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29250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docx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docx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来源】《光明日报》韩震 2007年9月11日

【评论】【大中小】【打印】【关闭】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对于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及其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基于一定时空体系内发展的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的反映,并且以理想的形态引导、塑造着这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

  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只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必须伴之以一种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认同力量。

这种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的文化力量,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价值观念。

任何民族精神都有自己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都是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孕育和形成,并且通过历史记忆加以传播的。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定的民族国家内部力量整合的必需的要素:

它不仅须臾不可缺少,而且其内在的性质也影响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

  二

  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

现在是过去历史的延续。

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在,也就没有未来。

  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绝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

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孕育和形成的,并且不可能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活动独立存在和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民族为了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凝聚在一起,协商、协调和合作,形成共同的利益目标,并且形成共同的文化形式、价值追求、社会心理和民族认同,以反映并且进一步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活样式。

  然而,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历史是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同时植根于历史传统并符合时代要求,才能成为动员整个民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的推动和凝聚力量。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就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并且孕育了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意识、品格和气质的价值观念体系。

但是,民族精神或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是对民族现实的历史创造性活动的引领和反应,因此,必然对特殊的时代性问题作出回应,从而带有一定的历史时代的烙印。

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现。

譬如,中国古代就有“和为贵”的理想,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对全人类的历史发展而言,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但是,这种理想在古代中国排斥了人民所倡导的规范,因此不仅是片面的,而且也是难以实现的。

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这些理想的历史性就否认它们的普遍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扩展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理想的适应范围和体现深度。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其核心价值观念的演化过程是一个相互塑造的过程。

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既要求保持我们的民族传统根基,又要求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

我们不仅要在历史发展中追求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理想状态,而且要以自己深厚的历史特性给世界留下更多具有普遍价值的精神财富。

由于人类社会有一个历史生成过程,社会发展仍然呈现出某种规律性。

这些虽非绝对的共性,但也存在某些统计学上的趋势性的东西。

我们不能因民族性而抗拒普遍性的东西。

一个排斥普遍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只有把民族性与普遍性历史地结合在一起,并且不断发现和开创普遍前景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价值体系只有在创造中才能展现其魅力和活力,民族精神只有在创新中才能体现其世界性的价值。

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当然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

但是,伴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步伐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我们仍然面临这样的任务:

如何不断总结、提炼、调整和概括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构建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三

  实际上,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根本性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要求和目标取向。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新概括。

这一概括是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经验的总结基础之上的,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自觉和理论创新的勇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结构明晰和内在组成部分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告诉我们:

伟大的共同理想基于伟大的共同事业;离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不可能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提示我们: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指导,就无法铸就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启迪我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中国各民族人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之中;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要求我们:

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就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一致,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发展的基本保证。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

  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就文化而言,不仅每个民族都有与其他民族相互区别的文化,而且一个民族内部也不是完全同质的。

单一的文化会因时间之中的流动而划分为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因空间的展开的序列而形成不同的亚文化——都市文化、乡村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政治文化、企业文化、学院文化、大众文化等。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差异和文化差异,引领、改造、提升、整合不同的社会观念。

同时,我们不仅应该鼓励公民树立团队精神,而且应该鼓励更广泛地交往。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和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情形下,在国际交往中,我们应该通过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提高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影响力。

这就是说,在和平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发展自己的硬实力,也要发展自己的软实力。

发展软实力既可以增强内部凝聚力,形成强大的文化认同感,也可以缓解外界对我们的硬实力发展的不利反应,为硬实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软实力本身也是综合国力和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维系社会健康协调运转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的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的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发布时间:

2006-12-0906:

44 光明日报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这无论对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是对于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

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

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迷失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使全国人民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在当代中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也才能把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民族团结和凝聚起来。

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各族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

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

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上述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李抒望:

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统一性

李抒望

  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等方面反映和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

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为了把发展与和谐更好地统一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以发展保证和谐,以和谐推进发展。

也就是说,要通过更高水平的发展,来促进社会和谐;以社会的更加和谐,来保证又好又快的发展。

因此,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正确的社会发展路线,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对两者的关系认识越深刻、把握越准确,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就能越自觉、越坚定。

具体而言,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体两面,相得益彰,是辩证统一的,其内在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一的前提。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八十五年来,我们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始终高度重视发展问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的主题和核心,就是发展。

人类思想史上,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发展理论,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强调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位要求,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决定于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

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从而实现我们党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

所以,我们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二、统一的价值取向。

人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一切以人为目的,摒弃传统的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在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关系中,经济社会发展是手段,而人的发展是目的。

否则,所谓的发展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因此,从目的范畴来看,落实科学发展观,其基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它解决了发展依靠谁、发展为了谁的问题。

以人为本四个字,如此温暖人心,是因为它包含着普遍价值,洋溢着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体现着“万物人为本,万事民为先”的基本政治立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同时也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离开了科学发展观所坚持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失去了正确目标、前进方向和动力源泉。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使全体人民和谐相处,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三、统一的方法论。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论。

解决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的问题,关键是要做到统筹全局、兼顾各方,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这就需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方法,这是它的突出特点。

真正做到“五个统筹”,最大限度地兼顾各个方面,其结果必然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这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

“统筹”是对客观世界最真实的认识,它不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也充分体现了和谐之意。

实际上,统筹就是兼顾,兼顾就是和谐。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把握大局,兼顾各方,促进东部、中部、西部的共同发展与和谐发展。

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改变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实现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要更加重视人口、资源、环境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统一的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突破了过去把发展简单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的局限,强调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对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全面思考,着眼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建设,着眼于经济增长、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政府、企业和公众之社会结构的全方位管理,不能只计一点不及其余。

所谓“协调发展”,就是指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以及社会系统内部之间,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是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作、相互推动,国际间、区域间人口资源环境相互配合、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速度相宜和效益兼顾的社会发展形态。

所谓“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内涵是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必须与人类向自然的回馈相平衡,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机会为代价,本地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其他区域或全球发展为代价。

简言之,就是要以让下一代人也能发展的方式来发展,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粮。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则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

只有坚持发展的全面性,才能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只有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才能有效地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只有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邵一江

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同样,一所高校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所学校的发展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不同的发展观绝对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

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面性的重大影响。

合肥学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争当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排头兵。

通过学习我们懂得,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四个基本点对于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表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必须以推动社会发展为目标,同时,也促进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内容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在规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取向、根本目标和实现原则;“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空间原则、系统原则和时间原则的设定,三者在统一中揭示了发展的多层面、多维度性;“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路径。

合肥学院自三校合并以来,我们坚持追求和探索一种学院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努力打造一支善教乐学、思想敏锐的教师队伍。

这是我们在凝炼学院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的一个理想目标。

(一)

高校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一所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我们应该也能够在实践中凝炼学院的核心价值观。

学院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在教育价值观的基础上,而教育价值观则应主要体现在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认识。

高校教师因为有自由,所以思想活跃;因为有民主,所以积极参与;因为有倾听,所以善于表达;因为有宽容,所以敢于挑战;因为有责任,所以乐于奉献;因为有归属感,所以能形成合力。

“以人的发展为本”,在高校既是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也是以教师的发展为本。

高校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应该是一个有追求的人,应该是一个生活中的成功者,应该是一个幸福的人……。

如果教师形成了这样的价值追求,才会成就自我,成就学生,成就中国高等教育。

而由这样的一个教师群体所组成的高校,才会真正成为“教师发展的沃土,学生成长的乐园”。

(二)

胡锦涛同志指出:

“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着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通过学习我们深刻感受到在探索和建设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必须坚持和强化以下三种意识。

首先是责任意识。

其实,在责任意识里必然包含有危机意识、忧患意识。

而针对学院近几年的办学和发展的实际,我们懂得:

尽管有学院作为依托,但是有限的物理空间,有限的社会空间,有限的经费投入,有限的师资来源,决定于我们必须树立危机意识。

正是危机意识促使每一个教职工丝毫不敢懈怠,而是时时事事处处都要肩负一种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就成为促使我们做好事情的前提条件。

在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过程中,这种责任意识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是团队意识。

我们通过制度保证和情感纽带,将一个个系(部)处、一个个教研室、一个个课题组,凝聚成一个个研究共同体、教学的共同体、学习的共同体和利益的共同体,使教师在实践中体会到,要想真正出一点教学成果和研究成果,要想真正出一点成绩,脱离了集体是无法成功的。

同时,学院也要运用评价杠杆,及时强化团队意识导向,通过加大对团队的奖励力度,不断弘扬团队意识,宣传团队精神。

学院近年来的发展证明:

正是由于这些团队的努力,我们才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取得了过去二十多年都未曾取得的成绩。

最后是创新意识。

创新并不是一味地求新求怪,比别人做得先进一点、更好一点,这是我们理解和实践的创新。

近几年,我们认真凝炼了学院的院训、办学定位、办学指导思想,坚持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竭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支持性服务性平台,鼓励和引领教师实现他们内在的对教育、对生活的追求,借此产生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力量。

学院近几年引入的“认知实践学期”、“N+2”考试制度改革、模块化教学改革等,都是在创新的指导思想基础上诞生的,可以这样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合肥学院发展的今天。

(三)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作为宣传部门,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契机,为学院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和理论支撑

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广大教职工。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计划,订购了高质量的学习光碟、辅导读本等资料,编印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纲要》等学习资料,在网页上开辟了“理论研究”、“思政研究会”等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第二课堂”;结合“向青年楷模向南林学习”、“学习抗震救灾英雄模范事迹”、“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等学习活动,在校园网首页分别制作了“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等专题学习专栏,编辑了相关的音像资料和学习动态新闻,方便广大教职工的学习,引导教职工关注党报党刊上刊载的重要理论文章;加强对学习的监督检查,认真落实理论学习领导责任制,促进理论学习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切实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2、以典型宣传为抓手,强化校内榜样的示范作用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

“只有那些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找到的榜样的人,只有那些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生活的这个崇高的境界。

”在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是要求大家共同达到“这个崇高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