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生产安全管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0441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焊接生产安全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焊接生产安全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焊接生产安全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焊接生产安全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焊接生产安全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焊接生产安全管理.docx

《焊接生产安全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焊接生产安全管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焊接生产安全管理.docx

焊接生产安全管理

第四章焊接生产安全管理

焊接生产现场中直接从事生产作业的人、机、料相对集中,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属于事故多发的作业现场。

焊接生产安全管理,就是任务项目在生产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管理活动,其主要通过对生产因素(生产中的一切人、物、环境)具体的状态控制,使生产因素不安全的行为和状态减少或消除,不引发为事故,尤其是不引发使人受到伤害的事故,使生产项目效益目标的实现得到充分保证。

安全生产是焊接生产、尤其是焊接结构安装工程项目重要的控制目标之一,是衡量项目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因此,必须把实现安全生产当作组织生产施工活动时的重要任务。

其中,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生产现场安全管理的重点,是保证生产处于最佳安全状态的根本环节。

第一节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则

安全管理是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型的系统科学。

安全管理的对象是生产中一切人、物、环境的状态管理和控制,安全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

焊接生产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内容,包括安全组织管理、场地与设施管理、行为控制和安全技术管理四个方面,分别对生产中的人、物、环境的行为与状态进行具体的管理与控制。

为有效地实施安全管理,必须正确处理五种关系,坚持六项基本管理原则,采取正确技术措施。

一、正确处理五种关系

(一)安全与危险并存

安全与危险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是相互对立、相互依赖而存在的。

随着生产的推进,安全与危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进行着此消彼长的斗争。

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存在绝对的安全或危险。

采取措施,预防事故发生,则安全;反之,则危险。

(二)安全与生产统一

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

如果生产活动中事故不断,生产势必瘫痪。

“安全第一”的提法,绝非把安全摆在生产之上,但忽视安全绝对是一种错误。

(三)安全与质量相互包涵

质量包涵安全工作质量,安全概念也包涵着质量。

安全为质量服务,质量需要安全保证。

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并不矛盾。

生产过程中丢掉哪一头,都会陷入失控。

(四)安全与速度互保

安全与生产速度成正比关系。

速度应以安全做保障,安全就是速度。

我们追求安全加速度,竭力避免安全减速度。

(五)安全与效益的兼顾

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定会改善劳动条件,焕发职工劳动热情,带来经济效益,足以使原来的投入得以补偿。

安全促进效益增长。

但在安全管理中,投入要适度,精打细算,统筹安排。

既要保证安全生产,又要经济合理。

单纯为了省钱而忽视安全生产,或单纯追求不惜资金的盲目高标准,都不可取。

二、坚持安全管理六项基本原则

(一)管生产同时管安全

安全与生产虽有时会出现矛盾,但从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目的看,却表现出高度的一致和完全的统一,存在着进行共同管理的基础。

管生产同时管安全,是向一切与生产有关的机构、人员,明确业务范围内的安全管理责任。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管理责任的落实,是管生产同时管安全的具体表现。

一切与生产有关的机构、人员,都必须参与安全管理并在管理中承担责任。

认为安全管理只是安全部门的事,是一种片面、错误的观点。

(二)坚持安全管理的目的性

安全管理的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实现效益。

因此,必须真正做到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进行有效控制,消除或避免事故。

没有明确目的的安全管理是花架子,只能纵容威胁人的安全与健康的因素,向更为严重的方向发展或转化。

(三)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进行安全管理不是事故处理,而是在生产活动中,针对生产特点,对生产因素采取管理措施,控制不安全因素的发展与扩大,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生产过程中,经常检查、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采取措施,明确责任,尽快的、坚决的予以消除,是安全管理应有的鲜明态度。

(四)坚持“四全”动态管理

前以述及,安全管理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人共同的事。

同时,安全管理涉及到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设计到从开工到竣工的全部过程,涉及到全部的生产时间,涉及到一切变化着的生产因素。

因此,必须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安全管理。

只抓住一时一事、一点一滴,简单草率、一阵风式的安全管理,是走过场、形式主义。

(五)安全管理重在控制

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的关系最为直接。

一切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运动轨迹与物的不安全状态运动轨迹的交叉。

因此,对生产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控制,是动态安全管理的重点。

我们不能把约束当作安全管理的重点,是因为约束缺乏带有强制性的手段。

(六)在管理中发展提高

既然安全管理是在变化着的生产活动中的管理,是一种动态,其管理就意味着不断发展的、不断变化的,以适应变化的生产活动,消除新的危险因素。

第二节焊接生产安全技术措施

安全技术措施,是指企业为了防止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危害,保护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施工生产任务顺利完成,从技术上采取的措施。

通常,在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中,应针对工程特点、施工方法、使用的机械、动力设备及现场环境等具体条件,制订相应安全技术措施以及确定各种设备、设施所采取的安全技术装置。

如2000m3储罐的制作安装工程,由于罐壁焊缝的焊接是高空作业,则相应采取架设脚手架、铺设作业平台、搭置安全平网和立网、捆绑安全带等技术手段防止人、物坠落。

安全技术措施是改善生产工艺,改进生产设备,控制生产因素不安全状态,预防与消除危险因素对人产生的伤害的科学武器和有力手段。

一、常用安全技术措施

1.根除和限制危险因素

根除和限制生产工艺过程或设备的危险因素,就可以实现安全生产。

可以通过选择恰当的焊接结构设计方案、工艺过程、合适的原材料来彻底消除危险因素。

例如,道路采用立体交叉,防止撞车;去除物品的毛刺、尖角或粗糙、破裂的表面,防止割、擦、刺伤工作人员皮肤等;采取通风措施,限制可燃性气体浓度,使其不达到爆炸极限等。

为了根除和限制危险因素,首先,必须识别危险因素,评价其危险性,然后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生产工艺,选用理想的原材料和安全设备。

如乙炔发生器较乙炔气瓶更易发生回火,则优先选用瓶装乙炔。

2.隔离

隔离是最常用的安全技术措施。

一旦判明有危险因素存在,就应该设法把它隔离起来。

预防事故发生的隔离措施包括分离和屏蔽两种。

前者是指空间上的分离,后者是指应用物理屏蔽措施进行的隔离,它比空间上的分离更可靠,因而最为常见。

如射线探伤,宜在采取物理隔离技术(铅房)的室内进行;而大型构件需在生产现场开展射线探伤时,则必须设立隔离区,杜绝非操作人员进入。

3.为设备进行故障——安全设计

在系统、设备的一部分发生故障或破坏的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也能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的安全技术措施称为故障——安全设计。

一般来说,通过精心地技术设计,使得系统、设备发生故障时处于低能量状态,防止能量意外释放。

例如,设备电气系统中的熔断器就是典型的故障——安全设计。

当系统过负荷时熔断器熔断,把电路断开而保证安全;又如,使用冲床进行大批型钢的冲剪下料,工人操纵冲床,每班喂料近万次,一旦某次操作失误.就会冲伤工人的手,而在冲床上设计装上光电感应等安全装置,当工人的手进入危险区时,冲床自动断电停机,就能防止冲手事故的发生。

系统或设备故障——安全设计方案的选定,应优先保证人的安全,依次是保护环境、保护设备和防止机械能力降低。

4.减少设备故障及失误

机械、设备故障在事故致因中占有重要位置。

虽然利用故障——安全设计可以使得即使发生故障时也不至引起事故,但是,故障却使设备、系统或生产停顿或降低效率。

另外,故障——安全机构本身发生故障会使其失去效用而不能预防事故发生。

因此,应努力使故障最少。

一般来说,减少故障可以通过三条途径实现:

采用安全监控系统;增大安全系数;增加可靠性。

5.警告

警告是生产中最常用的安全技术措施。

在生产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经常注意到危险因素的存在,以引起注意,提高安全意识。

警告是提醒人们注意的主要方法。

通过警告提醒,把人的各种感官注意到的各种信息传达到大脑,来强化安全意识,避免安全事故。

根据所利用的感官之不同,警告分为视觉警告、听觉警告、气味警告、触觉警告及味觉警告。

⑴视觉警告视觉是人们感知外界的主要器官,视觉警告是最广泛应用的警告方式。

视觉警告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下面几种:

1)亮度让有危险因素的地方比没有危险因素的地方更明亮以使注意力集中在有危险的地方。

明亮的变化可表明那里有危险;障碍物上的灯光可防止行人、车辆撞到障碍物上。

2)颜色明亮、鲜艳的颜色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设备、车辆、建筑物等涂上黄色或桔黄色,很容易与周围环境相区别。

在有危险的生产区域,以特殊的颜色与其它区域相区别,可以防止人员误入。

有毒、有害、可燃、腐蚀性的气体、液体管路应按规定涂上特殊的颜色。

国家标准规定,红、蓝、黄、绿四种颜色为安全色。

3)信号灯信号灯经常用来表示一定的意义,也用来提醒人们危险的存在。

一般地,信号灯颜色含义如下:

①红色表示有危险,发生了故障或失误,应立即停止。

②黄色表示危险即将出现,达到了临界状态,应该注意缓慢进行。

③绿色表示安全,现在是满意的状态。

④白色表示状态正常。

信号灯可以利用固定灯光或闪烁灯光。

闪烁灯光较固定灯光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警告的效果更好。

反射光也可用于警告。

在障碍物或构筑物上安装反光的标志,夜晚被灯光照射反光而引起人们的注意。

4)旗帜利用旗帜做警告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

可以把旗固定在旗杆上或绳子上、电缆上等。

如探伤作业时,在隔离栏挂上红旗以防止人员进入。

在开关上挂上小旗,表示正在修理或因其它原因不能合上开关。

5)标记在设备上或有危险的地方可以贴上标记以示警告。

如指出高压危险、功率限制、重负荷、高速度或温度限制等;提醒人们有危险因素的存在或需要穿戴防护用品等。

6)标志利用事先规定了含义的符号标志警告危险因素的存在,或应采取的措施。

如防火标志、道路急转弯标志、交叉道口标志等。

国家标准规定,安全标志分为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标志及说明标志四类。

7)书面警告在操作过程、维修规程、各种指令、说明手册及检查表中写进警告及注意事项,警告人们存在着危险因素,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及应采取的行动,如应配戴的劳动保护器具等。

如果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伤害或破坏,则应该把一些预防性的注意事项写在前面显眼的地方以便引起人们的注意。

⑵听觉警告在有些情况下,只有视觉警告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例如,当人们非常繁忙时,即使视觉警告离得很近也顾不上看或者人们可能走到看不见视觉警告的地方去工作等等。

尽管有时明亮的视觉信号可以在远处就被发现,但是,设计在听觉范围内的听觉警告更能唤起人们的注意。

有时也利用听觉警告唤起对视觉警告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视觉警告会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如吊车启动,操作人员会按响电铃,提醒其他工作人员注意避让。

一般来说,在下述情况下应采用听觉警告:

1)传递简短、暂时的信息,并要求立即做出反应的场合。

2)当视觉警告受到光线变化的干扰、操作者负担过重、操作者移动或不注意等限制时,应采取听觉警告。

3)唤起对某些信息的特别注意。

4)进行声音通讯时。

当要求对紧急情况做出反应时,除了采用听觉警告外,还要有其它必要的补充信息或警告信号。

常用的听觉警报器有喇叭、电铃、蜂鸣器或闹钟等。

⑶气味警告可以利用一些带特殊气味的气体进行警告。

气体可以在空气中迅速传播,特是有风的时候,可以传播很远。

由于人对气味能迅速地产生退敏作用,用气味做警告有时间方面的限制。

只有在没有产生退敏作用之前的较短期间内可以利用气味做警告。

必须注意,吸烟会降低对气味的敏感度。

因此,工作场所应当禁止吸烟。

⑷触觉警告振动是一种主要的触觉警告。

交通设施中广泛采用振动警告的方式。

突起的路标使汽车振动,即使瞌睡的司机也会惊醒,从而避免危险。

温度是触觉警告的另一种,当接触到较高温度时,人会本能地迅速脱离。

二、焊接生产安全技术与劳动保护

我们国家对焊接工人的安全和健康一直非常重视。

《安全法》规定:

对于电气、起重、焊接、锅炉、压力容器等特殊工种的工人,必须进行专门的安全操作技术训练。

经过考试合格后,才准许操作。

还有“工厂安全卫生规程”、“气瓶安全监察规程”等,对焊接安全技术也有具体的规定。

焊接技术是现代工业生产中一种重要的金属加工工艺,在建筑、桥梁、造船、化工及机械制造等许多主要生产部门都得到广泛应用。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焊接技术发展迅速,诸如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等离子弧焊等新工艺的不断出现,使焊接在生产上的应用范围日趋扩大,随之会出现了新的不安全与不卫生因素。

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焊工人数在不断增加。

因此,使广大焊工和其他生产人员深刻了解焊接安全技术,熟知在焊接过程中可能发生不幸事故和职业病的原因,掌握消除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各项技术措施,显得十分重要。

(一)气焊与气割的安全防护技术

气焊主要应用于薄钢板、有色金属、铸铁件、刀具的焊接,硬质合金等材料的堆焊,以及磨损、报废零部件的焊补。

气焊所用的乙炔、丙烷、氢气和氧气等都是易燃易爆气体,氧气瓶、乙炔瓶、液化石油气瓶和乙炔发生器全部属于压力容器。

气割是利用可燃气体与氧气混合燃烧的预热火焰,将金属加热到燃烧点,并在氧气射流中剧烈燃烧而将金属分开的加工方法。

气割主要应用于各种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材的备料。

气割所用的可燃气体与气焊相同。

可燃气体与氧气的混合以及切割氧的喷射是利用割炬来完成的。

气割时应用的设备和器具,除割炬外均与气焊相同。

在焊补燃料容器和管道时,还会遇到其他许多易燃易爆气体及各种压力容器。

由于气焊与气割操作中需要与可燃气体和压力容器接触,同时又使用明火,如果焊接设备或安全装置有缺陷,或者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就有可能造成爆炸和火灾事故。

在气焊火焰的作用下,尤其是气割时氧气射流的喷射,使火星、熔珠和铁渣四处飞溅,容易造成灼烫事故。

而且较大的熔珠和铁渣能飞溅到距操作点5米以外的地方,引燃可燃易爆气体造成事故,所以,必须加强对气焊与气割的安全管理及防护。

1.燃烧和爆炸的基本知识

⑴燃烧根据化学定义,凡是使被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强烈的氧化反应,并伴随有热和光同时发出,则称为燃烧。

物质不仅与氧的化合反应属燃烧,在某些情况下,与氯,硫的蒸气等的化合反应也属燃烧。

但是物质和空气中的氧所起的反应毕竟是最普遍最常见的,也是焊接操作不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主要原因。

⑵燃烧的必要条件发生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可燃物质、氧或氧化剂和着火源。

即发生燃烧的条件必须是可燃性物质和助燃性物质共同存在,构成一个燃烧系统,同时要有导致着火的火源。

火源是指具有一定温度和热量的小能源。

例如小火焰、电火花、灼热的物体等。

根据燃烧必须具备上述条件的道理,采取适当的措施使之不同时存在,就可以避免燃烧的产生,即是防火技术的理论依据。

在扑灭火灾时,可采取冷却、隔离或窒息的方法消灭已产生的上述燃烧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⑶爆炸极限可燃物质与空气的混合物,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才能发生爆炸。

发生爆炸时可燃物具有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

例如,乙炔的爆炸极限为2.2~81%。

2.防止和抑制爆炸的措施

意外爆炸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灾害,如人身伤亡,设备及建筑物毁坏等。

而且爆炸后还会带来火灾,有时还会发生二次爆炸,因此,最重要的是预防爆炸。

其次,一旦发生爆炸,尽量把灾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尽量减少损失。

防止和抑制爆炸的主要措施有:

⑴对爆炸性物质加强管理通常把爆炸性物质浓度控制在爆炸下限以下、上限以上,或利用惰性气体代替空气,降低爆炸性混合物中的氧浓度,使爆炸性物质处于爆炸极限范围之外。

⑵控制点火源一般要避免冲击、摩擦、明火、高温、绝热压缩、自燃发热、电气火花、静电火花、热辐射、光辐射、雷电等,在爆炸性物质生产、使用、运输、贮存、处理过程中,应避免火源。

⑶安装安全装置抑制爆炸事故,通常应在贮存容器,反应器皿、破碎粉碎系统、锅炉、过滤分离器,收尘除尘装置,压力容器等系统及装置上安装安全阀和爆破膜,达到设定温度和设定压力后能立即动作,向外部泄放压力,从而避免设备和容器受到破坏。

一般可采用爆炸抑制装置,当器内压力上升到小于爆炸最大压力时,装置动作,自动喷撒干粉灭火剂抑制爆炸的发生。

⑷其他措施通过防止可燃物在爆炸危险场所堆积,设置防爆墙,放大安全距离,采用不燃性建筑材料和加强通风降温等措施,以避免爆燃事故的发生。

3.气焊与气割的安全防护措施

⑴一般要求乙炔发生器、回火防止器、氧气瓶、减压器均应状态良好,整个供气系统密封良好,若发生着火,应采用干砂、二氧化碳或干粉灭火器灭火。

⑵各类气瓶应定期检验,保证承压时合乎技术要求,并远离火源。

⑶胶管长度推荐以10~15米为宜,使用时不得有残气、气孔。

⑷焊炬、割炬应保证气路畅通、射吸能力良好、气密性合格,禁止用火柴点火。

⑸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容器的焊补,防止火灾和爆炸。

(二)电焊的安全防护技术

电焊是焊接工艺中经常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设备简单,操作灵活,焊接质量较好。

可是,电焊操作时接触电的机会很多,如移动和调节电焊设备及焊钳、电缆、焊件、工作台等,或更换焊条,电就在焊工的手上、身边和脚下。

电焊机的空载电压一般都高于安全电压,一旦设备发生故障,较高的电压通过焊钳等部件直接作用在焊工的身体,出现触电的危险。

此外,电焊操作还可引发电气火灾、爆炸、灼伤等工伤事故,登高作业的电焊操作,也可引发高空坠落事故。

1.焊接发生电击事故的原因

⑴直接原因:

1)在更换焊条、电极和焊接操作中,手和身体某部位接触到带电物体,而脚下或身体其它部位对地和金属结构没有绝缘防护。

2)在接线、调节焊接电流和移动焊接设备时,手或身体某部位接触带电体。

3)登高焊接时接触高压电网,或低压电网联线不当。

⑵间接原因:

1)焊接设备、电缆、机罩等漏电。

2)焊接设备或线路发生故障。

3)电焊操作不当,带电体与人体形成回路。

4)焊接设备、电缆与厂房内的金属结构形成焊接回路。

2.电焊引发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原因

⑴电焊设备和线路过热。

⑵线路发生短路。

⑶焊接操作时线路超负荷。

⑷焊接操作时接触部位的电阻过大。

⑸工作面通风、散热不良引起设备过热。

⑹电火花、电弧、熔融的家属飞溅物落在易燃物上

3.电焊的安全防护措施

⑴焊接电源必须独立使用,而且要有足够的容量,能保证与焊接操作匹配。

⑵焊机外壳必须有完好的绝缘保护,接线接头不裸露,焊机各部分连接老靠,不得松脱。

⑶焊机必须保护性接地,必要时设置接零装置。

⑷焊机空载一定时间后应能自动断电。

⑸焊机周围应通风、散热良好。

⑹焊钳应经常检查,是否简便牢靠、接触良好、连接正确,焊条是否能够在规定的角度内夹紧。

⑺接电缆必须柔软、耐油、耐热、耐腐蚀、合乎规格,长度以20~30米为宜。

⑻焊工要加强个人防护,工作服、绝缘手套、绝缘鞋、垫板等必须使用并保持完好。

⑼焊接时,焊接点周围应与易燃易爆危险品进行安全隔离,如无间隔物,则空间距离应达25米。

⑽焊接操作前应制定工作预案,照明良好,空气流通。

⑾若发生触电事故,第一,要断开电源,第二,要立即进行救助包括人工呼吸,切不可轻率中止。

(三)焊接电弧辐射的危害与防护

电弧辐射主要产生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三种射线,而不会产生对人体危害较大的X射线。

其中,波长范围在180~290纳米的紫外线,具有强烈的生物学作用,可以被皮肤深部组织真皮吸收,可以造成严重灼伤。

1.电弧辐射的危害

电弧辐射所发出的可见光比人眼所能安全忍受的光线要强上万倍。

过强的可见光会使人的眼睛眩目、流泪,甚至造成视力暂时性失明。

红外线是热辐射线,眼睛受到辐射,会使眼球晶体变化,常时间照射会导致白内障发生。

中短波紫外线能强烈地刺激和损害眼睛、皮肤。

只要受到短时间的辐射,也可以引起眼睛发炎形成电光性眼炎。

发病程度要看受紫外线照射的程度如何。

一般数小时后即出现症状。

首先是眼睛疼痛,有沙粒感,多泪、畏光,怕风吹;接下来眼睛发炎,结膜受到感染。

常常是半夜里眼睛突然剧痛,不能入睡。

皮肤受到紫外线照射,先是奇痒、发红、疼痛,不能触及,以后起泡、发黑、脱皮。

使用惰性气体保护焊、等离子焊接、切割等电流密度高的焊割方法时,其辐射程度尤为厉害,往往在短时间内就可使眼睛、皮肤受到损伤。

2.焊接电弧辐射的防护

⑴在焊接作业区严禁直视电弧。

操作者和辅助工都要有一定的防护措施,应配戴有专业滤色玻璃的面罩或眼镜。

面罩上的滤色玻璃即电焊护目镜片,应该根据不同的焊接方法及同一焊接方法的电流,还有母材种类及厚薄等条件的差异选择不同的编号,护目镜片的编号,是按护目镜片颜色深浅程度而定的,由淡到深排列。

目前电焊护目镜片的深浅色差共分7、8、9、10、11、12号数种,淡色为小号,深色为大号。

为防止面罩与护目镜片之间漏光,可在中间垫一层橡皮,同时在滤色玻璃外面可镶一块普通透明玻璃,避免金属飞溅而损坏护目镜片。

⑵施焊时焊工应穿着标准规定的防护服。

焊工专用的工作服和鞋,工作服应是白色的,可以防止光线直接照射到皮肤及防止飞溅物落到身上。

⑶施焊场地应用围屏或挡板与周围隔离。

为保护焊接工地其它人员的眼睛,一般在小件焊接的固定场所,主要的防护措施是设置围屏和挡板。

围屏或挡板的材料最好是用耐火材料,如石棉板、玻璃纤维布、铁板等,并涂以深色,其高度约1.8cm,屏底距地面留250~300mm,以供空气流通。

当周围有其它人员时,焊工有责任提醒他们注意避开,以免弧光伤眼。

周围工作人员应佩戴一般防护眼睛。

⑷注意眼睛的适当休息。

焊接时间较长,使用的焊接规范较大时,应注意中间休息。

如果已经出现电光性眼炎症状,应及时治疗。

焊工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简易可行的治疗办法,如滴用人奶汁,或用黄瓜片覆盖眼睛,都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

⑸施焊场地必须有较强的照明。

一方面,便于焊接操作,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弧光对眼睛的刺激。

(四)焊接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危害及防护

焊接电弧的高温将使金属产生剧烈的蒸发。

使得焊条和母材金属在焊接时会产生各种金属烟气,形成金属有毒气体;同时,它们在空气中凝结、氧化形成粉尘。

在高温电弧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形成臭臭氧和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严重危害焊工的身体健康。

1.焊接粉尘与有害气体对人体的危害

焊接粉尘与有毒气体进入人体的途径可以分为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三方面,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呼吸道。

从呼吸道吸收的毒物,不先经过肝脏解毒,而是直接进入血液分布到全身,因此,有害作用比较强而且迅速。

粉尘与有害气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强烈刺激呼吸道。

当金属氧化物、氮氧化物、臭氧等毒物进入呼吸道后,受这些毒物刺激,会出现咽喉干痛、发痒、咽部充血、发炎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出现急性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

⑵引起慢性中毒。

当长时间工作在含有金属蒸汽的环境中,会引起慢性中毒。

如锰引起锰中毒,铅会引起哮喘和血液病,氧化铁会引起焊工尘肺等。

⑶引起“金属热”病。

“金属热”是由于人体大量吸入金属蒸汽以后发生的一种发热反应,患者可能高热或低热数天才能消退;而且,骨及关节疼痛,口内异味,恶心呕吐,寒颤等。

其中,锰蒸汽和铜粉尘的危害尤其明显。

2.焊接粉尘与有害气体的卫生防护

电弧焊接区的通风是排除粉尘和有毒气体的有效措施。

通风的方式有全面通风和局部通风两种,一般局部通风效果比较显著。

⑴焊接场地全面通风。

在专门的焊接车间或焊接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