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拔高教案岳麓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0254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拔高教案岳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拔高教案岳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拔高教案岳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拔高教案岳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拔高教案岳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拔高教案岳麓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拔高教案岳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拔高教案岳麓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拔高教案岳麓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拔高教案岳麓版

第八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拔高

两大宏观思维网络

宏观知识结构

宏观识记方法  

资本主义国家运行机制的调整

“一条线索”: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

“两个关键词”:

“市场”和“政府”。

从罗斯福新政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手段不仅有市场调节,而且有政府的干预。

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差异仅仅是二者在实施程度上的不同

“三个阶段”:

以罗斯福新政为中心,分成三个阶段,新政前的“自由放任”→新政时期的国家干预→二战后的资本主义新变化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条“主线”:

1917年十月革命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前其经济政策的演变

两个“核心”:

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三个“阶段”:

一是列宁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二是斯大林时期(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三是二战之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程及结果)

两大热考命题主线

主线一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体制的发展

►知识主线

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体制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1.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为主体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生产为基础的手工工场。

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

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

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公司制、股份制转变,激烈的竞争,促使了企业的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私人垄断组织开始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干预国家政治生活。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1)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这是资本主义运行体制面对经济危机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

(2)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发展。

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体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真题优练

1.(2015·广东高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

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

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

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

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

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

(1)概述18~19世纪西欧经济发展的主要状况。

(原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经济在二战后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新思路)

(3)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是怎样“把经济政策彻底地向右转”?

(新思路)

(4)为什么现代化理论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

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历史研究时要注意什么?

(原题)

答案 

(1)经济:

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实现工业化。

(2)原因:

二战后的国际地位和军事经济实力,有利于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与货币金融体系的确立;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迅速发展;国民购买力增强及生活方式(美国文化)的输出推动经济发展;军事订单刺激生产。

(3)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降低国有企业比重;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开放,开始探索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需要注意理论必须要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总结提升

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五种主要经济思想和模式

(1)重商主义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思想,核心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

(2)自由主义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思想,核心是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3)凯恩斯主义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核心是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等方面干预经济。

(4)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政策:

主要实行货币主义和供给主义,国家减小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5)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政策:

美国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政策,既不完全自由放任,也不过度干预经济,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主线二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与实践

►知识主线

自社会主义运动诞生以来,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由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过程。

1.马克思的设想:

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推翻资本主义专制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按需分配的社会主义。

这种理想化的主张并没有真正实践和实现过。

2.列宁的主张:

俄国十月革命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个落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和实践;十月革命后列宁在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设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结果是不成功的;1921年,列宁又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3.斯大林的主张:

斯大林时期主张利用行政手段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通过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1936年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对东欧、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产生重要的影响。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在保持斯大林体制的基础上,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利,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斯大林经济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弊端,注定难逃改革失败的命运。

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的新看法:

彻底放弃斯大林模式,急于求成的激进改革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新思维”,指导思想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但是缺乏坚强的领导和配套措施,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6.毛泽东的主张: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渐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1958年后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

7.邓小平的实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出改革和革命的本质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市场和计划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就非凡。

►真题优练

2.(2012·山东高考)阅读下列材料: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

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结合材料一,指出苏联选择了一条怎样的工业化道路?

并分析其原因。

(新思路)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和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思想的本质区别。

(新思路)

(3)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原题)

(4)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原题)

答案 

(1)道路:

优先发展重工业;政府主导。

原因:

帝国主义的包围;苏联工业基础薄弱;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2)斯大林把计划经济与非公有制绝对对立起来,排斥市场价值规律,否定市场经济,不利于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落后面貌;而邓小平则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

(3)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

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

(4)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

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

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

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总结提升

三大经济运行模式比较

模式

内容

西方模式(英国)

斯大林模式

中国模式

生产资料

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工业化道路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十大全新押题视

考向1 

·经济领域的诚信

“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主要保障。

下列经济发展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

A.罗斯福新政实行以工代赈

B.罗斯福新政整顿银行

C.新经济政策实行按劳分配

D.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答案 B

解析 罗斯福新政中以工代赈解决了劳动者就业问题,但与诚信无关,故A项错误;整顿银行是为了恢复银行信誉,让银行正常运转起来,这涉及到诚信问题,故B项正确;按劳分配是为了解决劳动成果分配问题,固定的粮食税是为了解决农民税收问题,与国家政策相关,但与诚信联系不大,故C、D两项错误。

考向2 

·关注民生问题

罗斯福说:

“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活来源。

”从中可以看出,罗斯福摆脱经济危机的手段之一是(  )

A.关注民生问题B.遏制两极分化

C.削减政府开支D.控制生产规模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活来源”可知关注民生问题,故A项正确;据材料“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活来源”可知帮扶穷人,但未说明限制富人,不能说明遏制两极分化,故B项错误;材料主张提供穷人生活来源,而未涉及削减政府开支和控制生产规模,故C、D两项错误。

考向3 

·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有学者指出,在500余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扮演了一个开拓者和革命者的角色。

其依据是罗斯福(  )

A.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B.建立了社会主义的运行机制

C.放弃了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

D.否定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度

答案 A

解析 罗斯福新政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即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作用,故A项正确;B项“社会主义”说法错误,C项放弃之说错误,D项否定之说错误,故排除B、C、D三项。

考向4 

·自由放任政策与国家干预经济的比较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B.经济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 B

解析 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体现的是两者相互借鉴而非失灵,故A项错误;经济大危机是自由放任的结果,而“战时共产主义”则因不适当的干预导致危机,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国家干预同时借鉴了市场,而非失灵,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属于自由市场借鉴国家干预而非失灵,故D项错误。

考向5 

·新经济政策

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描述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

”材料中……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  )

A.公私合营B.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新政D.斯大林模式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讲述该时期国有制与私有制同时存在。

中国公私合营期间,将民族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建立单一的公有制,故A项错误;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国家掌握经济命脉,但允许部分发展资本主义,以恢复发展经济,故B项正确;美国罗斯福新政,坚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国家没有控制经济的“最高指挥权”,故C项错误;苏联斯大林模式下,实行单一公有制,故D项错误。

考向6 

·罗斯福新政的历史作用

美国学者小福尔索姆认为:

“历史学家们都赞扬(罗斯福)新政是处于衰退的国家迫切需要的方案。

但事实并非如此……(二战)以难以想象的力度把美国人从大萧条中解救出来。

巨额的军火支出,印证了凯恩斯的那句:

政府支出能够保障繁荣。

”据此推断,作者认为(  )

A.罗斯福新政使美国走出大萧条

B.政府支出扩大不利于结束危机

C.二战是大萧条结束的真正原因

D.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经济危机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历史学家们都赞扬(罗斯福)新政是处于衰退的国家迫切需要的方案。

但事实并非如此……”说明作者认为罗斯福新政并没有使美国走出大萧条,故A项错误;“(二战)以难以想象的力度把美国人从大萧条中解救出来”说明二战是大萧条结束的真正原因,故C项正确;“巨额的军火支出,印证了凯恩斯的那句:

政府支出能够保障繁荣”说明B、D两项错误。

考向7 

·尊重文明的多样性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

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这表明(  )

A.列宁意识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B.列宁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C.列宁已经认识到了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D.列宁主张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经验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这个加法公式来看,列宁主张借鉴资本主义技术和生产组织模式来建设社会主义,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对计划与市场的本质的探讨,故A、C两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并没有具体的理论说明,也就无所谓突破,B项错误。

考向8 

·关注百姓的生计

在《变形金刚》这一部影片中出现了美国历史上的土木工程里程碑——胡佛水坝(如下图)胡佛水坝是1931年联邦政府立项开始建设的,1935年竣工。

胡佛政府修建水坝的目的是(  )

A.运用强制力来提供救济,改善民生

B.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推动经济复苏

C.通过法律形式加强政府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D.通过一系列社会立法以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

答案 B

解析 “强制力来提供救济,改善民生”不是罗斯福救济的特点,故A项错误;胡佛政府修建水坝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故B项正确;材料中主要论及的是救济措施,与工业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立法的问题,故D项错误。

考向9 

·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建设

XX百科关于“义务交售制”解释为:

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带有课税性质。

这种制度在苏联历史上起到的作用是(  )

A.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

C.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D.适应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可判断是农业集体化时期,此时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原材料,故B项正确;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及适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是新经济政策,故C、D两项错误。

考向10 

·通过历史认识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认识即指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包括历史思维和历史解释,像任何种类的历史研究成果、各种历史观念或历史思想,都是一定的历史认识。

阅读下列有关历史人物的评价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莫里斯说:

“罗斯福……对时代面临的问题有着超人的直觉……”洛伊希腾贝格得出结论说:

“罗斯福……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发明家。

”然在小福尔索姆看来,罗斯福……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政治权力的获取,为了集权……罗斯福新政的推行助长了失业,导致了美国如今连年的财政赤字。

——《罗斯福新政的谎言》

材料二 “我写《斯大林的战争》,既是针对冷战中的那些争论,又是为了超越它们的狭隘性与局限性,以便能够不受政治的左右,在具体的历史中去理解斯大林的历史作用。

”“我的目的不是为斯大林恢复名誉,而是通过有据可依的叙述让人们注意到他的历史作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了解不同的发现,或许我们对于历史的认知,对于我们可能会遭遇的或评价的东西,批判之余,也会多一份尊重,多一份理解”。

——《斯大林的战争》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

罗斯福对时代面临的问题有什么“超人的直觉”?

作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发明家”,罗斯福对历史有何重大的贡献?

(2)结合材料二和相关史实,从肯定斯大林的角度来说明斯大林对苏联和世界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历史认识有哪些启示?

答案 

(1)直觉:

面对1929年大萧条,罗斯福意识到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已无法应对危机,需要动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经济进行干预,推行“新政”。

贡献: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使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对苏联:

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了斯大林模式;使得苏联经济快速发展并实现了工业化,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领导苏联实现了二战后经济的复苏;大大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对世界:

和美国等国家一起,领导世界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际和平;战后,组建社会主义阵营,反对美国霸权主义;支持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与新中国建交,帮助新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等。

(3)启示:

历史认识具有复杂性;历史认识应尽量客观;历史人物受到时代局限和个人局限,在批判的同时,也应该有尊重和理解等。

单元针对练(八)

一、选择题

1.下图是美国1890~1945年的某项经济指标统计示意图,依据所学分析,该示意图最有可能是哪一项数据(  )

A.农业发展指数B.工业发展指数

C.失业人数指数D.黄金储备总量

答案 C

解析 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发展指数应是逐年上升,与图示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科技的不断进步也推动了工业发展越来越快,其指数也应是逐年上升,与图示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由图示信息可知该经济指标存在周期性的上下波动,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造成的经济上下波动相似,图中1929~1935年期间指标最高,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造成大量工人失业的情况相符,故C项正确;黄金储备总量不会存在大幅度的波动,故D项错误。

2.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

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

A.美元贬值,刺激出口B.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答案 A

解析 经济民族主义类似于重商主义,指通过政府政策的形式对进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其国内产业。

“美元贬值,刺激出口”体现了罗斯福政府采取目的明确的货币政策以抑制外国商品进口、刺激本国商品出口进而保护美国民族经济,具有鲜明的经济民族主义色彩,故A项正确。

3.李庆余在《美国如何构建社会和谐》中提出“新政是在激烈的反对声中进行的,富兰克林·罗斯福被政治对手描绘成一个‘蛊惑人心的政客’,新政则被称为‘凶政’,习惯于以大企业为社会生活中心的企业界直接加入了这一攻击,对新政立法发出一阵阵抗议”。

从中可以看出新政(  )

①在美国社会遭到抵制 ②部分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 ③加剧了美国的经济危机 ④借用资产阶级民主立法手段

A.①②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新政是在激烈的反对声中进行的”,可知①正确;根据材料信息“习惯于以大企业为社会生活中心的企业界直接加入了这一攻击”可知②正确;新政加剧了美国的经济危机在材料中未体现,故③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对新政立法发出一阵阵抗议”,可知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4.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经历了一个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中,最重要的一项是(  )

A.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B.进行社会改革,改善生活条件

C.实行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

D.发展科技教育,实施科教兴国

答案 A

解析 注意题干要求“最重要的一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迎来了黄金时代,主要原因在于推行凯恩斯主义,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A项正确;B、D两项不是最主要原因,不符合题干要求,故B、D两项错误;实行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主要是德日战败国,不是所有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故C项错误。

5.(2015·菏泽期中)此表显示的是1983~1984年度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单位:

英镑),由此可以看出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最大积极作用是(  )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A.保护儿童权利B.增加政府收入

C.缩小贫富差距D.进行欺骗宣传

答案 C

解析 儿童津贴只是福利政策的一方面,以偏概全,故A项错误;政府收入在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分析表格数据可看出,月收入越低者补助越大,而纳税和国民保险恰恰相反,最终收入差距大大缩小了,这说明了福利政策缩小了贫富差距,故C项正确;欺骗宣传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

6.列宁在《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中发出号召:

“……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也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日延长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

”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  )

A.“鉴于国内外形势的严重,为了对阶级敌人取得优势”

B.“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苏联工农业的现代化”

C.“为了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早日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定”

D.“迫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解决普遍的物资匮乏问题”

答案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