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竞争时代培育活跃21世纪的人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0367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竞争时代培育活跃21世纪的人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竞争时代培育活跃21世纪的人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竞争时代培育活跃21世纪的人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竞争时代培育活跃21世纪的人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竞争时代培育活跃21世纪的人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竞争时代培育活跃21世纪的人才.docx

《新竞争时代培育活跃21世纪的人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竞争时代培育活跃21世纪的人才.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竞争时代培育活跃21世纪的人才.docx

新竞争时代培育活跃21世纪的人才

新競爭時代:

培育活躍21世紀的人才

楊國賜

亞洲大學講座教授

壹、前言

二十一世紀是以知識經濟為主軸的世紀,也是一個競爭激烈的世紀。

而國際競爭的焦點,一言以蔽之,乃是人才的競爭,也就是全民素質的競爭。

為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強化人力素質,提升國家競爭力,成為現代政府責無旁貸的職責。

面對這樣的時代,每一個人都必須是終身學習者,期能擷取新知識,充實新能力,以有效掌握新社會的脈動,才不致於被快速的社會變遷所淘汰。

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國際間的競爭更趨激烈。

同時全球化競爭的關鍵,在於「創意」、「速度」和「品質」。

質言之,就是人才的競爭。

在面對全球化的國際競爭,世界各國的教育也逐漸打破藩籬,導致學校教育的運作模式和教育功能產生嚴峻的衝擊與變化。

尤其現代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可以透過各種途徑進行各類的學術交流活動,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全球化意識且能尊重多元文化的人才,互相分享知識與經驗,進而提升教育品質,培育出具有競爭力的人才,為國家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

美國著名作家佛里曼(ThomasFriedman)在「世界是平的」(TheWordisFlat)一書中,指出美國正面臨一場「安靜的危機」。

因此他大聲疾呼:

如果你的國家再不好好拼教育,人才素質就會不如人,年輕人的雄心會不如人,研究水準也會不如人,這就是「安靜的危機」。

在21世紀平的世界裡,國家競爭力將決定於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

因此,當前高等教育的發展,其首要任務在於培養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換言之,人才的開發、培養與管理已成為加強國家競爭力與國家發展的核心策略。

貳、核心能力的意涵

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一詞,起源於對企業界持續競爭優勢源泉的分析。

1990年普拉哈德(C.K.Prahalad)和哈默(GrayHamel)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BusinessReview)首先發表「公司的核心能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中,特別指出:

核心能力乃是企業內部經過整合知識和技能,尤其是協調各方面資源的知識和技能。

在面對愈來愈嚴峻的競爭環境,人類不僅要重視外部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威脅和機會,更要關注內部自身擁有獨特的優勢資源,以形成自己特有的核心競爭能力。

之後,西方有一大批學者緊隨其後,使核心競爭力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發表各種論著,成為經濟學、管理學界的顯學。

近年來,隨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國際化、資訊化和產業化,導致世界各國大學間的競爭日益加劇。

因此,引發研究大學核心能力的熱潮。

在國際組織和各先進國家有關核心能力或關鍵能力的相關研究,其所用之名詞各有不同,而學界之譯法亦有差別,其實內涵頗為一致。

”CoreCompetence”或”KeyCompetencies”或”EmployabilitySkills”,中文有譯為核心能力,核心競爭力,關鍵能力,就業能力等。

為行文方便,以上各名詞在本文相互使用。

一般而言,中文”能力”一詞,英文通常有二個單詞,Capability和Competence。

前者係指一般適宜做事的能力、才能,其中蘊含著現實的、潛在的以及待開發的能力或才能;而後者係指通過一定的努力具有獲得利益、報酬或獎勵的能力,蘊含有競爭、奮鬥的意涵,是所有成功行為的核心。

此外,Competence的動詞形式Compete的詞義為競爭,因此也有學者認為將Competence譯為競爭能力或競爭力,可能較為貼切。

根據以上所述,本文所謂核心能力、或稱關鍵能力,或稱競爭力皆係指能培養大學生具有突出表現的即時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當前知識經濟社會,國際競爭激烈,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大學生作人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作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的生力軍,如何培養和提升新世紀大學生的核心能力,成為具有新知能、富創新、有遠見的高素質人才,攸關各國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契機,值得各國政府及高等教育機構重視的課題。

參、大學生應有的關鍵能力

眾所皆知,大學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為社會培育人才。

而大學尤為各國知識經濟創新與人力資源的競技場。

因此大學的競爭力實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其實,21世紀綜合國力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

因此各國政府均高度重視人才的發展,尤其發展大學教育和培養人才更是加強國家競爭力的主要關鍵。

由此可見,大學如何培育具見識、有眼光的人才,兼具堅實的專精知識、卓越能力,與優質態度,實為大學教育首應著力的重點。

面對全球化的新挑戰,各國政府相當關心如何培養新世紀大學生應有的關鍵能力,以適應快速變遷的需求,能夠擔當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服務的中堅領導人才,確實值得我們關注的課題。

以下就國際組織與各國之間的相關研究,提供國內大學校院及教育當局之參考。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學習的五大支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1996年出版「學習:

內在的寶藏」(Learning:

theTreasureWithin)報告書中,提出21世紀的教育,需要以五大學習支柱為基礎來發展,才能適應社會的快速變遷。

這五大支柱,包括學會求知(learningtoknow)、學會做事(learningtodo)、學會共同生活(learningtolivetogether)、學會發展(learningtobe)以及學會改變(learningtochange)。

前三者和知識、技能、價值和態度有關,且聚集在個人的生存和發展。

但在全球化的衝擊下,人和人、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的衝突及關係日趨密切,學會共處以成為現代人的必備要件。

此外,在面對生活中各項挑戰,個人如何有效因應這些快速變化,以及隨之而來的公平與正義等問題,學會適應或學會改變,將有助於個人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中安身立命。

2、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的關鍵能力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於1998至2002年起進行大規模「界定與選擇關鍵能力」(DefiningandSelectingKeyCompetencies,簡稱DeSeCo)的跨國研究計畫,選出21世紀公民的關鍵能力(Rychen&Salganik,2001;Ruchen,2006)。

(1)能力的定義:

「能成功地回應個人或社會要求的能力」。

能力不是知識、不是技能,而是包含個人獲取和應用知識,認知與技能的能力以及態度、情緒、慣性與動機等。

能力是可以在合適的學習環境中學習而來,而且是終身學習。

(2)關鍵能力的三個範疇:

1.能互動地使用工具,包括使用語言、符號和文本能力,以便運用知識和資訊能力與他人互動等。

2.能在異質性的社群中互動,包括發展和經營良好人際關係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處理和解決衝突的能力。

3.能自主地行動,包括具有較大的世界觀和脈絡下行動的能力,形成並執行生涯規劃與個人計劃的能力,主張與辯護自己的權利、利益與需求能力。

此外,深思熟慮,更是關鍵能力的核心。

個人必須學習以一種更為整合的方式去思考與行動。

(3)再者,OECD(2001)又提出「知識經濟所需要的能力」之研究報告指出,想要勝任知識經濟的工作要求,受雇者必須展現下列能力:

團隊合作、能在不明確的環境中進行協作、解決問題、能處理非例行程序、能擔負決策責任、溝通技術,以及能從較寬廣的脈絡來理解工作場所的發展。

3、歐盟的關鍵能力

2001年歐盟(EU)提出未來的教育,應提供民眾具備終身學習的八大關鍵能力:

包括

(一)用母語溝通的能力;

(二)用外語溝通的能力;(三)運用數學與科學的基本能力;(四)數位學習的能力;(五)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六)人際互動、參與社會的能力;(七)創業家精神:

改變、創新、自我設定目標、策略、追求成功;(八)文化表達的能力:

欣賞、音樂、文學、藝術。

以上八種能力皆有助於知識社會中的成功生活,其中許多能力重疊且相互關聯,也都同等重要。

4、澳洲的核心就業能力

澳洲教育科學訓練部於2002年「未來所需就業力技能」白皮書中,提出「就業力技能架構」(employabilityskillsframework),其中「核心就業技能」取決於知識技能與態度,包括:

(一)溝通技能;

(二)團隊合作技能;(三)問題解決技能;(四)原創與進取技能;(五)規劃與組織技能;(六)自我管理技能;(七)學習技能;(八)科技技能。

5、我國行政院青輔會的就業力

2006年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發表「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提出最重要的八項核心就業力。

核心就業力可以分成三個類別,分別是:

有利於就業的工作態度與合作能力的良好工作態度(包括:

穩定度及抗壓性、團隊合作能力、瞭解並導守專業倫理及道德);職涯規劃管理與積極學習進取(包括:

學習意願及可塑性、職涯規劃能力、瞭解產業環境及發展、求職及自我行銷能力、創新能力、領導能力);具備專業知識,並能運用於工作上(包括:

表達溝通能力、發掘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術、基礎電腦應用技能、外語能力、能將理論應用到實務的能力)。

質言之,核心就業力就是由學習而得,為個人獲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

6、哈佛大學前校長伯克的八大核心能力

美國哈佛大學前校長伯克(DerekBok)在其新作「大學教了没?

」(OurUnderachievingColleges2006)一書中指出:

大學教育的核心,在於有明確的「教育目標」與有效的「教學方法」,重視提升教學品質,從而培養大學生可以帶得走的探索力和知識力。

尤其是,博克提出了21世紀八個教育目標,更強調能力的培養,從溝通開始,最後要能增進大學生就業能力。

大學要培養大學生的八項核心能力為:

良好的溝通能力(包括寫作與口語溝通)、清晰的思辨能力、道德的思考力、履行公民責任的能力、迎接多元化生活的能力、迎接全球化社會的能力、拓展廣泛的興趣、以及就業能力等八項。

這八大核心能力,兼顧知能、道德、人際、情意美感、職業工作各層面的發展,頗能針對時代脈動,提出切中社會需求的能力,深具有前瞻性。

綜上所述,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應有新的思維,以尋求自我突破的勇氣,追求卓越,培養良好的活適應力,維持身心健康,培養健全人格,同時應有寬廣的國際視野,豐富的科技與人文素養,兼具有反省批判的能力與永續學習的習慣等關鍵素養,這樣的大學生才是具有競爭力的人才,也才有可能成為國家的菁英,社會的棟樑。

陸、培養大學生競爭力的策略

21世紀國際競爭的焦點是人才的競爭,也是全民素質的競爭。

因此,社會都殷切期望大學能培養出世界一流的學生,具有國際的競爭力。

而當前大學的重要任務,應積極致力於提升高品質的教學與卓越的研究,才有可能提升國際競爭力。

大學生競爭力的提升,除有賴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立吸引優秀人才體制,加強培育基礎學科及國家重點科技領域的人才外,更須大學本身擔負重責大任,扮演主動者與決定者的角色,研訂各項有效策略,以強化大學生的競爭力。

一、積極發展大學教育的特色

為謀各大學校院的永續發展,首先必須善用各校自有資源與條件建立特色。

其次,結合社區人文環境與社會脈絡,兼顧社會需求與學生發展,以凝聚學校的重點發展目標與方向。

尤有進者,現代化的大學特色發展,標榜以開放化、多元化、民主化、人本化與國際化為基礎,因此大學特色的型塑,應以增進大學生學習成效為主軸,培養學生具有符合社會發展所需的關鍵能力。

二、適度規劃增進學生職場準備的相關課程

為提升學生就業力,大學教師應在其課程中強調發展學生的領導、團隊工作與溝通技能,並設計體驗課程,提供學生反思經驗的機會,且針對實習/工作本位場域訂定嚴謹的準則和評量標準。

此外,為增進學生就業力,亦可引進「生涯檔案」(careerportfolio)計畫,協助學生瞭解其本身的學習、知識和技能,並應用至個人生涯發展,增進學生具備就業力。

三、建立彈性人力培育管道

因應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大學對人才的培育及課程的規劃,必須掌握更大的彈性機能,才能因應產業快速變遷的需求,滿足產業發展所需的人力資源,進而掌握發展的先機,提升大學生的競爭力。

因此,有必要設置彈性學程,以學程招生並授予學位,逐步打破系所僵化的結構,以因應彈性學制發展之需要。

四、加強學生的外語能力

由於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外語已成為參與國際事務的一項必備工具。

外語的學習最主要是英語,因為英語已成為當前國際社會的共通語言。

台灣想要步入國際社會,必須培養大學生具有國際觀及地球村知能,尤應加強外語的學習,增進國際交流所需語言能力。

如歐盟已要求其公民精通三種會員國語言。

並列為一項重要的教育政策。

而近年來日本亦試圖將英語列為第二官方語言。

平心而論,我國大學生的英語能力仍有待積極提升,而除英語之外,政府亦應鼓勵大學生學習第二外語。

五、加強學生的科技知能

在全球化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的創新、運用及推廣,已成為未來大學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

加強「創新」、「再學習」、「網上學習」以及「科技知識素養」等能力的培養,將是提升大學生競爭力的關鍵性指標。

此外,加強與科技產業結合,提供學生見習實習機會;建立研究重點,並選擇與國外重點大學密切合作,共同培育人才,以提升大學教育品質。

六、提升大學生知識創新競爭力

大學為培育國家高等人才,研究發明與創新科技的主要場所,其績效與品質,為二十一世紀國家競爭力的一項重要表現指標。

因此,如何使大學成為知識產業的殿堂,能夠創發知識,善用知識,以培育出具有創造力的研發人才,全面提升大學生知識創新與國際競爭力。

首先,大學本身應積極建構各領域知識平台,作為促進知識創新、運用與傳播的場所;其次,獎勵大學師生積極從事知識創新與創意教學。

七、追求大學學術的卓越發展

隨著教育自由化與國際化的趨勢,大學教育的發展應以追求卓越的目標,培養與國外大學相互競爭的能力。

因此,大學校院宜積極調整學校發展的定位,選擇具有發展潛力的學術領域,集中人力及資源做重點之發展,以達到一流大學之目標,進而培養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大學生。

柒、結語

隨著知識經濟社會的來臨,人才開發、培養與管理已成為加強國際競爭力及國家發展中的核心策略。

當前世界各國為確保人才優勢而進行的競爭相當激烈。

而大學生能否成為未來國家的棟樑,社會的領導人才,端賴大學本身的定位與特色發展。

尤其大學面對全球化的國際競爭,更應積極追求卓越與多元發展,不斷改進創新,提升辦學績效,將是決定大學生競爭力的主要關鍵。

再者,大學生本身能否在大學求學過程中,善用大學資源,博覽群籍,窺探堂奧,拓展知識領域,進而掌握新時代的方向,吸收新議題的知識與培養新技術的能力,使自己擁有廣博的學識與通達的智慧,以養成明智的判斷,清晰的辨識,創新的能力,成為新世紀具有競爭力的大學生,也是值得大學生嚴肅深思的課題。

參考文獻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6)。

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

台北:

該會。

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主編)(2004)。

21世紀高等教育的挑戰與回應-趨勢、課程、治理。

台北:

淡江出版中心。

夏道源(等譯)(1999)。

Etzkowiz,Henryetal.(1997)。

大學與全球知識經濟。

江西出版社。

張善楠(譯)。

伯克(Bok,Derek)(著)(2008)。

大學教了没?

台北:

天下遠見。

楊振復、潘勛(譯)(2005)Friedman,Thomas(著)。

世界是平的。

台北:

雅言文化。

Curtis,D.&McKenzie,P.(2002).EmployabilitySkillsforAustralianindustry:

literaturereviewandframeworkdevelopment.AustralianCouncilforEducationalResearch.

Delors,F.(1996).ReporttoUNESCOoftheInternationalCommissiononEducationfortheTwentyFirstCentury:

Learning:

TheTreasureWitin.Paris:

UNESCO.

DepartmentofEducation,ScienceandTraining(2002).EmployabilitySkillsfortheFuture.CommonwealthofAustralia.

OECD(2001).EducationPolicyAnalysis.Paris:

Theauthor.

Prahalad,C.K.&Hamel,G.(1990).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HarvardBusinessReview.3:

82.

Rychen,D.S.&Salganik,L.H.(eds.).(2001).DefiningandSelectingKeyCompetencies,Hogrefe&Huber.

Rychen,D.S.(2006).KeyCompetenciesidentified-OECDconceptualframework.PaperPresentedattheInternationalWorkshoponKeyCompetencies.Taipei:

NationalYangMingUniversit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