箭都用断裂韧性衡量其韧性,因此这一指标相对较安全。

主编兼审稿意见2鉴于上述情况,本文撰稿者仅一人,故建议最好有包钢技术中心、炼钢厂等生产厂相关负责人联合署名,是否更妥当一些(这只是一个建议而已,供参考,因为交货条件的修改事关重大)。

[回答]以前我发表的文章都有多个作者,但由于本单位近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单独发表文章,所以我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

主编兼审稿意见3在专业科技刊物发表文章,建议对关键“专业词汇”用法,不要受口语、习惯用语或报纸用语的影响。

钢轨只有两种称谓即“kg/m”或“km/h”,不宜简写为“高速轨”,而应改成“高速铁路用轨”。

全文涉及此语时,均应改正。

钢中N应写为[N],不能直接写成N。

[回答]这一点已经按萧老师要求做了修改。

主编兼审稿意见4前言中指的“从前”是指具体时间为哪年哪月;原来确定的[N]≤65ppm(虽为内定)的理由和根据是什么,应简述之。

[回答]是指2000年9月,原来确定的这一数值是根据经验确定的,缺乏科学依据。

主编兼审稿意见5该钢轨的生产主体工艺、设备应简述之。

[回答]这一点已经按萧老师要求做了修改。

主编兼审稿意见6第2.1节及以后涉及有关资料时,应有引用文献的说明。

[回答]已经按萧老师要求做了补充。

主编兼审稿意见7第2.2节“每个号”是否指炉号(熔炼号),应明确。

[回答]已经按萧老师要求做了说明。

主编兼审稿意见8表1数据是否指8个炉号,亦应说明,每个炉号为6个试样,其具体取样部位、标准等,均应在文中述及。

[回答]已经按萧老师要求做了补充说明。

主编兼审稿意见9图1所绘之图,并非连点,而是经数理统计处理后计算而成,故文中应有说明。

文中“钢轨落锤试验不仅未断”,似应还有挠度值变化的说明。

[回答]对萧老师提出的问题已经逐一进行了修改。

主编兼审稿意见10第2.3节三个月的[N]变化,其大于80ppm炉数,7月为0.7%,8月为3.5%,9月占2.1%,其变化原因何在?

此三个月的数据范围表述前后应一致,对此三个月应有一综合表述,似更好,作为三个月工业试验的小结。

[回答]由于工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不稳定性,因此每个月的生产指标都有所差异。

文中增加了三个月的综合表述。

主编兼审稿意见11应补充2008年9月-2009年全年(即[N]调整后)的钢轨韧性及相关指标(交货要求与交货量虽不要求,但有关[N]引起的质量检测,例如微观组织是否有变化,疲劳试验及对白点有否影响等)。

[回答]这些内容已经按萧老师的要求进行了修改。

主编兼审稿意见12[N]≤80ppm或66~80ppm的钢轨是否同样铺设于高速铁路?

使用效果如何?

[回答]是的,根据现场观察情况及工作人员介绍,尚未发现使用效果的差异。

主编兼审稿意见13结论中述及“100ppm”的情况,但文中图1、表1均无[N]为100ppm情况下的数据,希核对;且“U75V钢轨的断裂韧性呈上升趋势”此结论是否指还可放宽N含量?

还是有其他含义?

似应说明;

[回答]这些已经按萧老师的要求做了修改。

主编兼审稿意见14结论2,不应局限于“3个月”的数据,应有工业试验后至2009年全年的数据,以及铁道部相关的确认情况;

评审意见15表2及图5~图8,应有此类高速铁路用钢轨的标准要求,才能证实“都满足……力学性能的标准要求”;

[回答]这些已经按萧老师的要求做了补充。

主编兼审稿意见16本文参考文献太少,涉及[N]的上限,可否再查阅一下国内外其他钢厂的N控要求(国内有4家,国外有日本,德国,法国等能生产高速铁路用轨的钢厂),并予以补充在文内。

[回答]已经按萧老师的要求补充了相关参考文献。

感谢审稿老师所提的中肯意见。

根据萧老师的审稿意见和建议,已对论文做了全面仔细的修改。

如还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论文作者单位:

包钢2009年8月6日

【实例3】论文题目:

《六流连铸中间包钢水流场的数学物理模拟与应用》一文的修改说明

《炼钢》杂志编辑部:

您们好!

遵照审稿编委老师(朱立光编委审)和主编老师的审稿意见,我对论文进行了仔细修改,现将本文的修改情况说明如下:

编委审稿意见1摘要内容偏多,要简明扼要;

[回答]按照审稿老师的意见,我已经将摘要进行了精简,去除了冗余的语言,力求简明扼要。

编委审稿意见2图1不清晰,另外,水口没有标全,与工厂实际不符;

[回答]采纳了审稿老师的意见。

已经对图1进行了重新绘制,对水口重新进行了标号,由左向右依次为1#、2#、3#、4#、5#、6#水口,详见文中图1。

编委审稿意见3把挡墙上面的孔洞改为导流孔;

[回答]已经按照审稿老师意见修改。

编委审稿意见4湍动能在文中多次出现,最好能补充湍动能数据;

[回答]本文的整体思路是:

通过数学模拟来定性分析中间包内流场的分布状态,用水模拟方法定量的计算流场分布状态。

由于数学模拟的水平有限,并没有对湍动能进行定量的计算,因此只是进行定性的分析。

编委审稿意见53.1中间包原型水模型结果分析部分文字描述条理不清楚,把近流水口、边部水口用1#、3#来代替;

[回答]已经按照审稿老师的意见进行了修改。

编委审稿意见6大样电解实验结果要说明改造前后平均值对比还是某一流的对比;

[回答]大样电解实验是以最容易造成夹杂物进入水口的3#水口进行对比的,已经在文中进行说明。

编委审稿意见7增加几篇参考文献。

[回答]已经按照审稿老师意见修改。

主编审稿意见1此文作者的导师是否已署名,如已署名,则请将此文审稿意见及主编意见、建议和修改后的第二稿,均请导师过目、校核和确认。

[回答]导师已经署名,已经将此文审稿意见及主编意见、建议和修改后的第二稿,交导师过目、校核并最后确认。

主编审稿意见2题目可否改为“六流连铸中间包钢水流场的数学物理模拟与应用”。

[回答]采纳了主编审稿老师的意见,已经将题目进行了修改。

感谢审稿老师们和主编老师所提的中肯意见。

根据各位老师的意见及建议我对论文进行了仔细的修改,文章生色了许多,感谢各位老师。

如还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论文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2010年1月21日

【实例4】论文题目:

《钝化镁-石灰复合喷吹脱硫工艺优化试验》一文的修改说明

《炼钢》杂志编辑部:

您们好!

遵照主编老师的审稿意见,我们做了仔细修改,现将本文的修改情况说明如下:

主编兼审稿意见1本文的研究背景交代不够清楚,如该脱硫工艺、设备何时投入生产,是否为引进或国产的设备,投入生产后存在那些问题,为何要进行本试验优化。

[回答]采纳了审稿老师的意见。

具体请见正文修改稿第二段第二行增加了“武钢CSP厂铁水脱硫设备2009年元月份正式投产,投产初期,由于设备由国外引进,再加上新工艺等不稳定因素,导致脱硫系统生产过程脱硫剂单耗高、命中率低、处理周期长等一系列问题。

为此,进行了铁水复合喷吹脱硫优化工艺试验。

”该设备从国外引进,工艺参数模型与生产不符,故进行了优化。

主编兼审稿意见2试验过程及条件表3所指的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及重复试验是在现场还是实验室进行的应予说明。

[回答]采纳了审稿老师的意见。

具体见修改稿第3页第二段第二行“试验在CSP厂脱硫工序进行”。

主编兼审稿意见33.1节说现场喷枪插入深度只有1.9m,看来与前面2.5m试验有矛盾。

[回答]采纳审稿老师意见。

第5页第4段第2行增加了“原来”。

原来的现场生产喷枪插入深度为1.9m,喷枪插入深度可调节,试验中调节喷枪插入深度为1.9、2.3、2.5三个水平进行试验,试验应用于生产后,采用最佳操作工艺,喷枪插入深度为2.5m。

主编兼审稿意见4文中提及喷枪插入深度有2.5m,2.9m等叙述,但结论为2.5m以上,应有较统一的提法为妥

[回答]采纳审稿老师意见。

文中做了修改,统一为2.5m。

主编兼审稿意见5关键的是请补充一节“工业应用”,将试验研究的结果。

何时正式应用于生产,共进行了多少炉生产,其生产效果如何,这是本试验的最终目的。

[回答]采纳审稿老师意见。

文中做了修改增加了3.3节“本试验从2009年5月开始,至2009年6月结束。

自2009年7月以后,开始应用在工业生产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主编兼审稿意见6内部资料不应作为正式引用文献,应引用公开发表的文章。

[回答]采纳审稿老师意见,文献[1]已做修改。

感谢主编审稿老师所提出的中肯意见。

根据主编审稿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已对论文做了全面仔细的修改。

如还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论文作者单位:

武钢2010年3月29日

【实例5】论文题目:

《27SiMn钢管表面外折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一文的修改说明

尊敬的萧主编、审稿编委老师(潘荫华编委审)、刘编辑老师:

您们好!

遵照审稿意见,我们对论文做了仔细修改,现说明如下:

编委审稿意见1论文叙述尚清楚,对造成27MnSi钢管生产过程中造成的外折缺陷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的应有是正确的。

对从事现场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具有指导意义。

[回答]感谢对本论文的点评。

编委审稿意见227MnSi钢管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外折叠缺陷,源于27MnSi钢连铸坯生产工艺中,由于在900℃左右低温条件下,铝的氮化物沿奥氏体晶界析出,产生沿晶界断裂,导致热塑性降低,在此温度范围内连铸坯矫直,则易产生横向裂纹,正是由于该横向裂纹导致钢管生产中外折叠缺陷的产生,以上分析是正确的,但是应注意到在环形加热过程中加热温度必将对裂纹延伸产生影响(出现脱碳现象)。

[回答]正如编委所言,铸坯经环形炉加热后,裂纹会延伸且脱碳现象明显。

编委审稿意见3在2.2.2中,“以数据进一步说明夹杂物的存在的情况及其影响”。

[回答]采纳审稿老师的意见。

具体见修改稿2.2.2:

增加了“较多的是黑色铝酸钙、硅酸盐,主要来源于钢包脱氧复合产物,少量来源于钢包卷渣;少量的氧化镁夹杂,主要来源于耐材侵蚀。

在凝固过程中这些杂质没来得及上浮而形成夹杂,这些夹杂在裂纹处较其它部位增多,因而这些裂纹的产生与夹杂物的存在有关”。

编委审稿意见4“对于27SiMn的要求其热塑性是多少?

”。

[回答]根据图5热塑性曲线连铸坯进矫直机前温度超过920℃、热塑性超过40%,在生产过程中将矫直温度控制在950-1050℃、热塑性超过60%,完全避开了热裂纹敏感性的临界值。

采纳审稿老师的意见并修改为:

3.1最后一行在使连铸矫直点的温度超过920℃后,增加了“热塑性超过40%”;3.2.3第⑶点第3行在铸坯进入拉矫机前的温度由880-980℃提高到950-1050℃后,增加了“热塑性在60%以上”;对应地在结论⑷中第三行铸坯进入拉矫机前的温度提高到950-1050℃后增加了“(热塑性超过60%)”。

编委审稿意见5“表4所列工艺改进后经VD真空处理后[N]含量平均为65PPm,而结论中要求控制钢水[N]含量≤65PPm是否存在矛盾?

”。

[回答]两个数据确实存在问题,平均值肯定要低于最高值,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是表4中“VD后[N]含量”数据输入有误。

采纳审稿老师的意见并修改为:

表4中VD后[N]含量2007年平均值应没有、用“/”代替“82”,2008年1-4月改为“62”。

遵照审稿编委的意见和建议,已对本文做了修改补充。

感谢贵刊的关心,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论文作者单位:

衡阳钢管2010年5月28

【实例6】论文题目:

《薄板坯连铸低碳铝镇静钢结晶器液位波动的控制》一文的修改说明

《炼钢》杂志编辑部:

您们好!

遵照审稿编委老师(潘荫华编委审)和主编老师的审稿意见,我做了仔细修改,现将本文的修改情况说明如下:

编委审稿意见2:

建议论文作者对控制钢水过热度及与拉速的配合问题进一步叙述清楚,钢水过热度不能高于25℃或是不能高于30℃,或可进一步作些工作;

[回答]首先感谢编委老师的中肯意见。

对于CSP浇铸低碳铝镇静钢时钢水过热度不可过高,同样也不可过低,武钢CSP厂通过不断探索,制定了一套拉速与过热度标准。

但经与厂相关技术领导协商,认为该数据涉及生产机密,不宜在论文中出现,请编委老师理解。

编委审稿意见3:

论文叙述中夹杂物及其最终改判率的数据可否进行补充,以明确的数据支撑,将更能说明问题;

[回答]根据编委老师的意见,将论文“3.3提高设备维护水平”最后一段,最后一句的“使CSP热轧卷的夹杂改判率大幅度降低。

”改为“使CSP热轧卷的夹杂改判率降低了近80%。

”,该数据是由攻关前后的统计数据对比计算得到。

主编审稿意见:

在前言中要补充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如存在问题、难点,研究主要任务,起止时间等内容)。

[回答]根据主编老师的审稿意见,在前言段前增加了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内容:

“武钢条材总厂CSP分厂(简称武钢CSP厂)现装备2台单流薄板坯连铸机,2009年4月一次试车成功,年产量达250万吨。

由于薄板坯连铸机具有拉速高,漏斗形结晶器容积小,对高速钢流的缓冲作用小等特点,因此,CSP结晶器液位较常规板坯结晶器液位更难控制,更容易出现液位波动。

”具体详见修改稿。

感谢审稿老师们所提出的中肯意见。

根据审稿编委老师和主编老师的审稿意见和建议,已对论文做了仔细的修改。

如还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论文作者单位:

武纲2010年6月24日

二稿修改说明

《炼钢》杂志编辑部:

您好!

遵照主编老师的审稿意见,我又做了仔细修改,现将本文的修改情况说明如下:

主编老师二稿审稿意见:

二稿已做了修改,亦有说明。

如企业要保密,有些数据就只好不写了。

本文的重心是写“液位波动”。

但全文未见一处波动的参数。

如“设计值,生产改进前后的效果等。

”这似乎应该在文中重点表述,这不应是企业的保密范畴。

[回答]感谢主编老师的中肯意见。

该控制参数的确是本文的重点,由于本人疏忽,没有在文中写明。

现就该问题对文章进行了共5处修改。

①在前言第二句句首增加了“为了实现薄板坯连铸机稳定高效生产,要求结晶器液位波动控制在±1.5%内,”一句,主要是提出对铸机液位波动的设计要求。

②将前言中最后一句“浇铸过程中液位波动的问题”改为“浇铸过程中液位波动超标的问题”。

主要是为了表明,在正常生产中,液位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处在不断波动的过程中,只不过波动范围控制在设定值的±1.5%内,若大于该值,则认为液位异常波动,因此,个人认为采用“液位波动超标”一词更恰当。

③将“2.3设备故障”中,最后一句“最终导致实际结晶器液位发生大幅度的波动。

”改为“最终导致实际结晶器液位波动超标。

”此改动主要为了文章表述准确性。

“大幅度的波动”并不准确,因为由于设备故障造成的波动有时较大,有时较小,无法用数值定量表述,改为“液位波动超标”更准确些。

④将正文“3.3提高设备维护水平”中的第二段由原先的“通过一系列设备维护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设备维护水平得到很快提升,使由于设备故障造成液位波动的现象基本消除。

”改为“通过一系列设备维护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设备维护水平和设备精度大幅提高,满足了结晶器液位波动≤±1.5%的设计要求,使由设备故障造成液位异常波动的现象基本消除。

”突出了设备维护精度是保证液位波动满足设计要求(≤±1.5%)的基础。

⑤将“4.结论”的第4点最后一句由原先的“使由设备原因造成的液位波动基本消除。

”改为“使由设备原因造成的液位波动≥±1.5%的情况基本消除。

”主要是表明措施实施后的效果。

另外,采用“基本消失”一词是因为设备问题,存在很多不可预知性,只能将设备问题降低到最低,而很难保证完全没有问题。

再次,感谢主编老师为我论文提出的修改意见。

如文章还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论文作者单位:

武纲2010年7月8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