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食品腌制机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8863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6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化学食品腌制机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食品化学食品腌制机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食品化学食品腌制机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食品化学食品腌制机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食品化学食品腌制机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食品化学食品腌制机理.docx

《食品化学食品腌制机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化学食品腌制机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食品化学食品腌制机理.docx

食品化学食品腌制机理

腌渍

一、概念

    让食盐或食糖渗入食品组织内,降低它们的水分活度,提高它们的渗透压,借以有选择地控制微生物的活动和发酵,抑制腐败菌的生长,从而防止食品腐败变质,保持它们的食用品质,这样的保藏方法称为腌渍食品。

二、食品腌渍保藏的理论基础

1、溶液及其浓度

(1)溶液的浓度

溶液浓度是单位容积溶液中溶有的物质重量。

     g                    C

C=————╳100和g=————╳100

(100+g)           (100-C)

 

其中:

C——每100克溶液中含有深质重量(克) 

 g——每100克水中应加的溶质重量(克)

溶液的浓度通常可用最简便的物理方法——比重来测定。

盐水比重通常可用波美比重计测定;糖水浓度可用糖度计、波林糖度计或白利糖度计测定。

(2)固体溶解度

    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条件下,一定量的饱和溶液内溶有溶质的量,通常在工业生产中以每升溶媒中能溶解的溶质量(克)表示之。

2、扩散和渗透

(1)扩散

为分子不规则热力运动下固体、液体或气体(蒸汽)浓度均匀化的过程。

           dc

dQ=-DF——dτ

           dx

式中Q——物质扩散量

dc

————浓度梯度(c——浓度、x——间距)

dx

F——面积

D——扩散系数(随溶质及溶剂的种类而异)

式中负号表示距离x增加时,浓度c减少。

在缺少扩散系数的情况下可用下式推算:

    RT

D=—————(平方米/秒)

   N6πγη

式中D——扩散系数,在单位浓度梯度的影响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溶质量。

R——气体常数(8.314焦/度·摩)

N——阿伏加德罗常数(6.02╳

T——绝对温度(K)

η——介质粘度(帕·秒)

γ——溶质微粒(球形)直径(应比溶剂分子大,并且只适用于球形分子)(米)

(2)渗透

    渗透现象实质上与扩散作用相似。

严格地说,渗透就是溶剂从低浓度溶液经过半渗透膜向高浓度溶液扩散的过程。

范特-霍夫公式:

PV=Nrt=G/M·R·T

式中P——渗透压(千牛/平方米或大气压)

V——溶液的容积(立方米或升)

T——温度(K)

M——溶质的分子量

G——分子量为M克的溶质重量(克)

R——气体常数(千牛·米/摩·度或大气压/摩·度)

Pο=g/M·1/V·R·T=CM·R·T

式中Pο——渗透压力(千牛/平方米或大气压)

CM——溶质摩尔浓度

T——绝对温度(K)

M——溶质的分子量

R——气体常数

若将许多物质特别是NaCl分子会离解成离子的因素考虑在内,还可以进一步改变成:

Pο=i·R·T·C

i——包括物质离解因素在内的等渗系数,物质全部解离时i=2

布尔公式:

     ρ1·R·T·C

Pο=——————————

          100M2

Pο——渗透压(大气压或千牛/平方米)

ρ1——溶媒的密度(千克/立方米或克/升)

R——气体常数

T——绝对温度(K)

C——溶液浓度,100克或千克溶媒中溶质的克数或千克数

M2——溶质分子量(克或千克)

微生物细胞的扩散和渗透现象

三、食盐在食品保藏中的作用

1、食盐对微生物细胞的影响

∙脱水作用

∙离子水化的影响

∙毒性作用

∙对酶活力的影响

∙盐液中缺氧的影响

2、盐液浓度和微生物的关系

    各种微生物对不同盐液浓度的反应并不相同,现将能抑制各种不同微生物生长活动的盐液浓度列于下:

醭酵母10%

黑曲菌17%

乳酸菌12-13

变形菌10%

腐败球菌15%

青霉菌20%

3、食盐的质量和腌制食品的关系

几种盐类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克/100克水)

温度(℃)

NaCl

CaCl2

MgCl2

MgSO4

0

35.5

49.6

52.8

26.9

5

35.6

54.0

——

29.3

10

35.7

60.0

53.5

31.5

20

35.9

74.0

54.5

36.2

CaCl2和MgCl2具有苦味,食盐中含有钾化合物时就会产生刺激咽喉的味道,含量多时还会引起恶心、头痛等现象。

四、食糖在食品保藏中的作用

食糖本身对微生物并无毒害作用,它主要是降低介质的水分活度,减少微生物生长活动所能利用的自由水分,并借渗透压导致细胞质分离,得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活动。

 

 

 烟熏

一、烟熏的目的

鱼和肉的烟熏目的主要有

1、形成特种烟熏风味

2、防止腐败变质

3、加工新颖产品

4、发色

5、预防氧化

二、熏烟成分

1、酚

    从熏烟中分离并鉴定的酚类有20多种,都是酚的各种取代物,如愈疮木酚、邻位、间位、对位甲基酚或甲氧基取代物等。

酚的三重作用:

∙∙  抗氧化作用

∙∙  成特有烟熏味

∙∙  抑菌防腐作用

2、醇

木材熏烟中醇的种类很多,有甲醇、乙醇及多碳醇。

主要作用是:

成为挥发性物质的载体。

3、有机酸

    在整个熏烟组成中存在有含1-10个碳的简单有机酸,熏烟蒸汽相内的有机酸含1-4碳,5-10碳的有机酸附在熏烟内的微粒上。

有机酸有微弱的防腐能力。

    用人工熏烟剂进行实验表明酸有促使烟熏肉表面蛋白质凝固的作用。

在生产去肠衣的肠衣制品时,凝固颇为重要。

酸将有助于性改善该制品的肠衣。

4、羰基

    这类化合物有20多种,包括戊酮、戊醛、丁醛、丁酮等等,一些短链的醛酮化合物在气相内,有非常典型的烟熏风味和芳香味。

羰基化合物与肉中的蛋白质、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产生烟熏色泽。

5、烃类

    主要指有树脂产生的多苯环烃类,其中至少有两类二苯并蒽和苯并芘,已被证实是致癌物质。

这两种物质一般附着在熏烟的固相上,可以被清除掉。

三、烟熏工艺

1、冷熏

制品周围熏烟和空气混合物气体的温度不超过22℃的烟熏过程称为冷熏。

    冷熏时间长,需要4-7天,熏烟成分在制品中渗透较均匀且较深,冷熏时制品干燥虽然比较均匀,但程度较大,失重量大,有干缩现象,同时由于干缩提高了制品内盐含量和熏烟成分的聚集量,制品内脂肪熔化不显著或基本没有,冷熏制品耐藏性比其它烟熏法稳定,特别适用于烟熏生香肠。

2、热熏

制品周围熏烟和空气混合气体的温度超过22℃的烟熏过程称为热熏。

常用的烟熏温度在35-50℃,因温度较高,一般烟熏时间短,约12-48小时。

    在肉类制品或肠制品中,有时烟熏和加热蒸煮同时进行,因此生产烟熏熟制品时,常用60-110℃温度。

    热熏时因蛋白质凝固,以致制品表面上很快形成干膜,妨碍了制品内部的水分渗出,延缓了干燥过程,也阻碍了熏烟成分向制品内部渗透,因此,其内渗深度比冷熏浅,色泽较浅。

    烟熏温度对于烟熏抑菌作用有较大影响,温度为30℃浓度较淡的熏烟对细菌影响不大;温度为13℃而浓度较高的熏烟能显著降低微生物数量,温度为60℃时不论淡的或浓的熏烟都能将微生物数量下降到原数的0.01%

四、烟熏的方法

1、燃料

    烟熏可采用各种燃料如庄稼(稻草、玉米棒子)木材等,各种材料所产生的成分有差别,一般来说,硬木、竹类风味较佳,软木、松叶类风味较次,烟熏一般采用硬木。

2、熏烟产生的条件

    较低的燃烧温度和适量的空气的供应时缓慢燃烧的条件,在正常烟熏条件下,常见的温度范围为100-400℃,会产生200多种成分。

烟熏时引入氧气,则在氧气氧化作用下,熏烟成分会进一步复杂化,如果将空气严格加以控制,熏烟呈黑色,并含有大量羧酸,这样的熏烟不适合用于食品。

    烟熏时,燃烧和氧化同时进行。

供氧量增加时,酸和酚的量增加,供氧量超过完全氧化时需氧的8倍左右,形成量达到最高值。

如果温度较低,酸的形成量较大,燃烧温度增加到400℃以上,酸和酚的比值就下降。

因此,400℃是分界线,高于或低于时产生的熏烟成分有显著差别。

    因此燃烧温度在340-400℃以及氧化温度在200-250℃间产生的熏烟质量最高。

    虽然400℃燃烧温度最适宜于形成最高量的酚,然而它也同时有利于苯并芘及其它环烃的形成。

如将致癌物质形成量降低到最低程度,燃烧温度以控制在343℃为宜。

相对湿度也影响烟熏。

    烟熏浓度一般可用40瓦电灯来确定,若离7米时可见则熏烟不浓,若离0.6米不可见则说明熏烟很浓。

3、烟熏装置

简单烟熏炉

强制通风式烟熏房

连续式烟熏房

五、液态烟熏制剂

用液态烟熏制剂代替烟熏的方法称为湿熏法。

    液态烟熏制剂一般是从硬木干馏制成并经过特殊净化。

软质木虽也能用,必须注意将焦油物质去净,一般用过滤法即可除去焦油小滴和多环酸。

最后产物主要是由气相组成,并且含有酚、有机酸、醇和羰基化合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