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试题四川省乐山市中考试题包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1487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3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试题四川省乐山市中考试题包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考化学试题四川省乐山市中考试题包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考化学试题四川省乐山市中考试题包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考化学试题四川省乐山市中考试题包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考化学试题四川省乐山市中考试题包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试题四川省乐山市中考试题包含答案.docx

《中考化学试题四川省乐山市中考试题包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试题四川省乐山市中考试题包含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试题四川省乐山市中考试题包含答案.docx

中考化学试题四川省乐山市中考试题包含答案

2019年四川省乐山市中考真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O—16Na—23S—32Cl—35.5Fe—56Cu—6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个小题,每题2.5分,共3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下列变化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A.米饭在人体中消化成葡萄糖B.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将矿石研磨成粉末D.用醋酸清洗水壶中的水垢

【答案】C

【详解】A、米饭在人体中消化成葡萄糖是由淀粉变为葡萄糖,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

B、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氢氧化钙与酸发生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

C、将矿石研磨成粉末,只是形状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用醋酸清洗水壶中的水垢,是醋酸与碳酸钙发生反应,将其除去,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

C。

【点睛】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

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我是碳族的大女儿,让大地充满生机,让地球因我而温暖;我调皮可爱,钻进石灰水,搅得人家不安宁;我藏在汽水里,小朋友喝了直打嗝。

”这里叙述中的“我”是指()

A.二氧化碳B.氧气C.氮气D.稀有气体

【答案】A

【详解】汽水中含有或溶有CO2,进入体内,温度升高,气体或CO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气体或CO2从体内逸出,因此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

故选:

A。

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浑浊河水B.番茄蛋汤C.石蕊溶液D.液态氢

【答案】D

【详解】A、浑浊河水中含有水和溶于水、不溶于水的物质,是混合物;

B、番茄蛋汤中含有水和溶于水、不溶于水的物质,是混合物;

C、石蕊溶液中含有石蕊和水,是混合物;

D、液态氢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

故选:

D。

【点睛】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种类可以判断物质属于纯净物,还是属于混合物。

4.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活性炭除去房间中的异味B.用煤、石油、天然气作燃料

C.干冰用于冷藏食品D.用铜或铝制作导线

【答案】B

【详解】A、活性炭能够吸附异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B、可以用作燃料,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

C、干冰升华吸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D、铜具有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故选:

B。

【点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5.下图所示的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实验一:

验证CO2的部分性质

B.实验二:

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

C.实验三:

验证O2是否收集满

D.实验四:

比较合金与纯金属的硬度

【答案】B

【详解】A、实验过程中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

B、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导致水不能进入集气瓶或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偏少,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收集满,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D、两种物质相互刻划,痕迹明显的硬度小,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

B。

【点睛】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6.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木里县突发森林火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森林地表腐质层的可燃性气体在雷击作用下达到着火点而燃烧,引发森林火灾

B.森林大火不易扑灭是因为山势陡峭,树林茂密,难以通过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C.出动直升机开展吊桶投水扑灭山火,主要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消防人员灭火时要防止被森林大火灼烧,并戴好防护面罩避免吸入有害物质

【答案】C

【详解】A、森林地表腐质层的可燃性气体在雷击作用下达到着火点而燃烧,引发森林火灾,故选项说法正确。

B、森林大火不易扑灭是因为山势陡峭,树林茂密,难以通过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故选项说法正确。

C、出动直升机开展吊桶投水扑灭山火,主要目的是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故选项说法错误。

D、消防人员灭火时要防止被森林大火灼烧,并戴好防护面罩避免吸入有害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灭火的原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工业上生产尿素[CO(NH2)2]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根据图示信息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H3+CO2

CO(NH2)2+H2O

B.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由分子构成

C.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发生改变

D.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有一种氧化物

【答案】C

【分析】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氨气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能反应生成尿素和水,方程式是:

【详解】A.由上述分析可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正确;

B.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图中的四种物质均是由分子构成的,故正确;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不正确;

D.由物质的组成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有一种氧化物,故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属于微观示意图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能够熟练分析微观粒子表示的物质的特征:

构成相同的分子为同种物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的分子,只有掌握这些才能顺利解题。

8.如图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B.4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比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C.4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63.9克

D.KNO3中混有少量的NaCl可以采用蒸发结晶得到KNO3晶体

【答案】B

【详解】A、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温度;故选项错误;

B、4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比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浓度大正确,因为在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故选项正确;

C、40℃时,163.9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63.9克,100克错误,故选项错误;

D、KNO3中混有少量的NaCl可以采用降温结晶得到KNO3晶体,蒸发结晶错误;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结晶的方法等,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9.科学家研究得到一种物质,其分子结构像一只小狗(如图),于是取名叫狗烯,狗烯的化学式为C26H26,下列关于狗烯的说法正确的是()

A.狗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38g

B.狗烯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相等

C.狗烯由26个碳原子和26个氢原子构成

D.狗烯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答案】D

【分析】A、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

B、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狗烯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狗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38,故选项说法错误。

B、狗烯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6):

(1×26)=12:

1,则狗烯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不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C、狗烯是由狗烯分子构成的,1个狗烯分子是由26个碳原子和26个氢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狗烯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D。

10.下列实验方案合理可行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所用试剂或操作方法

A

鉴别稀盐酸、Na2CO3溶液和蒸馏水

分别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颜色

B

除去生石灰中少量的碳酸钙

加水溶解,过滤

C

验证Zn、Cu、Ag的金属活动性

将铜片分别放入到Zn(NO3)2溶液、AgNO3溶液中,观察现象

D

除去CO2中混有少量的HCl气体

将气体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

【答案】C

【详解】A、分别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的是碳酸钠溶液,不能判断稀盐酸和蒸馏水,该选项不合理;

B、加水溶解,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选项不合理;

C、将铜片分别放入到Zn(NO3)2溶液、AgNO3溶液中,放入硝酸锌溶液中的铜片表面无明显现象,说明锌比铜活泼,放入硝酸银溶液中的铜片表面析出白色固体,说明铜比银活泼,该选项合理;

D、将气体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选项不合理。

故选:

C。

【点睛】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11.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因此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B.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都会放出热量,因此放热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C.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因此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都相同

D.铜在空气中久置后表面生成铜绿[Cu2(OH)2CO3],说明铜的锈蚀可能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有关

【答案】D

【详解】A、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例如空气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

B、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都会放出热量,但放热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如生石灰和水反应、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但不是氧化反应,故B错误;

C.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二者化学性质相同,但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二者物理性质差别较大,故C错误。

D、铜器表面生成铜绿Cu2(OH)2CO3,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铜器表面生锈与空气中的氧气、水、二氧化碳有关,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D。

12.下列物质之间的转化,只通过一步反应不能实现的是()

A.Fe2O3→FeCl2B.KMnO4→MnO2

C.CO2→COD.CuSO4→Cu(OH)2

【答案】A

【分析】根据给出的转化关系对应的过程分析每个对应的问题,或者直接分析每个问题,能实现转化的需要逐一进行举例验证,而不能一步转化的只要整个过程只要有一个转化不能实现即可。

【详解】A、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而非氯化亚铁。

错误;

B、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可以转化;

C、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下生成一氧化碳。

可以转化;

D、硫酸铜和可溶性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可以转化。

故选:

A。

【点睛】涉及多种物质之间的一步转化时,第一要注意转化的方向,第二是要是否存在明显的不能实现的转化,也就是找出明显的突破口来加速题目的解决。

13.甲、乙、丙、丁分别为1~18号元素中的一种,且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甲的单质是一种最理想的燃料,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3倍,丙的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丁与乙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甲和乙元素组成的物质分解能得到氧气

B.丙和丁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都容易失去电子

C.甲、乙、丙三种元素能组成一种碱

D.丁的单质在乙的单质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答案】B

【分析】根据甲、乙、丙、丁分别为1~18号元素中的一种,且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甲的单质是一种最理想的燃料,所以甲是氢元素,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3倍,所以乙是氧元素,丙的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丙是钠元素,丁与乙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丁是硫元素,然后将推出的元素进行验证即可。

【详解】甲、乙、丙、丁分别为1~18号元素中的一种,且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甲的单质是一种最理想的燃料,所以甲是氢元素,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3倍,所以乙是氧元素,丙的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丙是钠元素,丁与乙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丁是硫元素,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

A、甲和乙元素组成的物质过氧化氢、水分解能得到氧气,故A正确;

B、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都容易得到电子,丙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都容易失去电子,故B错误;

C、甲、乙、丙三种元素能组成氢氧化钠,故C正确;

D、丁的单质在乙的单质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故D正确。

故选:

B。

【点睛】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4.将10g氧化铜粉末加入到100g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微热到氧化铜全部溶解,再向溶液中加入ag铁粉,使溶液中的溶质完全反应后,过滤,将滤渣在低温下烘干,得到干燥固体质量仍然为ag,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稀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2.25%

B.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铁

C.加入铁粉后有红色固体产生,还有少量气泡产生

D.a的取值范围:

a≥8

【答案】A

【分析】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烘干得到干燥固体物质仍是ag,由于铁粉置换硫酸铜后所得固体质量增加,可判断有部分铁粉与稀硫酸反应才能出现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因此所加稀硫酸一部分与氧化铜反应一部分与铁粉反应,计算出与铁粉反应硫酸的质量则需要先求得反应所耗铁粉的质量,利用金属粉末变化前后质量相等,由生成铜的质量分析计算与硫酸反应的铁粉质量.

【详解】设与氧化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x,与铁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y,生成的硫酸铜为z,与硫酸铜反应的铁的质量为n,与酸反应的铁的质量为b,生成的铜的质量为h

由题意:

氧化铜全部溶解,则

根据加入的铁粉与反应后所得固体质量相同,只有铁粉过量,一部分铁与稀硫酸反应,才能使铁粉与生成铜质量相同.当铁粉恰好和硫酸完全反应时,进行如下计算

由于固体质量增加了1g,所以和硫酸反应的铁的质量就是1g,这样就可以使固体质量前后不反应变化,即b=1g.

A.所加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选项错误;

B.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一定置换出了铜,故滤渣中一定有铜,铁是否过量未知,滤渣中可能有铁,选项正确;

C.铁和硫酸铜反应有红色固体产生,铁和硫酸反应有气体产生,选项正确;

D.只有铁粉恰好与硫酸也完全反应时,一部分铁与稀硫酸反应,能使铁粉与生成铜质量相同.同时当铁和硫酸反应后有剩余时,同样会质量保持不变.根据最后生成铜的质量为8g,则加入铁粉质量a≥8g,选项正确。

故本题答案选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空1分,共计16分)

15.建设湿地公园,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请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湿地公园的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是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

(2)湿地公园的空气质量优良,空气中基本不含SO2、NO2、__________等有害气体。

(3)湿地公园的湖中水波荡漾,用数字和符号表示3个水分子__________。

(4)湿地公园的春天百花盛开,花香四溢,从微观上解释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N2

(2).CO(3).3H2O(4).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或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析】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义:

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元素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湿地公园的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是氮气,表示为N2;湿地公园的空气质量优良,空气中基本不含SO2、NO2、CO等有害气体;湿地公园的湖中水波荡漾,用数字和符号表示3个水分子,表示为3H2O;湿地公园的春天百花盛开,花香四溢,从微观上解释是因为: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详解】

(1)湿地公园的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是氮气,表示为N2;故答案为:

N2;

(2)湿地公园的空气质量优良,空气中基本不含SO2、NO2、CO等有害气体;故答案为:

CO;

(3)湿地公园的湖中水波荡漾,用数字和符号表示3个水分子,表示为3H2O;故答案为:

3H2O;

(4)湿地公园的春天百花盛开,花香四溢,从微观上解释是因为: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故答案为: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或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6.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材料是铁和铁的合金,图甲是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图乙是铁原子结构示意图,仔细分析并回答:

(1)地壳中含量居第四位的是铁,人体缺铁容易患贫血病,这里的“铁”是指____(填“分子、原子、离子、元素”);

(2)铁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___,图乙中X的值为________;

(3)工业炼铁

原理是:

Fe2O3+3CO

2Fe+3CO2,此反应中还原剂是__________。

【答案】

(1).元素

(2).26(3).2(4).CO(或一氧化碳)

【详解】

(1)这里的“铁”是指铁元素,是指这一类原子的总称;

(2)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铁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6,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26=2+8+14+X,X=2;

(3)氧化铁在反应中提供氧元素是氧化剂,CO(一氧化碳)在反应中得到氧元素是还原剂,故此反应中还原剂是CO(一氧化碳)。

17.发展低碳经济,降低碳排放,就是要尽量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

下图是部分物质与二氧化碳的相互转化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碳酸钠在高温下与SiO2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SiO2

Na2SiO3+CO2↑,Na2SiO3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价;

(2)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缓慢氧化可转变为二氧化碳,其原理可以表示为:

C6H12O6+6O2

6CO2+6X,其中X的化学式为______;

(3)物质R能发生分解反应生成CO2,写出一个符合要求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4)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CH4)、乙烷(C2H6)、丙烷、丁烷(C4H10)等物质都属于有机物中的烷烃,写出丙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

(2).H2O(3).CaCO3

CaO+CO2↑(H2CO3、NaHCO3等物质分解也可)(4).C3H8+5O2

3CO2+4H2O

【详解】

(1)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设硅的化合价为x,硅酸钠Na2SiO3中(+1)×2+x+(-2)×3=0,解得x=+4;

(2)由C6H12O6+6O2=6CO2+6X可知,每个X中含有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是水,水的化学式是H2O;

(3)物质R能发生分解反应生成CO2,则R可以是碳酸钙、碳酸、碳酸氢钠等物质,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CaCO3

CaO+CO2↑;

(4)由甲烷(CH4)、乙烷(C2H6)、丁烷(C4H10)的化学式可推导出丙烷的化学式为C3H8,丙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C3H8+5O2

3CO2+4H2O。

【点睛】烷烃是高中要学习的一类有机物,其分子通式为CnH2n+2(n=1,2,3,4……)。

18.盐化工是我市的一项重点产业,绿色应用是化工生产的发展方向!

为了除去NaCl溶液中含有少量的MgCl2、CaCl2和Na2SO4等杂质,某小组同学选用Na2CO3溶液、稀盐酸、Ba(OH)2溶液三种试剂,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Ⅰ中加入试剂A除去的杂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Ⅱ中加入的试剂B是_____________溶液;

(3)滤液②中除Na+和Cl-外,还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4)实验Ⅲ中发生的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MgCl2和Na2SO4

(2).Na2CO3(3).OH-、CO32-(4).NaOH+HCl=NaCl+H2O

【详解】

(1)除去NaCl溶液中的MgCl2、CaCl2、Na2SO4,先加入NaOH除去镁离子,再加入Ba(OH)2溶液除去硫酸根离子,然后加入Na2CO3溶液除去钙离子和钡离子,注意Ba(OH)2一定要放在Na2CO3前面,因为Na2CO3不仅要除去钙离子,还要除去过量的钡离子,故A是NaOH和Ba(OH)2的混合溶液,除去的杂质是MgCl2和Na2SO4;

(2)由

(1)的分析可知,A是NaOH和Ba(OH)2的混合溶液,除去的杂质是MgCl2和Na2SO4,B是Na2CO3,除去的是CaCl2合过量的Ba(OH)2;

(3)滤液②中的溶质为NaCl和过量的NaOH、Na2CO3,除Na+和Cl-外,还含有的离子是OH-、CO32-;

(4)滤液②中的溶质为NaCl和过量的NaOH、Na2CO3,要得到纯净的NaCl,还需要加入的试剂C是盐酸,其中发生的中和反应是NaOH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NaOH+HCl=NaCl+H2O。

【点睛】粗盐精制实验中氯化钡(或氢氧化钡)要加在碳酸钠前面。

三.实验与探究(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空1分,共计11分)

19.实验室采用下列三种方法制取气体制取O2:

2KClO3

2KCl+3O2↑

制取CO2:

制取Cl2:

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已知:

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气体。

(1)写出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有A、B、C三种发生装置和D、E两种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图中仪器Ⅱ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

②用D装置收集Cl2时,Cl2应从______管口(填导气管接口处的字母)进入瓶中。

③用A装置制取氧气后,从剩余固体中分离出MnO2的实验步骤有溶解、过滤和洗涤。

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制取三种气体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______。

A制取CO2和Cl2的发生装置相同

BO2、CO2和Cl2都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制取Cl2的反应中MnO2是催化剂

D用E装置收集O2时,O2应从d管导入

【答案】

(1).CaCO3+2HCl=CaCl2+H2O+CO2↑

(2).长颈漏斗(3).a(4).引流(5).AC

【分析】

(1)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2)长颈漏斗方便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