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9384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36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莲蓬

韩开春

   ①汉乐府诗里有首著名的民歌叫作《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可见莲是江南一道独特的风景,采莲是江南夏日一种常见的劳动或者游戏。

但采的莲花还是莲蓬,似乎颇费思量,我更倾向于后者,理由是莲花虽然好看,可惹人占有之思,但这种超尘脱俗的花毕竟更适合远观而却不适合近亵,不像莲篷,直接就与人的口腹之欲联系起来——采了可以吃,当然应该是首选。

   ②实际上,说到底莲花与莲蓬只是一种事物的两个不同时期,和大多数的植物先开花后结果不同,莲蓬是和莲花一起出现的,《群芳谱·荷花》中说得明白:

“凡物先华而后实,独此华实齐生。

”莲的“实”即莲子,藏于莲蓬之中。

起初,莲蓬只是莲花的花心,娇小嫩黄,隐藏于美丽的花瓣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花心逐渐长大,花瓣逐渐脱落,莲蓬也就开始显山露水,正式跳脱出来,从莲花的配角升为主角。

农历七八月间,满湖满荡的莲蓬成熟了,姑娘们划着小船,穿行于万顷碧水之上的田田荷叶间边唱歌,一边来莲,场面壮观且热烈。

上面说到的那首汉乐府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劳动场面,有人便据此认为《江南》就是当时采莲姑娘劳动时唱的歌,我信。

这也从倒面证明,汉乐府和《诗》三百一样,大多来自于民间,劳动是诗歌亦或是文学不竭的创作源泉。

   ③莲花的颜色分红、白、粉等色,这是有道理的。

莲能食用的部分无非是水上的果实莲蓬和水下的地下茎莲藕两种,从花的颜色上就能知道这株莲是莲蓬好还是莲藕好。

开白花的莲藕丰硕肥满,入口甘甜,开红花的则莲蓬硕大,籽粒饱满。

从这个意义上说,莲花的颜色好像就是个标志,所谓“红花莲子也,汪曾祺先生在《鉴赏家》一文中写了一对伯牙子期式的知已,有一天,果贩叶三给画家送去一大把莲蓬画家一高兴,就画了一幅墨荷,好多莲蓬,画好后,画家征求叶三的意见,叶三说:

““红花莲子白花藕’。

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画家因此感慨题诗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

”这一细节说明先生十个懂生活爱生活的人,不然他也不会把文章写得这样活色生香。

我之所以特别喜欢先生的文章,除了他文字本身的原因外,还有他的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这一点让人觉得他在可敬之外,更多了一层亲切。

   ④莲蓬的模样活像老家屋檐下倒挂着的马蜂窝,连里面包舍的内容都像,每个小格子里都藏着一个小东西。

只不过莲篷里藏着的是一枚枚包裹着青绿外皮的莲子,老熟了也不会自己走出巢穴,不像马蜂窝,一间一间设计精巧的小屋子里藏着的是白白的蜂蛹,时间一到,这些肥白的蜂蛹便会变成一只只黄黑相间的“细腰美人”,施施然从小房子里探出身子,抖抖翅膀飞将起来。

   ⑤在乡下孩子的眼里,莲蓬是和马蜂窝有着同样诱惑力的,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原因是蜂窝中白白的蜂蛹用油炸了是极其可口的小吃,有着浓郁的肉香,香且脆;而莲蓬里包藏着的莲子也非常好吃,剥去外皮,一枚白白的莲子入口,也是满嘴的清香。

只是要想吃到香脆的蜂蛹,必得冒很大的风险,弄不好就要被蜂群蜇个青头紫脸,火烧火燎地疼痛,所以,在采取行动之前,你必得考虑一下是否可以吃得了那样的苦头而采莲蓬却不须那样的冒险,只会游水就行,游到莲蓬跟前用镰刀轻轻一割就能把它带上岸来。

不会游泳也没关系,还可划一小船或者大些的洗澡盆或者杀猪桶,同样可以接近莲蓬。

顶不济还可在镰刀的长柄上再绑上更长的竹杆,站在岸边也能达到目的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比较的结果,当然是莲蓬占了上风,更受欢迎,除了极个别极富冒险精神的调皮猴子外,大多数的乡下孩子还是更乐于去享受没有风险的莲子的清香。

辛弃疾在一首词里写“最喜小儿无赖,村头卧剥莲蓬”,确实是夏天水乡孩于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⑥莲子除了生吃,更多的还是熟食,而且,除了小孩子,也确实很少看到大人经愛剥新鲜的莲子吃。

是缺少闲情逸致,还是觉得那样不够雅观?

个中缘由我不太清楚。

不过,生吃新鲜的莲子实在是别有一番风味,满口的清香,能让人感觉到清水的味道老熟的莲子,可以就在稀饭里和大来一同煮。

可去烦躁、清心火、安神养心,若是酷热的夏日中午能有一碗冰镇的冰糖莲子羹吃,怕是连神仙都不想做了。

   ⑦不过,无论是生吃还是熟食,多数人都是要把莲子中间的“心”去掉的,因为莲很苦,心很苦,但去掉并不代表就是扔掉,用莲心泡茶喝,是夏日许多人的嗜好,它可爍湿泻火,但去掉并不代表就是扔掉,用莲心泡茶喝,是夏日许多人的嗜好,它可爍湿泻火,有利尿调肾之功效。

(选白《散文》2011年第10期)

(1)文章加下划线的字,读音、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角(jiǎo)亦或        B. 模样(mó)  竹杆        C. 相间(jiān)缘由        D. 油炸(zhá) 烦躁

(2)第③段画线句子说“这一细节说明先生是个懂生活爱生活的人”,这里的“懂生活爱生活”指的是什么?

(3)赏析文章第④段在写法上的特点。

(4)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 文章开头作者认为采莲时采的是莲蓬而非莲花的理由是莲花超凡脱俗的品质令人敬畏。

B. 《群芳谱·荷花》说莲花和莲子是一起生长的,这一点在作者的解说中也可以看出。

C. 莲花的颜色可以辦识莲藕、莲蓬的品质,汪曾祺的文章《鉴赏家》中的内容就是实证。

D. 作者在外形上将莲蓬比作老家屋檐下倒挂着的马蜂窝,流露出淡淡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E. 作者认为生吃新鲜莲子别有一番风味,但少有大人吃,大概是缺少闲情逸致又觉得不雅观之故。

【答案】

(1)D

(2)①“懂生活”指的是《鉴赏家》中画荷的过程显示出汪曾祺先生懂得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不断向生活学习的道理。

②“爱生活”指的是艺术家不轻视生活经验丰富的普通人,与之接触交往并用作品反映生活

(3)整体运用比较的方法,描述了莲蓬与马蜂窝的异同。

先比较二者外形与包含内容的相似之处,再运用拟人手法写莲子与蜂蛹的不同情态。

(4)B,C

【解析】【分析】

(1)A项,主角,应读jué  抑或;B项,模样,应读mú  竹竿;C项,相间,应读jiàn;故选D。

(2)若想知道“懂生活爱生活”指的是什么含义,需要先理解汪曾祺先生在《鉴赏家》写的是什么,《鉴赏家》写的是果贩给画家指出画作常识的不足以及画家欣然接受的态度。

汪曾祺先生在文中写出这两方面的内容,说明他懂得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不断向生活学习的道理,所以,“这一细节说明先生是个懂生活爱生活的人”中的“懂生活爱生活”指的是汪曾祺先生懂得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不断向生活学习的道理。

(3)文章第④段由莲蓬的模样,想到了马蜂窝,整体运用比较的方法,描述了莲蓬与马蜂窝的异同。

具体讲,先比较二者外形与包含内容的相似之处,再运用拟人手法,写莲子与蜂蛹的不同情态。

(4)A项,文章开头作者认为采莲时采的是莲蓬而非莲花的理由是多方面的,不单单因为莲花超凡脱俗的品质,更因为“莲篷,直接就与人的口腹之欲联系起来——采了可以吃,当然应该是首选”,所以A项说法不全面;D项,“流露出淡淡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无中生有;E项,“作者认为生吃新鲜莲子别有一番风味,但少有大人吃,大概是缺少闲情逸致又觉得不雅观之故”,说法不正确,原文说,“是缺少闲情逸致,还是觉得那样不够雅观?

个中缘由我不太清楚”;故选BC。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懂生活”指的是《鉴赏家》中画荷的过程显示出汪曾祺先生懂得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不断向生活学习的道理。

②“爱生活”指的是艺术家不轻视生活经验丰富的普通人,与之接触交往并用作品反映生活 。

⑶整体运用比较的方法,描述了莲蓬与马蜂窝的异同。

先比较二者外形与包含内容的相似之处,再运用拟人手法写莲子与蜂蛹的不同情态。

⑷B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及书写词语的能力。

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⑵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②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

⑶本题考查写法上的特点的能力。

第一步,指明写法上的特点。

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写法上的特点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等,江苏省的南京、无锡等,浙江省的杭州、宁波等,共26市。

它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区域之一。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指明,长三角城市群要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

   (摘编自《XX百科》)

   材料二:

   6月24日,2019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在安徽芜湖召开。

   会议审议通过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2018-2019年度工作报告》等若干文件,启动了一批科创和产业合作平台,并聚焦质量标准、产融结合等六大高新地建设,签署了86项区域一体化合作项目,总投资达2192.19亿元。

   今年5月13日审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合作,持续有序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打造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走廊”,这标志着G60科创走廊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去年6月1日以来,G60科创走廊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九城市集聚龙头企业845家,产值2.6万亿元。

同时,九城市之间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交互投资2280亿元,促进科创要素高效对接。

此外,在政务服务领域,九城市率先推进30个事项“一网通办”,被国务院办公厅确定为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试点区域。

   (摘编自韩俊杰、汪瑞华《长三角G60联席会议在安徽芜湖召开》,新华网2019年06月24日)

   材料三:

   

   

   (摘编自中国产业信息网,2019年05月24日)

   材料四

   从竞争的角度来看,区域经济中的先发地区会形成强有力的“虹吸效应”,以更高的收益让后发地区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流动汇集到中心城市。

这就导致后发地区无法同步获得城市化红利,出现“被虹吸”的现象。

要破解“被虹吸”难题,在一体化进程中获益,就需要了解自身的独特优势,确立发展的科学定位。

安徽在自然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方面在长三角区域相对突出,这些优势需要与苏浙沪的金融资源优势、研发优势、国际贸易优势等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升安徽的竞争优势。

   突破行政壁垒的限制,才能够真正实现一体化的收益。

正是因为许多地方行政壁垒的长期存在,才导致了长三角很多地区之间“最后一公里”无法连通,极大地限制了资源流动与市场发育,从而阻碍了长三角产业分工和市场互补。

造成行政壁垒的原因主要是对地区利益的保护。

地区利益通常会聚焦于如何分配既有“蛋糕”,而不去“做大蛋糕”。

安徽不能被动地等待中心城市来“领跑”,要积极探索主动出击如何通过一体化创新“把蛋糕做大”,从而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全面彻底地消除行政壁垒的阻碍。

   在规划先行的基础上,还需要解决具体合作地点的利益共享问题。

最近热议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就是对这一问题的创新对策。

不过区域主要集中在苏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地区。

安徽虽然不能采取强强联合式的发展示范区,但可以采取借势互补式的“产业合作示范区”。

推动安徽与江苏、浙江临界的一些城镇先行获取先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优势资源,从而在快速发展中实现利益增进。

(摘编自王先柱《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中主动破局》,《安徽日报》2019年04月1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三角城市群是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也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区域之一。

B. 在安徽芜湖召开的2019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取得丰硕的成果,标志着G60科创走廊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C. 2008-2017十年间,三大城市群的GDP均稳步增长,但随时间推移,长三角地区优势不断扩大,2017年为全国GDP的贡献近60%。

D. 一个地区之所以发展滞后,是因为先发地区会形成强有力的“虹吸效应”,以更高的收益吸引着落后地区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流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去年6月1日以来,G60科创走廊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取得许多成果,其中,“一网通办”体现了长三角政务服务的一体化。

B. 和京津冀、珠三角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土地面积都具有优势,2017年,长三角的人口几乎是其他两区之和,这更有利于拉动消费。

C. 和京津冀、珠三角地区相比,2017年,长三角地区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都是最高的,可见,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最好,人民生活最幸福。

D. 对地区利益的保护是造成行政壁垒的主要原因,而行政壁垒的长期存在,会极大地限制资源流动与市场发育,阻碍产业分工和市场互补。

(3)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如何主动破局?

请根据材料四简要概括。

【答案】

(1)C

(2)C

(3)①将自身优势和苏浙沪的优势紧密结合,破解“被虹吸”难题。

②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全面彻底地消除行政壁垒的阻碍。

③在与江苏、浙江临界的一些城镇建“产业合作示范区”,实现利益增进。

【解析】 【分析】

(1)A项,选项变未然为已然,结合材料一“长三角城市群要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分析,原文是说“要建设”,是未然,选项变成了已然。

B项,“标志着G60科创走廊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错误。

结合材料二“今年5月13日审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这标志着G60科创走廊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这”指的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D项,“一个地区之所以发展滞后,是因为先发地区会形成强有力的‘虹吸效应’”错误。

结合材料四内容“区域经济中的先发地区会形成强有力的‘虹吸效应’,以更高的收益吸引着后发地区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流动汇集到中心城市。

这就导致后发地区无法同步获得城市化红利,出现‘被虹吸’的现象”分析,意思是先有发展的不均衡,才出现“虹吸效应”,而不是先有“虹吸效应”,才使某地区发展滞后。

故选C。

(2)C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最好,人民生活最幸福”无中生有。

结合材料三图表内容分析,长三角地区的GDP总量和人均GDP都是最高的,但是不能推断出“经济发展最好,人民生活最幸福”。

故选C。

(3)结合“要破解‘被虹吸’难题,在一体化进程中获益,就需要了解自身的独特优势,确立发展的科学定位。

安徽在自然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方面在长三角区域相对突出,这些优势需要与苏浙沪的金融资源优势、研发优势、国际贸易优势等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升安徽的竞争优势”分析,将自身优势和苏浙沪的优势紧密结合,破解“被虹吸”难题。

结合“突破行政壁垒的限制,才能够真正实现一体化的收益”“要积极探索主动出击如何通过一体化创新‘把蛋糕做大’,从而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全面彻底地消除行政壁垒的阻碍”分析,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全面彻底地消除行政壁垒的阻碍。

结合“在规划先行的基础上,还需要解决具体合作地点的利益共享问题”“安徽虽然不能采取强强联合式的发展示范区,但可以采取借势互补式的‘产业合作示范区’。

推动安徽与江苏、浙江临界的一些城镇先行获取先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优势资源,从而在快速发展中实现利益增进”分析,在与江苏、浙江临界的一些城镇建“产业合作示范区”,实现利益增进。

故答案为:

⑴C;⑵C;

⑶①将自身优势和苏浙沪的优势紧密结合,破解“被虹吸”难题。

②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全面彻底地消除行政壁垒的阻碍。

③在与江苏、浙江临界的一些城镇建“产业合作示范区”,实现利益增进。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

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2)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

分条作答。

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概括。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余

侯发山

   康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可是,康百万发现,康家的摊子大了,利润倒没怎么上升。

难道是里面有人捣鬼?

他通过调查,发现大相公以及各个行当的相公、账房先生及小相公,都是按照他的旨意在循规蹈矩地做事,并没有投机取巧,更没有吃里爬外。

原因出在哪里呢?

他愁肠百结,百思不得其解。

   这天后晌,康百万信步来到了神都山下,想散散心,排解一下心中的郁闷。

黄河黄,河面宽阔,像一幅闪光的黄绸;洛水清,水流平静,河面如清绒的地毯。

如果说黄河有男子汉的粗犷,则洛河有女子的婉约。

两条河交汇后,一黄一清界限分明,绵延数里后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经过一番激烈“搏斗”,最终洛河融进了黄河里。

据说,伏羲创造的八卦图就是根据这一景象画出来的。

黄河里走着不少大大小小的船只,船工的号子抑扬顿挫,此起彼伏……一个头戴草帽的老汉,站在河边的树下,拿着一个大舀子——漏水的勺子,一动不动地盯着水面。

   康百万来到老汉身边,顺势坐在河岸上,观看老汉捞鱼。

   老汉看了康百万一眼,没有说话,转眼盯着水面。

   康百万瞅了瞅老汉身边的鱼篓,发现鱼篓里只有两条二斤左右的黄河鲤鱼,皱着眉头问道,大叔,您啥时候来的?

   老汉说,大清早就来了。

   康百万不禁惊讶地问,大叔,大半天您就弄到这两条啊?

黄河里的鲤鱼不是也不少吗?

   你是说我捞鱼的水平很臭吗?

老汉似乎不高兴了。

   康百万忙说,大叔,没有,我没有那个意思。

   忽然,老汉猛地一甩胳膊,舀子划了一个优美的弧线,似乎瞬间完成了下水和出水的过程。

一条鱼被舀子捞着了,这条鱼不小,有三斤多重。

老汉把鱼丢进了鱼篓。

   康百万发现了秘密所在,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大叔,您的舀子的洞太大了,只能捞到大鱼,一斤以下的小鱼都捞不到啊。

   老汉气呼呼地说,如果舀子底部没有窟窿,想“一网打尽”,大鱼小鱼都不放过,怕是一条鱼也捞不到。

   为什么?

康百万顺嘴问道。

   老汉说,有句古话叫做“漏水的勺子才能舀到大鱼”。

这是为啥?

因为漏水的那些孔,不但没有影响俺们捕鱼,反倒如渔网一般,减轻了水的冲击力,捕大鱼如探囊取物。

   大叔,您说的好像有一些道理。

可是,像您这种捞法啥时候才能把鱼篓捞满呀?

康百万感到不可思议。

   老汉瞪了康百万一眼,恶狠狠地说,我不稀罕小鱼!

   康百万闹了个大红脸,不明白老汉为何会发这么大的火。

   话不投机,好半天两人都没有说话。

康百万觉得无趣,准备起身离去。

   老汉瞄了康百万一眼,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康百万说,如果连小鱼也不放过,天长日久,河里还会有鱼吗?

不留鱼,俺们渔民日后咋生活?

后世子孙咋生存?

赶尽杀绝那是自掘坟墓!

   “……”康百万张嘴说不出话来。

仔细琢磨老汉的话,不禁对老汉肃然起敬,他的话太有哲理了。

   当天晚上,康百万失眠了。

留鱼?

留鱼?

留余?

康百万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心里一下子亮堂了,兴奋得差点叫起来。

   不久后,康百万召集家族会议,大刀阔斧地改变经商策略,其中最主要一条就是,做生意只赚取利润的百分之六十,要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均衡,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各种关系的和谐,相伴相生,正常谋利,谋正当利,适可而止。

他说,留余忌尽,忌盈忌满,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心机不可用尽,留余不但是昌家之道,也是做人之则。

随后,他让当朝文状元牛瑄雕刻“留余匾”挂在客厅,作为家训让后世子孙铭记。

   此后,康家世世代代秉承留余思想,一直富裕了四百多年。

(原载《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故事情节虽然谈不上紧张激烈,但布局谋篇的技巧纯熟,例如开头写康百万找不出生意利润无法提高的原因,巧设悬念,吸引了读者。

B. 作者善用动作、神态等细节塑造人物形象,例如写康百万“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表现了他对老汉的不屑与嘲弄,为老汉生气做铺垫。

C. 小说的语言应该与文章的内容相贴合,为内容服务,例如本文人物对话语言十分契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具有明显的生活化、个性化的特点。

D. 作者擅长借故事说道理,虽然只叙述了一件平常无奇的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哲思,在当代社会也颇有现实意义,让人读来深受启发。

(2)文中第二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3)本文标题“留余”有哪些深刻内涵?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B

(2)①从人物形象上看,以黄河、洛水的瑰奇景象为捕鱼老汉的出场做铺垫,并衬托了老汉看似普通平凡,实则有大智慧的形象。

②从思想主旨上看,以黄河浑浊、洛水清澈交汇融合,暗示凡事皆应有所调和,有助于下文谋利亦须留余的主旨的传达。

③从表达效果上看,此段描写生动形象而富有文化气息,营造了历史文化的背景,调节了叙事节奏,丰富了文章内容。

(3)①“留余”是做事之法。

无论捕鱼还是做生意,都不可过于贪婪,只图眼前利益,而要适可而止,从长计议。

②“留余”是发展之道。

家族的昌盛,社会长远发展,都要考虑人与自然等各方面的和谐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③“留余”是做人之则。

为人处世要修身养德,留有余地,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心机不可用尽,这是中华民族应该世代传承的美德。

【解析】【分析】

(1)B项,“表现了他对老汉的不屑与嘲弄”错误。

结合“康百万发现了秘密所在,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大叔,您的舀子的洞太大了,只能捞到大鱼,一斤以下的小鱼都捞不到啊”分析,康百万笑是因为发现了大叔的秘密所在,并不是对老汉的不屑与嘲弄。

故选B。

(2)结合“两条河交汇后,一黄一清界限分明,绵延数里后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经过一番激烈‘搏斗’,最终洛河融进了黄河里。

据说,伏羲创造的八卦图就是根据这一景象画出来的”分析,营造了历史文化的背景,丰富了文章内容。

结合“黄河里走着不少大大小小的船只,船工的号子抑扬顿挫,此起彼伏……一个头戴草帽的老汉,站在河边的树下,拿着一个大舀子——漏水的勺子,一动不动地盯着水面”分析,写黄河和洛水的特点,以黄河、洛水的景象为捕鱼老汉的出场做铺垫,并衬托了老汉的形象。

结合“黄河黄,河面宽阔,像一幅闪光的黄绸;洛水清,水流平静,河面如清绒的地毯”“两条河交汇后,一黄一清界限分明,绵延数里后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经过一番激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