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逍遥游同步练习题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29633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逍遥游同步练习题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逍遥游同步练习题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逍遥游同步练习题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逍遥游同步练习题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二语文逍遥游同步练习题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逍遥游同步练习题2.docx

《高二语文逍遥游同步练习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逍遥游同步练习题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逍遥游同步练习题2.docx

高二语文逍遥游同步练习题2

逍遥游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北冥(  )  鲲鹏(  )  抟扶摇(  )

夭阏(  )蜩(  )决起(  )

舂粮(  )斥(  )蟪蛄(  )

泠然(  )数数然(  )恶乎待(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北冥有鱼(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2)小知不及大知(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3)汤之问棘也是已(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4)而征一国者(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5)此小大之辩也(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6)而御六气之辩(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7)旬有五日而后反(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意义。

(1)而后乃今将图南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不过数仞而下

 

(4)彼于致福者

 

(5)适莽苍者

 

4.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在句中的意思。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

______________;今义:

海洋上的运输。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古义:

______________;今义:

野生的马。

(3)腹犹果然

古义:

______________。

今义:

①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②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4)蟪蛄不知春秋

古义:

______________;今义:

春天和秋天。

(5)众人匹之

古义:

______________;今义:

很多人。

(6)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

______________;今义:

转折连词,与“可是”相呼应。

(7)神人无功

古义:

______________;今义:

无功劳。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南冥者,天池也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去以六月息者也

(5)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6)而莫之夭阏者

(7)奚以知其然也

(8)而彼且奚适也

(9)彼且恶乎待哉

(10)之二虫又何知

(11)翱翔蓬蒿之间

(12)以游无穷者

6.文学常识填空。

《庄子》是________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及后学所著,现存________篇,包括内篇________篇、外篇________篇、杂篇________篇,其中内篇为庄子所著。

在政治上,庄子主张________________,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7.名句填空。

(1)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2)故夫知效一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3)故曰:

至人无己,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鹏之徙于南冥也(      )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3)去以六月息者也(      )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

(5)而后乃今培风(      )

2.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知效一官(      )

(2)行比一乡(      )

(3)而征一国者(      )

(4)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

(5)犹有所待者也(      )

5.下列各句中的“然”字,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B.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C.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D.虽然,犹有未树也

6.与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

彼且恶乎待哉

A.之二虫又何知     B.而莫之夭阏者

C.去以六月息者也D.奚以知其然也

基础运用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抢榆枋而止     抢:

触,碰。

B.我决起而飞决:

快速的样子。

C.绝云气,负青天绝:

阻挡。

D.《齐谐》者,志怪者也志:

记载。

2.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水之积也不厚

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④汤之问棘也是已

⑤鹏之徙于南冥也

⑥楚之南有冥灵者

⑦众人匹之

⑧之二虫又何知

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③⑥/②⑤/④⑦⑩/⑧⑨

B.①③⑥/②④⑤/⑦⑨/⑧/⑩

C.①②③/④⑥⑩/⑤⑦⑨/⑧

D.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

3.对下列文化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适莽苍者,三餐而反”中的“三餐”指的是一天。

B.“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晦朔”是指农历每月的二十九和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C.“旬有五日而后反”,一旬是十天。

D.“御六气之辩”之中的“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而后乃今将图南B.不过数仞而下

C.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D.顺流而东也

5.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众人匹之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虽然,犹有未树也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北海若曰: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住地)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拘限)于时也;曲士(乡曲之士,指孤陋寡闻的人)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传说中的海水排放处)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尽);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正)存(存在)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蚁穴)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米之在大仓乎?

号(称呼)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人卒(通“萃”,聚集)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五帝之所连(筹划),三王之所争(指争夺天下的战事),仁人之所忧,任士(担负职务的人)之所劳,尽此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6.下列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  尔:

你。

B.观于大海,乃知尔丑丑:

丑陋。

C.此其过江河之流过:

超过。

D.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多:

称赞。

7.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8.对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尾闾泄之 ②方存乎见少 ③笃于时也 ④仲尼语之以为博 ⑤顺流而东行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⑦上食埃土 ⑧填然鼓之 ⑨七十者衣帛食肉

A.①/②④/③⑧⑨/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2)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

“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

”左右曰:

“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

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太子曰:

“然。

吾王所见,唯剑士也。

”庄子曰:

“诺,周善为剑。

”太子曰:

“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

”庄子曰:

“请治剑服。

”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

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王曰:

“子欲何以教寡人?

”曰:

“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王曰:

“子之剑何能禁制?

”曰:

“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

”王大悦之,曰:

“天下无敌矣!

”庄子曰:

“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愿得试之。

”王曰:

“夫子休,就舍待命。

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

王曰:

“今日试使士教剑。

”庄子曰:

“望之久矣。

”王曰:

“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

”曰:

“臣之所奉皆可。

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

“愿闻三剑。

”曰:

“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

”王曰:

“天子之剑何如?

”曰:

“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

”文王芒然自失,曰:

“诸侯之剑何如?

”曰:

“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

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

”王曰:

“庶人之剑何如?

”曰:

“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

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

宰人上食,王三环之。

庄子曰:

“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选自《庄子·说剑》,有删节)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谋:

为……谋划。

B.请治剑服治:

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趋:

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校:

使……较量。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B.

C.D.

12.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

①庄子当能。

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A.①②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