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 基础知识复习必备.docx
《中考物理 基础知识复习必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 基础知识复习必备.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物理基础知识复习必备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复习必备
第一部分热学与物质
一.温度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规定:
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
2.温度计原理:
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
(量程:
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熔点到沸点)
3.常用的温度计有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体温计测量范围:
35℃~42℃;分度值为0.1℃;使用体温计前应向下甩几下。
4.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一看:
使用前看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二放: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在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三读: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不准温度计的校准:
思考:
一温度计刻度是均匀的,但读数不准,在冰水混合物中的读数是4℃,而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读数为96℃。
用这支温度计测一杯热水的读数为56℃,则这杯热水的实际温度为多少?
二.物质形态及变化
1.物质的三种状态:
固态、液态、气态。
2.物态变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如冰化成水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如铁水变成铁棒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吸热。
如衣服被晾干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如雾的形成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要吸热。
如卫生球变小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要放热。
如霜的形成
3.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都是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都是非晶体;
4.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但要吸热,凝固时温度不变,但要放热;而非晶体熔化时温度要升高,也要吸热,凝固时温度要降低,也要放热。
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5.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图象:
℃℃℃℃
minminminmin
晶体熔化晶体凝固非晶体熔化非晶体凝固
6.汽化有两种方式:
沸腾和蒸发(蒸发有致冷的作用)
(1)定义: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发生温度、发生位置、汽化快慢)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汽化现象。
(2)沸腾条件:
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对液体加热)。
(3)沸腾时的特点:
液体在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不变。
(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液体温度的高低:
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液体表面积的大小:
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7.液化有两种方式:
降低温度(所有气体)和压缩体积(部分气体)
8.解释日常生活中各种物态变化现象。
如:
(1)液化:
雾、露水、各种“白气”;
(2)凝华:
霜、窗边的冰花、灯管变黑;(3)升华:
用久了的灯泡钨丝变细、卫生球变小、冰冻衣服变干等。
三.物质的结构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A、固体分子排列紧密,分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而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固体很难被压缩,因而有一定的体积。
B、液体分子运动自由,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小,因而液体没有一定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液体具有流动性;C、气体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分子间作用为重较小,容易被压缩,因而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但气体具有流动性。
3.物质从宏观到微观的排序:
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分子—原子;太阳系周围有八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地球在第三条轨道上。
四.质量
1.质量(m):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的国际单位为千克(Kg),常用:
克(g)、毫克(mg)、吨(t),它们的关系是:
1Kg=103g=106mg
物体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无关。
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
天平(学生天平、托盘天平、秤)
2.天平的结构及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结构:
分度盘、指针、托盘、横梁、平衡螺母、游码、标尺、砝码
使用方法:
a放平:
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b归零:
游码放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c调平:
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分度盘的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哪边轻往哪边调)
d称:
左物右砝:
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游码,使指针在分度盘的中线处,加减砝码时由大到小。
e记:
被测物体质量等于右盘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注意事项:
①使用天平时注意看清天平的量程(最大称量)和分度值(感量);
②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且在称量过程中不能调平衡螺母,也不能移动天平;
③潮湿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托盘中。
3.测物体质量:
一类:
测一般固体的质量;
二类:
测液体质量:
应先测出空容器质量,再加入液体,测出总质量。
液体质量=总质量—空容器质量。
三类:
测特殊物体质量:
积少成多法:
测一张邮票质量的方法:
先测出100张邮票总质量,用总质量除邮票的张数,就得到一张邮票的质量。
五、密度
1.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公式:
ρ=m/V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3.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体积为1m3的水的质量为1.0×103Kg;(说出铁、冰的密度的物理意义)
4.测物体的密度:
①量筒的使用:
使用前应看清量程和每一小格表示的体积和单位。
读数时应注意:
将量筒置于水平面上;视线应与筒内液体的凹液面底部相平。
②测不规则固体密度:
a先用天平测出质量;b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读出读数;c将物体全部浸入量筒内的水中,再读出此时体积读数,两次体积差就是固体的体积(排水法);d用求出物体密度。
③测液体密度:
a先用天平测出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b向量筒内倒入一部分液体,记下量筒内液体的体积;c用天平测出容器和剩下液体的质量,两个质量相减得到倒入量筒的液体的质量;d利用算出液体的密度。
5.密度的应用:
鉴别物质;物体是否是空心。
六.内能
1.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
①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②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③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的作用力(引力和斥力)。
2.扩散:
两种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扩散现象说明:
①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
②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3.分子间同时存在有引力和斥力:
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斥力起主要作用;
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引力起主要作用。
4.内能:
①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一切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具有内能。
②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分子热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跟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大,扩散的越快。
③影响内能的因素:
温度、质量、状态等。
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但内能越大,温度不一定越高。
如冰化水的过程中,内能增大,但温度不变。
④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
做功和热传递
a.做功: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大,温度一般会升高;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本身内能会减小。
b.热传递:
条件:
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存在着温度差,就会发生热传递,直到温度变得相同为止;(实质:
能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
(注:
做功和热传递对于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5.热量(Q)
定义: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热量;用“Q”表示。
单位:
焦耳(J)
理解温度、内能、热量的区别与联系:
例:
夏天中中午天气很热,这个“热”字表示,摩擦生热,这个“热”字表示,煤燃烧时向外放出热,这个“热”字表示。
6.比热容(C)
①定义: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单位:
焦每千克摄氏度(J/(Kg•℃))
②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与物体的质量、温度和吸热的多少无关;比热容反映了不同物质吸(放)热能力的强弱;
③物理意义:
水的比热为4.2×103J/(Kg•℃),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7.热量的计算:
(1)Q吸=cm△t或Q吸=cm(t-t0);
(2)Q放=cm△t或Q放=cm(t0–t)
其中;Q吸、Q放—吸收或放出的热量;c—物体比热容;
m—物体质量;△t—温度变化值;t0—初温;t—末温。
8.热机:
①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压缩冲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动力来源:
做功冲程)
②燃料的热值(q)
a.、定义:
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燃料的热值
b、单位:
J/kg读作:
焦每千克
c、公式Q=m•q
注意:
热值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质量、温度无关。
③热机能量损失的原因:
燃料未能完全燃烧;废气带走很大部分能量;一部分能量消耗在散热上;摩擦做功
9.热机效率:
①定义:
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能量之比;
②公式:
η=Q有/Q总
③提高热机效率的主要途径:
使燃料充分燃烧;尽量减小各种热损失;采用先进技术;注意保养。
10.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七.新材料及应用
1.半导体:
有一些元素,如硅、锗,导电性能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比金属差,比非金属强,被称为半导体;常见的半导体有:
二极管、三极管、集成电路、声控电灯、光控电灯等。
半导体特点:
温度、光照、杂质等外界因素对它的性能影响较大。
2.超导体:
某些物质,在很低的温度时,电阻变为零,这就是超导现象,用具有这种性质的材料做成的导体叫超导体。
3.纳米技术:
纳米是长度单位;1nm=10-9m,利用物质被细分到纳米尺度,物质原有的属性一般会发生比较显著的变化的一种技术。
纳米技术的应用:
纳米不粘锅、纳米玻璃等。
八.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定义:
凡是能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叫能源。
2.能源按产生方式分为:
①一次能源:
指可以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的能源;如:
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化石能源、地热能、潮汐能等;(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三种)
②二次能源:
指无法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必须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如:
电能、酒精、汽油、煤油等。
按能源利用分为:
①可再生能源:
指可能在短期内能从自然界中得到补充的能源;如:
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
②不可再生能源:
不可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中得到补充的能源;如:
核能、化石能源等。
3.核能有裂变和聚变两种形式。
链式反应。
核反应堆是通过可控裂变反应释放核能的设备。
4.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具有方向性。
第二部分声学
一.声现象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慢。
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在150C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3.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它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种方式叫耳传导。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等方式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4.声音有三大特性:
音调、响度、音色;
①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频率有关。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用符号Hz表示。
大多数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它们都是人类听不到的声音;②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与振幅(振动的幅度)有关,还与发声体的远近有关;③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人能利用音色来区分不同物体(如人,乐器等)发出的声音。
5.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从环保的角度讲,凡是防碍人们的正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叫噪声。
噪声的等级用分贝(dB)来区分。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护休息的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6.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
从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7.声音可以传递信息,还能传递能量。
(自己能举例说明)
8.回声:
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声音。
(声呐的原理是回声定位。
)
第三部分光学
一光的反射、折射
1.光源:
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注:
月亮不是光源,它是反射的太阳光进入人的眼睛)。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能用光沿直线传播的来说明的现象有:
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成因;小孔成像;激光准直;“三点一线”;排队整齐等。
3.光的传播可以不需要介质,它能够在真空中传播,其速度最快,为3×108m/s或者3×105Km/s,光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4.光的色散:
色散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的,光的色散是指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不同颜色的光的现象。
光的三原色为:
红、绿、蓝。
5.物体的颜色:
不透明物体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颜色决定。
6.光的反射:
①我们之所以能看见自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的反射的缘故。
②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有点“晃眼”是由于物体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的缘故;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见自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物体的表面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③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处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7.光的折射
①含义: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主要的介质有:
空气,水,玻璃等)
②光的折射定律:
a、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b、当光从其它介质(如水、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c、当光垂直射入介面时,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此时,折射角=入射角=00。
③常见的光的折射现象:
人看水中的鱼(鱼看岸上的人),其实看到的是鱼(人)的虚像,看到鱼(人)的位置比实际位置要偏高;海市蜃楼是一种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早上,人能看见还在地平线以下的太阳,这是由于不均匀的大气引起的光的折射的现象。
强调:
光在反射和折射时都遵守光路可逆原理。
(主要是用来作图)
(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二平面镜、不可见光: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②像与物到来面镜的距离相等;
③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可归纳为:
正立、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简单来说就是:
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作图时只需要作它关于平面的对称图形就是了,不过物体一定要用实线表示,像要用虚线表示;平面镜后面全部画虚线)
2.红外线和紫外线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
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红外线,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
夜间人的体温比野外的物体的温度高,人辐射的红外线比较多,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红外线夜视仪。
太阳光是地球上天然紫外线的最主要的来源,一切高温的物体都在辐射紫外线。
人们常用紫外线来杀菌;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可以合成维生素D,帮助钙的吸收;紫外线还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从而用来防违。
但紫外线的危害性也是很大的,人们要注意保护大气层。
三.透镜及其应用
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①通过透镜光心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改变(沿直线传播)。
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f)。
焦距的长短反映了透镜折射光的能力的强弱。
焦距越短,折光能力越强。
③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u: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简称物距)
(v: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简称像距;f:
焦距)
物距像距成像
u>2ffu=2f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f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2f不成像
u“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
原理
物距(u)
成像
应用
照相机
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要使底片上的像要小一些,人应远离物体,使镜头与物体的距离(物距)远一些;同时调节调焦环,使暗箱的长度(像距)短些。
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可以用来确定焦距的大小
投影仪
幻灯机
放影机
f
倒立、放大的实像
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投影片应倒着插,也就是说投影片要旋转1800。
u=f
不成像
要产生平行光,必须把光源放在焦点处。
放大镜
u正立、放大的虚像
要使看到的像更大,应使放大镜远离物体些。
(3)虚像与实像的区别
实像:
a、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且能用光屏接收;
b、凸透镜成实像时,都是倒立的,且在凸透镜的异侧。
c、成实像时:
当物距(u)减小时,像距(v)增大,像变大;
当物距(u)增大时,像距(v)减小,像变小。
虚像:
a、虚像不是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像,且不能用光屏接收,只能用眼睛去观察。
b、凸透镜成虚像时,都是正立的,且在凸透镜的同侧。
c、当物距u减小时,像距v减小,像变小。
当物距u增大时,像距v增大,像变大。
4、眼球好似一架照相机,其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
①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在前后方向太长,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到达视网膜时已经是个模糊的光斑。
近视眼的矫正用凹透镜。
②远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在前后方向太短,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后方。
远视眼的矫正用凸透镜
5、焦度:
焦距的倒数。
用字母Ф表示。
公式:
Ф=1/f。
眼镜的度数=Ф×100=100/f。
远视眼(凸透镜)的度数为正,近视眼(凹透镜)的度数为负。
6、显微镜观察物体(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时,被观察的物体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把这个像再一次放大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开普勒望远镜(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的物镜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再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7、人感觉物体的大小不光与物体的大小有关,还与人的视角有关,视角越大,人感觉物体就越大。
第四部分力学
一测量初步知识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单位:
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um)、纳米(nm);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1Km=1000m;1m=10dm=100cm=103mm=106um=109nm.。
2.测量工具:
刻度尺
使用前:
要注意观察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
使用时:
刻度尺与物体被测边要平行;刻度线要紧贴被测边;零刻度线要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
读数时:
视线与尺面垂直;精确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精确值和分度值都是有效数字;
记录: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3.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不可避免。
减小误差的方法:
选精密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4.长度的特殊测法:
累积法、配合法、替代法、化曲为直、利用工具平移等。
(二)时间的测量:
1.时间单位:
国际单位是秒(s);常用分(min)、时(h);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1h=60min、1min=60s;
2.工具:
计时器(秒表、钟表)
(三)速度: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叫速度。
用“υ”表示。
3.公式:
ν=
(s—表示路程(米);t—表示时间(秒))
4.单位:
米/秒(m/s)、常用千米/时(Km/h);1m/s=3.6Km/h
(四)机械运动:
1.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所选的参照物。
3.匀速直线运动:
指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
指速度或方向发生改变的运动;(平均速度)
二.力:
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叫做力。
1.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要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方向的变化)。
2.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
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作法叫力的示意图;
4.测量力的工具:
弹簧测力计;力的单位:
牛顿(N);
5.相互性: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6.二力合成: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F合=F大+F小);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F合=F大–F小)。
7.二力平衡:
①定义:
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②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三同一反”)。
8.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9.惯性: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质量分布有关,与物体的速度大小无关;惯性现象的解释:
A、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B、突然发生了……;C、由于惯性,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D、所以,物体要……
三.重力(物重)
1.定义:
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用“G”表示。
2.大小:
G=mg即: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比值为g=9.8N/Kg:
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距离有关)
3.重力方向:
竖直向下(利用重垂线检查墙壁是否竖直)
4.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
对于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注意:
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如铁环)。
找不规则物体重心的方法:
悬挂法
四.弹力
1.定义: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2.弹簧测力计:
原理:
利用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的原理制成的;
使用:
使用前若指针没有指在零点,应调零;所测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使用时挂钩不要与外壳接触。
五.摩擦力
1.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用“f”表示。
2.方向: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3.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①压力的大小:
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压力不变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4.增大摩擦的方法:
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