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0550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1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学案.docx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学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学案.docx

届一轮复习岳麓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学案

第19讲 “蒸汽”的力量及走向整体的世界

考点1

工业革命改变世界——“蒸汽”的力量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圈地运动

1.含义:

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的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的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2.影响:

圈地运动是英国历史发展走向的重大转折点。

(1)在经济上,圈地运动对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和自由劳动力。

(2)在社会层面上,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成为推动17世纪英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的重要因素。

(3)总之,圈地运动在客观上推动了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英国社会的发展。

二、“大工业”的狂飙时代

1.条件

(1)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扩大了海外市场。

(2)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扩大了国内市场。

(3)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4)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动力和政治保障。

2.表现

棉纺织业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1771年,阿克莱特设立第一座水力纺纱厂,标志着近代机器大工业的诞生,并确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

动力方面

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推动了各行业的革命

交通方面

以蒸汽做动力的汽船、火车成为重要交通工具

3.影响

(1)工厂制得到推广,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2)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率先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3)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4)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4.推广

(1)原因:

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广泛开展。

(2)代表:

使用通用部件和机床工业的诞生。

(3)影响:

美国机械制造业迅速处于领先地位,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三、打造“世界工厂”

1.条件

前提

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实力大大增强

对内政策

①进行民主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

③进行法制化建设,废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旧法令,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维护资本主义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生产的原则

④企业界利用大工厂制对工人进行严格管理和残酷剥削

⑤大力兴办教育,传播科学技术

对外政策

对外推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迫使全世界为英国商品打开门户

2.表现

(1)19世纪中期,英国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

(2)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

四、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

1.历史条件

物质条件

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技术条件

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重要保障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2.形成标志:

19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和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以及中国的“门户开放”。

3.成熟标志:

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 工业革命的影响

史料一 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音乐。

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宣称“我们只是把蒸汽机看作是人类发明的最高贵的机器”……当那个时代最有发明才能的机械师布鲁内尔出现在他设计的英国桥梁的开幕式上时,乐队演奏:

“好啊!

英雄来了!

——《世界:

一部历史》

史料二 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

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为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儿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儿却几乎变成了野蛮人。

——托克维尔评论曼彻斯特(1835年)

(1)史料一表明工业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活,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当时的社会公众对工业革命持肯定态度。

(2)史料二中“污秽”“肮脏”“野蛮”等说明了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

(1)指出史料一中人们对工业化的态度,并分析理由。

试解:

                           

                              

【提示】 态度:

肯定。

理由:

蒸汽船便利了交通;蒸汽机提供了动力;桥梁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凸显了人的力量。

(2)如何理解史料二中“文明在这儿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儿却几乎成了野蛮人”?

应该怎样正确应对文明转型?

试解:

                           

                              

【提示】 理解:

工业文明在取代农业文明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加紧剥削工人阶级和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污染和破坏。

应对:

加快科技进步与新技术发展;建立新的资源配置体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素养3—历史解释]

对工业革命推动市场形成的评价

1.进步性:

一方面,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

2.掠夺性:

新航路开辟后对贵重金属和原料的掠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对商品市场和原料的掠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对资本市场的占有等,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依靠科技与经济实力的新掠夺。

[素养4—唯物史观]

工业革命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化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术革命则使生产方式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而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从竞争走向合作,从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协调,也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面。

2.促使工业向现代化转型:

工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3.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经济的重心迅速向拥有丰富煤铁资源的西北地区转移。

4.促使社会思想转型:

工业化和法国大革命两种力量联合在一起,导致了1815年以后种种新学说的产生与发展,在1848年的欧洲普遍革命中发挥了作用。

5.促使社会形态转型:

工业革命后,经济形态上,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政治形态上,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意识形态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1.从17世纪开始,一场“农业革命”如火如荼地展开。

这场革命中,资本主义型的农场在农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农业的耕作和栽培技术经历了重大改革,如:

农业机械的采用、畜种的改良。

这场“农业革命”的主要作用在于(  )

A.推动贩卖黑奴活动的开展

B.使“圈地运动”得以终结

C.为工业革命准备重要条件

D.促使殖民争夺不断地加剧

C [农业革命发生在17世纪,这场农业革命使得经济基础得到提升,为后面的工业革命做了充足的准备,故C项正确。

A项错误;黑奴运动早在此前就已开展;B项错误,圈地运动依旧存在;D项错误,农业革命与殖民扩张无直接关系,故排除。

]

2.“英国棉制品在英国本土直接与印度棉制品进行了竞争,完全击败了其印度对手。

英国人还把其产品输出到地中海。

1820年到1860年间,英国棉纺织品在世界其余地区的销售量持续上升。

其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1760年的200万磅,剧增到1850年的不下3.66亿磅!

”材料中英国棉制品数量急剧增长主要得益于(  )

A.棉纺织领域机器发明的使用

B.英国已取得了世界殖民霸权

C.交通运输革新拓宽产品销路

D.英国纺织工厂工人数量增加

A [材料中英国棉制品数量急剧增长主要得益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棉纺织领域机器的发明,故选A项。

18世纪中期英国取得了世界殖民霸权,为英国工业革命进行提供前提而非其原因,故B项错误;交通运输革新为其提供条件,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D项所述不符合题意要求,故排除。

]

3.根据下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年份

发明者

职业

成果

1765年

哈格里夫斯

纺织工

珍妮纺纱机

1769年

阿克莱特

理发匠

水力纺纱机

1785年

卡特莱特

牧师

水力织布机

1785年

瓦特

修理工

改良蒸汽机

A.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B.英国纺织业产量领先于世界

C.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完成

D.工业生产逐渐摆脱自然力限制

D [材料中的动力逐渐由水力发展到蒸汽,这说明工业生产在逐渐摆脱对自然力的依赖,故D项正确;材料所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而此时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相关的对比信息,不能判断英国纺织业技术和产量是否领先于世界,故B项错误;尽管工业革命确实是在英国率先完成,但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故C项错误。

]

4.大机器工业瓦解了家庭经济,工人不分性别均以个人身份进入劳动力市场。

妇女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是以单个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在工业革命中,从作坊向工厂渐进转变的过程中,妇女作为廉价劳动力成为劳工和雇主之间平衡利益关系的砝码。

以上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认识反映了(  )

A.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提升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B.大量妇女儿童的使用不利于技术快速发展

C.工业革命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D.社会阶层变动推动新生产组织形式的形成

C [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的使用,使妇女获得就业的机会,于是妇女从家庭步入社会,进入工厂,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故C项正确。

A项“根本上”说法错误,B、D两项题干没有体现。

]

考点2

走向整体的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电气时代的来临

1.条件

(1)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国家政局相对稳定。

(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大量积累的资本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3)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

2.开始标志、发源地和中心

(1)开始标志: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2)发源地、中心:

德国、美国。

3.成就和主要发明

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器)

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爱迪生:

发明了钨丝灯泡,改进了贝尔发明的电话,试验电车成功,发明了留声机,与乔治·伊斯曼共同发明了电影放映机

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交通)

以汽油和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被发明

1885年,德国的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发明了汽车

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电信事业的发展

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机

1894—1896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石油化工的发展

1867年,瑞典人诺贝尔发明炸药

4.影响

(1)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2)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

(3)新兴产业兴起,并带动了传统产业部门的改造,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

(4)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

5.特点

(1)科研成果同技术、生产紧密结合,推动了生产力巨大发展。

(2)工业革命在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新技术、新发明超出一国范围,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在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开始于重工业和能源工业,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各个领域几乎同时展开技术革命。

(5)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飞机制造业、电讯业等。

(6)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二、全面认识垄断组织

1.概念:

垄断组织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之间的联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它们凭借这种联合所建立的统治地位,控制相应部门的商品生产,瓜分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规定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利润。

垄断组织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出现原因

(1)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不仅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使资本与生产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

(2)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为少数大资本家垄断市场、提高价格、攫取高额利润创造了条件。

(3)大企业为了避免因竞争带来的损失和破坏,互相妥协,通过联合保证相互的既得利益,并防止新的竞争对手跻身其中。

(4)当少数大企业联合起来,通过订立各种协议来规定价格、划分市场、分配产量的时候,垄断就形成了。

3.一般特征:

垄断组织不但操纵某一行业领域的生产和销售,而且与银行相结合,形成金融寡头。

垄断组织不但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参与政治事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但输出商品,而且输出资本。

为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垄断组织支持本国政府的对外扩张和战争,列宁称这种资本主义为帝国主义。

4.评价

(1)建立高级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将原有的企业之间的外部关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关系,从而达到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既约束了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限制了其他企业同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2)垄断资本家参与政治生活,推动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殖民扩张,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争霸,不可避免地引发战争。

三、瓜分世界的狂潮

1.背景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进一步拉大了与亚非拉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差距。

(2)垄断加剧了对市场的争夺。

2.目的:

寻求和扩大投资场所。

3.概况:

19世纪末,德、美、日等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成为英、法、俄的强大竞争对手,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4.美国

(1)提出“门罗主义”,成立了“泛美同盟”,控制了拉丁美洲。

(2)提出“海权论”,发动美西战争,确立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

(3)提出“太平洋商业帝国”的构想,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四、世界连接为一体

1.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

2.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3.表现: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框架

资本主义市场

手段

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

内容

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

4.影响

(1)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2)促进了各地区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

(3)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4)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5)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导致19世纪末的国际关系日趋复杂。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史料一 在欧美近(现)代化的初期,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需求,给予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很大的推动力,从而引发了科技革命。

此后,科学技术开始以巨大的生产力转化功能回馈工业进步和经济发展,并间接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

史料二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

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

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

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美国创新史》

史料三 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

——李庆余《美国现代化道路》

(1)史料一中“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需求……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说明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发展推动科技革命,科技革命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并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2)史料二中“1914年”“《美国创新史》”说明美国之所以出现福特“创新”,这与当时进行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

(3)史料三中“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向郊区扩散”体现了汽车普及前后人口转移的变化。

(1)史料一阐述了欧美近(现)代化历程的哪一主要特点?

试解:

                           

【提示】 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发展推动科技革命,科技革命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并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2)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简述其影响。

试解:

                           

【提示】 原因:

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

影响:

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产量增加,更多人使用汽车;有助于垄断组织产生。

►探究2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历程

史料一 19世纪晚期起,资本主义列强……资本输出、掠夺性贸易,再加上海陆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大发展,最终摧毁了一切落后国家和民族的堡垒,瓦解了它们的传统自然经济,从而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轨道。

——据《全球通史》

史料二 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

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

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

——[美]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1)史料一中信息说明世界市场形成的基本途径有商品交换、殖民掠夺、交通技术条件等。

(2)史料二信息说明主要以欧洲为中心进行商品和资本的输出,欧洲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具有优势。

(1)史料一反映世界市场形成的基本途径。

根据史料一概括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有哪些。

试解:

                           

【提示】 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有国际贸易、殖民掠夺、新式交通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2)史料二反映了世界商品贸易的交流与发展。

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的特点,并分析促成此特点形成的历史条件。

试解:

                           

【提示】 特点:

以欧洲为中心;欧洲掠夺海外原材料的同时,大量输出商品和资本。

条件:

欧洲主要国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最终确立;殖民扩张及两次工业革命给欧洲带来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交通运输日益便利。

[素养3—历史解释]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科研成果同技术、生产紧密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2.工业革命在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新技术、新发明超出一国范围,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在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开始于重工业和能源工业,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各个领域几乎同时展开技术革命。

5.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飞机制造业、电讯业等。

6.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表现

1.空间范围日益扩大:

经历了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区域贸易到世界贸易的发展过程。

2.联系方式更加快捷:

交通运输方式经历了从马、帆船到汽船、火车、汽车、飞机的变化;商品信息传递经历了人员传递到通过电报、电话的转变;商品运输的速度和运载量迅速扩大。

3.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由农牧业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到工业产品与原料的交换,再到资金、劳动力与商业服务的交换。

4.市场资本总额和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5.市场组织、维护机制不断完善:

通过建立银行、交易所,成立政府特许公司、垄断公司等工业公司和商业公司,保障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顺畅。

6.贸易中心的不断变化:

古代以区域贸易为主;1400—1800年,西、葡、荷兰一度成为大西洋贸易的中心;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后来美国取而代之;如今,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素养4—唯物史观]

辩证地看待西方工业文明

1.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明在全球范围内一直居支配地位。

这个支配“非西方文明”的西方文明实质上是一种工业文明,这个凌驾于“非现代社会”之上的现代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工业社会。

2.这种工业文明和工业社会竭力向其他文明和社会推销自己的合理性:

它拥有以科学技术为坚强后盾的巨大物质生产能力,能够使人们过上幸福和健康的生活。

同时,它也建立了与工业社会相应的政治机构和意识形态,保证人们的精神政治生活是自由的和民主的。

3.当非西方的发展中国家为了现代化纷纷追求“西化”或工业化的时候,在西方社会内部却出现了对工业文明的挑战。

其中,法兰克福学派对工业文明进行了最猛烈的批判,试图从西方社会高度富裕和高度自由的外表下面揭示出它对个人的统治和压抑。

1.1860年至1913年间,世界工业总产量至少增加了6倍,1851年至1913年间,世界贸易额增加了12倍。

由此可知(  )

A.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B.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D [A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材料只是体现了工业和贸易的发展情况,没有与其他行业相比较,无法得出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结合材料时间处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和世界工业总产量增长的情况可知,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故D项正确。

]

2.作为至今为止最有效的经济组织形式,公司的演变与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创造、社会生活乃至精神生活相互推动和影响。

19世纪末公司最显著的特点是(  )

A.明显的垄断性  B.自由贸易

C.特许贸易D.经理人制

A [公司最初主要是政府特许的特权贸易公司;工业革命后,自由贸易盛行,推动公司从“特许”变为自由“注册”;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垄断组织的产生,垄断性是这一时期公司最显著的特点;二战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被欧美大公司普遍采用,职业经理人登上公司的舞台。

所以“19世纪末”公司最显著的特点是明显的垄断性,故选A项。

]

3.下面是1870—1900年的美、欧、亚三大洲铁路长度变化示意图。

结合数据分析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欧洲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铁路事业的发展

C.铁路的发展是形成世界市场的先决条件

D.商品输出成为欧美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

B [欧洲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故A项错误;题目中铁路事业的发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故B项正确;世界市场形成的先决条件是科技的进步,不是铁路的发展,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欧美国家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是资本输出而不是商品输出,故D项错误。

]

4.(2018·江苏镇江一模)观察下列《1650—1990年欧洲人口变化数据表》,造成欧洲人口在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急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650—1990年欧洲人口变化数据表

时间(年)

1650

1750

1850

1900

1950

1990

占世界人口百分比

18.3

19.2

22.7

24.9

23.0

15.0

A.医学技术进步B.大量移民进入

C.两次工业革命D.两次世界大战

C [材料数据反映了欧洲人口在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占世界人口百分比增加,当时两次工业革命开展,经济发展迅速,促进了人口增加,故C项正确;医学技术进步并非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大量移民进入,缺乏史实依据,故B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