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质勘查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9640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5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地质勘查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全国地质勘查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全国地质勘查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全国地质勘查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全国地质勘查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地质勘查规划.docx

《全国地质勘查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地质勘查规划.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地质勘查规划.docx

全国地质勘查规划

全国地质勘查规划

国土资源部

 

  为了加强对全国地质勘查的宏观指导,正确引导地质勘查工作布局和结构调整,全面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和服务功能,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制定全国地质勘查规划。

  本规划是依法管理和监督全国地质勘查活动的重要依据。

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和政府财政安排的其他用于地质勘查的资金必须根据本规划进行部署和安排,商业性地质勘查活动必须符合本规划。

  本规划编制以2005年为基准年,近期目标期为2010年,远景目标期为2020年。

一、现状与形势

(一)地质勘查工作取得巨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地质勘查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先行和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地质勘查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

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效显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基础保障。

  ——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程度全面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实现了中比例尺陆域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

获取了海量的区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为矿产开发、农业、交通、水利、电力和城镇化建设等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

  ——矿产勘查获得了丰富的资源储量,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矿产资源保证。

迄今,我国共发现矿产171种,探明储量的矿产159种,矿产地(点)20多万处,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总量和

专栏1“十五”期间主要地质勘查工作完成情况

分类

工作内容

完成情况

备注

矿产勘查

石油

44.2亿吨

探明地质储量

天然气

2.6万亿立方米

探明地质储量

煤炭

1100亿吨

查明资源储量

铁(矿石量)

9.9亿吨

查明资源储量

189万吨

查明资源储量

铝土矿(矿石量)

1.7亿吨

查明资源储量

锰(矿石量)

1.14亿吨

查明资源储量

铅锌

490万吨

查明资源储量

钨(WO3)

11.4万吨

查明资源储量

21万吨

查明资源储量

钾盐(KCl)

2.2亿吨

查明资源储量

1197吨

查明资源储量

新发现重要金属矿产地

1490个

基础地质

调查

1:

25万区域地质调查

360万平方千米

中比例尺全覆盖

1:

5万区域地质调查

4.3万平方千米

1:

20万区域重力调查

39万平方千米

1:

100万区域重力调查

103万平方千米

1:

20万区域地球化学勘查

41万平方千米

1:

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79万平方千米

1:

25万区域水文、环境地质调查

179万平方千米

1:

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

470万平方千米

全覆盖

航空物探

39万测线千米

1∶5万航空摄影

1.6万平方千米

1:

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

49万平方千米

2个试点图幅

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调查

地质灾害调查

700个县市

地面沉降调查

2万平方千米

矿山环境调查

5.1万平方千米

11.3万个矿山

信息化

建设

全国大型地学基础数据库

15个

数字化图文地质资料

1.6万种

1.6TB

20多种矿产的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

相继发现和勘查了一批大型油气田、煤田、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基地,为经济建设提供了矿产资源保障。

地下水勘查为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大洋海底多金属结核和我国管辖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取得重要进展。

  ——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与预警工作成效显著,为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提供了重要基础。

开展了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23万余处。

相继开展了国家级和省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初步建立重点地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的监测预警体系。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已建成运行。

  ——地质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为提升地球认知和探测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建立并完善了地质科学学科体系,自主创新和发展了一批重大地质科学理论和地质勘查技术方法,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培养了大量优秀地质人才;建立完善了国家、省级地质资料管理体系和馆藏机构,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地质勘查新体系初步形成,为地质工作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地质勘查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初步形成,中央与地方分工协作的地质工作新体系初步建立。

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机制逐步形成,矿业权市场日趋活跃,勘查投资趋于多元化,社会投资有较大增长。

(二)地质勘查工作面临机遇与挑战

  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全球矿业形势步入全面复苏阶段,矿业市场活跃,资源跨国竞争日趋激烈。

地质勘查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可靠的矿产资源保障

  我国能源及非能源重要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严峻。

矿产勘查工作滞后,相当一批资源的可供性下降,可供开发的后备基地严重不足。

石油对外依存度较高,石油、天然气供不应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在我国41种主要非能源固体矿产中,近一半矿种查明资源储量不能保证2020年需求。

特别是铁、锰、铜、钾盐等大宗矿产供需缺口近年持续扩大,后备储量严重不足,对外依存度高;曾经为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一大批老矿山资源形势严峻,可采储量和矿石品位急剧下降。

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但我国石油、天然气、煤炭、煤层气、铀、铁、铜、铝、锰、铅、锌、镍、钨、锡、金等重要矿产,都有较大的资源潜力,特别是西部新区和中、东部隐伏矿床的勘查潜力巨大,迫切需要加强资源勘查。

  2.防灾减灾需要地质灾害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发挥更大作用

  我国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调查工作起步较晚,地质灾害预警能力有限,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约50%以上国土面积受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影响。

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呈增长趋势,北方荒漠化、南方石漠化面积不断扩展,地质环境压力变大。

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问题突显,迫切需要地质勘查工作发挥基础支撑作用。

  3.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高精度宽领域基础地质调查

  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总体较低,中比例尺区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查尚有较多空白区,大比例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更低,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仅完成我国陆域面积的19%,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特别在重要经济区、重点成矿区(带)、重大地质问题区、重大工程建设区、重要城镇密集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等区域,急需系统开展多目标、多学科的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等中大比例尺综合基础地质调查与数据更新,建立国家基础地质调查数据采集与更新机制。

  4.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及维护海洋权益需要加快海洋地质调查

  我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千米管辖海域,至今尚未开展系统的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海洋油气勘探尚处于初期阶段。

我国海域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和较为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等资源前景,需要全面系统地开展我国海洋地质调查、重点海区的油气资源调查。

这既是开发和利用我国海洋资源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需要。

  5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要求提高地质资料服务水平

  地质资料数字化程度低,开发利用程度不高。

地质资料汇交难,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与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地质信息的需求。

急需加强地质调查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及地质资料信息、图书档案、地质知识普及等社会公益服务工作,以及对地质资料的提炼与加工,向社会提供丰富的地学产品与信息。

  6.地质工作健康发展需要提高地质勘查保障能力

  地质勘查体制机制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地质勘查工作缺乏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和规范管理。

地质勘查公共财政投入结构不够合理,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相对不足,基础性地质工作薄弱,对商业性矿产勘查支撑力度不强。

地勘行业人才紧缺,公益性地质队伍结构不合理,野外地质工作待遇不高。

商业性矿产勘查投资环境有待改善。

原创性的地质理论与勘查技术不多,高新技术应用与开发不足,难以满足地质勘查现代化的需求。

二、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全国地质勘查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持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把提高矿产资源保障程度放在突出地位,切实加强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等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基础支撑。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确定以下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适度超前。

按照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地质勘查,统筹矿产勘查与环境地质调查,统筹中央与地方地质勘查工作,统筹各类规划区地质工作,统筹国内地勘事业发展与地勘领域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地质勘查基础性先行性作用,提前10到15年规划部署地质勘查工作。

  2.遵循规律,合理布局。

根据我国地质条件和资源分布特点,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布局要求,结合人口分布、国土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格局,统筹地质勘查工作区域布局,引导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的有序发展。

  3.突出重点,拓宽领域。

立足于我国地质条件、资源基础、环境基础、工程基础,突出重要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的勘查工作,努力创造有宏观影响的大成果,不断提高地质勘查的精度、深度和广度。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拓宽地质勘查工作的服务与应用领域。

  4.创新科技,增强能力。

实施“科技兴地”战略,加快地质勘查工作现代化步伐。

突出重大地质理论问题研究,把地质区位优势变为科技创新优势。

大力推进成矿理论和地质勘查技术发展,加快信息化建设,完善地质科技创新体系。

推动科研与勘查的有机结合,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注重创新基地建设。

  5.立足国内,扩大合作。

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充分挖掘国内资源潜力。

加大矿产资源领域对外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和资源全球化发展的需要,鼓励与国外企业合作开展境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扶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提高矿产资源供给能力和保障程度。

  6.完善体制,理顺机制。

健全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负其责、相互协调的地质勘查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地质勘查多渠道投入新机制的形成,完善商业性矿产勘查机制,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引导和拉动作用。

(二)规划目标

  面向“十一五”及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新的找矿重大突破,全面提高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增强地质环境调查监测能力,完善地质勘查新体制,依靠科技创新,提升服务能力,拓宽服务领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支撑。

  1.2010年规划目标

  ——矿产勘查获得重大突破,国内矿产资源供给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

进一步调查评价重点成矿区带的矿产资源潜力。

西部形成一批重要资源后备勘查开发基地;东、中部找矿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隐伏矿产、矿山深部与外围找矿勘查取得突破;力争取得200个以上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突破,延长骨干矿山的服务年限;新增一批能源和非能源重要矿产资源储量,新发现约10个亿吨级油田和8~10个千亿方级气田,新发现和评价大型重要矿产地约200处。

专栏2矿产资源勘查主要指标

矿种

预期查明资源/储量

备注

石油

45~50亿吨

预期性

(新增探明地质储量)

天然气

2.5~2.8万亿立方米

预期性

(新增探明地质储量)

煤炭

基础储量1100~1300亿吨(提高级别)

预期性

资源量3500~4000亿吨

预期性

预期性

煤层气

3000亿立方米

预期性

油页岩

油页岩200亿吨(或页岩油10亿吨)

预期性

油砂

油砂油5000万吨

预期性

50亿吨(矿石)

预期性

1000万吨

预期性

铝土矿

2亿吨(矿石)

预期性

铅锌

2500万吨

预期性

1亿吨(矿石)

预期性

50万吨(WO3)

预期性

50万吨

预期性

50万吨

预期性

钾盐

2亿吨(折算为KCl)

预期性

1500吨

预期性

50万吨

预期性

5亿吨(P2O5)

预期性

  ——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显著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地质信息。

中比例尺区域性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大幅度提高,在国家重要经济区、重点成矿区带和重大地质问题区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陆域国土面积的25%。

基本完成重点成矿区带的中比例尺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在重要经济区完成一批中、大比例尺区域性基础地质调查和区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更新一批国家基础地质图件,基本形成国家基础地质调查数据采集与更新机制。

  专栏3基础地质调查主要任务指标

工作名称

部署工作量

1.区域地质调查

1:

5万区域地质调查(包括区域矿产调查)55万平方千米;

1:

25万区调修测150万平方千米。

2.区域地球物理勘查

1:

20万区域重力调查100万平方千米;

1:

20万航空物探80万测线千米;

1:

5万航空物探综合调查45万测线千米。

3.区域地球化学勘查

1:

20万区域化探100万平方千米;

1:

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100万平方千米。

4.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1:

5万水文地质调查50万平方千米;

1:

25万区域水文地质及环境问题调查50万平方千米。

5.区域遥感地质调查

1:

25万区域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220万平方千米;

1:

10万区域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80万平方千米;

1:

10万地质矿产遥感地质调查170万平方千米;

1:

5万高精度航空遥感调查30万平方千米;

1:

5万矿产资源开发多目标遥感调查与监测50万平方千米。

6.海洋地质调查

1:

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6幅,调查面积112万平方千米;

1:

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2幅,调查面积3万平方千米;

中大比例尺近海环境地质调查27万平方千米。

——海洋地质调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为维护国家权益和利用海洋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完成我国管辖海域50%面积的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在重点海域,开展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取得一批沿海重要经济区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与监测、近海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成果。

海洋油气资源、天然气水合物等重要矿产调查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监测能力显著增强,减灾防灾与地质环境保护水平明显提高。

完成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东部重点地区地下水污染环境调查;建立全国地下水监测网络体系,实现对重点地区地下水的有效监测;完成100万平方千米1∶5万—1:

2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基本建成地质灾害重点地区专业监测系统和易发区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完成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330个地级以上重点城市以及重点海岸带和重点岩溶石山地区大中比例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完成一批重点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完成138个地质遗产地1∶5万调查评价5万平方千米。

  专栏4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主要任务指标

工作名称

任务指标

1.地下水污染环境调查

1:

25万地下水污染环境调查70万平方千米;

1:

5万地下水污染环境调查10万平方千米

2.地质灾害调查

1:

5万~1:

2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100万平方千米

3.地质环境调查

1:

5万环境地质调查60万平方千米

4.地面沉降调查监测

调查监测面积40万平方千米

5.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

1:

5万调查10万平方千米;遥感监测面积120万平方千米

6.地质遗迹调查评价

138个地质遗产地调查评价1:

5万调查5万平方千米

——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增强,支撑与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

在地质勘查和重点科学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地质技术装备基本实现现代化;地质勘查信息化程度全面提高,基本实现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地质资料数字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建成国家级的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实现地质资料数据和成果的社会共享。

专栏5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主要任务指标

工作名称

任务指标

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

64000档(种)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

2000幅1:

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空间数据库建设;

5000万米钻孔资料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

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

收集岩矿芯8万延米,完成岩矿芯图像数据库建设;

收集标本等5万件。

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

完成数据处理中心和研发中心建设;

开发具有交换、共享与服务功能的地质信息系统;

建成地质资料公共服务电子网络。

  2.2020年远景目标

  ——能源与非能源重要矿产资源可供性进一步提高,国内矿产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加强。

探明一批紧缺大宗矿产大型矿产地,东、中部地区深部矿产勘查取得突破;基本实现西部地区能源与重要矿产勘查开发基地的战略接替,为国家资源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全面提高,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的能力大幅度提升。

完善国家基础地质调查更新机制,中、大比例尺区域性基础地质调查大幅度推进,1∶5万区域地质调查覆盖率达到我国陆域面积的40%,基本实现陆域中比例尺区域地质图件的更新。

建立全国重要深部地质综合剖面。

  ——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大幅度提高,为利用海洋资源和维护国家权益提供有力保障。

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实现全覆盖,重点海域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重点海岸带及近海环境地质调查以及重点海域矿产资源调查基本完成。

  ——基本掌握我国地质环境状况,减灾防灾与地质环境保护水平大幅度增强。

基本查清地质灾害分布状况与危害程度,形成较为系统的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监测网,预警、减灾和防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地质工作领域进一步拓展,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全方位改善。

地质工作更加紧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服务于农业发展、城市建设、生态建设和国土综合整治等领域的地质调查工作得到快速发展,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健全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新机制,地质资料深度开发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面实现地质资料数字化和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地质资料社会化利用和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

  ——地质勘查科技水平明显提升,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

建立符合地质科技发展规律的地质科学理论技术创新体系,重大地质勘查技术取得突破,科技对勘查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明显提高。

三、总体布局

  以我国地质特点与资源禀赋条件为基础,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区域布局,全面部署、正确引导、突出重点地开展全国地质勘查工作。

(一)区域布局

  1.西部地区

  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根据加强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需求,全面提高地质工作程度。

加快西部重要矿产资源接替区勘查,为重要资源开发基地建设提供资源保障。

加强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等盆地油气、煤炭等能源矿产勘查,开展铀矿资源勘查。

加强雅鲁藏布江、西南三江、天山-北山等重点成矿区带资源远景调查和潜力评价。

开展青藏铁路沿线地区综合调查。

加强西南山区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和岩溶石山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开展西北干旱地区和西南红层缺水地区找水工作,推进西北荒漠化地区环境地质调查。

  2.东北地区

  根据国家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方针,服务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

加强大庆油田外围及海拉尔等地区的油气勘查;开展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和深部地质找矿。

加强油气、煤炭等能源矿产资源勘查,充分挖掘松辽盆地等油气资源潜力。

加强大兴安岭成矿带及西部邻区重要矿产勘查,开展油页岩等非常规能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巩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源基础。

着力开展矿山环境地质和松嫩平原等重点地区环境地质调查,促进环境保护和治理。

  3.中部地区

  根据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要求,围绕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巩固和发展高效农业,开展基础地质和地质环境调查及重要矿产资源勘查。

加强国家大型煤炭基地的煤炭资源勘查,开展江西、湖南等地区南方硬岩型铀矿资源勘查,加强南岭、长江中下游、湘西-鄂西、东秦岭等重要有色金属成矿区带的勘查,尽快探明一批新的矿产地,重视危机矿山和深部找矿工作;推进粮食主产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风险区划。

  4.东部地区

  按照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围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满足服务于城市群和重要经济区建设的要求,加强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开展长江三角洲与华北平原地面沉降监测、平原区地下水污染环境调查和东南沿海地质灾害调查监测。

加强隐伏矿床和深部找矿工作,深化渤海湾盆地油气资源勘查,加快国家大型煤炭基地普查和必要的详查,开展武夷山成矿带和东部地区优质高效非金属矿产的勘查。

  5.海域

根据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要求,加快提高海洋基础地质调查程度。

加快开展我国管辖范围内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的石油天然气勘查,加强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查和非能源矿产调查。

加速推进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开展重点地区中比例尺海洋地质调查,着力开展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与监测和近海环境地质调查。

积极参与国际海洋调查计划,开展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勘查评价。

(二)统筹工作布局

  1.统筹面向资源与环境的地质勘查

  突出重要矿种、重点成矿区带矿产勘查。

以石油、天然气、煤炭、铀、煤层气和铁、铜、铝、铅、锌、锰、镍、钨、锡、钾盐、金等16个重要矿产为重点,加强11个主要含油气盆地和新区新领域油气资源勘查、13个大型煤炭基地资源勘查和16个重点成矿区带的重要矿产勘查。

全面推行各类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勘查与综合评价,特别是加强煤炭和煤层气综合勘查,鼓励油、盐兼探。

  提高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

重点围绕国家重要经济区、重点成矿区带、重大地质问题区,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中比例尺区域物探、化探、遥感调查。

加快海洋区域地质调查。

积极拓宽基础地质服务与应用领域。

强化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和水文地质调查与监测。

围绕维护公众生命财产和国家经济建设安全,加强人口密集区、重大工程区、重要经济区海岸带及近海和重要矿区的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调查,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进一步加强地下水过量开采及污染调查,促进自然环境的改善、人与自然的和谐。

专栏6矿产勘查重点工作部署区

11个含油气盆地

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柴达木、四川、珠江口、东海、莺歌海、琼东南

13个国家大型煤炭基地

神东、陕北、晋北、晋东、晋中、鲁西、两淮、冀中、河南、蒙东、黄陇、云贵、宁东

16个重点成矿区带

西南三江、雅鲁藏布江、天山、南岭、大兴安岭、阿尔泰、

秦岭、川滇黔相邻区、昆仑-阿尔金、北山、武夷、

湘西-鄂西、豫西、辽东-吉南、晋冀、长江中下游

  2.统筹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

  政府出资开展的公益性地质工作,为管理决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全社会和公众提供地质信息公共产品和服务,降低商业性矿产勘查风险。

国家有计划地安排小于1∶5万(含)比例尺的面积性基础地质调查和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远景调查与勘查示范、重大地质问题专项调查、地质科学技术研究、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和服务等公益性地质工作。

专栏7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主要内容

专业领域

工作内容

基础地质调查

区域地质、区域地球物理、区域地球化学、区域遥感地质、海洋地质、国际大洋地质与极地地质等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区域矿产资源远景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