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长沙新区规划选址论证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8527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53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沙市长沙新区规划选址论证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长沙市长沙新区规划选址论证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长沙市长沙新区规划选址论证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长沙市长沙新区规划选址论证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长沙市长沙新区规划选址论证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沙市长沙新区规划选址论证报告.docx

《长沙市长沙新区规划选址论证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沙市长沙新区规划选址论证报告.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沙市长沙新区规划选址论证报告.docx

长沙市长沙新区规划选址论证报告

第一章“两型社会”先导区建设的背景与战略意义

一、背景…………………………………………………………………2

二、战略意义……………………………………………………………2

第二章国内新区规划建设借鉴

一、国内新区规划建设情况……………………………………………5

二、国内新区规划建设启示……………………………………………7

第三章“两型社会”建设内涵分析

一、“两型社会”建设背景……………………………………………8

二、“两型社会"建设总体目标………………………………………8

三、“两型社会”建设具体内容………………………………………8

第四章“两型社会”先导区定位及选址基本原则

一、区位与经济分析…………………………………………………11

二、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与科教资源分析……………………14

三、建议的先导区定位………………………………………………17

四、先导区选址基本原则……………………………………………17

第五章选址方案介绍

一、西方案—河西先导区

(一)河西先导区基本情况……………………………………………19

(二)河西先导区规划设想……………………………………………24

(三)选址优劣势分析…………………………………………………29

二、北方案—城北先导区

(一)城北先导区基本情况……………………………………………30

(二)城北先导区规划设想……………………………………………32

(三)选址优劣势分析…………………………………………………37

三、东方案—城东先导区

(一)城东先导区基本情况……………………………………………37

(二)城东先导区规划设想……………………………………………41

(三)选址优劣势分析…………………………………………………43

第六章选址方案综合比较……………………………………………44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46

第一章“两型社会”先导区建设的背景与战略意义

一、背景

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国家批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形成新的动力,促进开放开发,以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建立促进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机制体制,为全国特别是中部地区的改革发展提供借鉴和示范作用。

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长株潭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迫切需要选定一个地方先行先试,在长沙规划建设“两型社会”先导区,就是承接这一轮机遇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二、战略意义

1、建设长沙“两型社会”先导区,是推进长沙新跨越发展、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实施优势地区优先发展的战略推动下,长沙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对外开放形象大幅提升,已经形成了自身发展优势和特色。

与此同时,区域竞争也日趋激烈,从中部省会城市来看,经济总量排在我市前面的武汉、郑州发展明显加速,排在我市后面的合肥、太原增长迅猛,在新一轮竞争格局中,我市面临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竞争压力。

面对全国各地竞相发展态势,最近,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了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长沙必须在持续释放既有动力的同时,积极寻求新的发展动力源泉。

从外地的实践来看,如上海的浦东新区、天津的滨海新区、沈阳的沈北新区、郑州的郑东新区等这些新区的建设,无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借鉴外地成功经验,规划建设长沙“两型社会"先导区,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市实现新一轮快速扩张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我市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的迫切需要.

图1-1国内五大新区分布图

2、建设长沙“两型社会"先导区,是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政策,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

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对中部地区发挥综合比较优势、实现快速崛起政策和比照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政策之后,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要内容的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日前获国家批准,将支持长株潭城市群的改革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体现了国家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心.长株潭正式成为国家综合配套国家试验区,将允许一些重大改革的先行先试,国家各方面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其强大的政策效应将吸引大量的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加速向长株潭地区集聚.长沙位于中部地区的腹部,区位优势明显,增长潜力巨大,是我省参与区域竞争与合作的重要窗口.规划建设长沙“两型社会”先导区,正是我省承接这一轮发展机遇的重要抓手和平台,对于充分发挥国家政策效应,承接产业转移,有效提升我省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全省综合竞争力,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3、建设长沙“两型社会”先导区,是放大“极核"功能,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个区域的发展需要有“增长极”来带动,“增长极”的作用需要“增长核”来激活。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已经进入国家战略层面,我省在推进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十分有必要选择一个特定区域作为长株潭的“增长核”,以此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长沙作为长株潭经济龙头,拥有雄厚的科技人才优势和相对完善的商务环境,能为周边城市提供市场、技术和人才支撑;周边城市拥有相对宽松的资源条件、较低的开发成本和广阔的经济腹地,能以长沙为龙头发展配套延伸产业和特色产业。

长沙的比较优势突出,规划建设长沙“两型社会”先导区,正是建设长株潭“极核”的理想之地,通过大幅提升其集聚和辐射功能,促进其在“3+5”城市群甚至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从而带动长株潭乃至全省的快速发展,并辐射延伸到中西部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4、建设长沙“两型社会”先导区,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探索内陆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综合改革试验已取得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外生型”经验,而“内生型”改革与发展经验有待全面探索。

长沙作为内陆地区,相对远离国际市场,经济外向度低,经济发展主要依托国内市场,是推进“内生型"改革发展的理想区域。

长沙近年来通过持续推进大规模城市建设,城市快速扩张,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并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在内陆地区如何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路,实现集约跨越式发展,是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建设长沙“两型社会”先导区,就是要按照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要求,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探索内陆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为湖南乃至全国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发挥示范作用。

5、建设长沙“两型社会”先导区,是缓解旧城区压力的重要手段.

对长沙来说,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先导区,走“保老城、建新区”、“疏旧城、建新区”的路子,是高起点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内容。

长沙的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仅次于石家庄,排名第二,是全国省会城市平均人口密度的4.8倍.大力推进先导区建设,合理引导长沙旧城人口转移,可以有效缓解老城区人口、基础设施等巨大压力,实现现代化大都市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双赢”。

表1-1部分省会城市、直辖市市区面积比较情况

城市名称

市区面积(km2)

城市名称

市区面积(km2)

城市名称

市区面积(km2)

长沙

556

北京

12187

成都

2129

武汉

1614

上海

5300

长春

4789

郑州

1010

天津

7517

福州

1043

南昌

617

南京

4717

贵阳

2403

太原

1460

杭州

3068

西安

3547

合肥

655

沈阳

3464

南宁

5687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6》

 

第二章国内新区规划建设情况

一、国内新区规划建设情况

自国务院批准浦东为国内第一个新区以来,10多年的时间里,国家又先后在华北、华中、东北批准成立天津滨海新区、郑州郑东新区、沈阳沈北新区。

目前,武汉新区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的第五个新区。

分析这五大新区成立背景、功能定位与规划建设等情况,对长沙建设“两型社会”先导区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表2-1国内五大新区规划建设情况对比表

国内新区规划建设情况序号

新区名称

区位(所属城市群)

开发建设背景

功能定位

辖区及规划面积

规划概况

备注

1

天津滨海新区

京津冀大都市连绵区

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第二个新区.1994年天津提出建设滨海新区的战略构想,2006年批准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天津滨海新区包括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个行政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

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

1、新区规模:

535平方公里

2、功能分区:

规划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海洋经济发展带,塘沽、汉沽、大港三个生态城区和八个功能区,即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滨海化工区、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海滨休闲旅游区和临港产业区.

3、产业发展: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和装备制造、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等主导产业,创造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走出一条以高新技术引领、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的路子。

4、生态建设:

使新区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设500平方公里的南北两大生态保护区,建成官港森林公园等生态组团,构建海河下游、海岸带等若干生态廊道.实施碧海行动计划,保护近海环境。

《天津滨海新区条例》第三章第十条:

重点鼓励下列投资项目:

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高新技术产业项目;3、以高新技术装备的传统产业项目;4、现代服务业项目.

2

沈阳沈北新区

辽中南城镇群

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第四个新区。

打造创新沈北、生态沈北、文化沈北、宜居沈北,努力建设环境优美、自然生态,既适合创业,又宜于人居,超百万人口的绿色生态城市。

沈北新区由新城子区、辉山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虎石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道义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共同组成,享有市级经济管理权和部分城市规划建设权。

规划面积1098平方公里。

1、新区规模:

初步建成后,城市规模达到30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0万。

2、功能分区:

打造“三业、六园、四城、三带”的生态城市布局。

其中,“三业”是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产业;“六园"是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光电信息产业园、生态商务区、现代物流产业园及财落工业园、清水工业园;“四城"是辉山科学城、虎石台文化城、道义大学城和新城子现代副城;“三带”是科技产业带、生态居住带和旅游观光带。

3、产业发展:

着力培育四大创新产业,即:

培育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建设全国最大最好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培育发展物流商贸产业,建设东北地区物流贸易中心;培育发展现代房地产产业,建设中国北方最具魅力的生态宜居城市。

新区具体六大定位:

1、吸纳百万人口的新城区;2、改革的试验区;3、特色旅游之乡;4、生态宜居城市;5、高校集中地区;6、城际连接走廊:

沈铁工业走廊两侧随即将建立17个工业园区,园区将从沈北新区一直延伸到铁岭昌图。

续表:

国内新区规划建设情况序号

新区名称

区位(所属城市群)

开发建设背景

功能定位

辖区及规划面积

规划概况

备注

3

上海浦东新区

长三角大都市连绵区

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第一个新区.1990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2005年批准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区。

浦东新区辖12个街道、11个镇,规划面积556平方公里。

1、新区规模:

2020年集中城市建设用地达200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人。

2、功能分区:

浦东新一轮发展的总体布局是:

“一轴三带六区”。

“一轴”:

就是从虹桥机场到浦东国际机场的上海城市发展轴。

“三带”:

就是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为核心的沿黄浦江发展带;以“一江三桥"(张江、金桥、外高桥、孙桥)等国家级开发区为主体的中部发展带;以外高桥港区和浦东国际机场为依托的滨江临海发展带.“六区”:

一是以金融贸易为核心的陆家嘴功能区域;二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张江功能区域;三是以现代制造和出口加工为主导的金桥功能区域;四是以国际贸易和海港物流为主导的外高桥功能区域;五是以会展旅游为主导的三林(世博)功能区域;六是以航空枢纽、空港物流、文化旅游为主导的川沙功能区域。

4

武汉新区

武汉城市圈

2006年正式对外宣布.

辐射武汉乃至华中地区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生产服务中心、市级文化旅游中心和风貌独特的商住新城区。

新区的规划范围是以长江、汉江和京珠高速公路围合而成的扇形区域,包括现在的汉阳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蔡甸区的一部分。

规划面积368平方公里.

1、新区规模:

200平方公里,100万人。

2、功能分区:

重点突出以“三大特色功能组团、四湖连通的水系生态网络、五纵五横的道路骨架"为特点的发展框架.汉江组团主要是对汉阳中心城区用地进行整合,完善其文化旅游、居住功能,以两江开发来带动文化旅游设施和滨江城市景观的建设,建成市级文化旅游城。

沌口组团将强化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功能,形成产业相对集聚、功能互补的工业片区,打造高起点、高水准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形成武汉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动力源。

四新组团主要培育新的城市功能,规划以梅子路、四新大道为轴线,形成辐射华中地区的市级生产服务中心.

规划五大理念:

1、生态城市;2、环形城市;3、共生城市;4、新陈代谢城市;5、地域文化城市。

5

郑州郑东新区

中原城市群

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第三个新区。

其建设背景为实施拉大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战略。

河南“浦东”

郑东新区西起107国道,东至京珠高速公路,北起连霍高速公路,南至机场快速路。

规划面积150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33平方公里).

1、新区规模:

150平方公里,150万人。

2、功能分区:

共分六个功能区.1)中央商务区,郑东新区的核心区2)商住物流区,是CBD的功能支撑区,是以机关单位、公益设施、现代服务业及批发、物流、居住等功能为主体的综合区。

3)龙湖区,是郑东新区规划的城市生态区和CBD副中心。

4)龙子湖高校园区,主要由高等院校组成。

5)科技园区,主要用于安排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

6)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郑东新区的工业支撑区。

 

二、国内新区规划建设启示:

从上面的对比表可以看出,国内新区在选址、开发建设中给我们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区定位高、功能复合

滨海新区功能定位于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沈北新区立足于建设创新沈北、生态沈北、文化沈北和宜居沈北;浦东新区定位于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区;武汉新区定位辐射武汉乃至华中地区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生产服务中心、市级文化旅游中心和商住新城区。

滨海新区规划塘沽、汉沽、大港三个综合型生态城区和八个产业功能区;沈北新区规划四座新城——科学城、文化城、大学城和现代副城,六个产业园区;浦东新区规划金融贸易区、科技创新区、制造业和出口加工区、国际贸易和海港物流区、会展旅游区和空港物流区六大功能区;武汉新区规划市级文化旅游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市级生产服务中心三大功能区;郑东新区规划中央商务区、商住物流区、CBD副中心、龙子湖高校区、科技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六大功能区。

2、注重生态环保,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在新区定位上各地都注重了生态环保.滨海新区着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规划建设500平方公里的南北两大生态保护区,沈阳沈北新区规划建成中国东北生态第一城。

郑东新区在规划设计时以“生态城市"为第一理念。

在产业定位上突出发展环保产业,天津滨海新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沈北新区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光电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3、依托现有高新区或经开区发展,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天津滨海新区依托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沈阳沈北新区依托辉山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虎石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道义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发展,郑东新区依托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武汉新区依托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

4、新区大都是各地原来发展较薄弱地区

天津滨海新区距离中心城区较远,1994年前属于天津市欠发达地区,1994年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初显成效;90年代前,上海的发展一直在黄浦江以西,浦东还只是块荒地,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后,浦东得到了跨越式发展;沈阳一直以来的发展重点在南部,沈北新区的建设改变了沈阳南北的发展差距。

 

第三章“两型社会"建设内涵分析

一、“两型社会”建设背景

国家对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十七大”报告指出: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是我国重工业和制造业集中的老工业基地,在过去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积累和遗留的环境问题都不容忽视。

同时,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将成为承接发达国家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

中部地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能否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路,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为全国其他地区经济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借鉴,发挥示范作用,对“中部崛起"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的落实至关重要。

二、“两型社会”建设总体目标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设“两型社会”就是要走出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一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新路,探索低投入、高效益、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避免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东部沿海城市化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三、“两型社会”建设具体内容

建设“两型社会”,具体来讲就是要走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道路,实现农业产业化,并进行社会体制、经济体制、金融体制等的综合配套改革。

1、新型城市化

以建设宜居生态城市、增强综合承载力为目标,按照“用地节约、建设节俭、设施节能"的要求实施生态型组团式开发。

深化土地投资强度分级控制。

改革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的市场化、公司化步伐。

树立适度超前和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理念,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经久耐用的现代化公用设施体系.探索一条强调社会发展,突出环境友好,注重效率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2、新型工业化

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推广占地少、资源消耗少的项目,探索建立集约式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自主创新的内生型经济发展模式。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有别与传统工业化的新兴工业化道路。

3、农业产业化

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立足本地优势,依靠科技的进步,形成规模经营。

实行专业化分工,贸工农、产供销密切配合,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

4、综合配套改革

(1)政府体制改革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把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行政体制作为中心任务。

在创新政府管理机制方面、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方面、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方面、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培训等方面、弱化微观经济管理的职能方面进行改革.

(2)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机制是我国进入新时期所面临的新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目前我国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已经陈旧落后,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尚待建立,因而社会服务功能相对较弱,社会矛盾日益积累和突显.综合配套改革应该解决社会综合治理、综合执法和综合执政的问题;强化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的城区管理服务职能;改革街道和社区基层管理体制;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加强和优化人口管理,特别是外来人口管理;改革现有的公共事业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

(3)建立创新型社会的体制和机制

建立创新型社会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综合配套改革应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市场经济条件和自主创新的体制;建立完善以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参与的科技、科研技术创新体系;改革和创新财政支持研发的资金配置方式;拓宽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融资渠道;政府下大气力建立知识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改革人才的管理机制和管理体制等。

(4)建立法治社会

中国改革已进入到改革上层建筑的阶段,其重要的方向就是建立民主法制的社会。

配套改革试验区应把建设法制社会作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把综合配套改革措施与建设法制社会结合起来,通过立法来巩固改革的成果,通过执法和依法行政来转变政府行为和健全完善社会管理模式等。

(5)建立循环经济

建立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资源和能源,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建立环境友好型经济,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要求,综合配套改革应在立法和战略上把循环经济作为最重要举措予以明确;建立以循环经济为核心内容的新的统计指标体系;通过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以及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改革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将环境资源的指标纳入干部考核指标当中,创立监管体制;以循环经济为目标,制订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土地开发规划;在价格、税收、信贷、财政补助等方面建立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约束机制等。

(6)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努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也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最重要任务之一。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应积极推进城市郊区综合改革试点,配套推进规划、建设、土地等领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全面深入改革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和医疗体制的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等.

(7)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体制改革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改革目标之一,也是我国面对全球化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最重要举措之一.综合配套改革应深化金融机构的改革和推动金融要素市场建设;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等。

(8)土地管理体制改革

土地是我国最宝贵的资源,现在加强对土地的规划和管理,已经纳入到我国新时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观、建立循环经济的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战略之中。

综合配套改革应加强和完善政府对土地的宏观管理和统一规划;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增强政府对土地供应的调控能力;探索和完善土地价格形成和土地市场交易机制;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改革征地补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