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1491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历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历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历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历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教案.docx

《历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教案.docx

历史教案

祖国境内的远古先人

祖国境内的远古先人

学习

内容

祖国境内的远古先人:

元谋人山顶洞人及其生活

学情

分析

学生刚进入中学,还没有接触过历史。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初步了解有关考古、历史地图、文物插图、古史资料等方面的基本常识。

了解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

通过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能力目标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想象,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习用观察法、阅读等方法来探究有关问题。

教师以启发式教学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考古知识的初步理解,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元谋人、北京人

难点:

学生初步接触历史地图、考古知识、古史资料等内容,需要逐步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进,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华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一问题比较抽象,需要逐步引导理解。

策略、方法

阅读指导法、对比法、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手写)

教学目标展示

 

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

反馈检测

拓展提升

(1)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

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2)课件演示学习目标、导读提纲

1.看书快速找出元谋人的得名、距今年代。

对于元

谋人,我们发现了哪些考古资料呢?

2.北京人生活在哪里?

距今多久?

北京人遗址发现了哪些丰富的资料呢?

3.北京人到底长什么样子?

仔细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说出北京人长得跟现代人有啥不一样?

4.在你看来,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哪一个更接近于现代人呢?

结合《山顶洞人的生活想象图》,谈一谈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的生活有了那些进步?

(三)组织学生自学:

(学生标注知识要素)

(四)检测:

1.基础知识:

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汇报,中上生评判、更正。

2.质疑、释疑:

(五)探究新课:

引导学生看图:

请数一数,我国有多少处原始人类主要遗址?

提问:

从图上来看,这些原始人类都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为什么?

教师提问

 

(1)布置自学任务

(2)指导自学的方法(3)明确自学的要求(4)了解他们自学中的困难,

教师巡视检查

 

教师总结:

集中于大江大河流域(黄河、长江、珠江,可指出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土地肥沃的地方。

学生回忆

 

阅读、思考,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

课堂总结(学生或老师总结一节课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

二、北京人

发现地点:

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

20—70万年

体貌特征:

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

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

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

时间:

1.8万年

生活方式:

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

人工取火

课堂反思(手写)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生段,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历史情境。

为学生充分体会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提供了感性材料。

  另一方面,教师把重点放在对北京人的生产生活以及身体发展的探讨上,通过学生的合理想象,理解了原始人类的基本特点。

对早期的原始人的生活状况产生了深刻的认识。

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课题

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

内容

原始社会长江黄河流域先民的生活

学情

分析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历史是什么,知道历史掌握的主要是哪些内容。

接下来我们在日常学习中的任务就是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策略、方法

阅读指导法、自学法、创设情境导学法、归纳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展示学

生自主探究

学生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

 

反馈检测

 

拓展提升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神农氏的传说,(教人种植谷物)农业的出现小故事导入(我有小故事)

 

(二)课件演示学习目标、导读提纲

长江流域——河姆渡的原始生活:

时间,地点,工具制造,居住状况、食物来源,生活。

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时间,地点,工具制造,居住状况,食物来源,生活。

 

(三)组织学生自学:

(学生标注知识要素)

 

(四)检测:

1.基础知识:

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汇报,中上生评判、更正。

2.质疑、释疑:

(五)探究新课:

1、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2、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归纳比较呢?

 

3、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

出什么结论。

引出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再扩展到对两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响,从而向学生灌输渗透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的教育观念。

请大家看教材第7页“干栏式房屋”和第8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比较一下:

两个房屋在结构上的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4、提问:

比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5、在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有的随葬品如陶器、玉器等多达180多件,有些墓葬只有一两件随葬器,甚至什么随葬器也没有。

提问: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小结:

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甲组代表半坡人,乙组代表河姆渡人,请两组同学进行研讨,设计一下,拿出本组的方案,你们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形式来介绍本聚落的情况。

 

(六)当堂训练

学生列表:

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比较

 

(七)完成课堂作业。

教师活动

教师提问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

(1)布置自学任务

(2)指导自学的方法(3)明确自学的要求(4)了解他们自学中的困难,

教师巡视检查

引导学生去思考、动脑

引导学生探索、交流

 

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出示图片

 

出示图片

 

介绍中必须包括有房屋实物模型、氏族聚落概貌全图以及氏族一天的生活场景等内容。

 

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

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

 

阅读、思考,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

组长组织学生汇报,

 

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

 

工具、食物、居住等方面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分析

 

按照设计的方案,分别派出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有关知识。

其余的同学可以补充、纠正,营造出一种交流、探究的氛围。

 

学生动手设计表格

 

完成填图练习

批注(手写)

课堂总结(学生或老师总结一节课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2、生活位置:

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

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

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

半坡居民种植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大汶口

课堂反思(手写)

第三课华夏之祖

课题

华夏之祖

学习

内容

华夏族的形成;黄帝及其贡献;禅让制和夏朝的建立

学情

分析

在已有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识图,结合图片分析历史问题。

知识目标

远古时代的传说,反映了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曲折而的历程。

通过本课的学习,应了解炎帝、黄帝是传说中的华夏族的祖先;了解尧舜的“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结合本课内容,通过设置讨论题目“大禹治水的启示”,能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培养丰富的历史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做出初步的比较,并做出自己的概括、判断和解释;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讲故事,谈体会,说说这些古代传说中的故事,哪些具有历史事实成分,哪些是虚构的,反映了传说时代怎样的文明曙光,从而培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学习,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对尧舜“禅让”的学习,培养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美德;通过对“大禹治水”的学习,并结合现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

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

禅让制的含义

策略、方法

阅读指导法、自学法、创设情境导学法、归纳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手写)

教学目标展示学

生自主探究

学生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

反馈检测

拓展提升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播放录像《海内外华夏子孙在陕西黄帝陵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

 

(二)课件演示学习目标、导读提纲

阅读第12~14页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思考回答

1、我们为什么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

2、我们为什么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3、看教材13页下面的插图,说说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阅读第14~16页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思考回答

1、教材14页下面的动脑筋。

2、什么是禅让制?

3、教材第14页下面的动脑筋。

4、用自己的话概述夏朝的建立(原因、时间、人物、意义)

(三)组织学生自学:

(学生标注知识要素)

 

(四)检测:

1.基础知识:

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汇报,中上生评判、更正。

2.质疑、释疑:

(五)探究新课:

1、你听到过哪些有关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2.你对上述神话(即黄帝时期有关发明的各种神话传说)有什么看法?

认为哪些是可信的?

哪些带有神话色彩?

怎样看才更为科学?

3、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思考华夏祖的形成。

4、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提出设问:

“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5、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

6.你觉得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

7、“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

”教师简要总结说明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

 

(1)布置自学任务

(2)指导自学的方法(3)明确自学的要求(4)了解他们自学中的困难,教师巡视检查

引导学生去思考、动脑

 

引导学生探索、交流

教师补充

 

教师设问:

 

引起学习的兴趣和探求问题的欲望

 

阅读、思考,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

组长组织学生

 

学生汇报,

 

学生讲述

 

各个小组根据《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其课本中的文字内容,小组相互合作

举出实例说明(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

大禹治水的故事)。

课堂总结(学生或老师总结一节课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尧舜禹

炎黄战蚩尤华夏族形成

禅让制

 

黄帝的贡献人文初祖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终结

夏朝

禹时

 

课堂反思(手写)

在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做出初步的比较,并做出自己的概括、判断和解释;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讲故事,谈体会,说说这些古代传说中的故事,哪些具有历史事实成分,哪些是虚构的,反映了传说时代怎样的文明曙光,从而培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课题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学习

内容

夏商西周的兴衰及其共性原因;分封制

学情

分析

学生掌握了这一时期的历史事实,但是并不会运用史实来分析背后的原因,我们需要在史实学习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

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教学

重点

难点

本课的重点有二。

其一是夏朝的建立。

其二是西周的分封制。

分封制同时也是本课的难点。

尤其是在不正面介绍宗法制的情况下,要使学生明了分封制的内容,难度更大。

策略、方法

阅读指导法、自学法、创设情境导学法、归纳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手写)

教学目标展示学

生自主探究

学生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

反馈检测

拓展提升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同学们,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远古时代的历史。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不少的远古人类,他们的智慧和艰苦创业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请同学们谈谈你对他们的印象。

 

(二)课件演示学习目标、导读提纲

1、夏朝是谁建立?

启是怎样继承王位的?

2、夏朝的统治中心?

都城?

3、夏朝是怎样统治人民的?

4、分别说出夏商西周的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

想一想他们重用了哪些人才?

5、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暴君各是谁?

说说他们残暴的程度。

(三)组织学生自学:

(学生标注知识要素)

(四)检测:

1.基础知识:

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汇报,中上生评判、更正。

1、禹死后,____继承父位,成为国王。

从此_______代替_______。

2、____的建立,标志我国国家的产生,夏朝的统治中心地区,在_______和_______一带。

3、汤是位有作为的君主,任用有才干的_______做大臣。

__________年汤建立_______。

4、因为________和________,商朝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_______迁都到____,后人又称商朝为________。

5、___________年,周武王向商纣进攻,双方在________大战。

6、___________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____,又称____。

历史上叫做_______

(五)探究新课:

1、商朝在建立之初的300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七次迁都,问:

你认为商朝当时会因为什么原因而迁都?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问:

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一下纣王?

纣王在你们心目中是什么形象,

3、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周胜商败的原因?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为什么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

师:

出示幻灯──感悟历史──学习了商朝的历史,4、对于商朝灭亡的史实,你有什么感想?

如果你是商朝的一个国君,你将如何使商朝摆脱灭亡的厄运?

5、[周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

分封了哪些人作诸侯?

它们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

分封制的效果如何?

]等问题阅读教材并加以讨论:

6、教师也可引用下列问题解决分封制:

(1)此图是西周哪种最突出的政治制度的反映?

(2)图中第一层和第二层分别是什么人?

他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3)图中最底一层是什么人?

他们的处境如何?

(4)西周这种政治制度的实行,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师:

(出示幻灯片──年代尺──根据幻灯片理清本课的大事)(通过此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六)当堂训练、完成课堂作业。

教师提问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

(1)布置自学任务

(2)指导自学的方法(3)明确自学的要求(4)了解他们自学中的困难,

教师巡视检查,引导学生去思考、动脑

引导学生探索、交流

 

教师补充

 

教师引导进行纵向比较,

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

学生可根据他们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谈谈对北京人、半坡人、河姆渡人、炎帝、黄帝、尧、舜、禹等的体貌特征、生活劳作的认识

阅读、思考,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组长组织学生汇报,

 

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

学生讨论

自由发言

 

阅读教材并加以讨论

 

识图分析

课堂总结(学生或老师总结一节课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夏朝――――――――――商朝―――――――――西周

时间:

公元前2070年 时间:

公元前1600年 时间:

公元前1046年

建立者:

禹      建立者:

汤   建立者:

周武王

都城:

阳城      都城:

亳殷   都城:

镐京

课堂反思(手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