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8910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8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考试范围:

必修二专题一-专题三)

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6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赋分100分,赋时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

2.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3.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图2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4.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A.灌溉B.制瓷C.耕种D.冶铁

5.中国古代丝织业一直很发达,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

下列选项中,反映明代丝织业状况的是()A.使用新式“纱绸机”B.开始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C.开始培育八辈之蚕D.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开始西传

6.明代《闽部疏》载:

“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材料反映明代福建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7.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8.表1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年份

总额(千两)

田赋(%)

厘金(%)

关税(%)

1885

78276

38.6

17.9

18.8

1887

85787

36.4

19.6

24.3

1889

86187

35.5

17.4

25.7

1891

95394

33.4

17.1

25.1

1892

88816

35.2

17.2

26.0

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9.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

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

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10.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

”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A.汉朝的丝绸之路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C.明朝的朝贡贸易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11.辛弃疾说:

“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

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12.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

“(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13.“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14.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约1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

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

A.以鸦片换取白银B.以鸦片换取丝茶C.以白银换取丝茶D.以白银换取棉布

15.《汉书•食货志》记载: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16.明朝张瀚称:

“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

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B.百工亦为本业C.农工比重适当D.农工任其消长

17.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这表明汉初()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18.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

“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

”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9.清末有舆论说:

“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

”此“创举”反映了

A.资本主义的萌芽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C.爵位制度的创设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20.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

”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

这些就构成了()

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21.图5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政策的变化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D.中苏关系的变化

22.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单位:

吨标准煤/万元

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A.实行“二五”计划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建立人民公社D.开展大跃进运动

23.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24.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

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货款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25.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

26.1959年,北京最高的建筑是新建的民族饭店,高47.4米,为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

如今北京最高的建筑是高330米的国贸大厦。

然而,人们至今仍然肯定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

这提示我们,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应()

A.以今人的标准来衡量B.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C.主要看对后世的影响D.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

27.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放前夕的生活时称:

“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

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

”这反映了()

A.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B.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C.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D.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

28.图6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

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

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29.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规模

材料

(1)1869年发昌机器厂建立

(2)1873年轮船招商局成立

(3)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4)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

30.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

(见右表)确定一研究主题。

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A.上海工业化一瞥B.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D.上海,红色的摇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40分。

31.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

结合材料概括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

(3分)

 

(2)图二和图一之间是什么关系?

(3分)

 

材料三 (棉布)其幅匹之作,特为长阔,茸密轻暖,可抵缯帛;……且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比之苎麻,免缉绩之工,得御寒之益。

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

虽曰南产,言其适用,则北方多寒,或茧纩不足,而裘褐之费,比最省便。

——王祯《农书》

(3)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元明时期我国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4分)

 

材料四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4)材料四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商关系的?

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5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春秋时期,“子贡(孔子弟子)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战国时期,猗顿从事河东池盐的生产和贩卖而成巨富;郭纵因冶铁获利而富甲天下。

材料二 (汉初)“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实行统一生产和销售,利润为国家所有。

材料三 (宋)开封城内店铺林立,处处都有商铺、邸店,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

宋朝时开始使用纸币“交子”,元朝时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推行。

宋元时期,政府以开明的态度鼓励海外贸易,丝绸贸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

材料四 山西人自宋元以来逐渐在民间形成了“以商致财,用财守本”的立业思想,他们拉着骆驼,千里走沙漠,至蒙藏边疆;驾着舟船,横波万里浪,达东瀛南洋。

他们还在各地设立的会馆结成商帮,在帮内互相扶持,共同进退。

他们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晋商中流传着“宁叫赔折腰,不叫客吃亏”、“诚召天下客,义纳八方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朝采取的抑商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元时期商业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并分析其原因。

(5分)

 

(4)根据材料四,说明晋商能够发展壮大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用财守本”的思想。

(4分)

 

33.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兵役的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实行扶植小农经济政策的原因。

(2分)

 

材料二:

大生纱厂创办之初就设想了股份制,公开向社会集股60万两,分6000股,……结果招股很不理想,应者寥寥。

1897年,大生纱厂又向社会招股50万两,分5000股,还是进展不顺。

……在大生纱厂经营好转之后,1901年张謇等人决定再招20万两新股,一年之内就成功集到20.75万两。

……1920~1921年,上海报纸天天刊登大生的股票行情,是当时市场上最抢手的股票之一。

———依据傅国涌《大商人》整理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生纱厂筹股建厂的原因。

(3分)

 

材料二1979年,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变革。

……到1983年底,甚至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材料二中“生产责任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分)这种变革主要针对的是什么?

(2分)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2分)

芗城中学高三9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1、选择题(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