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增养殖下复习材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8425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增养殖下复习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整理增养殖下复习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整理增养殖下复习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整理增养殖下复习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整理增养殖下复习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增养殖下复习材料.docx

《整理增养殖下复习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增养殖下复习材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增养殖下复习材料.docx

整理增养殖下复习材料

增养殖下复习材料

一、名词解释:

1、最大持续渔获量:

使水体鱼产量最大,又不危害水域中资源的长久利用,不破坏水域中鱼类生产力时的渔获量。

2、河流弯曲系数:

某一河段的实际曲线长度与该河段的直线长度之比值。

3、逆水捕捞:

4、合理放养:

采取各项综合措施,使养殖水体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的转化按照人们所需要的方向和方式进行,使能量流转充分纳入生产经济鱼类的轨道,以实现持续的高产和高效益。

5、渔业资源:

渔业生产和发展的最主要物质基础。

水域中蕴藏的具有经济、社会、美学价值,现在或将来可通过业得以利用的生物资源。

即指具有开发利用价值渔的鱼、虾、蟹、贝、藻和海兽类等经济动植物的总体。

6、健康养殖:

指通过对可养殖的水生经济动植物的苗种、饲料、水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管理,使所养殖的经济动植物健康生长,生产出长期内对人体无不良影响,符合人类营养需要的水产品。

7、设施渔业:

就是进行鱼类的集约化、工厂化养殖,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养殖产量,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可以有效的控制水质,减少养殖用水对环境的污染,是健康养殖的具体体现。

8、岸线发育系数:

水体岸线的长度与水体面积相同的园的周长的比值。

9、顺水捕捞:

10、穿栏系数:

流水刺激下,鱼种能穿越比自身头宽小的栏栅栅距和比自身最大体周长小的拦网网目。

则鱼体的头宽、最大体周长与能穿越的最小栏栅宽和拦网的网目周长之比称为穿拦系数。

11、盐水楔异重现象:

又称盐水模。

在潮汐河口的咸淡水混合区,由于ρ海水>ρ淡水,水流呈明显分层现象,密度较小的淡水径流位于上层向下泄,密度较大的海水在下层,随涨潮力沿岸上溯,在咸淡水交界面产生剪切力,剪切力与水的坡降保持平衡,故在淡水下面海水向河流呈楔状分布,称为盐水楔异重现象。

为咸淡水交界处,是河蟹产卵的场所。

12、营养积累休息(歇复):

稳定期后枯水1-2年,因太阳曝晒及冬裂,土壤疏松,氧化作用增强,营养元素增加,新植被形成,消落区营养增长,再淹水,使库内营养积累增加,称休复或歇复,但达不到高峰期水平。

13、剩余渔获量:

14、河流径污比:

即河水的径流量和污水流量之和与污染物质量之比。

15、顺水纳苗:

当开始涨潮时,港内水位高于港外,打开闸门,让水向外流,借以引诱鱼苗游至闸门附近;港内外水位接近时,立即关闭闸门;港外水位高于港内10~15cm时,打开全部闸门,让港外水流急速流入港内;再利用水流的冲力,把诱集到闸门口的鱼苗冲入港内的纳苗技术叫做顺水纳苗。

16、逆水纳苗:

涨潮前港内水位高于港外,稍开闸门,让港内清水缓慢流出,利用鱼苗逆水顶流和喜好清水的习性纳苗;港外水位继续上涨,闸门继续开大,当港内水位高于港外10cm时,全部打开闸门;港内外水位接近时,立即关闭闸门的纳苗技术叫逆水纳苗。

17、Acclimatization(驯化):

将鱼类或其它经济水产生物从一个地区引进到与原栖息地生活条件不同的新水域中,通过驯养后改变原有生物的某些生物学特性,以适应新水域环境条件,能在新水域中存活、生长和繁衍后代,并形成具有渔业价值的群体(population)的过程称为驯化。

18、泻湖:

19、灌江纳苗:

灌江纳苗:

合理利用拦、过鱼设备,利用水产资源的增殖技术方法。

a.顺灌:

河流水位>湖水位,开闸顺灌,幼鱼及卵入湖;

b.倒灌:

河流水位<湖水位,开闸倒灌,幼鱼、

20、Transplantation(移植):

将国内或同一地理分布区内的鱼类或其他水产生物,从一个水域移入另一水域。

二、问答题(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论述等)

1、繁殖群体的含义、组成及K-选择、R-选择

答:

所谓繁殖群体是指达到性成熟而参加产卵的产卵群体(P)。

它是由补充群体(R)和剩余群体(S)构成。

1)补充群体(recruitpopulation,R):

指首次达到性成熟而参加产卵的鱼类所组成的群体。

有的鱼类的繁殖群体完全是由补充群体组成。

如一生只产一次卵的大麻哈鱼。

2)剩余群体(remainerpopulation,S):

指由重复产卵的鱼类所构成的繁殖群体。

而K-选择、R-选择则是种群的两种生态对策:

A、k—选择类型:

F低,寿命长,个体大,后代保护机制完善,死亡率低,一般扩散能力弱,种群密度较稳定。

鲟鱼、四大家鱼;

B、r—选择类型:

F高,寿命短,个体小,缺乏后代保护机制,后代死亡率高,通常扩散能力强,适应多变的生活环境。

银鱼、香鱼;

2、简述水库按照外形分类及河流的分段

答:

水库按照外形可分为:

山谷河流型水库、丘陵湖泊型水库、平原湖泊型水库、山塘型水库。

河流从开始到终了可分为:

河源(headwater)、上游(upstream)、中游(middlestream)、下游(downstream)和河口(debouch)等五大部分。

3、水域鱼产力的含义及影响水域鱼产力的因素,提高水域鱼产力应从哪些方面进行?

答:

水域鱼产力是指单位水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鱼产品的能力。

它不仅取决于水体性质,而且与水域中鱼类种群的特性密切相关。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各种水域,提高水域鱼产力,在对某一水域进行利用之前,应首先弄清楚影响水域鱼产力是基本因素,尽可能地提高水域鱼产力,初步掌握水域鱼产力的估算方法。

影响因素:

1、非生物环境因子:

(1)气候——光照和温度;

(2)营养盐类;(3)水域形态:

2、生物环境因子:

(1)饵料生物:

(2)鱼类区系组成和种群结构:

3、人为因素

提高方法:

a、增殖鱼类饵料基础,改善饵料生物质量;b、合理放养和移植驯化;

c、合理捕捞,保持经济鱼类种群的最佳结构;d、鱼类资源的保护与增殖;

e、控制或消灭凶猛鱼类和小型野杂鱼f、改善水域环境,保护鱼类资源

4、简述合理的鱼类区系组成的特点。

答:

(1)鱼类区系组成丰富,能利用水域中的各种类型的饵料资源。

(2)主要经济鱼类种群的食物链较短,具有良好的生长、繁殖性能。

(3)主要经济鱼类种群在生态小生境上合理分化。

(4)主要经济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合理。

5、我国水库及湖泊分区,水域中渔业资源的分布

6、影响粗放养殖放养密度的因素及选择放养对象的原则

答:

1)影响粗放养殖放养密度的因素:

①水域中天然饵料的丰度。

合理的放养密度应该使放养鱼类种群对天然饵料的利用率尽可能地与水体中的供饵能力相适应,既要使放养鱼类种群最大限度地利用饵料资源,又不损害水域中天然饵料的再生产。

如果水域中天然饵料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多,则可为放养鱼类提洪丰富的饵料基础,其放养密度可适当增大,但也不得影响水域的最大持续鱼产力[使水域的鱼产力达到最大,但不得影响水域资源的长久利用,不破坏水域中鱼类的生产力]。

反之亦然。

②水域中凶猛性鱼类的种群数量。

凶猛性鱼类一般是以水体中的各种鱼类为食物的肉食性鱼类,如水域中凶猛性鱼类的种群数量较多,则鱼种的投放后被捕食的机会较大。

因此,为了保证放养水域中有一定的放养鱼类密度,就应适当地增大放养密度,以提高水域中放养鱼类的成活率,提高水域放养鱼类的回捕率,如水域中凶猛性鱼类的种群数量过多,则应在放养之前先清库。

③防逃设施。

如果所选择放养的水域中的进出水口的拦鱼防逃设施不齐备,则鱼种放养入水体后,就会有相当一部分放养鱼种可能逃离养殖水域,此时应适当加大放养度,以保证放养水域中天然饵料被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转化为鱼产品。

2)选择放养对象的原则:

(1)食性广泛,天然饵料的易得住。

(2)苗种容易大量繁殖。

(3)生长快。

(4)食物链短。

(5)对各种环境的适应性强。

7、质量好的鱼种所具备的特点。

答:

①规格适中。

②鱼种的遗传性状良好。

③选择的鱼种的肥满度高,无伤病,生活力强,身体健壮。

④鱼种生态健全。

8、简述凶猛性鱼类和小型野杂鱼类在养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控制方法。

答:

凶猛性鱼类:

(1)控制水中小型野杂鱼类的数量。

(2)淘汰经济鱼类种群中的弱小个体。

(3)可将低质鱼或无经济价值的鱼类转化为名贵、高质的鱼产品,凶猛性鱼类自身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4)凶猛性鱼类为湖泊顶级消费者,可调控滤食性鱼类的种群数量,通过营养级的联动效应,可达到控制湖泊生态系统的目的。

小型野杂鱼类:

A、饵料系数高,鱼产效率低,且与水域中的经济鱼类竞争饵料,吞食经济鱼类的鱼卵及幼鱼,影响经济鱼类的生长和繁殖。

B、小野杂鱼的增殖,将助长凶猛性鱼类的发展,小野杂鱼是影响水域鱼产力的一个不利因素。

C、小野杂鱼的食性广,生命周期短,繁殖力强,群体的年龄结构简单,能适应相对稳定的繁殖条件、不稳定的饵料基础和较大的敌害压力。

D、种群恢复能力强。

小野杂鱼也是水域鱼产力的一部分。

水域凶猛性鱼类的控制方法:

1)捕捞。

(2)杜绝进入。

(3)侍机清库。

小野条鱼的控制方法:

①加强捕捞。

②大量地放养经济鱼类。

③人为地限制其繁殖。

④保留适当的种类和数量。

9、水库消落区对渔业的作用

答:

(1)有利作用:

a、水库水位上升淹没消落区,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溶解增加水体肥力;水位下降消落区暴露土壤物质又矿化分解,下一次水位上升溶解水生生物利用,促进饵料生物繁殖。

b、消落区露出的时期与植物生长期一致,消落区土壤湿润,利于陆生、湿生植物的生长,外露时,种植饲草植物;淹水后给鱼类提供食物,不能被利用的腐烂增加肥力,利于浮游生物生长,提供饵料。

c、种植粮食和蔬菜,大部分收获,一部分可直接或间接地被鱼类所利用。

增加对水库资源的利用。

d、枯水季节水位低,消落区外露,有利于捕捞作业的进行。

(2)不利方面:

a、水位变动大,影响鱼类的生活空间、索饵场、繁殖场的规模和稳定性。

b、消落区时干时淹,水生植物和软体动物难以生存和发展。

繁殖季节水位下降,鱼类会由于失去产卵附着物。

c、水库消落区使水位变动大,水量的增减反应大,水体中大量的有机质、营养物质及繁殖出的浮游生物随水流失,降低生物生产力。

10、粗放养殖水域冬季放养的优点

答:

①冬季水温低,鱼种的活动能力弱,便于鱼种的捕捞和运输,鱼种的损伤少,成活率高;

②凶猛性鱼类在冬季的摄食量减少或己停止摄食,对鱼种的危害小,开春后水温上升,凶猛性鱼类又积极摄食时,放养鱼种对大水面环境已初步适应,逃避敌害的能力已较大程度的增强;

③冬季放养可使鱼种提早适应环境,在水温升高后可提早提食,相对地延长生长期;

④冬季水位低,无需泄水,放养鱼种的外逃机会少;

⑤冬季放养鱼种也减轻了鱼种越冬管理所需的人力和物力。

11、分别用上行途径、下行效应理论阐述放养渔业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

答:

1、上行途径:

20世纪60~70年代国内外的研究者都是从外源营养物输入及初级生产力入手,探讨水质变化及初级生产力水平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如:

物理和化学因素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即所谓上行途径(bottomupapproach)。

都以开发水体生物生产力为主导,有力地推动了内陆水体生态系统的研究和内陆水体渔业的发展。

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脆弱性与不稳定性,于是将注意力从生产力开发转移到环境保护上来。

2、下行效应:

80~90年代,人们开始探讨食物链上层生物的变化对下层生物、初级生产力及水质的影响,即下行效应(topdowneffect)。

着重研究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如何通过对浮游生物的影响,进而对水体的水质产生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

鱼类摄食浮游动物,减缓了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上升;鱼类对浮游植物的大量摄食,并不能使浮游植物的生物量降低,这是因为更小型藻类得以增殖;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加快了磷的释放速率或循环速度。

因此,降低滤食性鱼类的数量,可以使植食性浮游动物生物量增加,浮游植物生物量减少,叶绿素浓度和初级生产力下降,透明度增加,湖泊中氮、磷的浓度降低。

12、简述我国设施渔业逐渐兴起的原因。

答:

1).基础设施简陋、陈旧、经济基础脆弱

A、传统渔业缺乏现代化、高层次养殖生产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和综合经营规模;

B、水产企业缺乏技术储备,无技术改造和扩大再生产资金。

2).破坏性经营造成设施老化,固定资产贬值,经营体制不畅,破坏性经营使池塘坍塌,设备陈旧老化,企业无力进行改造,固定资产贬值。

3).养殖水域环境条件不断恶化:

A、人口稠密地区的水域多为富营养化;

B、海域多次发生规模巨大、毒性强的赤潮;C、大中城市郊区的养殖水域污染日趋严重。

4).养殖水域的二次污染严重

A、淡水养殖方面:

养殖1t商品鱼,产生的粪便相当于20头肥猪的粪量(特别是网箱养鱼)。

B、海水养殖方面:

养殖业已超过了海水的自净能力,大量氮的流入,污染池水,造成环境污染。

生产1t虾需投饲料3~5t。

相当于放入1~1.3t蛋白质,仅回收0.1~0.13t。

5).水产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水域生态失衡

水域过度开发,原有水草资源破坏,“草型湖泊”转变为“藻型湖泊”。

6).养殖种群混杂、种质退化水产养殖繁殖基地混乱,繁殖亲本小型化。

1、异育银鲫:

用“只生一胎”的方式繁殖后代;

2、河蟹:

小绿蟹繁殖,辽蟹南移,种质混杂,长江水系中华绒毛蟹种质退化。

7).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引进消化不力,技术更新速度缓慢

A、对机遇和信息缺乏敏感性,产品与市场不相适应。

B、养殖的品种仅满足了短缺型、温饱型的市场。

13、设施渔业的特点及内容

答:

设施渔业的特点:

A.只需有限的水源;B.较少的劳动力C.具有环境可控D.高密度E.集约化等。

设施渔业的内容:

(1)渔业装备现代化

a.种质与育种方面——标准化、生物技术方向b.水域环境方面——节水型、防污染方向

c.饲料与营养方面——配合饲料与优质适口活饲料方向d.病害防止方面——健康养殖方向

e.养殖技术--市场需求方向

(2)用现代化科技改造水产养殖业

a.建立标准化、系列化的多功能育苗温室工程和附属设施b.建立温室自动化监测控硬件设施(控温、控湿、控氧、控氨、控光、控流速)。

c.建立温室环境自动监控软件包系统,并作到远程控制。

d.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设施渔业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f.研究设施渔业病害防治特点和变化规律发展健康养殖。

g.养殖设施、养殖人才、管理措施和营销手段配合。

14、我国的健康养殖应解决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答:

1、进行水产养殖品种的选育工作,培育抗病、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种;

2、提倡水产健康养殖模式、开展科学放养;3、进行高效饲料的开发及科学合理的饲料投喂技术;4、健康管理和病害控制技术;5、水产品质量检疫和残留物。

15、简述水体富营养化形成的过程及水域富营养化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答:

A、藻类和一些光合细菌能利用无机盐类制造有机质,称为自养型生物。

B、自然水体中的磷和氮(特别是磷)在一定程度上浮游生物数量的控制因素。

C、生活污水、化肥和食品等工业的废水以及农田排水中都含有大量氮、磷及其他无机盐类。

纳入废水后,水体中营养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大型绿色植物和微型藻类旺盛生长。

D、藻类主要分布于水体上层,随富营养化的发展,藻类的数量迅速增加,而种类逐渐减少。

E、水体本来以硅藻和绿藻为主,红色颤藻的出现是富营养化的征兆,随着富营养化的发展,最后变为以蓝藻为主。

F、藻类繁殖迅速,生长周期短,有限的营养物质在短期内一再被重复利用,一遇适宜环境就暴发性地繁殖,以致出现“水华”现象。

G、死亡的水生生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消耗氧;或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生硫化氢臭气,使水质不断恶化。

同时湖泊逐渐变浅,直到成为沼泽。

H、富营养化状态一旦形成,水体中营养素被水生生物吸收,成为其机体的组成部分。

在水生生物死亡后的腐烂过程中,营养素又释放入水中,再次被生物利用,形成植物营养物质的循环。

因此,富营养化的水体,即使切断外界营养物质的来源,也很难自净和恢复。

危害:

a、使水味变得腥臭难闻;b、降低水体的透明度;c、影响水体的溶氧;d、向水体释放有毒物质;e、影响供水水质并增加制水成本;f旅游方面;g、渔业方面;h对水生生态的影响

防治:

1、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2、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3、去除污水中的营养物质

16、对水域中鱼类资源的繁殖保护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

答:

A、亲鱼的保护:

l)、划分保护级别,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保护。

2)、制定禁渔期和禁渔区。

3)、限额捕捞。

4)、限制作业网目,禁止使用有损于鱼类资源的渔具、渔法。

5)、在鱼类的洄游通道上,禁止捕捞上溯产卵的群体。

6)、对各种鱼类的生物学特性作充分的了解。

B、天然产卵场的保护:

l、天然产卵场的调查和评价:

2、人工鱼巢:

3、人工鱼礁

C、仔幼鱼的保护:

1、限制捕捞规格。

2、确定最小捕捞规格。

3、严禁炸鱼、毒鱼;4、发现幼鱼被搁浅后,应及时挖掘水沟放水,或将幼鱼捕出后放回原水体。

D、过鱼工程:

在河流、闸坝上修建各种可供鱼类上下通行的工程设施和孵化场。

E、改善库水调度,创造有利于鱼类繁殖的条件。

17、人工鱼礁与人工鱼礁的设置方法

答:

人工鱼礁:

也称人工礁,人为地在海中设置的集鱼设施,为增加和聚集鱼类及其它动植物的种群,达到提高渔获量或保护水生生物为目的,设置在水深100m的沿岸海底的有一定形状的礁状物。

人工鱼礁的设置条件:

A、水质没有被污染且将来不易受污染;

B、水深一般在20~30m,不超过100m;(浅海珍品:

水深10m以内;鱼类增殖礁:

水深20m左右。

C、底质以较硬的海底为好;D、距天然鱼礁0.5海里以上;

F、避开河口附近泥沙淤积区、软泥海底及潮流过大和风浪过大海区;

G、透明度好,流速不超过0.8m/s;H、避免在航道及海防设施附近设置鱼礁。

人工鱼礁的设置方法:

1)、设置在海底突起部位,具上升流或投礁后容易形成上升流处;

2)、浅海增殖礁须适于增殖对象生存、生长和繁殖;

3)、为提高人工鱼礁的效果,需结合放流、移植等手段。

18、简述人工鱼礁的作用

人工鱼礁的作用:

a、适于阳光透入,生物繁殖生长,诱集鱼类和增殖资源;

b、改变海底地形,形成涡流,搅拌海底营养盐,促进浮游生物繁殖;

c、礁体表面为附着生物提供栖息、生长、繁殖场所,形成摄食场,吸引洄游性鱼类聚集、滞留

d、鱼礁的孔隙、洞穴为底栖鱼贝类、甲壳类及仔稚鱼提供栖息、避敌场所;

e、为鱼类提供产卵基质。

19、如何选择引种材料

答:

应根据引种水域的具体情况和引入品种的生物学特性确定引种的材料。

根据不同条件可采用引进受精卵、幼鱼、亲鱼。

一般地:

a、移植性成熟迟,生命周期长的对象时,宜引进亲鱼。

以加快引种进程,缩短移植成功的时间,减少凶猛性鱼类的危害。

如鲟鱼。

b、移植生命周期短的鱼类时,宜引进受精卵或幼鱼。

如银鱼。

这样不但方法简单,而且受精卵的可塑性大,易于适应新环境。

c、移植生命周期不长不短的鱼类时,宜引进受精卵。

如鲑、鳟鱼。

因幼鱼和亲鱼的运输困难。

同时,这类鱼的胚胎发育缓慢,受精卵便于长途输。

但在引进受精卵时应尽量避开受精卵发育的敏感期。

最好引进发眼卵(eyedeggs)

20、人工驯化要最终成功所经历的几个阶段、影响移植驯化成败的因素及移植驯化的操作步骤

答:

阶段:

(1)单生命周期

①存活阶段:

某种生物被移植到新的环境中后,新品种对新环境的适应阶段。

物种通过改变自身的形态、生态和生理等来适应新环境。

这些人为引入的新种类能存活下来所需的时间长短取决于种的生活史和发育期,同时还取决于环境条件。

②繁殖阶段:

如引进新品种后,仅能使其在新环境种存活,而不能正常地繁殖后代,则驯化过程会在这一阶段终止。

为使驯化工作顺利进行,就必须使新品种在新环境中能够正常繁殖后代。

③后代存活阶段:

移入种能够在新水域中生长、繁殖,而且后代也能存活,才能算通过了驯化的单生命周渐段,引种移植才能获得“生物学效应”。

(2)多生命周期:

引种移植产生了生物学效应后,只有继续适应新环境的各种条件,扩大其种群数量,形成稳定的具捕捞价值的水产资源,产生了“生产效应”’(或“渔业效应”),才算完成了驯化的全过程。

影响移植驯化成败的因素:

A、移植对象的生物学特性。

B、温度。

C、繁殖条件。

D、水域中的饵料生物丰度。

E、水域中原有鱼类的区系组成。

操作步骤:

(1)对引种水域进行调查。

(2)引种对象的选择。

(3)引种材料的选择。

(4)引种时间及数量的确定。

(5)引种对象的检疫。

21、简述水域污染的机理、水域污染的类型及对渔业的危害。

答:

机理:

水污染是物理、化学和生物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某些条件下也可能以某一种作用为主。

来影响渔业生产和人类健康。

1).物理作用:

某些污染物,如热水,进人水体后,只影响水体的物理性质,不改变水的化学性质,间接影响化学和生物作用的过程。

此外,还有污染物在水中的分子扩散、紊动扩散、迁移,污染物的沉降与积累和重新悬浮等。

污染物的密度变化规律(包括稀释、扩散、混合、沉降和悬浮)是研究水体污染的基本内容。

2).化学与物理化学作用:

污染物在水中以离子或分子状态移动,水质的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不包括生物作用)。

如酸化或碳化—中和,氧化—还原,分解—化合,吸附—解吸,沉淀—溶解,胶溶—凝聚等。

改变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能力,改变污染物的毒性及水环境化学的反应条件。

3.生物与生物化学作用:

污染物在水中受到生物的生理、生化作用和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过程发生分解作用、转化作用和富集作用。

水域污染类型:

1).化学污染:

指各种有机化合物进入水体中,并发生了各种变化,使水体中的D.O减少,溶解盐浓度增大,水体的硬度、pH值等发生了变化,同时还伴随有剧烈的物质积累过程。

2).物理污染:

指污染物质进入水体中后,水体的颜色、混浊度增加,水温升高,水面出现油膜、泡沫等,同时水体中的放射性物质增加。

3).生物污染:

指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逐渐腐败分解。

从而使水体中产生大量的微生物,并且由于污染物质中各种有机营养元素的释放,使水质发生变化,生产大量的污水生物。

水域污染对渔业的危害:

1)、机械危害:

进入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对水域中的鱼类造成机械损伤。

如:

①金属加工厂的废弃水中悬浮的金属粉末会刺伤鱼鳃,引起鳃出血,或粉末粘附于鳃上,影响鱼类呼吸,甚至危及鱼类生存。

②油类废弃物会再水面上扩散形成薄膜,隔断大气中的氧气溶解于水体中,时间长了就会造成水体缺氧而死鱼;同时油膜会粘附再鱼鳃上,造成呼吸困难和毒害作用。

③污染物的沉淀形成不适于鱼类生活或生殖的底质,破坏水体底质中的物质循环和鱼类的产卵粘附物,毁灭水体中的底栖动物和水生维管束植物,严重影响水域中饵料生物的组成和数量。

④重金属化合物会刺激鱼类分泌过多的粘液,损伤鱼体健康,有时,这种粘液会凝聚成薄膜贴附于鱼鳃上,引起鱼类呼吸障碍;如铁盐还会直接危害鱼类的眼睛,或损伤幼鱼的鳃部,影响其生长和发育。

2)、物理危害:

主要指水温、溶解气体、渗透压就酸碱物质等对鱼体的危害。

如:

①水温本是鱼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之一,但水温剧烈变化也还造成鱼类生理失调而死亡。

各工业生产中使用的冷却水,尤其是热电厂排放的热废水,进入水域后可能产生多种不利因素,影响鱼类及水生动物生长。

②NaCl本是鱼类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之一,但水体中的含量过高,则又使淡水鱼类渗透压增大,引起鱼类生理失调而死亡。

一般地讲,危害淡水鱼类的盐度界限约为7‰,盐度在4‰时对鱼类的胚胎发育已有严重的影响,显著降低了鲤科鱼类受精卵的孵化率。

③所有酸性或碱性污染物,只要水域的pH值升高到10以上或降低至5以下,均会使鱼类致死;同时也会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④冲积物或其它不溶性固体,如砂石、粘土、有机或无机悬浮物等的含量过多,均会使水体浑浊,不利于水生生物和鱼类的生长繁衍,降低水域鱼产力。

3)、化学危害:

能造成鱼类的生理长障碍,破坏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有毒物质经过鳃或其它表露部位入浸体内,或从胃肠中吸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