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136中文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1207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bt136中文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bt136中文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bt136中文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bt136中文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bt136中文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bt136中文资料.docx

《bt136中文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t136中文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bt136中文资料.docx

bt136中文资料

bt136中文资料

篇一:

双向可控硅

产品命名

双向可控硅为什么称为“TRIAC”三端:

TRIode(取前三个字母)

交流半导体开关:

ACemiconductorwitch

(取前两个字母)

以上两组名词组合成“TRIAC”

中文译意“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

由此可见“TRIAC”是双向可控硅的统称。

双向:

Bi-directional(取第一个字母)

控制:

Controlled(取第一个字母)

整流器:

Rectifier(取第一个字母)

再由这三组英文名词的首个字母组合而成:

“BCR”中文译意:

双向可控硅。

以“BCR”来命名双向可控硅的典型厂家如日本三菱,如:

BCR1AM-12、BCR8KM、BCR08AM等等。

双向:

Bi-directional(取第一个字母)

三端:

Triode(取第一个字母)

由以上两组单词组合成“BT”,也是对双向可控硅产品的型号命名,典型的生产商如:

意法ST公司、荷兰飞利浦-Philip公司,均以此来命名双向可控硅。

Philip公司的产品型号前缀为“BTA”字头的,通常是指三象限的双向可控硅。

而意法ST公司,则以“BT”字母为前缀来命名元件的型号并且在“BT”后加“A”或“B”来表示绝缘与非绝缘组合成:

“BTA”、“BTB”系列的双向可控硅型号,如:

三象限/绝缘型/双向可控硅:

BTA06-600C、BTA12-600B、BTA16-600B、BTA41-600B等等;

四象限/非绝缘/双向可控硅:

BTB06-600C、BTB12-600B、BTB16-600B、BTB41-600B等等;

ST公司所有产品型号的后缀字母(型号最后一个字母)带“W”的,均为“三象限双向可控硅”。

如“BW”、“CW”、“SW”、“TW”;代表型号如:

BTB12-600BW、BTA26-700CW、BTA08-600SW、、、、等等。

至于型号后缀字母的触发电流,各个厂家的代表含义如下:

PHILIPS公司:

D=5mA,E=10mA,C=15mA,F=25mA,G=50mA,R=200uA或5mA,

型号没有后缀字母之触发电流,通常为25-35mA;

PHILIPS公司的触发电流代表字母没有统一的定义,以产品的封装不同而不同。

意法ST公司:

TW=5mA,SW=10mA,CW=35mA,BW=50mA,C=25mA,B=50mA,H=15mA,T=15mA,注意:

以上触发电流均有一个上下起始误差范围,产品PDF文件中均有详细说明

一般分为最小值/典型值/最大值,而非“=”一个参数值。

参数符号

IT(AV)--通态平均电流

VRRM--反向反复峰值电压

IDRM--断态重复峰值电流

ITSM--通态一个周波不反复浪涌电流

VTM--通态峰值电压

IGT--门极触发电流

VGT--门极触发电压

IH--维持电流

dv/dt--断态电压临界上升率

di/dt--通态电流临界上升率

Rthjc--结壳热阻

VISO--模块绝缘电压

Tjm--额定结温

VDRM--断态重复峰值电压

IRRM--反向重复峰值电流

IF(AV)--正向平均电流

元件简介

一种以硅单晶为基本材料的P1N1P2N2四层三端器件,创制于1957年,由于它特性类似于真空闸流管,所以国际上通称为硅晶体闸流管,简称可控硅T。

又由于可控硅最初应用于可控整流方面所以又称为硅可控整流元件,简称为可控硅SCR。

在性能上,可控硅不仅具有单向导电性,而且还具有比硅整流元件(俗称“死硅”)更为可贵的可控性。

它只有导通和关断两种状态。

可控硅能以毫安级电流控制大功率的机电设备,如果超过此频率,因元件开关损耗显著增加,允许通过的平均电流相降低,此时,标称电流应降级使用。

可控硅的优点很多,例如:

以小功率控制大功率,功率放大倍数高达几十万倍;反应极快,在微秒级内开通、关断;无触点运行,无火花、无噪音;效率高,成本低等等。

可控硅的弱点:

静态及动态的过载能力较差;容易受干扰而误导通。

可控硅从外形上分类主要有:

螺栓形、平板形和平底形。

产品分类

可控硅有多种分类方法。

(一)按关断、导通及控制方式分类:

可控硅按其关断、导通及控制方式可分为普通可控硅、双向可控硅、逆导可控硅、门极关断可控硅(GTO)、BTG可控硅、温控可控硅和光控可控硅等多种。

(二)按引脚和极性分类:

可控硅按其引脚和极性

可分为二极可控硅、三极可控硅和四极可控硅。

(三)按封装形式分类:

可控硅按其封装形式可分为金属封装可控硅、塑封可控硅和陶瓷封装可控硅三种类型。

其中,金属封装可控硅又分为螺栓形、平板形、圆壳形等多种;塑封可控硅又分为带散热片型和不带散热片型两种。

(四)按电流容量分类:

可控硅按电流容量可分为大功率可控硅、中功率可控硅和小功率可控硅三种。

通常,大功率可控硅多

采用金属壳封装,而中、小功率可控硅则多采用塑封或陶瓷封装。

(五)按关断速度分类:

可控硅按其关断速度可分为普通可控硅和高频(快速)可控硅。

封装形式

常用可控硅的封装形式有TO-92、TO-126、TO-202AB、TO-220、TO-220AB、TO-3P、SOT-89、TO-251、TO-252等。

构造原理

尽管从形式上可将双向可控硅看成两只普通可控硅的组合,但实际上它是由7只晶体管和多只电阻构成的功率集成器件。

小功率双向可控硅一般采用塑料封装,有的还带散热板。

典型产品有BCMlAM(1A/600V)、BCM3AM(3A/600V)、2N6075(4A/600V),

MAC218-10(8A/800V)等。

大功率双向可

RD91型封装。

控硅大多采用

双向可控硅属于NPNPN五层器件,三个电极分别是T1、T2、G。

因该器件可以双向导通,故除门极G以外的两个电极统称为主端子,用T1、T2表示,不再划分成阳极或阴极。

其特点是,当G极和T2极相对于T1,的电压均为正时,T2是阳极,T1是阴极。

反之,当G极和T2极相对于T1的电压均为负时,T1变成阳极,T2为阴极。

双向可控硅由于正、反向特性曲线具有对称性,所以它可在任何一个方向导通。

产品特性

双向可控硅第一阳极A1与第二阳极A2间,无论所加电压极性是正向还是反向,只要控制极G和第一阳极A1间加有正负极性不同的触发电压,就可触发导通呈低阻状态。

此时A1、A2间压降也约1V。

双向可控硅一旦导通,即使失去触发电压,也能继续保持导通状态。

只有当第一阳极A1、第二阳极A2电流减小,小于维持电流或A1、A2间当电压极性改变且没有触发电压时,双向可控硅才截断,此时只有重新加触发电压方可导通。

触发电路

将两只单向可控硅SCRl、SCR2反向并联.再将控制板与本触发电路连接,就组成了

一个简单实用的大功率无级调速电路。

这个电路的独特

之处在于可控硅控制极不需外加电源,只要将负载与本电路串联后接通电源,两个控制极与各自的阴极之间便有5V~8V脉动直流电压产生,调节电位器R2即可改变两只可控硅的导通角,增大R2的阻值到一定程度,便可使两个主可控硅阻断,因此R2还可起开关的作用。

该电路的另一个特点是两只主可控硅交替导通,一个的正向压降就是另一个的反向压降,因此不存在反向击穿问题。

但当外加电压瞬时超过阻断电压时,SCR1、SCR2会误导通,导通程度由电位器R2决定。

SCR3与周围元件构成普通移相触发电路,其原理这里从略。

SCR1、SCR2选用封装好的可控硅模块(110A/1000V),SCR3选用BTl36,即600V的双向可控硅。

本电路如用于感性负载,应增加R4,C3阻容吸收电路及压敏电阻RV作过压保护,防止负载断开和接通瞬间产生很高的感应电压损坏可控硅。

篇二:

双向可控硅

双向可控硅

双向可控硅是在普通可控硅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不仅能代替两只反极性并联的可控硅,而且仅需一个触发电路,是比较理想的交流开关器件。

其英文名称TRIAC,即三端双向交流开关之意。

中文名双向可控硅

外文名TRIAC

发明时间1957年

性能单向导电性

分类普通可控硅、双向可控硅等

意思三端双向交流开关

双向晶闸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双向晶闸管是由N-P-N-P-N五层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对外也引出三个电极,其结构如图所示。

双向晶闸管相当于两个单向晶闸管的反向并联,但只有一个控制极。

双向晶闸管与单向晶闸管一样,也具有触发控制特性。

不过,它的触发控制特性与单向晶闸管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无论在阳极和阴极间接人何种极性的电压,只要在它的控制极上加上一个触发脉冲,也不管这个脉冲是什么极性的,都可以便双向晶闸管导通。

由于双向晶闸管在阳、阴极间接任何极性的工作电压都可以实现触发控制,因此双向晶闸管的主电极也就没有阳极、阴极之分,通常把这两个主电极称为T1电极和T2电极,将接在P型半导体材料上的主电极称为T1电极,将接在N型半导体材料上的电极称为T2电极。

由于双向晶闸管的两个主电极没有正负之分,所以它的参数中也就没有正向峰值电压与反同峰值电压之分,而只用一个最大峰值电压,双向晶闸管的其他参数则和单向晶闸管相同。

双向晶闸管的结构及电路

双向晶闸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由于双向晶闸管正、反特性具有对称性,所以它可在任何一个方向导通,是一种理想的交流开关器件。

双向晶闸管与单向晶闸管一样,也具有触发控制特性。

不过,它的触发控制特性与单向晶闸管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无论在阳极和阴极间接入何种极性的电压,只要在它的控制极上加上一个触发脉冲,也不管这个脉冲是什么极性的,都可以使双向晶闸管导通。

由于双向晶闸管在阳、阴极间接任何极性的工作电压都可以实现触发控制,因此双向晶闸管的主电极也就没有阳极、阴极之分,通常把这两个主电极称为T1电极和T2电极,将接在P型半导体材料上的主电极称为T1电极,将接在N型半导体材料上的电极称为T2电极。

由于双向晶闸管的两个主电极没有正负之分,所以它的参数中也就没有正向峰值电压与反同峰值电压之分,而只用一个最大峰值电压,双向晶闸管的其他参数则和单向晶闸管相同。

构造原理

尽管从形式上可将双向晶闸管看成两只普通晶闸管的组合,但实际上它是由7只晶体管和多只电阻构成的功率集成器件。

小功率双向晶闸管一般采用塑料封装,有的还带散热板。

大功率双向晶闸管大多采用RD91型封装。

检测方法

1、判定T1极

由图可见,G极与T2极靠近,距T1极较远。

因此,G—T2之间的正、反向电阻都很小。

在用R某l档测任意两脚之间的电阻时,只有在G-T2之间呈现低阻,正、反向电阻仅几十欧,而T1-G、T2-T1之间的正、反向电阻均为无穷大。

这表明,如果测出某脚和其他两脚都不通,就肯定是T1极。

另外,采用TO—220封装的双向晶闸管,T1极通常与小散热板连通,据此亦可确定T1极。

2、区分G极和T2极

(1)找出T1极之后,首先假定剩下两脚中某一脚为T2极,另一脚为G极。

(2)把黑表笔接T2极,红表笔接T1极,电阻为无穷大。

接着用红表笔尖把T1与G短路,给G极加上负触发信号,电阻值应为十欧左右,证明管子已经导通,导通方向为T2一T1。

再将红表笔尖与G极脱开(但仍接T1),若电阻值保持不变,证明管子在触发之后能维持导通状态。

(3)把红表笔接T2极,黑表笔接T1极,然后使T1与G短路,给G极加上正触发信号,电阻值仍为十欧左右,与G极脱开后若阻值不变,则说明管子经触发后,在T1一T2方向上也能维持导通状态,因此具有双向触发性质。

由此证明上述假定正确。

否则是假定与实际不符,需再作出假定,重复以上测量。

显见,在识别G、T2,的过程中,也就检查了双向晶闸管的触发能力。

如果按哪种假定去测量,都不能使双向晶闸管触发导通,证明管于巳损坏。

对于lA的管子,亦可用R某l0档检测,对于3A及3A以上的管子,应选R某l档,否则难以维持导通状态。

产品命名

双向可控硅为什么称为“TRIAC”三端:

TRIode(取前三个字母)

交流半导体开关:

ACemiconductorwitch

(取前两个字母)

以上两组名词组合成“TRIAC”

中文译意“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

由此可见“TRIAC”是双向可控硅的统称。

双向:

Bi-directional(取第一个字母)

控制:

Controlled(取第一个字母)

整流器:

Rectifier(取第一个字母)

再由这三组英文名词的首个字母组合而成:

“BCR”中文译意:

双向可控硅。

以“BCR”来命名双向可控硅的典型厂家如日本三菱,如:

BCR1AM-12、BCR8KM、BCR08AM等等。

双向:

Bi-directional(取第一个字母)

三端:

Triode(取第一个字母)

由以上两组单词组合成“BT”,也是对双向可控硅产品的型号命名,典型的生产商如:

意法ST公司、荷兰飞利浦-Philip公司,均以此来命名双向可控硅。

三端双向可控硅

Philip公司的产品型号前缀为“BTA”字头的,通常是指三象限的双向可控硅。

而意法ST公司,则以“BT”字母为前缀来命名元件的型号并且在“BT”后加“A”或“B”来表示绝缘与非绝缘组合成:

“BTA”、“BTB”系列的双向可控硅型号,如:

四象限/绝缘型/双向可控硅:

BTA06-600C、BTA12-600B、BTA16-600B、BTA41-600B等等;

四象限/非绝缘/双向可控硅:

BTB06-600C、BTB12-600B、BTB16-600B、BTB41-600B等等;

ST公司所有产品型号的后缀字母(型号最后一个字母)带“W”的,均为“三象限双向可控硅”。

如“BW”、“CW”、“SW”、“TW”;代表型号如:

BTB12-600BW、BTA26-700CW、BTA08-600SW等等。

至于型号后缀字母的触发电流,各个厂家的代表含义如下:

PHILIPS公司:

D=5mA,E=10mA,C=15mA,F=25mA,G=50mA,R=200uA或5mA,

型号没有后缀字母之触发电流,通常为25-35mA;

PHILIPS公司的触发电流代表字母没有统一的定义,以产品的封装不同而不同。

意法ST公司:

TW=5mA,SW=10mA,CW=35mA,BW=50mA,C=25mA,B=50mA,H=15mA,T=15mA,注意:

以上触发电流均有一个上下起始误差范围,产品PDF文件中均有详细说明

一般分为最小值/典型值/最大值,而非“=”一个参数值。

[1]

2参数符号

IT(AV)--通态平均电流

VRRM--反向反复峰值电压

IDRM--断态重复峰值电流

ITSM--通态一个周波不反复浪涌电流

VTM--通态峰值电压

IGT--门极触发电流

VGT--门极触发电压

IH--维持电流

dv/dt--断态电压临界上升率

di/dt--通态电流临界上升率

Rthjc--结壳热阻

VISO--模块绝缘电压

Tjm--额定结温

VDRM--断态重复峰值电压

IRRM--反向重复峰值电流

IF(AV)--正向平均电流

双向晶闸管的检测方法

(1)电极的判断与触发特性测试

篇三:

可控硅的测量方法

1.可控硅的特性。

可控硅分单向可控硅、双向可控硅。

单向可控硅有阳极A、阴极K、控制极G三个引出脚。

双向可控硅有第一阳极A1(T1),第二阳极A2(T2)、控制极G三个引出脚。

只有当单向可控硅阳极A与阴极K之间加有正向电压,同时控制极G与阴极间加上所需的正向触发电压时,方可被触发导通。

此时A、K间呈低阻导通状态,阳极A与阴极K间压降约1V。

单向可控硅导通后,控制器G即使失去触发电压,只要阳极A和阴极K之间仍保持正向电压,单向可控硅继续处于低阻导通状态。

只有把阳极A电压拆除或阳极A、阴极K间电压极性发生改变(交流过零)时,单向可控硅才由低阻导通状态转换为高阻截止状态。

单向可控硅一旦截止,即使阳极A和阴极K间又重新加上正向电压,仍需在控制极G和阴极K间有重新加上正向触发电压方可导通。

单向可控硅的导通与截止状态相当于开关的闭合与断开状态,用它可制成无触点开关。

双向可控硅第一阳极A1与第二阳极A2间,无论所加电压极性是正向还是反向,只要控制极G和第一阳极A1间加有正负极性不同的触发电压,就可触发导通呈低阻状态。

此时A1、A2间压降也约为1V。

双向可控硅一旦导通,即使失去触发电压,也能继续保持导通状态。

只有当第一阳极A1、第二阳极A2电流减小,小于维持电流或A1、A2间当电压极性改变且没有触发电压时,双向可控硅才截断,此时只有重新加触发电压方可导通。

2.单向可控硅的检测。

万用表选电阻R某1Ω挡,用红、黑两表笔分别测任意两引脚间正反向电阻直至找出读数为数十欧姆的一对引脚,此时黑表笔的引脚为控制极G,红表笔的引脚为阴极K,另一空脚为阳极A。

此时将黑表笔接已判断了的阳极A,红表笔仍接阴极K。

此时万用表指针应不动。

用短线瞬间短接阳极A和控制极G,此时万用表电阻挡指针应向右偏转,阻值读数为10欧姆左右。

如阳极A接黑表笔,阴极K接红表笔时,万用表指针发生偏转,说明该单向可控硅已击穿损坏。

3.双向可控硅的检测。

用万用表电阻R某1Ω挡,用红、黑两表笔分别测任意两引脚间正反向电阻,结果其中两组读数为无穷大。

若一组为数十欧姆时,该组红、黑表所接的两引脚为第一阳极A1和控制极G,另一空脚即为第二阳极A2。

确定A1、G极后,再仔细测量A1、G极间正、反向电阻,读数相对较小的那次测量的黑表笔所接的引脚为第一阳极A1,红表笔所接引脚为控制极G。

将黑表笔接已确定的第二阳极A2,红表笔接第一阳极A1,此时万用表指针不应发生偏转,阻值为无穷大。

再用短接线将A2、G极瞬间短接,给G极加上正向触发电压,A2、A1间阻值约10欧姆左右。

随后断开A2、G间短接线,万用表读数应保持10欧姆左右。

互换红、黑表笔接线,红表笔接第二阳极A2,黑表笔接第一阳极A1。

同样万用表指针应不发生偏转,阻值为无穷大。

用短接线将A2、G极间再次瞬间短接,给G极加上负的触发电压,A1、A2间的阻值也是10欧姆左右。

随后断开A2、G极间短接线,万用表读数应不变,保持在10欧姆左右。

符合以上规律,说明被测双向可控硅未损坏且三个引脚极性判断正确。

检测较大功率可控硅时,需要在万用表黑笔中串接一节1.5V干电池,以提高触发电压。

晶闸管(可控硅)的管脚判别晶闸管管脚的判别可用下述方法:

先用万用表R某1K挡测量三脚之间的阻值,阻值小的两脚分别为控制极和阴极,所剩的一脚为阳极。

再将万用表置于R某10K挡,用手指捏住阳极和另一脚,且不让两脚接触,黑表笔接阳极,红表笔接剩下的一脚,如表针向右摆动,说明红表笔所接为阴极,不摆动则为控制极。

双向可控硅的测量方法(教你一招)

用万用表R某1档分别测量管子任意二引出脚间的阻值,有一组为几十欧姆,另二组为无穷大,阻值为几十欧姆的二脚分别为T1和G,另一脚就是T2,然后断定T1和G中任一脚为T1,用黑表笔接T1,红表笔接T2,将T2与假定的G瞬间短路,如果万用表读数由无穷大就成几十欧姆,说明管子维持导通,调换二表笔重复上述操作,结果相同时,说明假定是正确的。

如果调换表笔操作时,万用表瞬间指示为几十欧姆后又指示到无穷大,说明管子没有维持导通,可见原假定不对,假定的T1实际是G,假定的G实际是T1。

单相可控硅

用万用表R某1K档测量可控硅极间的正反向电阻,选出正反向电阻相差很大的两个极,其中在所测阻值较小的那次测量中,黑表笔所接为控制极(G),红表笔所接的为阴极(K),剩下的一极就为阳极(A)。

单相与双相的判别测量

、单、双向可控硅的判别:

先任测两个极,若正、反测指针均不动(R某1挡),可能是A、K或G、A极(对单向可控硅)也可能是T2、T1或T2、G极(对双向可控硅)。

若其中有一次测量指示为几十至几百欧,则必为单向可控硅。

且红笔所接为K极,黑笔接的为G极,剩下即为A极。

若正、反向测批示均为几十至几百欧,则必为双向可控硅。

再将旋钮拨至R某1或R某10挡复测,其中必有一次阻值稍大,则稍大的一次红笔接的为G极,黑笔所接为T1极,余下是T2极。

一些可控硅的参数

单相可控硅额定平均Ir(A)

额定Ir(A)击穿Vdrm/Vrrm(V)触发Igr

TSE1691≥60010-100uAT0-92

TSE100-81≥60010-100uAT0-92

TSE022≥60010-100uAT0-92M

TSE2P4M2≥60010-100uAT0-126,T0-202,T0-202B

TSE04055≥60010-100uAT0-126C,T0-202B

TSE1518≥6001-10mAT0-220,T0-220F

TSE15212≥6001-10mAT0-220

TSE15315≥6001-10mAT0-220

TSE61010≥6001-10mAT0-220

TSE61212≥6001-10mAT0-220

TSE61616≥6001-10mAT0-220

TSE62022≥6001-10mAT0-220

一些进品双相可控硅参数

彩电单、双向可控硅型号代

BT1311A600V

BT1342A600V

BT1364A600V

BT1378A600V

BT13812A600V

CW12代替:

MC21、3CT01、SMORS、3CTS05

MCR100代替:

2N6564、2N6565、3CT051

BTA10代替:

3CTS10;

BTA12代替:

BCR12AM

CR03AM代替:

SFOR3、3CT04

BCR3AM代替:

AC03:

3CTS3

M23代替:

CSM3B、CSM2B

BA08代替:

BTA06、3CTS10

BCR3AM代替:

SF5、3CT103、BCR3AM、FSM3B、3CTS3、

CSM5B代替:

3CT103、SM3、3CTS3

MCR100-某代替:

2N6564、2N6565、SM8、3CT10

BTA12代替:

3CTS10、BCR12AM、CR3CM、3CT102

小型双向风扇常用

MAC97A6=400V/0.8A双向可控硅

MAC97A8为双向可控硅,MAC97A8PHILIPS600V0.8A=MCR97A8

双向可控硅的测量方法

在实际应用时,规定采用I+、I-、Ⅲ-三种方式,且以I+和Ⅲ-两种方式用得最广,下面采用这两种方式进行判别,并以最常见的小功率双向可控硅为例。

(1)判别电极首先确定T2:

两支表棒随意接触管子的任意两个电极,并轮流改换接法,直至找到显示值为0.1~1V(该电压在此记为T1与G之间的压降Ugt1)时,空置的电极即为T2。

其次确定T1与G2用红表棒接触T2,黑表棒接触其余两极中的任一个(暂且假定为T1),万用表应显示溢出。

接着将红表棒滑向另一电极(暂且假定为G),使得红表棒短接这两个电极,如果显示值比Ugt1略低,说明管子已被触发导通(I+触发方式),证明以上假定成立,即黑表棒接的即是T1。

如果在红表棒滑向另—极后显示值为Ugt1,则只需将黑表棒改接至另一未知极重复上述步骤,定能得出正确结果。

(2)触发性能判别双向晶闸管需要两个方向的工作状况,下面分别介绍。

红表棒接T2,黑表棒接T1,此时应显示溢出(关断状态)。

把红表棒滑向G,并且使T2与G这两极接通,此时管子将进入导通状态,应显示比Ugt1略低的数值。

接着,在红表棒不断开T2的前提下而脱离G,对于触发灵敏度高、维持电流小的管子来说,此时管子仍然维持导通状态,显示值比触发导通时的略大,但低于Ugt1。

再用红表棒接触T1、黑表棒接解T2,此时应显示溢出。

在黑表棒短接T2、G两极时,管子将导通,显示值比Ugt1略低。

与上个方向相同,当黑表棒脱离G后,那些触发灵敏度高、维持电流小的管子将仍然保持导通状态。

实测一只TO-220封装的双向晶闸管BCR3AM(3A/600V),首先判别电极:

红、黑表棒在管子任意两电极间测量,当测得为0.578V即Ugt1时,便确定未与表棒相接的一极为T2。

该管子本身带有一块小型散热片,通常它与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