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CCER经验贴414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8756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年CCER经验贴414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11年CCER经验贴414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11年CCER经验贴414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11年CCER经验贴414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11年CCER经验贴414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年CCER经验贴414版.docx

《11年CCER经验贴414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年CCER经验贴414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年CCER经验贴414版.docx

11年CCER经验贴414版

曾广华中科技大学

如今复试过了,来总结一下这段考研路程吧。

2010,一战。

政治:

76,英语:

64,数学:

145,经济理论:

98,总分:

383

2011,二战。

政治:

72,英语:

71,数学:

142,经济理论:

147,总分:

432

第一年考,有点托大,到10月份才开始认真复习。

后果就是,公共课虽然顾及得比较好,

专业课却只有时间把习题做一遍,而没能够将做题速度提起来,直接导致专业课未能做完

而且,对理论的不够熟络,导致专业课在很简单的问题上出错。

三个半大题的错误直接

将我剔除在复试名单之外——离复试一分之差。

差一分进复试这种状况,在我看来是比较难以权衡的。

一边是二战,另一边是调剂。

事实

也是如此,依旧记得去年在北大拿着调剂表到处找调剂,可是转了一圈下来,自己总是不

满意。

在北大呆了近一个礼拜,想来想去,想起自己选走经济学学术的道路,便心一横,

回华工。

自己喜欢的事情,怎能半途而废?

接受调剂实在是离自己的规划太远了。

回到学校,做毕业论文,也经常通宵看武侠。

二战的事情当时也就是个模糊的概念,还是

论文比较有压力,武侠比较写意。

后面世界杯来了,同时毕业也来了。

依然记得,答辩那

天,通宵看球后,赶到管院准备答辩,整个晚上没合眼。

当时答辩也是懵懂过去的,答的

不太好,好在还是过了。

暑假在家呆着,家乡的饭菜就是好吃,还有炒粉,呵呵。

九月重新踏上征程,在北大听课,收获颇大。

不只是因为老师将课本上的理论讲得生动有

趣,更是课后与老师探讨问题。

有兴趣的问题,总要跟老师讨教一下,倒不管是不是考研

相关。

记得高宏里面的一个模型,因为觉得有趣,为这个问题追着老师聊了三次。

一个礼

拜一次课,就这样耗了三周。

另外,更更重要的是,从老师那儿学到的思考的方法:

如果

有一个问题没弄懂,说明有一个更简单的问题没弄懂。

用这个方法,逼着自己要将对理论

的理解向浅中求。

深深浅浅,反复多次,对好些问题便从不同的方面想了好几层,进步很

大。

另外,跟室友也经常探讨问题,经常争得面红耳赤,争论结束后,总有一句:

“你说

的是对的,下次再来切磋”。

这样的氛围,造就了“两个CCER,一个清华经管”。

前面几

个月都没怎么正经上自习,还经常睡懒觉。

看到室友那么早起,我就惭愧。

到了十二月,

时间不多。

没办法,只好要室友帮我占座,一起自习。

每天约好9点前要到自习室,不然请

吃饭。

呵呵,这种小乐趣,对考研调节心态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最后我竟然还赚到一顿

饭。

整个十二月,都在大量做题,提高做题速度。

每次都模拟考试的状态。

最后发现,规

定时间内可以做两份专业课真题的时候,基本上就没什么担心的了。

剩下的,是吃好喝好

,等着最后的战役。

考试那两天,非常崩溃的没睡好。

生物钟最后还是没有调整到与考试同步。

第一天下午英

语,非常困;第二天上午数学,直接睡着了,囧。

考完数学,感觉很糟,觉得又要杯具了

但还是拖着疲惫的身躯参加最后的专业课考试。

在额头上抹了好多清凉油,就开始答题

十二月份大量做题的效果帮助了我,做得很快,同时计算也没出错。

只是有一道微观委

托代理的题目,让我纠结了一阵。

算是个教训吧。

二战的时候忽视了对这一部分的复习,

在考场上凭借第一年复习的印象加上自己的推导把这个题目做完了。

答卷完毕时,精疲力

尽,还一身冷汗。

现在看来,考研倒并不是很累,很辛苦。

毕竟学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东西。

唯一恶心的,恐

怕是政治了,完全无法用逻辑去推敲课本里面的语句,要不然真考不好。

 

我的各科复习:

政治:

用的张剑锋那套书,就是看书做题,躺在床上睡不着的时候做政治选择题帮助催眠

反复多看几次,该记的差不多就记住了吧。

英语:

一直在研究真题,用的张剑那本黄皮的。

反反复复研究了六七遍,生词、难句都给

扣出来,好好学习一下,对作文也有好处。

最后一段时间,背了些新概念三、四上的文章

,自己整理了个模板。

数学:

同济高等数学、同济线代、华工概率论,复习全书,线性代数讲义,历年真题。

是反反复复做,知道怎么做后,就是做题速度。

标准化考试,研究历年真题,个人觉得效

果比较好。

专业课:

把指定的几本参考书,反反复复看了六七遍。

最开初两遍,读得粗一些,不求甚

解。

后面几遍,就是细节的问题。

特别是宏观,一堆模型、不同派别。

在谈论一个问题时

,要先弄懂假设。

做题的话,基本上是课后习题和历年真题,做了两三遍,最后一段时间

还专门回顾了下平时做错的题目。

罗媛浙江工商

有关考研的各种回忆

其实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我曾无数次幻想自己写经验贴的情景,那时心里想的是自己走过的弯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ddmm们重蹈覆辙。

知道被中心录取后,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狂喜,有种“来者如临高山,去者已观逝水”的味道,经验谈不上,教训倒是一大堆,在这里写下来给后来人参考。

我本科毕业于浙江工商大学,跨专业考研,二战。

第一次考研栽在专业课上,第二次总分412分,幸运地通过复试。

本人不是小涛涛同学那样的牛人,没有看过经济学相关的太多书籍,是一步步按照考试的流程来准备的,也许还是有些参考价值的吧O(∩_∩)O~

1、为什么要报考中心

报考的初衷是每个考中心的人都应该考虑清楚的问题。

说实话,我本科的时候并不了解中心,只是在决定考研的时候在网上查资料才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存在。

由于本科课程学过经济学基础,之后就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于是决定学习经济学,既然要学就应该在最好的地方学,很自然就想到了考ccer。

之前有人问我,出身于非重点院校为什么敢报考中心呢,其实我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出身而犹豫过对未来的追求。

我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还是很有信心的,高考那时没有明确的目标,浑浑噩噩之后,在大学学习才发现要为自己而学。

选择中心之后也从来没有怀疑过她的公平性,既然选择了就要信任之。

巧合的是第一次考研失败后,我惊喜的发现中心录取了我本科院校的一位学长,所以那时还是给了我很大鼓励的,在此先谢谢SC学长!

2、初试准备

我两年的考研准备基本都是从9月开始的。

第一次直到9月初才了解到中心,很清楚的记得是9月13号买了巴罗和曼昆那两本书,之后就一直投身到复习当中去。

我总结初次失败的原因在于看书太浮,专业课窃以为自己懂了,实际上差别很大,所以很悲剧的专业课只考了86分。

3月份我在杭州一家公司实习就坚持做了下去,7月底辞职后还出去云南转了一圈,散散心,回家后就决定破釜沉舟再来一次,8月底来北京开始备考。

数学(149)

考中心的人都知道有一条定理:

要想减轻专业课的压力,必须数学保证在140+,否则是很危险的事。

我本科是文科专业,只修过最基础的数学课程,刚开始复习数学压力还是很大的。

但是我一直以150分为目标,两年的经历我总结出数学一定要在12月的时候出状态。

我指的状态是说这时候做题已经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每道题拿到之后有什么思路,可能会有什么难点,一定要了然于胸。

我第一年数学是128分,但考前自以为状态很好,觉得真题很简单。

其实考前做真题的感觉都是一样的,我们需要的是保证在出了小错的情况下还能达到140+。

这就需要大量的练习。

我强烈推荐蓝皮的那本大纲解析,我看书速度很快,喜欢自己做笔记。

第二年复习只做完一遍复习全书,九月下旬就开始做大纲解析,整理错题和分块的笔记,十月份解析和真题同时做,十一月重点在400题,这期间也坚持看大纲解析。

十二月的时候又重新做了一遍两年的400题,十年真题,基本一天一套,顺便看自己整理的错题本。

一月的时候我买了陈文灯的模拟题,觉得不好(后期我都会拿着题目分析像不像真题,感觉自己都可以办辅导班了),但还是坚持每天一套题保持感觉。

考前我看完三遍大纲解析,做了三遍真题和400题,就扔了所有资料,只看自己平时整理的错题和知识点。

数学考试我提前了20分钟交卷,当时觉得和第一次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分数出来后还是扣了一分,很是郁闷……

英语(58)

英语是我的痛啊!

我四六级成绩都不错,托福也考了100分,自认为英语基础还可以,第二年复习的时候只做了几套模拟题,真题也没好好做,完全是吃老本。

事实证明这是相当愚蠢的行为,分数出来当天我差点没吓死,如果今年的分数线提到60分我就悲剧了。

这是我血的教训,所以这块内容还是看lelalee的吧,她两年英语分数都很高。

政治(73)

政治复习还是看个人方法吧,有人喜欢看红宝书考的很好,有人不看红宝书也能考的很好。

我第二年的参考资料是风中劲草,大纲配套重难点解析,肖秀荣的模拟题。

觉得风中劲草还是挺好的,开始我是坚持看大纲,后来就都是看风中劲草了,那些神马押题的我只看了肖的四套题,因为第一年买了太多政治的资料,所以第二次就收敛了,买一套资料坚持下去应该都能考70+,所以政治复习还是比较easy的。

专业课(132)

我第二年复习专业课的思路很明晰:

微观要做熟,尽量少扣分,宏观要理解,思维要发散。

第一次的复习花了大量时间在尼克尔森上,感觉只是做题,没怎么理解,结果第一年的微观有两道题都做错了。

第二年我看了很多遍范里安的那本微观,很喜欢那本书的风格,深入浅出,又有实例,很有助于培养经济学思维。

感觉范里安像是心法,十八讲就像练招式。

我金圣才十八讲课后习题那本书做了三遍,所以第二年专业课考试微观做的很快。

其实中心的微观考的知识点都有规律可循,消费者理论里效用那一块,垄断的那几个模型,博弈论子博弈完美均衡,一般均衡,这些都是必须掌握的,常规计算题也是在这些知识点中出,做题的熟练度要在考前就出来。

宏观方面,我只看那两本参考书,巴罗和曼昆的。

第一年很喜欢曼昆那本书,第二年很喜欢巴罗那本书,很后悔第一次没有好好看。

我看书喜欢做笔记,每做完一遍笔记就扔掉,重新看的时候再做一遍笔记,到后来就只看笔记,脑子里把两本书的框架都过一遍,笔记也越来越薄。

第二年复习的时候我还去旁听了霍老师的宏观,对巴罗的书加深了理解。

在北京复习的日子里,我认识了很多研友,大家都成为了很好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讨论经济学问题,后期还一起讨论真题,郁闷的时候就在一起畅想未来,复习的过程还是挺乐呵的。

专业课对于跨专业的同学来说,的确是一座大山,但是只要静下心来钻研,认真看书,学会思考,还是会有成效的。

切忌看书浮躁,牢记知识点是没有用的,要融会贯通,如果到最后看书的时候能有自己的想法,甚至对书中的问题产生怀疑就说明你已经学会思考了。

至于版本问题,大家不用纠结了。

不管是第五版还是第六版都不重要,我两年用的都是第五版,和同学的书进行比对也没有太大差别。

两年都没看过周惠中那本微观,只看参考书目,书不在多,关键在精。

当然,如果你有精力的话,看看其他的书会有帮助,我建议跨专业的同学就不用看其他的了,把参考书目吃透,足够应付考试了。

3、复试

复试期间我和另外几个同学请教了很多中心的师兄师姐,MHQ同学真的很nice,咱俩切磋台球技艺的时候你也给了我很多帮助,SC学长还不辞辛苦的帮我改了ps,你说的“面试时要表现出真正的自我”我一直都记得。

复试前一周主要任务是写个人陈述,第二周和研友们讨论时事和个人陈述可能问到的问题,所以准备还是挺充分的吧。

我是第二组下午第三个面试,面试老师分别是黄卓,李玲,赵耀辉,李力行,卢峰五位老师。

可能我沾了小涛涛同学的光,他把老师都逗乐了,以至于我进去的一段时间老师也一直在笑。

一开始英文问了两个问题,答完后就针对ps问了些,我很郁闷的是因为看了我的成绩单,李玲老师问了我有关毕业论文的问题,答的很不好,后来还是旁边老师帮忙解的围。

然后问到学经济学怎样证明有研究潜力,这个也没答好,老师解围。

之后是通货膨胀的问题,我答了几句卢峰老师问我外汇管理局的机制,当时就汗到,又是李玲老师帮忙解围……总之,老师们都很nice,我回答不出的问题都是老师们帮我圆场,走的时候卢峰老师还对我说谢谢,我差点没摔倒,以为自己没戏了,最后还是接到了通知。

4、关于心态

考研是一个持久过程,心态难免会出现很大波动。

这个方面就需要看第一个问题处理的怎样了,如果你想好了为什么要考中心,就不会受到外界的诱惑。

个人觉得我第二年考试过程没有第一年那么痛苦,第一次身边没有研友,闭门造车,有波动的时候也只能自己去消化,第二次考研身边有很多朋友,状态不佳的时候可以和身边的人聊聊天,或是休息一下。

感谢小胡同学坐在我前面给我带了个好榜样,你总是很认真的在看书或是很认真的发短信;感谢杨同学乐观的心态感染了我,让我总是觉得未来还是很光明的;感谢小黄,你那么沉稳的作风让我印象深刻,和你讨论专业课问题总能学会很多,虽然你没能来到中心,但你未来的路一定会很好,我很看好你呵;感谢ZFL,你让我觉得学习经济学思考是必须的,你和老小讨论问题是让我觉得我知识面好狭窄,以后要向你俩看齐,尽管以后不是同学了,但是你的基础和认真一定能让你今后的道路走的越来越远;感谢老乡ZB,觉得你挺幽默,咱俩在一教聊天浪费了好多时间,你现在工作了,前途无量啊,记得请我吃饭;感谢周董,和你总是吵来吵去,但是郁闷的时候你都会鼓励我,不管你以后选择哪条路,一定要坚持下去,你会成功的;感谢小环环,我考研的时候总是对你发脾气,谢谢你的包容、理解和支持,你还教会了我很多学习方法,每周末坐车来看我是我最大的动力,现在终于有结果了,我的成绩有你付出的一大半……

最后,把我在考研期间鼓励自己的一句话送给ddmm们:

坚持下去不一定会有结果,但不坚持就一定不会成功!

2011-3-31于北大理科五号楼

李乐融浙江大学

中午一觉醒来,发现小胡和尹同学都写了经验贴,感叹每个人其实复习方法确实不一样。

研这事儿,找到适合自己的最好,没必要因为别人的经验把自己弄得紧张兮兮,我这儿也简

单写些这一两年考研的事,仅供参考。

如果后来者能从中得到些许帮助,我也就满足了。

我基本情况是,本科浙大管院,06级,因为和管理不太投缘所以转投经济学。

第一年考光

华,差10多分进复试,由于第一年跟几个考CCER的师兄都认识,一直对朗润园颇有好感,

所以第二年就报了CCER。

今年总分421,政治62,英语78,数学135,专业课146。

下面

说说各科的情况吧。

1政治,今年算是很失败,怕是进复试的第二低分,其实当时考完也没有糟糕的感觉,还提

前了半个多小时交卷。

可能是因为心理上太过轻视,第一年书都没背完上场还考了75+,于

是今年觉得横竖那个分数,就不愿多花时间。

虽然低分,我觉得有几点还是要说说,一是不

要花太多时间在政治上,不要死看大纲解析,那本书不容易抓住重点;二是我两年都用风中

劲草,可能第一年效果比较好,这本书很省时间,今年推荐给好几个同学,他们也都成绩不

错,算是成本收益率高。

三是开始不用太背,熟悉就好,后期,特别是最后一个月要背很多

预测题,记得把时间留出来。

今年考的不好估摸就是因为两次下来我已经看政治看得恶心了,

消极怠工吧。

2英语,其实我英语没什么借鉴价值,因为底子不错,每次英语考试分数都较高。

我觉得基

础很重要吧,很多东西短期拉不上来,如果你决定要考中心,至少要保证你英语成绩不要挂

掉,不然会很可惜。

复习中基本上是先背背单词(特别是对词汇量小的同学要注意了),再

做一遍真题,用张剑黄皮书,然后中间随便找几本阅读做保持语感(我一直用张剑的提高篇),

最后大概到11,12月再多看几遍黄皮书,做3、4套模拟就够了。

因为市面上英语的参考书

质量都比真题差太远,所以还是充分重视真题吧,信心不要因为各种其他题影响。

3数学,也算低分,我相信要考中心的人数学都不会太差,信心上要保证140。

数学的复习

简单粗暴,多做题就对了。

蓝皮的大纲解析,上面的题非常好。

然后神马李永乐一套复习全

书,400题,最后冲刺用的,都做下来吧。

4专业课

微观:

因为跨专业,我第一年考光华的时候用了很多时间在微观经济学上,基本上尼克尔森

看的滚瓜烂熟,第二年倒是花了更多的时间在范里安上,尼克尔森翻了几次,觉得很多东西

真的不会考到。

我觉得微观主要是要抓住重点吧,有些题一定要会算,比如博弈论里面的古

诺均衡和其他的几种,一般均衡的计算,有关需求,供给的题目,基本上每年都会考,尼克

尔森上有些例题非常经典,可以挑出来都仔细研究。

范里安的书思想很好,适合细细品味,

我有时候很喜欢慢慢地看这本书,觉得是种享受。

一直不喜欢十八讲,所以也没怎么看,不

过有几讲简单清晰,可以用作思路梳理。

我个人来说,喜欢看书而不喜欢做题,第一年受师

兄们的恐吓,逼自己做了不少题,基本上十八讲尼克尔森课后都做了吧,感觉收效一般,思

路仍然不清晰。

第二年就随着自己的性子,多看书懒于做题,反而很多问题都理解透彻了,

拿到题也很有思路。

我觉得题不在多吧,掌握经典,多做真题。

宏观:

其实这也是报考中心的一大理由,拿到书就很喜欢宏观。

先看了曼昆,非常简单清晰,

很快就可以拿下。

再慢慢地把巴罗看了一遍,后来一段时间就一直陷在巴罗里面,很喜欢新

古典的分析方法,觉得虽然看上去非常繁杂,实质上自成体系,非常精巧。

我喜欢在书上做

笔记,想到什么就随时写下来,后来这本书变得非常繁密。

10月份开始去听老霍的课,听

得很认真,当时就非常喜欢,觉得对巴罗这本书的理解又进了一步,(其实当时我们去听还

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老一个人看书觉得闷,一块儿上课也调节心情)。

霍老师虽然大部分时候

陷入扯淡中无法自拔,但关键章节的关键部分讲得还是相当清晰明了。

后来对巴罗很熟了,

就开始重新看一些曼昆,同时做真题,我觉得中心的宏观真题非常有借鉴意义,可以多做几

遍,题不多,每一道题都要想透彻。

其实前些年,曼昆的内容考得比较多,所以后期我又把

重点放在曼昆上了,谁知今年几乎全是巴罗。

我觉得宏观对我脾性是因为它只需要看书,几

乎不需要做题。

两本书看透了,也八九不里十了。

4复试

算是小团体准备吧,第一周无所事事,只写好了PS,第二周开始,相互看了PS,模拟提了

些问题,然后准备宏观时事,专业课。

复试的时候是巫和懋老师那一组,前一晚有些紧张失眠,不过一进302就立刻轻松起来,老

师们会给你一种轻松的感觉。

先中文自我介绍,然后问为什么要来中心念经济学,有关注的

经济学问题吗?

我说了通胀,然后blabla,老师会根据你的答案继续问下去,问到你卡住为

止,所以答不上来也不要太紧张。

后来用英文问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答了短

期和长期,老师勉强满意,又继续用英文问未来的打算。

我的英文问题算是很多,其他人一

般就一个。

最后沈艳老师问我以后做学术的优势是什么,做学术最重要的是什么,最后让我

举例说明我的创造力我没说上来。

全场气氛比较轻松吧,没有冷场,我一直笑着答问的。

不上来的时候笑得最傻。

虽然是第二年考研,却不似第一年那么紧张焦虑。

北京每天的大晴天让我几乎每天心情都很

好,可能个性随性自然,什么东西只要自己喜欢,自己习惯就好,不必用别人的复习方式来

压迫自己,所以一直比较淡定。

看书的时候不要追求遍数,你想再看,就多看,不想碰了,就停下来,很多事情不要追求完

美主义,自己有底就好。

复习的参考书我也很简洁,微观范里安尼克尔森,宏观巴罗曼昆,

和中心的真题,我相信很多事情越简单越好。

考研时间不必太长(长了会恶心),7、8月份

开始就好。

愿后来者心想事成吧。

__

 

尹占涛北京大学

关于考研若干问题的回顾

我考了两次,也算是资深考研人士了,以前有过不少考研贴,但是有几个问题得提一下,因此有必要在这里水一把。

先介绍点儿基本情况吧,我是06级p大化学,修过经双,10年考ccer,总分395,政治69,英语46,数学150,专业130;11年又考ccer,总分440,政治73,英语75,数学146,专业146.下面讲讲几个考研的问题,都是个人经验,因此样本狭隘,仅具有参考价值。

1英语:

这个有过切肤之痛,哥忍不住要说不要上神马考研辅导班,他们的复习思路有问题!

第一年是按照新东方来的,神马72真题复习法,没做过练习,考试技巧也出自他们,譬如完型蒙一水啊,翻译放弃,把时间给阅读啊,作文模板啊。

第二年完全扔开了,其实考研英语跟高考一样,应该搞题海战术。

我做了石春祯和张剑的阅读练习,将近三百篇,然后平时买些newsweek,times,economics,华尔街日报,再加上看的英文版的专业课,到考试的时候发现阅读水平已经很犀利了,重点是理解文章,不要太纠结那些练习题的答案,那些题目很多有问题,毕竟比不上真题。

翻译跟完型只做了真题,窃以为完型不像业界说的那么难拿分,所以大家要重视的,只要是考卷上有的题目,绝对不能放弃!

作文本来想找模板的,看了好几本书,发现都不靠谱,我建议,只需要有个大体的逻辑思路,具体的词句要自己写,这样才会有高分。

考前把市面儿上的预测卷都买了,做了认为不错的几套,还是朱泰祺相对靠谱吧。

单词应该在短时间内集中背下来,以后不时的扫几遍就成。

有必要提一下,我之前没过六级,那么复习的强度和计划大家可以据此参考一下。

2专业

前两天论坛上有人抱怨,我觉得这个有点儿问题,因为我完全没听过霍老师的课,微观也是大二听过平新乔老师而已。

其实中心老师题目出的很好,很活,那么复习的思路只有一点,把课本看懂,把知识点在脑子串起来,总结出宏观跟微观里面的分析方法。

2.1参考书,微观看过平老师的十八讲,算上双学位以及两次考研,这本书也看了至少5遍了吧,这本书思路清晰,但是错误很多,譬如博弈论那块儿,讲得就很不严格。

但是我还是建议大家认真看此书的,毕竟找不到更好的了。

张维迎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有必要看,只需看到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算是对平老师书的一个补充。

第二年我还看了蒋殿春的高微,这是本好书,当时认真看完了。

尼克尔森的书要重视,中英文对照看,至少得看三遍吧。

范里安的只扫了后面十几章,确保不漏知识点就行。

宏观就是看巴罗跟曼昆,多余的书不用看,但是巴罗的书我看了好几个版本,第五版的中英文对照看,第六版的中英文对照看。

2.2看书要注意的问题,看经济学的书,关键要抓出里面的分析方法,我看有人喜欢用纸来总结,我觉得没必要,关键得用脑子想,闲着没事儿,就想想这几张讲了啥,想多了就发现课本里的东西越来越少,甚至完全无货,譬如宏观,巴罗的书思路很清晰,每一章都是首先给出预算约束,先是个人的,然后是整体的,然后列出出清的方程,并据此画图,根据冲击对微观约束的影响,来分析对出清方程的影响,思路很清晰。

曼昆的更无货了,就是几个图。

考前若能用脑子把这两本书串一遍,你就犀利了。

考试的时候也别太纠结该用曼昆还是用巴罗,不需要,你只需要看题目,用什么能分析就用什么,甚至可以放在一起用。

我建议看书的时候想想每一个宏观问题,他俩讲得有啥不一样,为什么会讲得不一样。

微观都是些计算,只需要记住每一章相应的模型,然后分析方法自然就渗透过来了,无非是解个最优化问题。

2.3关于练习,微观只做过平新乔,宏观做过巴罗,真题没做过,我的理解是,只要把课本弄明白就行了,不过我还是建议大家有选择的做做尼克尔森,题目里有不少好玩的模型。

3政治我不主张把时间花在课本上,效率太低,我只把大纲解析扫过一遍,但是我看了各家的考点预测以及各家的政治知识点框架图,我认为这样效率高,题目只做了肖秀荣,另外时政没看,只做了肖秀荣时政书里的预测题,两年都押到题了,很爽。

4数学,题海战术吧,把陈文灯跟李永乐都做了肯定没问题,不过也没必要这么夸张,看个人情况吧,但是我认为得重视课本,相关定理的证明方法应该都知道,因为数学的所谓解题技巧其实都是来自这些定理的证明,这都是大师们的大手笔,很经典的。

我的课本是同济高数,浙大概率,清华线代。

5复试,考前得考虑一下自己过复试有几成把握,毕竟初试很简单,知识点是有限的,只要你把知识点都看全了,肯定能过,复试还是得考虑考虑的,如果你下定决心了,就先别管复试,到时候找师兄师姐求求经验就行了。

ccer是个学术的地方,那么考前想想理想以及对未来的打算还是很有必要的,别复习到最后发现自己不适合或者不想去中心了。

6复习时间以及对考研的态度,我认为复习时间不宜太久,拖久了后面就没干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