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家访心得精选范文5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31822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闭症家访心得精选范文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自闭症家访心得精选范文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自闭症家访心得精选范文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自闭症家访心得精选范文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自闭症家访心得精选范文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闭症家访心得精选范文5篇.docx

《自闭症家访心得精选范文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闭症家访心得精选范文5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闭症家访心得精选范文5篇.docx

自闭症家访心得精选范文5篇

自闭症家访心得精选范文5篇

家访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有利于加深师生的情感,有利于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更深的了解。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自闭症家访心得,方便大家学习

自闭症家访心得1

9月28日,我与潘新艳、刘英、李琪等几位老师一起到园林、竹根滩、杨市等地,对5位新生(廖潜武、胡毅涵、余秋雨、王杰民、舒泓博)进行了实地家访。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每一个家庭都有一段沧桑的经历。

走进每一个家庭,走近每一个孩子,我们只能在聆听中心酸,在心酸中思考,在思考中引导。

唐氏宝宝廖潜武

我们家访的第一站是园林深河4组的廖潜武。

廖奶奶介绍,廖潜武2岁才开始走路,3岁到武汉检查确诊为唐氏综合症患者。

之后,奶奶带她去潜江市残联康复中心做过3年的康复。

廖妈妈因为无法接受孩子的残疾事实,一直怀疑是孩子出生时奶奶在医院抱错了孩子,一气之下回了娘家,之后从未回过家,廖爸爸也跟随去了武昌。

廖奶奶介绍,廖潜武小时候去过一次外婆家,但妈妈和外公外婆无法面对这个残疾孩子,还常说要将这个孩子扔进井里淹死,也因为这个原因,廖潜武之后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妈妈。

就这样,廖潜武同学成了一个特殊的留守孩子。

从奶奶的言辞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因为孩子的残疾,孩子及其家人平时受到了周边人的鄙视和怠慢,而且这些已经完全影响到了一家人的生活。

针对廖潜武的情况,我们一方面对奶奶进行了细心的心理疏导,建议通过做亲子鉴定的形式消除廖妈妈与廖奶奶之间的误会,全家人和睦相处,一起关心孩子的成长;另一方面,我们也对家长提出了家校配合教育的明确要求。

星星的孩子胡毅涵

我们家访的第二站是锦绣潜城4岁4个月的胡毅涵。

胡妈妈介绍,胡毅涵18个月的时候被确诊为自闭症患者,3岁时还不会说话,2013年至2015年7月,胡妈妈曾带他到江苏做了两年的康复。

从家庭布置和胡妈妈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家长曾经参加过自闭症孩子教育的专题讲座学习,在结束专门的康复训练后,家庭的个别辅导一直在不断的跟进中。

家访中我们与具备了一定专业知识的胡妈妈一起探讨了自闭症孩子的教育问题,家校共育,家校共进。

学习缓慢的余秋雨

我们家访的第三站是竹根滩镇仁合村5组的余秋雨。

我们去的时候,余秋雨刚好去了外婆家,余奶奶接待了我们。

高大的楼房、整洁的家居、屋前的花草都在告诉我们,这是勤劳、热爱生活的一家子。

余奶奶介绍,余秋雨的父母一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在家里照顾两个孩子,余秋雨也曾在小学就读多年,但是收获甚少。

针对余秋雨的实际情况,我们为余奶奶提出了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建议。

目光茫然的王杰民

我们家访的第四站是家住泰丰街道白窑村3组的王杰民。

家访前的电话联系得知,爷爷正带着王杰民在潜江东门菜场卖鱼。

当我们在菜场外巷道里看到目光茫然的王杰民时,王爷爷正在卖鱼,周围不断有人来询问价格,看起来生意还不错。

王爷爷介绍,王杰民的妈妈是一位智障人,上过学,能认识一些字,情况比王杰民要好很多,王杰民是遗传智障。

因父母在外打工,王杰民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王杰民曾在普通学校就读过,但是一直生活在同学们鄙夷的目光中,多年的普校就读基本上是一无所获。

为了培养王杰民的生活能力,王爷爷就在假期带着王杰民卖鱼,让他帮忙收钱,学习认钱,学习杀鱼。

可是情况不是很乐观,学习了很久,王杰民现在还是不能分辨钱的面值,有些顾客也会因为这一点而在王爷爷不注意时贪小便宜,少给钱。

面对无奈的王爷爷,我们建议爷爷先在家里多教教王杰民,平时多带王杰民去商店购物,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

瘦弱害羞的舒泓博

我们家访的最后一站是杨市周桥2组的舒泓博。

看到我们的到来,瘦弱害羞的舒泓博就躲到了屋后,故意在那里扔石子,丢竹棍。

舒奶奶介绍,舒泓博的父母都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在家带两个孩子,舒泓博的挑食让奶奶煞费苦心。

舒泓博曾经在普通幼儿园就读过,但是语言方面十分薄弱。

到特校上学后,爷爷每次陪读回家都会抱怨舒泓博的不听话与小调皮。

我们建议舒奶奶平时多有意识地和孩子交流,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访的5个孩子,就有4个是留守孩子,而且大多数孩子及其家长都生活在被鄙视、被不接纳的状态中,家长们心理压力很大;大多数家长都只能照顾好孩子的吃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感到无能为力。

家访返程的路上,我们小组的老师都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教育好这些孩子,如何更好地做好特殊教育工作。

首先,我们要加强学校教育,关爱每一个孩子。

其次,我们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再者,我们还要多加强对特殊教育的宣传,多争取社区的支持,营造良好的助残氛围,让更多的人来关心、理解、尊重残疾孩子及其家人。

自闭症家访心得2

自10月26日到12月2日,我和副班主任唐栀老师,以及几位科任老师对我班部分学生进行了家访,详细且深入地了解了学生们康复情况、在家生活和学习的情况、家长教养方式、小区生活环境,并收集了家长对学校、班级各方面工作的建议。

由于种种原因,这次家访的“战线”将近一个半月,虽然时间长,因着收获和感动,我们几人的热情丝毫未减。

我班这次家访的学生共有5人,多数为中度智力障碍学生,包括两名自闭症儿童和三名唐氏儿童。

我班90%的学生为海口市民,因此本次家访活动都在海口市内,经与学生家长沟通取得同意后才登门造访。

从家访的情况来看,由于我班学生家庭条件较好,且父母多为知识分子,对孩子的各方面情况都比较关心。

经对学生康复情况进行询问,这5名学生的早期干预工作都做得很及时,特别是两名自闭症学生,在幼儿期进行的感统训练对其运动技能的习得、高一级心理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于唐氏儿童而言,家长早期干预主要集中在认知方面。

我们发现,若家长性格开朗、外向,愿意带着孩子接触社会,以生活为出发点进行认知训练和精细运动训练,孩子康复情况会比较好,而孩子所在社区对特殊孩子的接纳程度对其健康成长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了解家长养育理念时,大多数家长都表示,在孩子小的时候会比较注重文化知识的教育,但孩子长大之后才发现,对于我们这些智障孩子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身体素质的提高和生活技能的习得,希望学校能多安排让孩子运动的时间和场所,教给学生更多的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的知识。

听到家长意见,我们也及时争取了家长的支持,特别说明家长要适当放手、积极鼓励孩子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与生活相关的作业,以视频或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在遇到困惑时及时与教师沟通。

最让我们感动之处,莫过于家长对孩子体贴入微的关心,以及锲而不舍的指导和训练。

例如牛牛同学家里,妈妈在指导孩子完成学校作业之余还给布置了许多额外的练习,旨在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巩固学校所学的知识;爸爸则负责带着孩子外出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

相对而言,我深感忏愧,反思自我,对孩子做的工作还不够多,还需要更细致、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孩子的发展方向。

同时也感受到,省内对于这些特殊儿童能够提供的教育和康复支持还远远不能满足家长的需求,社区康复设施还没有建立起来,家长们(特别是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常感到孤助无援,大多都是通过自发地组织,以团体合作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训练。

总而言之,学校这次组织的家访活动受到了家长们的热烈欢迎,有位家长直言,这是孩子上学以来(该生曾在普校就读),第一次有老师来家访,他们内心充满了感动和感谢。

不论有无收到家访通知,各位家长都表示家访活动应该多次展开,并且对老师们都发出了热情的邀请。

而我们教师不仅通过家访更加了解了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更重要的是,在于和家长们相互沟通的过程中,增加了与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感情,达成了教育共识,形成了家校合力,为有针对性的、进一步的开展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闭症家访心得3

这个月完成了一次深刻的家访任务,这是班里一位自闭症的学生,因为家庭在琼山区某个镇上,因此与住在市区内相比,老师到访的机会并不多。

我们是从学校出发过去的,到家里已经接近五点了。

学生以及学生爸爸已经在家门口迎接,见到老师到来,学生热情地与每一位老师打招呼,欢迎老师到家里做客,学生妈妈特意泡上美容养颜的红枣枸杞茶。

妈妈说学生的姐姐很早之前就说:

弟弟的老师家访时,要亲手做曲奇饼干给老师们配茶。

可惜这周有课,周末没有回家。

闲聊的过程中有隔壁的邻居听闻老师家访,特意过来打招呼,夸赞该生有礼貌,识字,会唱歌,能代表省里出省参赛等等。

看得出,邻里关系处得很好,学生的奶奶也闻讯赶回来与我们座谈。

通过交流我得知,学生家中有两个孩子,还有一个是姐姐。

在他3岁左右被确诊为自闭症儿,当时的专家还告诉家长:

他长大之后就会像个疯子。

学生妈妈说当时内心难受极了,抱着孩子就冲出去蹲在马路边上哭泣。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抱着孩子坚持做康复治疗,当时康复治疗费用昂贵,姐姐要读书。

为了谋生爸爸去了其他市县工作,只能把上小学的姐姐一个人放在家里……家长与我说到这一段坎坷遭遇已经不是第一回,但是每回说到这里这位35岁的妈妈总是不禁湿润了眼眶。

家长说他们一家人也是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接受了孩子这种病症。

爸爸说家里只有2个孩子,1个残疾,但是目前还不准备再要一个孩子,因为家里不想忽视对自闭症孩子的教育,同时还要兼顾姐姐的感受和关爱。

在他们的言语中其实流露出来的教育是公平,不能放弃其中哪一个孩子。

我们几位老师还参观了学生的卧室和学习、休闲的环境,家里布置虽然简单,但是显得很干净整洁,这与学生干净的形象是符合的。

学生在家的休闲方式有唱歌,爸爸还专门为他购买KTV设备;还有散步,我们也让学生带领老师们出去走了走他散步的路线。

学生还是可以独立出行的,路上邻居们还亲切的问:

乐乐,这是你的老师吗?

学生面带微笑地回答:

是啊。

由此可见,学生对生活的环境是熟悉的,邻里关系是和谐的,温暖的,也能理解和接纳这样的特殊群体。

经过本次家访,深刻了解了学生家庭生活环境,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教育等情况。

结合每月学习内容,我还经常布置周末的实践作业,这次家访后我对自己布置作业的合理性有了更好的想法。

所以家访,既然要做,就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也要捕捉与学生教育有关的信息,请他们展现真实的状态,面对尖锐话题不躲闪、有诚意、说真话,看到特殊家庭中家长巨大的内心世界和家庭氛围。

学生不断成长,也是从他生活开始。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易,特别是特殊学生的家庭就显得更加艰难,因为每一位家庭成员都要为此突破自己,为他们加油打气!

自闭症家访心得4

有一群孩子,他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似乎对外界浑然不知,他们就是自闭症儿童。

昨天是第13个世界自闭症日,海南省安宁医院儿童康复科的老师们,就以一场特殊的活动为自闭症儿童送去了温暖和关爱。

活动以“一起守护,疫期不孤独”为主题,海南安宁医院儿童康复科的老师们,带上了康复教具与慰问品,前往四位自闭症儿童家里。

首先来到海口东门市场附近的小振家里,在小振家里,老师们鼓励小振父母继续在家保持康复训练,还给小振上起了康复训练课。

家访的第二位自闭症孩子是小浩。

家住海甸二东路的小浩今年4岁多了,自从3岁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之后,目前已经可以和妈妈进行正常交流了。

吕女士说,刚开始自己并不了解自闭症,经过1年的学习和带小浩康复训练之后,她的收获很大也希望孩子能够完成康复训练,尽快回归幼儿园学习。

家访中进步最快的是小章了,他的爸爸陈先生为了孩子的未来,目前辞职在家陪伴孩子进行康复训练。

虽然只进行了10个月的训练,但是孩子取得了让陈先生的进步让陈先生非常高兴的进步

据了解,自闭症又叫孤独症,通常在3岁以内发病,患病率在1%左右,近年来呈现不断增高的趋势。

目前自闭症发病原因仍不明了,没有特效药可治疗,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非常关键。

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出生后各阶段发育水平,早发现、早干预,能够帮助自闭症孩子更好地康复以及融入社会。

海南省安宁医院通过入户随访,了解自闭症儿童及家庭在疫情期间的康复与生活情况,让社会理解并接纳自闭症孩子,帮助自闭症家庭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共享幸福生活。

自闭症家访心得5

事实上不管是上门家访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