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0074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4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docx

《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docx

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

免疫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一、概念

1.免疫:

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的保护性反应,在正常情况下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2.免疫学:

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二、免疫系统三大功能的生理和病理表现

功能

生理性反应(有利)

病理性反应(有害)

免疫防御

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

超敏反应(过度)免疫缺陷病(不足)

免疫自稳

清除损伤或衰老的细胞,免疫网络调节免疫应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监视

清除突变或畸变的恶性细胞

肿瘤发生、持续病毒感染

 

三、免疫系统组成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

中枢

外周

膜型分子

分泌型分子

①胸腺

②骨髓

③法氏囊(禽类)

①脾脏

②淋巴结

③黏膜免疫系统

④皮肤免疫系统

①干细胞系

②淋巴细胞

③单核吞噬细胞

④其他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内皮细胞等)

⑤其他免疫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

①T细胞抗原

识别受体(TCR)

②B细胞抗原

识别受体(BCR)

③白细胞分化抗原(CD分子)

④黏附分子

⑤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

⑥其他受体分子

①免疫球蛋白分子(Ig分子)

②补体分子(C分子)

③细胞因子(CK)

四、免疫系统——机体的安全部门

1.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成熟和工作的场所;

2.免疫细胞:

发挥免疫功能的主体;

3.免疫分子:

免疫细胞发挥功能的物质基础。

第二章抗原

一、概念

1.抗原:

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效应物,并能与相应效应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结)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完全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反应原性)的物质。

3.半抗原:

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4.载体:

与半抗原结合而赋予其免疫原性的物质。

5.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基AD):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部位。

6.抗原结合价:

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相应抗体分子结合的表位数目。

7.共同抗原:

两种不同抗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

8.交叉反应:

抗原除与其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外,也可与其他相关抗体发生反应的现象。

9.异嗜性抗原:

不同种属动物组织间的共同抗原。

10.免疫佐剂:

与抗原一起或先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的物质。

11.丝裂原:

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进而增殖的抗原,亦称有丝分裂原。

12.超抗原:

某些抗原物质,极低浓度即可激活机体2%-20%T细胞克隆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

二、抗原的性质

1.免疫原性

1)异物性:

与自身的组织细胞不同;自胚胎时期以来未与血液接触过的物质;皮内注射免疫原性最强。

2)理化性质:

①化学性质:

一般蛋白质的免疫性强,核酸和多糖的抗原性弱,脂质一般没

有抗原性。

②结构的复杂性:

苯环氨基酸能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

③分子量大小:

一般分子量大小10KD免疫原性较强,在一定范围内分子量越

大免疫原性越强。

④物理状态:

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他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型抗原强于

可溶性抗原。

⑤完全抗原的结构特征是同时含有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半抗原仅含有B

细胞表位,缺乏T细胞表位,必须与含有T细胞表位的大分子蛋白质连接后,

才具有免疫性。

3)宿主方面的因素:

遗传、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

4)免疫方法:

免疫抗原的剂量、途径、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的选择。

2.免疫反应性

1)完全抗原分子具有两种抗原决定基,即载体决定基和半抗原决定基;

2)在免疫应答中,T细胞识别载体决定基,对抗体产生起辅助作用;B细胞识别半抗原,产生特异性抗体。

3.特异性

1)定义:

指物质之间的相互吻合性、针对性、专一性;

2)特点:

是免疫学诊治的理论依据;

3)物质基础:

抗原决定簇。

三、获得高效价抗体方法:

1.对抗原的修饰:

使用颗粒性的蛋白质抗原;

2.通过实验获得最佳抗原剂量;

3.采取皮内免疫的途径,注射间隔适当;

4.选择免疫应答较强的宿主;

5.选择适当的免疫佐剂。

四、抗原决定簇——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

1.抗原决定簇:

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2.一个多肽决定簇含5-6个氨基酸残基;一个多糖决定簇含5-7个单糖;一个核酸半抗原决定簇含6-8个核苷酸;

3.构象决定基:

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由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基,见于BCR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一般位于分子的表面;

4.顺序决定基:

一段序列相连的氨基酸片段,又称线性决定基,多位于抗原分子的内部,主要是T细胞决定基。

五、T细胞和B细胞抗原表位的特性比较

特性

T细胞表位

B细胞表位

表位受体

TCR

BCR

MHC分子

必需

无需

APC处理

必需

无需

表位性质

主要是线性多肽

天然的多肽、多糖、脂多糖、有机化合物

表位类型

线性表位

构象表位;线性表位

表位位置

抗原分子任何部位

抗原分子表面

六、抗原的分类

1.根据抗原的异物性分类

1)异种抗原:

病原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异种动物血清;

2)同种异体抗原:

血型抗原、人类白细胞(HLA)抗原;

3)自身抗原:

修饰抗原:

肿瘤抗原、病毒抗原

隐蔽抗原:

精子蛋白、晶体蛋白

2.根据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对T细胞的依赖性分类

1)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必须依赖辅助性T细胞被清除的抗原;

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

不需要T细胞的辅助,直接激活B细胞被清除的抗原。

内毒素和外毒素(代谢产物)

内毒素:

脂多糖,免疫原性低,不能进行免疫预防;

外毒素:

蛋白质,免疫原性强,能够进行免疫预防。

异种动物血清

双重性:

既是抗体也是抗原,可引起超敏反应;

应用注意事项:

皮试。

血型抗原的临床意义

ABO血型系统:

血型抗体为IgM,有强大激活补体能力,少量的错误输血即可引起

严重溶血反应,供血者和受血者必须进行交叉配血;

Rh血型系统:

血型抗体为IgG,可通过胎盘,引起新生儿溶血,Rh阴性者不能接

受Rh阳性者血液,但Rh阳性者可以接受Rh阴性者的血液,因此输血时Rh和ABO

血型都要检验,可以用看RhIg预防。

TD-Ag和TI-Ag的比较

特性

TD-Ag

TI-Ag

化学组成

蛋白质

多糖

化学结构

不同的抗原决定基

重复的同一抗原决定基

结构特点

既有T细胞表位,又有B细胞表位

无T细胞表位仅有B细胞表位

抗体类型

IgM、IgG、IgA、IgE

IgM

免疫记忆

形成记忆性免疫细胞可产生再次免疫

不形成

免疫应答类型

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应答

T细胞依赖性

依赖T细胞参与

不依赖T细胞参与

第三章免疫球蛋白

一、概念和特点

1.免疫球蛋白(Ig):

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2.抗体(Ab):

由抗原刺激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所产生,并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3.关系:

抗体都是Ig,但Ig不都是抗体。

4.特点:

糖蛋白,多在γ球蛋白区;异质性:

有分泌型(sIg)和膜型(mIg)之分。

5.免疫调理:

抗体、补体等调理素促成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

二、

基本结构

三、功能区的作用

1.VL和VH:

结合抗原决定簇(FV区)

2.CL和CH1:

具有同种异型的遗传标记

3.CH2:

结合补体

4.CH3:

结合Fc受体、单体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B细胞、NK细胞

四、功能

1.中和作用:

阻止病原体入侵

2.活化补体:

溶解细胞或细菌;联合调理作用

3.结合Fc受体:

ADCC;调理作用

4.通过胎盘:

被动免疫

五、种类及特点

1.IgG的特性和功能:

1)血清中的主要抗体成分;半衰期长

2)(唯一)通过胎盘,发挥自然被动免疫功能

3)具有活化补体经典途径的能力

4)具有调理作用、ADCC作用

5)多数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属IgG类

6)参与Ⅱ型、Ⅲ型超敏反应

2.IgM的特性和功能:

1)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称为巨球蛋白

2)个体发育中最先出现的Ig,胚胎晚期即能产生,脐带血IgM增高提示胎内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等)

3)抗原初次刺激机体时,是体内最先产生的Ig如血清IgM升高说明近期感染

4)有强大激活补体能力和调理作用,在机体早期免疫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

5)天然血型抗体是IgM

6)未成熟B细胞仅表达mIgM,记忆B细胞mIgM消失

3.IgA的特性和功能:

1)血清:

单体;分泌液:

双聚体sIgA

2)sIgA主要存在与乳汁、唾液、泪液、分泌液和粘膜表面,有局部粘膜抗感染的作用

3)初乳中的sIgA发挥自然被动免疫作用

 

六、多克隆抗体(PcAb)

1.概念:

有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抗原物质中多种抗原决定簇的多抗体混合物。

如:

免疫血清(含多种特异性抗体)

2.实际意义:

1)预防、治疗感染性疾病;如:

破伤风抗毒素血清抗破伤风,胎盘球蛋白抗病毒感染等(副作用:

超敏反应)

2)临床诊断,如:

肥达反应——伤寒、副伤寒

3.缺点:

特异性差

七、单克隆抗体(McAb)

1.概念:

由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一个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

2.特点:

具有高度均一性、特异性。

3.产生:

杂交瘤细胞;骨髓瘤细胞——无限增殖;免疫B细胞——合成、分泌特异性抗体。

4.实际意义:

1)抗原的纯化和结构分析;

2)细胞发生、分化及功能的阐明;

3)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

免疫分子检测:

免疫导向药物治疗恶性肿瘤——McAb抗癌药物(毒素或放射核素偶联)。

第四章补体系统

一、概念:

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一组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二、组成:

固有成份、调节蛋白、补体受体。

三、激活:

1.生理——非活性的酶前体;

2.途径:

1)经典途径:

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的途径;

2)MBL途径:

由MBL(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结合至细菌启动激活的途径;

3)旁路途径:

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而C3开始激活的途径。

3.过程——连续的酶促反应;

4.结果——生物学效应放大;

5.特点:

级联反应/连锁性反应。

四、作用:

1.补体介导的细胞酶解;

2.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调理作用、引起炎症反应、清除免疫复合物、免疫调节作用。

五、三条补体激活途径比较

经典激活途径

MBL激活途径

旁路激活途径

激活物质

抗原-抗体(IgM,IgG1-3)复合物

MBL与病原体结合

脂多糖,酵母多糖、葡聚糖、凝聚IgA和IgG4

C3转化酶

C

C

C

C5转化酶

C

C

C

(n≥2)

作用

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急性期起重要作用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起重要作用;可放大其他途径

第五章细胞因子(CK)

一、概念:

由细胞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多肽。

二、分类(免疫调节):

白细胞介素(ILs)、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CSF)

三、干扰素:

一组诱导细胞抗病毒感染,干扰病毒复制和调节免疫活性的糖蛋白。

类型

产生细胞

主要功能

IFN-α

人白细胞

抗病毒、免疫调节

IFN-β

成纤维细胞

抗病毒、免疫调节

IFN-γ

T、NK

免疫调节、抗肿瘤

四、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

1.补充和添加:

IFN-α治疗肝炎;GM-CSF辅助治疗肿瘤等。

2.阻断和拮抗:

可溶性TNF-α受体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抗IL-6McAb治疗SLE等。

第六章免疫细胞表面分子

一、概念:

1.组织相容性:

器官或组织移植时,供、受者相互接受的程度。

2.组织相容性抗原(移植抗原):

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同种抗原。

3.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MHS):

引起快而强排斥反应的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

4.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的编码基因群。

5.HLA:

人白细胞抗原,代表个体特异性的主要组织抗原系统,参与器官移植排斥,免疫应答调控。

二、HLA分类和分布:

1.HLA-Ⅰ类分子:

表达于所有有核细胞及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表面。

2.HLA-Ⅱ类分子:

表达于具有抗原提呈细胞作用的细胞表面(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内皮细胞、活化的T细胞)。

黏附分子:

1.黏附分子(AM):

细胞产生的,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

2.多为糖蛋白,分布于细胞表面或细胞外基质中。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

1.人白细胞分化抗原:

不同系谱白细胞在分化成熟不同阶段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

2.CD:

用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的,由国际白细胞分化抗原会议统一命名的细胞表面抗原。

 

第七章免疫细胞

一、免疫细胞的概念和种类:

1.免疫细胞:

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

2.免疫活性细胞:

具有特异性抗原受体,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即T细胞和B细胞。

二、常用免疫细胞的简称和缩略语一览表:

全称

简称或略语

抗原提呈细胞

APC

树突状细胞

DC

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

T细胞

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

B细胞

巨噬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

TC细胞

辅佐性T细胞

TH细胞

抑制性T细胞

TS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NK细胞

迟发型超敏反应T细胞

TDHT细胞

造血干细胞

HSC

三、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

1.吞噬和杀伤作用:

吞噬颗粒抗原、受体(FcR和C3bR)介导的内吞、吞饮;氧依赖和非依赖机制杀伤和消化病原体;直接杀伤、ADCC消除肿瘤细胞。

2.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

3.分泌和免疫调节:

IL-1/12、TNF-a和前列腺素等。

四、NK细胞功能:

1.自然杀伤作用:

无需抗原预先作用,直接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1)TC:

识别“存在异己”的细胞

2)NK:

识别“失去自我”的细胞

2.ADCC

3.免疫调节作用:

释放TNF、IL-3、GM-CSF。

五、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与种类:

1.抗原提呈细胞(APC):

能提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的细胞。

2.分类:

1)专职:

树突状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B细胞;

2)兼职:

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和激活的T细胞。

六、B细胞表面标志:

1.BCR

2.CD19、CD21

3.FC受体和C3受体

七、BCR-Igα/Igβ复合物:

1.BCR:

1)名称:

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

2)特点:

B细胞特征性标志

3)功能:

单识别并结合抗原

2.Igα/Igβ:

稳定BCR的表达

1)功能:

传递BCR抗原识别信号

八、B细胞的功能:

1.产生抗体:

BC+Ag→在Th辅助下→活化增殖→分化浆细胞→产生高亲和力抗体。

2.提呈抗原:

BC用BCR摄取Ag→处理肽+MHCⅡ→提呈抗原给CD4T细胞,提供协同信号。

3.免疫调节作用:

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九、T细胞重要表面标志:

TCR-CD3复合物、CD4/CD8分子、其他表面标志

一十、TCR-CD3复合物:

1.T细胞抗原受体(TCR):

特征性标志;是T细胞识别外来抗原并与之结合的特异受体。

2.特征:

高度的多态性。

3.分类:

TCRαβ-由α链和β链组成;TCRγδ-由γ链和δ链组成。

4.CD3分子:

向细胞内部传递活化信息。

一十一、CD4/CD8分子:

1.结构:

CD4分子-单链,4个Ig功能区;CD8分子-双链,a链+b链,各有1个Ig功能区;

2.功能:

1)TCR的辅助受体;

2)参与T活化第一信号的产生;

3)CD分子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受体;

4)T细胞的分类依据(CD4+T/CD8+T)。

一十二、T细胞识别抗原相关分子

 

一十三、CD4+T与CD8+T细胞的比较:

CD4+T细胞

CD8+T细胞

表型

CD3+CD4+CD8-

CD3+CD8+CD4-

识别抗原肽

13-18AA

8-10AA

MHC限制性

MHC-Ⅱ类分子

MHC-Ⅰ类分子

Th

+++

-

Tc

+

+++

一十四、

T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实验

一、什么是免疫标记技术?

它有何特点?

1.免疫标记技术是指用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酶、胶体金、电子致密物质、化学发光物质标记抗体或抗原作为试剂,检测标本中的相应抗原或抗体。

2.它具有特异、敏感和快速,不仅能定性、定量,而且还能定位的特点。

二、全血经淋巴细胞分离后(密度梯度离心),可分成哪几层,淋巴细胞位于哪层?

由下往上依次为:

红细胞、淋巴细胞分离层、淋巴细胞、血浆。

三、在酶免疫技术中,最常用的酶是什么?

辣根过氧化物酶。

四、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邻苯二胺与四甲基联苯胺经酶催化后其颜色有何区别?

1.邻苯二胺(OPD)经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后由无色变黄色,加终止液后变棕黄色;

2.四甲基联苯胺(TMB)经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后由无色变蓝色,加终止液后变黄色。

五、在金免疫技术中,作为标记物的是什么?

胶体金

六、在斑点免疫层析试验中,下例哪种结果为阳性?

出现两条红线者为阳性。

七、在发光免疫分析中,最常见的三大类型是什么?

1.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2.荧光免疫分析;

3.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

第八章免疫器官

一、淋巴结的功能:

1.T细胞及B细胞定居的场所T:

75%B:

25%;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HEV);

4.过滤作用。

第九章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一、屏障:

解剖屏障、生理屏障、生物学屏障

二、非特异性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小吞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三、体液中的抗菌物质:

抗体、干扰素、溶菌酶、炎性介质

第十章特异性免疫应答

 

一、Tc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

1.杀伤靶细胞:

杀伤胞内寄生有病原体,如病毒、原虫等宿主细胞和肿瘤细胞;

2.限制靶细胞扩散;

3.增强炎症反应;

4.

介导免疫损伤:

Ⅳ型超敏反应、参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参与移植排斥反应。

 

二、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异同:

特性

初次

再次

抗原呈递

非B细胞

B细胞

抗原浓度

抗体生成潜伏期

5-10天

2-5天

高峰浓度

较低

较高

维持时间

Ig类别

主要为IgM

IgG、A

亲和力

无关抗体

第十二章超敏反应

一、概念:

机体受某一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反应。

二、超敏反应分型

参与的Ig类型或免疫活性细胞

分型

体液免疫

IgE

Ⅰ型(速发型超敏反应)

IgM、IgG

Ⅱ型(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细胞免疫

Tc细胞、TDTH细胞

Ⅳ型(迟发型超敏反应)

三、Ⅰ型超敏反应:

1.特点:

1)由IgE抗体介导,可用抗体被动转移;

2)反应发生快、消退快,以生理性功能紊乱为主,为自限性反应;

3)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4)多发于皮肤、粘膜和腺体。

2.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药物过敏性休克、花粉症、支气管哮喘、荨麻疹。

四、Ⅱ型超敏反应:

1.特点:

细胞性抗原、IgM和IgG介导、补体参与反应、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

2.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新生儿溶血症、输血反应、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五、Ⅲ型超敏反应:

1.特点:

中分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IgM和IgG介导、补体参与反应、导致组织损伤。

2.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免疫复合物型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病。

六、Ⅳ型超敏反应:

1.特点:

迟发性反应、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参与、抗体补体不参与反应,有组织损伤(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坏死为主要特征)。

2.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接触性皮炎、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七、Ⅰ、Ⅲ、Ⅳ型超敏反应皮肤实验:

1.15分钟出现1cm的界限清晰的风团;

2.5-12小时出现超过5cm的红肿、出血、坏死;

3.24-45小时出现的1cm的红肿、硬结。

第十三章免疫学检测方法与原理

一、血清学反应的概念和类型:

1.概念:

利用抗原和抗体在体外特异性结合后出现的各种现象,对样品中的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检测的方法。

因反应中的抗体来源于血清,故又称血清学反应。

2.间接凝集反应:

可溶性抗原包被在乳胶颗粒或红细胞表面,与相应抗体混合出现的凝集现象。

二、类型:

1.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2.沉淀反应:

单向琼脂扩散试验与火箭电泳、双向琼脂扩散与对流免疫电泳。

3.免疫结合试验

4.中和反应

三、凝集反应原理:

颗粒性抗原(或可溶性抗原吸附在与免疫无关的载体上)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小块。

四、免疫标记技术:

免疫酶技术、免疫荧光技术、放射免疫测定、化学发光。

第十四章免疫学防治技术

一、主动免疫概念:

1.自然主动免疫:

指机体受到各种病原体隐形或显性感染后主动产生的特异性免疫。

2.人工主动免疫:

给机体接种抗原性物质如疫苗、类毒素等,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

二、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制剂:

生物制品:

用于人工免疫的疫苗、类毒素、免疫血清、免疫细胞细胞因子以及免疫诊断用品等统称。

1.疫苗:

应用细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等微生物制备的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有死疫苗、减毒活疫苗和新型疫苗三类。

2.类毒素:

细菌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脱去毒性基团而保留其免疫原性的物质。

三、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比较:

区别要点

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免疫物质

抗原

抗体或细胞因子等

免疫出现时间

慢,2-4周

快,立即

免疫维持时间

长,数月-数年

短,2-3周

主要用途

预防

治疗或紧急预防

四、死疫苗与减毒活疫苗的概念:

1.死疫苗:

选用免疫原性强的微生物标准株,经大量培养后,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杀死或灭活而制成的预防制剂。

如霍乱、百日咳、伤寒、钩端螺旋体疫苗。

2.减毒活疫苗:

用人工定向变异或从自然筛选得到的毒力高度减弱或基本无毒的病原体微生物制成的预防制剂。

五、死疫苗与活疫苗的比较

区别要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