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级中医护理学备课本.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0589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8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7级中医护理学备课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07级中医护理学备课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07级中医护理学备课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07级中医护理学备课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07级中医护理学备课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7级中医护理学备课本.docx

《07级中医护理学备课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7级中医护理学备课本.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7级中医护理学备课本.docx

07级中医护理学备课本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备课本

 

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

任课教师蒋黎云

任课班级07级高护、高英护班

 

2008年2月~2008年7月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中医护理学》课时教案

授课班级

07级高护、高英护专业

时间

章节

绪论

学时

2

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中医学的两大理论特色。

2、了解中医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整体观念的含义。

难点:

辨证论治的概念及对于中医学的意义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教具

第一部分中医学的发展简史

一、中医学发展的萌芽时期

二、中医学发展的奠基时期

三、中医学发展的发展时期

四、中医学发展的完善时期

第二部分中医学的理论特点

一、整体观念的的概念

二、辨证论治

(一)证的含义

1、证的概念

2、区别证、症、病

(二)辨证论治的意义

1、同病异治

2、异病同治

(三)医院常见的同病异治及异病同治方法的使用

课堂提问

1、谈谈你所知道的有关中医药的知识。

2、证与与病有何区别?

列举日常生活中事例,谈谈哪些为同病异治及异病同治方法的使用?

课堂小结

1、中医学的发展所经历的四个阶段。

2、整体观念的的概念

3、辨证论治的概念及临床上的使用。

布置作业

1.何谓整体观念?

2.何谓辨证论治?

3.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参考书目

主编:

陈友香中医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第三版

主编:

贾春华中医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绪论

一、中医学发展概况

周代宫廷医生中已经有食医(营养医生)、疾医(内科医生)、疡医(外科、伤科医生)、兽医之分,且建立了一套医政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并开始进行灭鼠、除虫、改善环境卫生等防病调护活动。

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古代医家撰写出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两汉时期,中医学快速发展。

公元一世纪,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问世,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学知识,收载药物365种,其中麻黄定喘、常山截疟、海藻治瘿瘤、水银疗疥疮等记载,不仅疗效确切,而且是世界药物史上最早的记录。

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总结前人的经验,撰写出了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成书后,由于兵火战乱而散失,后经晋代王叔和搜集整理编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合称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晋至隋唐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辉煌时期。

宋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印刷技术革新后大批医药书籍得以刊印,临床医学逐步向专科发展。

1057年设立“校正医书局”,对历代重要的医籍如《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进行整理、考校、刊印。

宋朝庭几度组织力量编著了《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大型医书。

金元时期,出现了四大医学流派,他们是以刘完素为代表的“寒凉派”,认为病因以火热为多,治法强调降火;以张子和为代表的“攻下派”,认为治病应着重祛邪,故主张汗、吐、下法;以李东垣为代表的“补脾派”,认为补益脾胃是治病之要;以朱丹溪为代表的“滋阴派”,认为病理变化基本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提倡治疗上着重养阴。

明代编纂完成的几部方药书籍对后世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十一世纪我国即开始应用“人痘接种法”来预防开花,到十六世纪出现专著《种痘新书》,十七世纪该法流传到欧亚各国,成为人工免疫法的先驱。

明末至清初,由于温疫病连年猖獗流行,在与急性外感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温病学派。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工作,制定了继承和发展中医学的政策,中医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生理上是相互协调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也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

这种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环境密切相关

(1)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2)人与社会关系密切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病”、“证”、“症”在中医学中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病规律及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如感冒、中风、痢疾等。

“症”又称“症状”,是疾病所反映出来的孤立的病情,如发热、咳嗽、头痛、腹泻、乏力等。

“证”是指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证候能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也比“病”更具体、更贴切。

所谓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症状与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其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出为某种证候。

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手段。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中医护理学》课时教案

授课班级

07级高护、高英护专业

时间

章节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学时

2

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相生相克规律。

2、熟悉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划分。

3、了解五行的相乘相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相生相克。

难点:

阴阳消长平衡及五行的相乘相侮。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教具

复习旧课

1、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2、何谓整体观念?

3、何谓辨证论治?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交感

(二)阴阳对立制约

(三)阴阳互根互用

(四)阴阳消长平衡

(五)阴阳相互转化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第二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相生相克

(二)五行的相乘相侮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课堂提问

1、谈谈你对阴阳的理解?

2、根据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划分原则,列举日常生活中事例,并将其进行五行属性的划分。

课堂小结

1、阴阳的概念、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以及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五行的概念、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布置作业

1、何谓阴阳?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3、何谓五行?

4、何谓相生?

何谓相克?

五行相生相克的次序各如何?

参考书目

主编:

陈友香中医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第三版

主编:

贾春华中医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第一章阴阳、五行、精气学说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一般地说,凡是明亮的、温热的、外在的、运动的、兴奋的、上升的、机能亢进的、强大的、功能的统属于阳的范畴;反之,晦暗的、寒冷的、内在的、静止的、抑制的、下降的、机能衰退的、弱小的、物质的统属于阴的范畴。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对立统一和运动变化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阴阳对立制约

(二)阴阳互根互用

(三)阴阳消长平衡

(四)阴阳相互转化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第二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指它们的运动和变化。

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构成,这五种物质各具特性,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从而促进了自然界事物的发生和发展,维持着它们的协调和平衡。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

古人称“木曰曲直”。

曲,屈也,;直,伸也。

木具有能屈能伸,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性。

火的特性:

古人称“火曰炎上”。

炎,热也;上,向上。

火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的特性。

土的特性:

古人称“土爰稼穑”。

稼穑,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

土具有承载、生化、受纳的特性。

金的特性:

古人称“金曰从革”。

从,顺从;革,变革。

金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下降的特性。

水的特性:

古人称“水曰润下”。

润,湿润;下,向下。

水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的特性。

(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五行学说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将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和形态与五行的特性进行类比,从而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

五行学说对事物属性的归类推演法则是:

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

凡具有生发、柔和、条达、舒畅等性质和作用者,统属于木。

具有温热、炎上等性质和作用者,统属于火。

具有承载、生化、长养等性质和作用者,统属于土。

具有收敛、肃降、清洁等性质和作用者,统属于金。

具有寒凉、滋润、向下等性质和作用者,统属于水。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

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孳生,循环无端。

在五行相生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又称“母子关系”。

相克,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制约、克服的作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五行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两方面的关系。

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所以又叫“所胜”“所不胜”的关系。

在五行的生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克我”和“我克”四个方面的关系。

这就说明,在五行系统中,各个部分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密切相关的,每一部分的变化,必然影响其它部分的状态,而其本身又受到五行整体的统一制约。

五行的相生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

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相对的平衡协调和运动变化。

(四)五行的相乘相侮

相乘相侮是五行之间正常的生克制化现象遭到破坏以后出现的异常的相克现象。

相乘:

乘,有乘虚侵袭之意,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了正常的制约程度,使事物之间失去了正常的协调关系。

相乘的次序与相克同。

相侮:

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相侮是指五行之间的克制次序遭到破坏,出现逆向克制的异常相克现象,又称“反克”。

因此,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的次序正好相反。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四)用于疾病的治疗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中医护理学》课时教案

授课班级

07级高护、高英护专业

时间

章节

第二章藏象

学时

2

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藏象的概念及五脏、六腑的具体划分。

理解心、肺两脏的生理功能。

2、熟悉奇恒之腑的具体划分。

3、了解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心、肺两脏的生理功能。

难点:

心藏神及肺主宣发肃降的含义。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教具

复习旧课

1、何谓阴阳?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3、何谓相生?

何谓相克?

五行相生相克的次序各如何?

第一部分藏象

一、藏象的概念

(一)藏的含义

(二)藏的划分

(三)象的含义

(四)藏象的具体含义

第二部分五脏

一、心

(一)心主血脉

(二)心藏神

(三)心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二、肺

(一)肺主气,司呼吸

(二)肺主宣发肃降

(三)肺主通调水道

(四)肺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课堂提问

1、根据藏象的概念,你认为其与前面所学的什么知识有联系?

2、你认为心有哪些生理功能?

3、你如何理解心藏神?

课堂小结

1、藏象的概念、五脏六腑各包括什么内容?

2、心的生理功能有哪些、肺的生理功能又有哪些。

布置作业

1、藏象的概念。

2、五脏六腑各包括什么内容?

3、心的生理功能有哪些、肺的生理功能又有哪些。

参考书目

主编:

陈友香中医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第三版

主编:

贾春华中医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第二章 藏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藏象二字中的“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藏象”,即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的概括。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生成、运行和输布,必须通过不同的脏腑功能活动才能完成,而脏腑的各种功能活动,又以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

第一节 脏腑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

包括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脏,即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腑,即胆、胃、小肠、大肠、三焦和膀胱,合称六腑;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脏与腑各有不同的功能特点。

五脏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的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包括水谷精微及糟粕)。

一、五脏

(一)心

1.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包括心生血和心行血两个方面。

心生血指心火将水谷精微等物质化赤生血的功能。

心行血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2.心藏神

心藏神主要指心具有产生和主宰人体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明·张介宾在《类经·脏象类》中说: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灵枢·大惑论》说:

“心者,神之舍也。

生理活动还是心理活动,都是由五脏六腑尤其是五脏共同完成的,都是人体的生命活动。

在这些生命活动中,心起着主宰作用,故历代医家皆称心为人身之君主,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的这种主宰作用,皆心神之所为,故曰“神明出焉”。

3.心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1)心开窍与舌 

(2)心在体合脉 

(3)心其华在面 华,是光彩之义。

其华在面,即是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由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4)心在志为喜 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情志的喜有关。

 (5)心在液为汗 亦称汗为心之液。

  

(二)肺

1.肺主宣发和肃降

肺主宣发是指肺气的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作用。

2.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是对肺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的概括。

肺司呼吸是指肺具有主司人体呼吸运动的功能。

3.肺主通调水道

肺主通调水道是指肺的宣降运动对体内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4.肺朝百脉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5.肺主治节

肺主治节是指肺通过治理调节气血津液而起到治理调节全身的作用,其中以治理调节气机为关键。

6.肺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1)肺开窍于鼻 

(2)肺在体主皮,其华在毛 

(3)肺在志为悲 (4)肺在液为涕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中医护理学》课时教案

授课班级

07级高护、高英护专业

时间

章节

第二章藏象

学时

2

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肝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

2、了解肝脾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肝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

难点:

脾主升清、肝主疏泄及肾藏精的含义。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教具

复习旧课

1、藏象的概念。

2、五脏六腑各包括什么内容?

3、心的生理功能有哪些、肺的生理功能又有哪些。

第一部分脾

一、脾的有关知识

(一)脾主运化

(二)脾主升清

(三)脾主统血

(四)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第二部分肝

一、肝的有关知识

(一)肝主疏泄

(二)肝藏血

(三)肝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第三部分肾

一、肾的有关知识

(一)肾藏精

(二)肾主水

(三)肾主纳气

(四)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课堂提问

1、你认为脾有哪些生理功能?

2、你认为肝有哪些生理功能?

3、你如何理解肾主纳气?

课堂小结

1、脾的生理功能。

2、肝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

3、肾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布置作业

1、何谓脾主统血。

2、何谓肾藏精?

3、脾、肝、肾各有哪些生理功能。

参考书目

主编:

陈友香中医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第三版

主编:

贾春华中医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三)脾

  1.脾主运化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

(2)运化水液(水湿) 

2.脾主升清

3.脾主统血

4.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1)脾开窍于口 

(2)脾在体主四肢、肌肉 。

(3)脾其华在唇 

(4)脾在志为思 思,即思考、思虑,为五志之一,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

(5)脾在液为涎 

(四)肝

  1.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其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调畅气机 肝调畅气机是指肝的疏泄功能,对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起着重要的疏通调节的作用。

(2)促进消化 

  (3)调畅情志 

(4)维持血、津液的正常运行 

  (5)调节生殖机能 

2.肝主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3.肝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1)肝开窍于目 

(2)肝在体主筋 

(3)肝其华在爪 (4)肝在志为怒 (5)肝在液为泪 

(五)肾

1.肾藏精

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

肾中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它与生俱来,是生育繁殖,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在人体出生之前已经形成。

后天之精来源于人出生之后,机体从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即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五脏六腑之精。

“先天之精”赖“后天之精”不断培育和充养,才能日渐充盈,发挥其正常的生理效应;“后天之精”又赖“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方能不断地摄入和化生。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即所谓“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

肾中精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调节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

(1)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2)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 

2.肾主水

肾主水,是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作用,故肾又有“水脏”之称。

3.肾主纳气

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浅表的作用。

4.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1)肾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 

(2)肾在体主骨 

(3)肾其华在发 (4)肾在志为恐 (5)肾在液为唾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中医护理学》课时教案

授课班级

07级高护、高英护专业

时间

章节

第二章藏象

学时

2

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2、熟悉三焦的含义

2、了解脏与腑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难点:

六腑生理功能的共同特点。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教具

复习旧课

1、何谓脾主统血。

2、何谓肾藏精?

3、脾、肝、肾各有哪些生理功能。

第二节六腑

一、六腑包括哪些内容

二、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一)胆的生理功能

(二)胃的生理功能

(三)小肠的生理功能

(四)大肠的生理功能

(五)膀胱的生理功能

(六)三焦的生理功能

三、六腑的生理功能有哪些共同特点?

第三节脏与腑的关系

一、脏与腑的关系

(一)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

(二)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及联系

(三)五脏与六腑的表里关系。

课堂提问

1、你认为胆有哪些生理功能?

2、你认为膀胱有哪些生理功能?

3、你认为大肠有哪些生理功能?

课堂小结

1、六腑的含义。

2、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3、六腑的生理功能有哪些共同特点?

布置作业

1、何谓六腑。

2、六腑各有哪些生理功能。

3、六腑的生理功能有哪些共同特点?

参考书目

主编:

陈友香中医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第三版

主编:

贾春华中医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二、六腑

(一)胆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帮助饮食物的消化。

(二)胃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纳和腐熟水谷,指胃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物,并将其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作用。

(三)小肠

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1.小肠主受盛化物

小肠主受盛化物是指小肠具有接受胃下输而来的食糜,并将其进一步的消化吸收,化为水谷精微的作用。

2.小肠主泌别清浊

小肠主泌别清浊,主要是指小肠在受盛化物的同时,随之进行分清和泌别的作用。

分清,就是将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和津液进行吸收作用。

别浊,一将饮食物的残渣,在胃气降浊的作用下,通过阑门下输到大肠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二是将人体剩余的水分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变为尿排出体外。

(四)大肠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导糟粕和吸收水分。

(五)膀胱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

(六)三焦

三焦是上、中、下焦的总称。

三焦的功能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作为六腑之一,是水液和元气运行的通道;二是以部位来分,上焦,指横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头面、上肢;中焦指横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肝、胆等;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下肢等,其生理功能根据各部的部位所包含的不同脏腑而有不同的特点。

1.三焦作为六腑之一的主要功能。

(1)通行元气 

(2)运行水液 

2.三焦各部的生理功能特点。

(1)上焦如雾 

(2)中焦如沤 (3)下焦如渎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中医护理学》课时教案

授课班级

07级高护、高英护专业

时间

章节

第二章藏象

学时

2

教学要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以及气与血的相互关系。

2、熟悉气的分类

2、了解元、宗、营、卫四气的来源与分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气与血的生理功能以及气与血的相互关系。

难点:

气与血的相互关系。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教具

复习旧课

1、何谓六腑。

2、六腑各有哪些生理功能。

3、六腑的生理功能有哪些共同特点?

第四节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