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历年真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30765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历年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社会心理学历年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社会心理学历年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社会心理学历年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社会心理学历年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历年真题.docx

《社会心理学历年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历年真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历年真题.docx

社会心理学历年真题

社会心理学三级历年真题

一、单项选择

35.勒温关于行为的公式是:

B=f(P,E).其中,E的含义是( )。

〔2006.5〕

(A)行为 (B)个体 (C)函数关系 (D)个体所处的情境

P90

解析:

社会行为及其开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景的状况。

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

B=f(P,E)。

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景,f—函数关系。

公式的含义是:

行为是个体及其情景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景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案:

D

28、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P指〔    〕。

〔2009.5〕

〔A〕行为 〔B〕个体所处的情境 〔C〕个体 〔D〕函数关系

P90

解析:

勒温认为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勒温指出:

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并指出一个著名的公式:

B=f(P,E)。

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景,f—函数关系。

答案:

C

32、“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这是〔  〕的观点。

〔2007.5〕

〔A〕F•奥尔波特       〔B〕海德

〔C〕G•奥尔波特       〔D〕勒温

P90

解析:

勒温认为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勒温指出:

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并指出一个著名的公式:

B=f(P,E)。

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景,f—函数关系。

答案:

D

49、社会心理学经历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    〕的根底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展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2009.5〕

〔A〕观察 〔B〕实验  〔C〕思辩  〔D〕归纳

P92

解析:

B项是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

C项是哲学思辨阶段的特点。

答案:

A

33、职业心理咨询师属于〔  〕角色。

〔2007.5〕

〔A〕表现型           〔B〕功利型

〔C〕先赋型           〔D〕不自觉

P112

解析:

表现型角色是以表现社会秩序、制度、价值观念、道德风气为目标的角色,职业心理咨询师即属于此类型。

此外,职业心理咨询师还属于成就角色和自觉角色。

表现型—学者、教授;功利型—企业家;先赋角色—父母;成就角色—教师;自觉角色—演员;不自觉角色—性别角色。

答案:

A

50、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属于〔    〕。

〔2009.5〕

〔A〕角色冲突〔B〕角色不清〔C〕角色中断〔D〕角色失败

P113

解析:

A项,角色冲突是指个体在不同条件下所具有地位、身份与角色之间不相容,出现矛盾,个体在心理上所感到的冲突。

B项,角色不清是指个体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或者公众对社会变迁期间出现的新角色认识不清,还未形成对这安因使个体的一新角色的社会期待的现象。

C项,角色中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发生中途连续的现象。

答案:

D

37、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称为〔  〕。

〔2007.5〕

〔A〕客我        〔B〕反思自我

〔C〕镜我        〔D〕物质自我

P113

解析:

客我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

反思自我是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是自我概念反响的层面。

物质自我是其他自我的载体,是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

答案:

C

69、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    〕。

〔2009.5〕

〔A〕主我  〔B〕客我 〔C〕镜我  〔D〕超我

P113

解析:

主我与客我,这是詹姆斯关于自我的概念,前者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是进展中的意识流,后者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

超我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是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构造局部,它的活动遵循“道德原那么〞。

答案:

C

29、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开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   〕〔2009.5〕

〔A〕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B〕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C〕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D〕从心理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P114

解析: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开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自我概念的原始形态,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占有感、支配感与保护感等,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社会自我大致从3岁到13、14岁,这个时期社会自我处于自我的中心,人们能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并根据社会期待调整自己的行动。

心理自我需时10年左右,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

答案:

B

36.光环效应是一种( )的现象,可能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2006.5〕

(A)社会适应 (B)信息干扰  (C)先入为主 (D)以偏概全

P119

解析: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来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由于它的作用,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变成光圈被夸大,其他优点或缺点也就退隐到光圈背后视而不见了。

答案:

D

36、一般来说,〔  〕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

〔2007.5〕

〔A〕不熟悉的人      〔B〕上下级

〔C〕第一次见面的人    〔D〕亲密的人

P119

解析:

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答案:

D

35、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

〔2007.11〕

(A)光环效应         (B)首因效应

(C)刻板印象         (D)近因效应

P119

解析:

A项光环效应也成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B项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的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C项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

答案:

D

51、刻板印象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因此它具有〔  〕的作用。

〔2009.5〕

〔A〕概括化  〔B〕社会适应 〔C〕抽象化  〔D〕消极

P120

解析: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经历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

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但在有限经历根底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答案:

B

36、一般说来,(   )更接近于大多数人印象形成过程的实际情况。

〔2007.11〕   (A)加法模式         (B)加权平均模式

   (C)平均模式         (D)中心品质模式

P120

解析:

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这种印象形成的模式被称为中心品质模式,一般来说这种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答案:

D

70、在有限经历的根底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    〕的性质。

〔2009.5〕

〔A〕积极  〔B〕双向作用 〔C〕消极  〔D〕定势作用

P120

解析:

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但在有限经历根底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答案:

C

37、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称为(   )。

〔2007.11〕

(A)印象管理         (B)印象形成

(C)初次印象         (D)印象修正

P121

解析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B项印象形成是指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的经历,将情境中的人或事归类,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C项初次印象也称第一印象,素不相识的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答案:

A

37.可控性原因说明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 )的预测.〔2006.5〕

(A)准确  (B)变化 (C)稳定   (D)系统

P123

解析:

有些原因个体能够控制,有些原因是不可控的。

如果是可控的,说明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

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人们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因为个体努力了,结果就会好,个体不努力,结果就不理想。

答案:

B

34.一般来说,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 )关系。

〔2006.5〕

(A)U型曲线 (B)倒U型曲线 (C)线形关系 (D)指数曲线

P126

解析: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并不呈正的线性相关。

一般来说,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现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动机强度过低或过高,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

答案:

B

38.动机强度和活动效率的关系大致是〔〕型曲线。

〔2008.5〕

A.倒UB.UC.线性D.N

P126

解析:

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动机强度过低或过高,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

答案:

A

39.在群体活动时,个体的侵犯性一般会〔〕。

〔2008.5〕

A.减少B.保持稳定C.增加D.受到抑制

P133

解析:

如果社会对一种社会角色较为容忍,那么拥有这种社会角色的个体的侵犯性就会明显增加。

在群体活动时,个体的侵犯性也倾向于增加。

答案:

C

36.关于利他行为,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2008.5〕

A.噪音等恶劣的环境会减少利行为

B.助人的典范,会增加人们的利他行为

C.他人在场,往往会产生社会助长效应,对利他行为有积极影响

D.长得漂亮的女人一般更容易得到男人的帮助

P134

解析:

良好的气候及环境使个体心情愉悦,往往会增加利他,而噪音等恶劣环境因素会减少利他—A。

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影响,在场人数越多,利他越少,单独一人时个体利他的可能性反而增加。

B—观察学习;D—利他对象的特点,如果是有吸引力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帮助。

答案:

C

38.( )是指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和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2006.5〕

(A)焦虑   (B)嫉妒 (C)恐惧  (D)羞耻

P136

解析:

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羞耻的个体往往会感到沮丧、自卑、自我贬损、自我疑心、绝望等,认为自己对事情无能为力。

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X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答案:

D

37.羞耻是一种〔〕的社交情绪。

〔2008.5〕

A.积极B.作用不明C.消极D.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P136

解析:

XX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开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而过少或过多的羞耻感都是不XX的,都对个体开展不利。

答案:

D

34、态度概念的ABC模型中,B是指〔  〕。

〔2007.5〕〔A〕认知成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