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建筑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0204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建筑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建筑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建筑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建筑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建筑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建筑业发展规划.docx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建筑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建筑业发展规划.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建筑业发展规划.docx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建筑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市级一般专项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

建筑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目录

序言1

第一部分“十一五”时期发展回顾2

一、产出效益平稳较快增长,奥运工程等重点任务圆满完成2

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京外市场拓展成效显著3

三、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创新,安全质量管理水平跃上新台阶4

四、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产业发展质量全面提高5

五、建筑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人才队伍素质逐步提升6

六、监管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建筑市场秩序明显好转7

第二部分“十二五”时期建筑业发展形势8

一、主要机遇8

(一)建设世界城市目标奠定长期发展基础8

(二)城市格局调整和功能提升带动大规模建设需求9

(三)民生工程和新农村建设投资显著增加9

(四)外埠建筑市场发展前景依然广阔9

二、主要挑战9

(一)建筑业发展方式亟待转变10

(二)城市建设综合保障能力需要全面提升10

(三)建筑业自主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10

(四)建筑业诚信体系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11

第三部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11

一、指导思想11

二、发展目标11

(一)逐步建立适应首都产业发展定位的产业发展模式11

(二)基本形成适应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发展要求的保障能力12

(三)基本建立公平诚信、和谐开放的建筑业发展环境12

专栏:

“十二五”时期北京建筑业发展主要指标14

第四部分“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15

一、加快建筑业调整转型,推动行业科学发展15

(一)加强引导和调控,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15

(二)加快“走出去”步伐,优化区域市场结构16

(三)践行精细化管理和环境友好理念,着力推动生产方式转变17

二、着力加强“四个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建设保障水平19

(一)加强引导和激励,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19

(二)加快信息化工程建设,提升建设信息化支撑能力22

(三)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提升城乡建设保障能力23

(四)推进行业人才发展,提升智力支撑能力23

三、完善市场监管和服务机制,创造诚信和谐发展环境25

(一)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发挥信息公开和失信惩戒作用25

(二)完善招标投标和合同履约监管机制,着力解决突出问题26

(三)完善工程造价管理机制,发挥价格机制调控作用28

(四)完善行政监管服务体系,提升管理服务效能29

四、强化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管理,奉献满意放心工程30

(一)完善责任体系,确保安全质量责任落实到位30

(二)完善监管机制,提升工程安全质量监管效能32

(三)强化重点领域、环节安全质量监管,防范重大事故发生32

五、发挥建筑业基础性作用,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34

(一)完善城乡防灾减灾体系,发挥在重大灾害处置中的作用34

(二)改善务工人员发展环境,发挥保稳定、促和谐的保障作用34

(三)转变建筑业生产方式,发挥对关联产业优化升级带动作用35

序言

“十一五”时期,北京建筑业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创新市场监管和服务机制、促进建筑节能环保、推动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成功举办,圆满完成各项城市建设任务,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时期,是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城市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同时面临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历史机遇。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质量完成北京城市建设任务,营造诚信和谐的建筑业发展环境,推动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发挥建筑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制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建筑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的主要依据为: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北京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政策文件、《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北京建筑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专题研究报告。

第一部分“十一五”时期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北京建筑业以保障城市建设、优化产业结构、规范市场秩序和提升企业竞争力为中心任务,努力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创新管理机制,高质量完成各项城市建设任务,综合实力和城乡建设能力显著提升,对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做好“四个服务”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一、产出效益平稳较快增长,奥运工程等重点任务圆满完成

“十一五”时期,北京建筑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产出和效益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施工面积年均达1.3亿平方米以上;建成各类房屋建筑21310.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达9536.2万平方米。

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7066.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26倍,年均增长22.4%,增速较“十五”时期提高2.4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46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88倍,年均增长14.3%,增速较“十五”时期提高6.2个百分点。

2010年,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5.4万元/人,较2005年15.8万元/人增长了60.6%。

奥运工程、轨道交通工程、保障性住房等大批城市重点建设任务圆满完成,为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做出重大贡献。

践行“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落实安全、质量、工期、功能和成本“五统一”要求,31个比赛场馆、45个独立训练场馆以及各项配套工程全部顺利交用,“鸟巢”、“水立方”等工程成为展示中国建筑科技成果的典范。

重点工程竣工239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由114公里提高到336公里,北京国贸三期、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北京南站等标志性工程、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继竣工。

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性住房4392万平方米、48.5万套,共解决40余万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在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的同时,首都建筑业经受住了抗震救灾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的考验,并且为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的圆满成功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抗击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援建四川绵阳、甘肃陇南6.6万套过渡安置房,占全国各省市援建总量的十分之一,为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恢复灾区正常生活秩序和重建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对口支援什邡恢复重建中,建成108个重建项目,实现了“三年援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

举全行业之力做好应急维稳、设施运行保障等工作,确保“平安奥运”、“平安国庆”各项活动顺利进行。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全力促进项目落地开工,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恢复性增长,为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京外市场拓展成效显著

规模结构日趋合理。

2010年施工总承包中特级企业合同额占比达48.5%,专业承包中一级专业企业合同额占比达77.1%,比“十五”末期分别增长了58%和48%,骨干大企业的数量和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提升,市场集中度显著提高,已形成较明晰的市场分层竞争格局。

同时,一些大型骨干企业更加注重沿产业链转变经营战略,优化业务布局,加快多元化经营,已成为企业降低综合成本、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途径。

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专业或中小型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向技术创新型企业转型,专业化水平、经营能力、协作意识不断增强,其中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建筑智能化、电子、环保工程等专业企业数量占比达到11.4%,比“十一五”初期增长了1.8倍;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展稳健,“十一五”末,建筑业生产性服务企业达到997家,其中工程监理企业429家,招标代理机构297家,造价咨询企业271家。

“走出去”发展成效明显。

外埠市场累计完成产值8788亿元,年均增长41.8%,超出京内建筑业总产值19.4个百分点。

2010年,在外埠市场完成产值3265亿元,为2005年的5.74倍,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2.8%,比2005年提升了32.8个百分点。

外向度(外埠市场完成产值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水平在各省区市中名列前茅。

“十一五”时期,境外市场累计完成营业额3256.8亿元,年均增长36.1%。

北京企业在外埠市场、境外市场建设的许多工程成为当地的精品工程、样板工程或标志性建筑,带动了当地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创新,安全质量管理水平跃上新台阶

创新安全质量管理模式,整合市区监管资源,全面推行网格式管理,建立了施工现场协管员制度,落实绿色施工和施工现场标准化,强化对轨道交通及深基坑、起重机械等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施工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

“十一五”期间,万人死亡率由1.26下降到0.57,百万平方米死亡率从0.568人下降到0.115人,百亿元产值死亡率从4.20人下降到0.65人,分别下降60%、80%、85%。

牢固树立首都工程质量意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完善内控机制,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不断完善工程质量法规制度,在全国率先推行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实行市政配套与公共服务设施与住宅同步交付使用政策,积极推进工程质量保险试点,对奥运工程、轨道交通工程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质量专项监督。

建成一大批优质精品工程,工程质量继续保持先进水平,截至2010年,共创全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工程55项、本市“长城杯”工程2000余项。

四、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产业发展质量全面提高

切实把建筑领域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严格执行新建民用建筑65%节能设计标准,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城镇节能民用建筑已占全部民用建筑的55.2%,节能住宅占全部居住建筑的74.2%,居国内各省市区首位;累计完成1386.5万平方米居住建筑和515.3万平方米城镇普通公共建筑的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完成2320万平方米大型公共建筑的低成本节能改造。

积极推动绿色建筑和住宅产业化工作,14个项目被批准为全国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和低能耗示范工程,重要功能区启动了绿色建筑园区的试点示范;住宅产业化示范项目超过60万平方米,建立了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发布实施《绿色施工管理规程》,推动全市建筑工程项目采取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措施,大力降低和减少扬尘、噪声、固体废弃物排放,推广使用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按照规范管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关心作业人员安全与健康的原则,有效开展绿色施工样板工地活动,提升施工现场管理水平。

大力推动施工过程节水降耗,施工过程年均节水1.1亿立方米。

建筑节能、绿色施工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为全市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量达396万吨标准煤,占全市同期总节能量的22.3%,集中供热建筑平均每平方米采暖能耗从2004年的20.8千克标准煤降低到2009年的16.5千克标准煤,降幅为20.6%。

五、建筑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人才队伍素质逐步提升

“十一五”时期,结合首都大规模城市建设需要,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引导并鼓励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和自主创新,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体系。

共取得重点科技成果155项,取得城市住宅建设专利成果50余项,发布实施地方标准52项,编制工法199项。

膜技术、大跨度钢结构等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工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奥运工程、T3航站楼、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的高质量建设和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并有力提升了建筑企业科技实力和整体竞争实力。

组织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100项,其中9个重点工程项目被列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24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

“十一五”时期,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层次较为明晰、专业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人才队伍,有力地支撑了行业整体发展的需要。

基本建立起执业行为动态监管机制,推动了项目负责人的职业化、社会化、专业化,完成了项目经理管理制度向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的过渡。

截至2010年底,各类执业资格注册人员总数达到47919人,其中一级和二级建造师总量(含临时)达42541人,造价工程师7159人,监理工程师8681人,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分别比“十五”末期增加39.0%和17.3%。

逐步建立起基层关键岗位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养体系,累计培养专业技术岗位人员32.6万人,其中企业安全生产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员等共计21.9万人,施工员、质检员等基层专业技术岗位人员10.6万人;累计培养一线操作技能人员55663人,其中特种作业人员28489人,职业技能岗位培训鉴定总量27174人。

执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保障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为首都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六、监管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建筑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以工程项目为核心,以合同管理为主线,积极转变市场监管理念:

从以企业管理为主向企业和人员管理并重转变,从以资质资格管理为主向资质资格和信用管理并重转变,从以准入管理为主向准入清出和过程管理并重转变,不断完善建筑市场监管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市场管理长效机制。

建立了高效、廉洁、公正透明的招投标监管体系,重点加强对国有投资项目的监管,全面推行计算机辅助评标,加强有形建筑市场建设。

建立了施工合同履约管理体系,实现了从合同订立到合同履约完毕的全过程动态监管。

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实施建筑业企业和从业人员动态监管,推进建筑市场企业信息和项目信息双公开,完善失信惩戒机制。

建立健全劳务管理体系,全面推行实名制和工资保证金制度,推行工程保证担保,建立了防止工程款和劳务费拖欠的长效机制。

加大建筑市场综合执法力度,执法检查结果与市场准入清出资格挂钩,初步实现工程交易市场和施工现场的“两场联动”。

“十一五”时期,施工合同纠纷受理从2007年的188件、合同金额18.3亿元,下降到2010年的78件、5.09亿元,分别下降58.5%和72.2%。

劳务费纠纷受理从2006年的998件下降到2010年的34件,下降96.6%。

第二部分“十二五”时期建筑业发展形势

一、主要机遇

(一)建设世界城市目标奠定长期发展基础

着眼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十二五”时期本市将在高端产业功能区、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组织总部聚集的服务设施以及开放型、立体化交通运输体系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为建筑业长期较快发展奠定基础。

(二)城市格局调整和功能提升带动大规模建设需求

为进一步促进城市空间布局调整和城乡统筹发展,“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将全面推进城乡发展新格局建设任务的实施,重点包括南城建设、CBD东扩、新城建设等,并将统筹建设一批与之配套的规模庞大、技术复杂的社会公共服务项目、产业功能区项目、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环保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大型地下空间建筑项目,为建筑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民生工程和新农村建设投资显著增加

为改善民生,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解决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十二五”时期,本市将显著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医疗设施、地震避难场所、城乡结合部地区改造、村镇建设等领域的投资力度。

(四)外埠建筑市场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十二五”时期,首都经济圈的建设将全面展开,建筑市场一体化将有力地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为北京建筑业的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和国内经济的发展,国际及国内不少热点区域的固定资产投资将大幅增长,为北京建筑业带来广阔的外部发展空间。

二、主要挑战

“十二五”期间,北京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建筑业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但建筑业也同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产业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管理和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组织保障、工程安全质量风险防控能力等需要全面提升,市场竞争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公平有序、诚信和谐的产业发展环境亟待改善。

(一)建筑业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目前北京建筑业仍处于相对粗放的发展阶段,生产集约化和管理服务精细化水平较低,向技术、管理、附加值高的领域延伸进展缓慢。

“十二五”时期,如何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大型企业向高端服务领域拓展,逐步形成“精细、集约、高效”为核心特征的生产模式,以适应首都产业发展定位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获取更高效益,这是北京建筑业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二)城市建设综合保障能力需要全面提升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要求北京建筑业必须发挥好对于增强首都城市功能的基础性作用,奉献出优质建筑产品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如何全面提升建筑业的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智力支持能力、协同建设能力和工程质量安全保障能力,这是北京建筑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建筑业自主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

目前适应首都建设需求的关键工程技术、绿色建造技术、新型建筑材料研发技术、城乡建设信息化技术发展依然不足,增强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以技术创新为基本内容的行业基础能力建设,支撑产业生产方式转变,提升建筑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四)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行业诚信意识和合同履约水平仍待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秩序仍需进一步规范。

尚未建立统一协调、贯通重点环节、覆盖市场主体的市场信用体系。

如何创新市场监管机制,增强信用体系对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由“资质资格管理”向“资质资格管理和信用管理并重”的转变,是行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第三部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适应建设世界城市的新变化和新挑战,落实“三个北京”发展战略,结合首都产业发展定位,以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高端化发展,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促进行业科学发展;以保证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加强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监管和服务长效机制,营造诚信和谐的行业发展环境;以保障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建筑业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提升增强城市品质功能和改善民生的综合支撑保障能力,向社会奉献满意放心工程。

二、发展目标

(一)逐步建立适应首都产业发展定位的产业发展模式

适应首都产业发展定位,加快建筑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步伐,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沿产业链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领域延伸能力显著增强。

适应“三个北京”的建设需要,逐步形成“服务方式高端,生产过程集约,产品品质精良”的产业发展模式,智力、管理和技术等要素成为建筑业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着力推动绿色施工和住宅产业化,逐步推动生产方式向以“管理高效、环境友好”为核心特征的集约化生产模式转变。

(二)基本形成适应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发展要求的保障能力

适应首都大规模、大体量、高强度、高速度的城市建设要求,逐步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支撑、智力支撑和综合组织保障等能力。

适应首都建设需求的工程技术、绿色环保技术、信息化技术以及引进各类紧缺人才工作有较大发展,解决重大工程问题的技术和智力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建设成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环境友好的优质精品工程。

紧密围绕世界城市建设的各类重大需求,强化综合组织协调,完善企业间沿产业链的联动机制,全行业协同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创新完善政府及企业齐抓共管的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管理监督机制,安全质量水平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三)基本建立公平诚信、和谐开放的建筑业发展环境

坚持市场开放原则,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市场充分竞争。

以塑造诚信建筑业为目标,初步建立高效、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信用机制对市场主体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构建与市场机制互补互动、定位准确、管理高效的行政监管体系,实现“责任清晰、管理到位、纵横联动、协调有序”。

进一步推进政府工作职能转变,增强服务意识,建立“统一、高效、透明、便民”的行政服务体系。

 

专栏:

“十二五”时期北京建筑业发展主要指标

——产业产出指标

各类房屋年均竣工面积3500万平方米左右

住宅年均竣工面积2600万平方米左右

——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指标

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继续保持100%

“十二五”末,百亿元建筑业产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10%

——绿色施工指标

实现工地沙土覆盖、工地路面硬化等“五个100%”

基本实现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

“十二五”末,住宅产业化示范项目建筑面积占当年新开工面积比例不低于10%

——技术进步指标

编制技术规范、技术标准100部、技术图集50项、工法300项

自主创新关键技术应用率90%以上,专利技术转让50项以上

——产业人才发展指标

“十二五”末,建筑业执业资格人员注册人数达到6.35万人以上

基层专业技术管理岗位人员接受教育培训达到17万人次以上

“十二五”末,高技能人才比例达到20%以上

 

第四部分“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建筑业调整转型,推动行业科学发展

(一)加强引导和调控,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1.支持大型企业服务高端化发展

鼓励大型企业加快组织结构调整,实施与科研、设计、工程咨询、新兴专业等企业或机构的联合、重组,拓展服务范围和能力,做强做大主业,做精做专其他板块,逐步向投资与建设、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经营模式转变。

重点支持优势大型企业适应国内城市建设开发模式的转变,实施以城市发展商为目标的高端发展战略,积极承揽城市综合开发业务,通过投融资、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获取更高的效益。

2.推动专业企业差异化发展

鼓励专业企业合理确定市场定位,向专、特、精、新方向发展,集中专业优势,占领细分专业市场的制高点。

鼓励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专业企业增强设计、施工、安装、调试以及维护一体化的服务能力,提升沿产业链、价值链的生产增值能力,逐步向可提供全过程服务的专业工程总承包企业转变。

3.引导劳务企业规范化发展

引导劳务企业实体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健全管理机构,落实行业管理要求。

支持总承包企业与劳务输出基地联营建立劳务建筑公司,依托资本纽带,培育一批“人员稳定、资信优良、制度健全、长期合作”的劳务企业队伍,并推动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向综合型经营模式发展

支持鼓励具有行业优势的造价、监理企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以拓展服务范围为导向,完善项目管理流程、岗位职责、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提升项目管理能力,逐步向具备可提供综合服务能力的项目管理企业转变。

5.营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环境

依托资质管理推动结构调整。

资质管理中贯彻“扶强、扶专、扶新”思路,严格控制同质化竞争过度的专业企业的资质审批。

创新和完善企业准入制度,支持市场需求较大、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专业化企业加快升级发展速度。

培育工程总承包企业发展环境。

适时制定支撑工程总承包发展的管理规范及实施细则、招投标管理办法、工程总承包合同条件范本,为发展工程总承包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加强与相关部门协作,积极推动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开展工程总承包,切实扩大工程总承包的市场需求。

培育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发展环境。

明确项目管理企业的市场准入和清出原则,研究制定体现智力、管理服务活动特点的招投标机制、评价办法、取费标准,为有条件的企业拓宽服务领域,向多领域、全过程项目管理企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二)加快“走出去”步伐,优化区域市场结构

1.以品牌化战略带动“走出去”发展

引导企业形成“以高质量塑造品牌,以创新能力支撑品牌,以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品牌”的品牌建设思路和发展战略。

鼓励企业合理进行市场定位,以高端化、差异化的生产和服务形成鲜明的品牌定位,建立北京建筑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重点引导鼓励优势企业以输出管理、输出技术、输出资本为方向,创立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相结合的工程总承包品牌,带动北京建筑业“走出去”发展。

2.着力推动共同建筑市场建设

围绕环首都经济圈建设需要,建立共赢的建设市场区域协调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