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高考历史岳麓版广东专用一轮复习课时训练滚动练8.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0322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岳麓版广东专用一轮复习课时训练滚动练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岳麓版广东专用一轮复习课时训练滚动练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岳麓版广东专用一轮复习课时训练滚动练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岳麓版广东专用一轮复习课时训练滚动练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岳麓版广东专用一轮复习课时训练滚动练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岳麓版广东专用一轮复习课时训练滚动练8.docx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岳麓版广东专用一轮复习课时训练滚动练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设计高考历史岳麓版广东专用一轮复习课时训练滚动练8.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岳麓版广东专用一轮复习课时训练滚动练8.docx

创新设计高考历史岳麓版广东专用一轮复习课时训练滚动练8

阶段综合能力滚动练(八)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1.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指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并使其成为正统思想 ②“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其中“政”的核心是中央集权 ③“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大一统

A.①②B.①C.②D.③

解析 本题考查孔子、秦始皇、汉武帝的历史贡献。

①中说法错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武帝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

③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属于思想领域的内容,而引文中“中国之境”说的是国土面积。

答案 C

2.(2013·徐州模拟)霍克海默·阿道尔诺说:

“在启蒙精神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有一定的理论观点受到毁灭性的批判。

”在启蒙运动中受到批判的理论或观点不包括

(  )。

A.“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B.“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

C.“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D.“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

解析 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首先在思想领域以理性主义为口号,展开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的斗争,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即启蒙运动。

思想家们提出反对君主专制、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法治等主张。

本题中C项正反映了法治的主张,不属于被批判的理论、观点。

答案 C

3.(原创题)民国初年某人提出:

“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

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这里的“某人”最有可能是

(  )。

A.张之洞B.康有为C.陈独秀D.毛泽东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切入点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题关键是抓住时间“清末民初”和材料关键词“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主张科学和民主(人权),所以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是陈独秀。

答案 C

4.例如,上海黄浦滩的某片土地,地主报价100元,后来增值为10000元时,地主所得仅为100元,而其余的9900元则按照“涨价归公”的原则,“为国民所共享”。

这段材料反映了孙中山的哪一思想

(  )。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节制资本D.平均地权

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综合所学知识思考判断的能力,切入点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解题要分析材料信息,依据“涨价归公”、“为国民所共享”,再联系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可知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5.社会变革是中国近代化的前提。

在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过程中,中国近代不同的阶级、阶层、政治集团为了摆脱民族危机,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主张向西方学习,先后对中国社会提出一系列改革设想。

19世纪末,下列人物主张向西方学习,对中国社会进行最彻底变革的是

(  )。

A.李鸿章B.康有为C.孙中山D.李大钊

解析 李鸿章只主张学习西方科技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康有为主张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孙中山主张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李大钊在中国高举社会主义大旗,对中国社会进行彻底变革,但时间为20世纪初。

答案 C

6.(2013·福州模拟)2008年,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大”(1977年)至“十七大”(2007年)七个报告的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

①“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 ④报告中“理论”和“邓小平”成为高频词汇

A.③②①④B.③②④①C.①②③④D.②③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文革”之后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的重大经济理论。

①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1992年邓小平到深圳南方视察时确立。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②中的“改革”“开放”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③中“毛主席”出现较多说明是在“文革”以后的1977年的“十一大”。

④中邓小平理论是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答案 A

7.对下图解读中,正确地揭示了中西科技发展轨迹上的差异的是

(  )。

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

B.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观察理解坐标信息、比较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切入点是中国与西方科技发展的情况。

解题注意观察图标,从中国和西方重要科技成果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15世纪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出,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8.(2013·济南模拟)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政府把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作用的科学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主要是为了

(  )。

A.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提高中国的国防实力

C.带动相关部门发展,实现经济腾飞

D.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潮流

解析 结合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国内和国际背景,中国这一时期科技主要围绕国防科技,提高国防实力,巩固新生政权,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

答案 B

9.(2013·永州模拟)1956年7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国家活动和文化科学的指导思想,这是已经确定的。

但是,在学术问题上,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有人不采取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或达到了和马克思主义不一致的结论,他仍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一评论围绕的主题是

(  )。

A.“双百”方针的实施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文艺方针。

由时间“1956年”排除B、C、D三项;由“在学术问题上,在科学研究中……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判断出与“双百”方针的实施有关。

答案 A

10.英国曾发行了一套与牛顿有关的纪念邮票,下边的两幅图是邮票的设计者做出的选择,请分析设计师选择设计该幅画面最恰当的理由

(  )。

A.能够反映牛顿的自由落体运动理论

B.能够反映牛顿著名的运动三大定律

C.能够反映牛顿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D.能够反映牛顿著名的狭义相对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对牛顿的科学成就的掌握。

了解认识牛顿大多是从苹果落地的故事开始,苹果象征牛顿对万有引力的发现,而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在物理学上的巨大贡献。

因此纪念邮票上的主体画面都设计成苹果,图1苹果上的文字是其代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该著作中论述了著名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图2画面是行星椭圆运动轨迹,而行星的运行反映的正是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与排斥,著名“万有引力定律”就是对这一规律的总结。

答案 C

11.(2013·永州模拟)19世纪中期,“原来的上帝观念最终彻底被打破,上帝从整个自然中被驱逐出去,代之以永恒的、必然的规律。

可以说,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的历史过程……在他革命成功的时候,才得以完成。

”材料指的是

(  )。

A.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把上帝从世俗中驱逐出去

B.哥白尼的“日心说”把上帝从天文学领域驱逐出去

C.牛顿的经典力学把神从无生命的领域中驱逐出去

D.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把神从有生命的世界中彻底驱逐出去

解析 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打破了神学的禁锢,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答案 D

12.(原创题)在19世纪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为技术发明创造了科学基础。

下列发明源于哪一科学研究的成果

(  )。

A.热力学B.电磁学C.化学D.生物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观察图片、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切入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成就。

依据图片信息,反映了通讯技术的发明成果,而为此奠定科学理论基础的是电磁学,故选B项。

答案 B

13.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

“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是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述。

”这段话反映了作者的认识倾向。

作者认为

(  )。

A.文字史料都带有明显的主观因素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文字史料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文字史料具有主观性。

答案 A

14.(2013·广东六校联考)斯达尔夫人猛烈抨击矫揉造作的沙龙文学和妨碍创作自由的法则,她提出“用我们自己的感情感动我们自己”。

以下哪一作品体现了她的文学艺术思想

(  )。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自己的感情”,这与浪漫主义文学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相符合,故选A项。

《安娜·卡列尼娜》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笔触,再现了1816~1848年期间法国广阔的社会图景;《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5题25分,第16题19分,共44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把工业革命视为一个整体,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的深入。

……第二阶段……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19世纪最后30年西方国家出现了相对和平的发展。

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使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初步工业化,为工业革命第二阶段的开展提供了经济前提。

自然科学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涌现……创造了良好的知识条件。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电使蜡烛黯然失色,并已成为只要按一下开关、便可做大量功的动力之源。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以电力取代蒸汽动力,将人类从蒸汽时代带进了电气时代。

……第二阶段的工业革命并不是第一阶段工业革命的简单延续……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呈现一片令人沮丧的景象:

依附于君权的朝廷已经信誉扫地,而黎民百姓则备受压迫,国家的独立正渐渐地丧失殆尽。

——[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第二阶段的工业革命有哪些历史条件?

(6分)

(2)材料二中提到“第二阶段的工业革命并不是第一阶段工业革命的简单延续”,而是“第一阶段的深入”,结合“第二阶段工业革命”的特点,分析这种说法的依据。

(10分)

(3)第二阶段工业革命时期,中国出现了材料三中的历史景象,试分析其历史原因。

(9分)

解析 第

(1)问,从政治、市场、资金、科技等方面分析。

(2)问,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工业结构、进展范围、生产组织形式等角度综合分析。

第(3)问,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

答案 

(1)欧美主要国家民主政治的进步,促进了相对稳定政治局面的出现,提供了政治前提。

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使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大量积累的资本为其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2)与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有自己的新特点。

主要表现在:

实现了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密切结合;以重工业部门为主体;几乎同时在欧美诸国展开;一些后进国家,两个阶段形成了交叉,实现跳跃式发展;出现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答出4点即可)

(3)政治上,帝国主义发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上,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出现第一次高潮。

思想上,资产阶级积极宣传西方民主思想,掀起救亡图存运动。

16.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社会发展,改变着整个世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技与生活

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在泰坦尼克号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比如航行过程中不断传输的电报,是利用电流交替地通电和切断产生不同的信号,从而达到传递信息目的的新工具;再比如船上的电话、电灯、无线电通讯,都让航海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船和船,船和陆地之间不再遥远。

泰坦尼克号在撞上冰山后,就曾利用无线电讯息向周围船只求救。

——《纪念泰坦尼克号遇难100周年》

材料二 科技与扩张

“新帝国主义”一词是颇有道理的,因为这种19世纪后期的欧洲扩张就它对殖民地和附属地的影响而言,完全是前所未有的。

虽然罗马通过掠夺、通过收集主要以粮食为形式的贡物,简单、直接地剥削其殖民地,但是,它的剥削并不特别地影响殖民地的经济生活和结构。

殖民地继续以与过去相同的方式生产几乎同样的粮食和手工艺品。

将这种帝国主义与后来侵扰并改造整块整块大陆的那种帝国主义相比,就像将一把铲子与一台蒸汽挖掘机相比。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科技与全球化

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

准确的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指导之下。

——赵英《技术演进与全球化》

(1)写出材料一中在“泰坦尼克号”上所体现的科技成果,并简述其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5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两种“帝国主义”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改造整块整块大陆”这一论断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体现。

(8分)

(3)材料三中反映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因素是什么?

结合材料一、二、三,谈谈科技对社会发展的认识。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社会发展,改变着整个世界的理解。

(1)问,成果可以直接回忆教材知识;影响可以结合生活方式、观念、交往扩大、联系加强。

(2)问,区别在于是否改变社会体制和结构;体现可以结合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加以归纳。

第(3)问,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因素应是根本原因;认识可以从科技进步、改变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位和差距等方面加以归纳。

答案 

(1)成果:

蒸汽机应用、钢铁工业发展、电力的广泛运用,通讯技术发展(电灯、电报、无线电通讯、蒸汽机等亦可)。

影响:

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促进人们交往,密切了世界联系等。

(2)区别:

前者是直接殖民掠夺和贡物贸易,不改变原有的社会体制和结构;后者是殖民侵略和扩张,改变其社会体制和结构,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体现:

政治上,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传播和建立;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纳入资本主义体系;文化生活上,西方思想和科技传入,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等。

(3)因素:

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条件。

认识:

科技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成为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和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化的工具,加大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