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30618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docx

《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docx

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

第二章自然结构

第一节中国地貌

一、地貌的根本特征

地貌的根本特征:

1.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1、2、3阶梯特征〕2.地势较高,起伏显著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按根本地貌形态分析、按外营力来分析、按岩性来分析、按地质构造来分析。

下面就从根本地貌形态分析我国地貌的复杂性,我国五种根本地貌类型齐全。

〕〔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我国除以上五种根本地貌类型外,由于外营力及地表组成物质不同等,还形成冰川、冰缘、风沙、黄土、喀斯特、火山、海岸等多种特殊地貌。

地表结构特征山地纵横,排列组合有规律;四大高原独具特色,集中于中西部;四大盆地长轴近东西向,分布于西中部;三大平原斜向排列于东部;众多丘陵散落于东部。

地势特征的地理意义:

1.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河流影响显著:

一是成为大河的源地;二是控制着大河的流向;东西流向便于东西航运。

2.地势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势障碍。

二、 地貌的形成因素

1.地质构造因素(内营力)

我国地貌的宏观分布与排列方向均与地质构造运动密不可分。

燕山运动

中生代燕山运动使中国大地构造轮廓根本定形,对完成巨地貌格局方面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经燕山运动,除喜马拉雅个别地区外,海水撤出中国大陆,分散的陆块互相联结起来。

我国山文的几个主要方向,都是在燕山运动形成的。

喜马拉雅运动

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那么是形成中国现代地貌形态格局的决定性因素

早喜马拉雅运动:

(始于晚始新世)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亚洲大陆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山,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

晚喜马拉雅运动:

(上新世以来)在亚欧、太平洋、印度板块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

全国地势出现大规模的上下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

是造成我国目前地势差异的重要力量。

所谓新构造运动主要就是指上新世以来构造运动。

综上所述,我国的大地貌格局是中生代燕山运动奠定的,而现在的地势差异主要是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的结果。

2.气候因素(外营力)

地貌的形成除受地质构造控制外,还深受外营力的影响。

外营力的程度和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气候条件。

降水与气温的变化,影响着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的过程与强度。

降水对地貌的影响;气温对地貌的影响;积雪对泥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冻土分布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3.地表组成物质因素(物质根底)

地表组成物质是地貌发育的物质根底。

我国地表的组成物质千差万别,分布错综复杂。

由于地表物质的不同,抗风化、侵蚀的强度不一,在一定的外营力作用条件下,可以发育成形态各异的地貌形态。

我国境内由于地表组成物质而形成的大面积特殊地貌,要算华北的黄土地貌和西南的喀斯特地貌。

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是改变局部地貌形态;二是加速或延缓现代地貌过程。

三、 几种特殊地貌类型

1. 我国的冰川地貌

冰川的形成:

积累、成冰、运动

大陆性冰川与海洋性冰川的特点

2. 我国的黄土地貌

〔1〕黄土的分布。

〔2〕黄土地貌形态。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沟壑纵横,梁峁遍布。

〔3〕黄土成因的讨论。

黄土的抗蚀能力差〔内因〕现代外营力的侵蚀强烈〔外因〕

黄土塬:

大面积的黄土平台

黄土梁:

长条形的黄土高地。

黄土峁:

孤立圆穹状的黄土丘。

黄土坪:

黄土区沟谷底部黄土覆盖的阶地或平台

3. 我国的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由地表水与地下水在可溶性岩区的溶蚀、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形体。

〔1〕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

〔2〕喀斯特地貌形态。

〔3〕喀斯特洞穴的分布。

第二节中国气候

一、 气候的根本特征

〔一〕季风气候显著

1.季风气候区范围广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致以为界。

2.季风类型多样广义的季风包括:

海陆季风、南北半球季风、高原季风、行星季风和平流层季风五类。

我国有海陆季风、南北半球季风和高原季风三种。

3.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气候干冷,夏季气候暖湿

4.与同是季风气候的印度比拟,我国冬夏季风都很盛行,而印度夏季风强冬季风弱

〔二〕气候的大陆性强

气候的大陆性是指受大陆热力变化大、水分少的性质所影响的气候。

与海洋性气候比:

我国主要表现为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大、降水集中在夏半年等特点。

〔三〕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

按照气温的不同:

从南到北划分9个气候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域。

按照水分条件,自东南向西北,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四个气候区。

按照海拔高度,各地山区形成复杂的气候垂直带谱。

总之:

根据≥10℃积温等气温指标和枯燥度指标,综合划出9个气候带、18个气候大区、36个气候区和1个高原气候区域。

显示出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

2.以亚热带、温带气候类型为主

〔四〕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灾害频繁

1.水热同期,对农牧业生产非常有利

2.气候灾害频繁发生、损失严重

二、 气候的形成因素

(一)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 (53︒31′N-3︒52′N)

主要影响太阳辐射量的多寡。

决定所处的行星风带〔大气环流背景〕。

由于纬度位置的不同,我国太阳辐射量存在差异,并且是夏季太阳辐射量大而南北差异小,冬季太阳辐射量小而南北差异大。

这正是造成我国夏季普遍高温且南北温差小、冬季普遍低温且南北温差大的重要原因。

2.海陆位置

〔二〕下垫面因素

影响气候的主要地形因子有三种:

地面的海拔高度、地面形态、地形方位

〔1〕海拔高度对辐射的影响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直接辐射增大,散射辐射减小。

晴天总辐射是随海拔高度递增的。

反射辐射取决于地表反射率,反射率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由植被、土壤和雪被等所决定。

有效辐射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受到两个相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因大气柱水汽含量减少和气温降低,使到达地面的大气逆辐射急剧减弱;而另一方面却因地面温度降低而减小地面向上放射的长波辐射。

有效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长波逆辐射

〔2〕太阳辐射随地形的坡向和坡度而变化。

在20°N—50°N范围内,随着纬度的增加,南坡上获得的最大辐射量随坡度增大而增大;北坡上获得的最大辐射量无论在什么纬度都随坡度增大而减小;同一纬度、同一坡度山坡上的辐射量,南坡大于北坡,其差值随纬度增高、坡度增大而增大。

2.地形对温度的影响

地形对水热状况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从而影响到天气和气候。

〔1〕海拔高度对温度的影响

在山地,在相同的地形条件下,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降低,气温年较差减小,积温减少,霜日增加,无霜期缩短,但其变化的速率和特点随着山地性质和气候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

至于气温日较差随海拔高度的变化,那么因地形情况不同而不同。

一般高原和盆地的气温日较差随海拔升高而增大,而凸出的山顶和向风坡的气温日较差那么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小。

〔2〕大地形对温度的影响

气候上的大地形是指水平延伸数百公里,相对高度在1km以上,能引起气候差异的大地形单元,例如高大的山脉和高原等。

高大的山脉在迎冷空气侧起滞留作用,使背风侧免受冷空气的袭击,起到显著的屏障作用。

〔3〕中小地形对温度的影响

凹陷地形具有较大的气温日较差,凸出地形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这是因为在凹陷地方(如盆地、谷地)空气体积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空气与四周坡地相接触,所以白天空气迅速增热,而夜间空气又强烈变冷。

此外,夜间冷却的空气由四周顺坡而下,聚集谷地。

凹陷处风力微弱,空气与自由大气的交换也进行得很缓慢。

相反,在凸出地形顶部,空气交换便利,白天从自由大气不断地流来新鲜空气,因此丘顶空气的增热就受到限制。

夜间,由于与土壤接触而变冷的空气顺坡流到低处,而为来自周围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所代替,所以气温也不强烈下降。

〔1〕阻挡作用〔2〕绕流作用〔3〕越过作用〔4〕狭管效应

地形的热力影响可导致局地环流的形成,如山风、谷风、焚风等。

〔1〕海拔高度与降水

高原上的降水量较相同条件下的平原为少。

随海拔高度增加,降水量先是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递增,至一定高度到达最大值,然后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递减。

〔2〕地形形态与降水

迎风波与背风坡的降水

盆地和河谷降水盆地地形始终处于气流的下风侧,由于越山气流下沉辐散,最不利于系统性降水的形成。

盆地主要依靠热对流降水,与盆边的山地相比拟,盆地是山区相对少雨区。

特殊地形的降水喇叭口地形呈三角形,顶点在内,口朝外;海拔高度由外向内增高。

〔3〕地形对积雪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迫使西风气流分支。

夏季,西风带北移,南支西风消失,高原不再对西风产生分支作用,为西南季风爆发提供了有利条件迫使迎风气流爬坡,形成多雨带(地形雨)。

气流受高原地形影响被迫爬坡抬升,空气冷却,水汽凝结,沿迎风坡面产生地形雨,往往形成高原四周边坡出现多雨带。

冬季多偏西北气流,高原北坡、西坡出现多雨带;夏季多偏南偏东气流,高原南坡和东坡出现多雨带。

屏障作用。

“暗礁〞作用。

青藏高原海拔4000m以上,一些主要山系可以高达5000-6000m以上,这块大台地象水底的暗礁一样,虽然不能直接阻挡对流层上部乃至平流层的气流,但可以通过气流上下之间的垂直切变,间接地影响高空的流场。

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

夏半年,由于青藏高原近地面层为热低压,四周气流向高原辐合,加强了我国夏季风势力;冬半年,高原气温迅速下降,近地面层出现冷高压,加强了蒙古高压,也即加强了我国冬季风的势力

〔三〕大气环流冬季环流夏季环流〔活动中心、气团、锋〕春、秋季环流形势

冬季气压中心

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是影响我国冬季天气气候的两大活动中心。

辽阔平坦的西伯利亚蒙古高原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

蒙古高压的强弱变化主宰着我国冬季冷空气的活动。

阿留申低压强盛时可吸引寒潮东去,减弱时可使我国冬季寒潮南下的频率增加。

受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的影响,我国冬季形成冬季风。

冬季气团

冬季控制我国近地面的气团主要是极地大陆气团。

它以蒙古高压区为源地,性质寒冷而枯燥。

极地大陆气团的移动成为冬季风。

极地大陆气团又可分为陆上变性、冷海变性、暖海变性等3种变性气团。

冬季锋面

冬季,我国的锋面主要有北方的寒潮冷锋,南方的华南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等。

寒潮冷锋发生在极地大陆气团与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之间的界面,常出现在我国北部地区,如内蒙、东北、华北等地。

所经之处,引起强烈降温和大风。

华南准静止锋发生于各种变性大陆气团界面上,常出现在东南山地丘陵区,造成阴雨天气。

昆明准静止锋出现地云贵高原一带,由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与西南暖流交绥而成;锋面东侧多阴雨,西侧多晴朗。

夏季活动中心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印度低压是影响我国夏季天气气候的两大活动中心。

由于受这两大活动中心的影响,我国夏季东部、南部和西部盛行偏南气流,即夏季风。

夏季气团

夏季影响我国的气团主要是热带太平洋气团、赤道海洋气团。

热带太平洋气团源于太平洋副高,移动形成东南季风,性质湿热而稳定;赤道海洋气团源自南半球副高,跨赤道向我国移动时表现为西南季风,性质高温重湿而不稳定。

北方还有不强的移动性冷高压活动,导致冷空气南下,成为夏季降水的动力。

夏季锋面

夏季,影响我国的锋面主要是极锋。

极锋发生在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之间的界面。

通常4月份在华南登陆,5月到南岭,6-7月到长江流域,7-8月到华北、东北,9月从北到南迅速退出大陆〔其移动受太平洋副高脊线的移动控制〕极锋所经之地都引起降水,其出现过早、过迟、过强、过弱,都会给不同的区域造成旱涝现象。

春季环流形势(由冬季向夏季过渡〕

春季,高纬度的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尚未消失,低纬度的印度低压和北太平洋副高正在加强,故春季环流形势是4个活动中心同时参与中国境内天气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