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环境影响分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8348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工程环境影响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道路工程环境影响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道路工程环境影响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道路工程环境影响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道路工程环境影响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路工程环境影响分析.docx

《道路工程环境影响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工程环境影响分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路工程环境影响分析.docx

道路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第十章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10.1沿线环境特征

10.1.1自然环境

拟建的XX工程所在区域主要地貌单位为第四纪海积极冲海积平原,沿线以基本农田、现状农居为主,地形平坦、开阔、地面标高一般为4.5-5.0m。

沿线现状水系比较发达,河道滨溇纵横交错,大小湖泊众多,主要有道线。

本项目位于XX省中北部,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多雨,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流域年平均气温在16~17℃左右,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常年平均出现在4月上旬中期,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平均28~29℃,极端最高气温39.5℃,最低气温在1月~2月,平均在3~4℃左右,极端最低气温-10.1℃。

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1438.9mm,分布不均,降水年变化呈双峰型且年际变化较大,降雨过程多集中在3月~6月(梅汛期)和9月(台汛期),年蒸发量在800~1000mm,7-8月和10月至翌年2月为两个少雨季,最多年降水与最少年相差达895.2mm,年降水日数平均为156.2天,相对湿度在80%左右,初霜一般出现在11月中旬后期,终霜一般出现在3月下旬前期,无霜期年平均为238天。

洪涝、干旱和低温冷害等常有出现。

主要灾害性天气有热带气旋、台风、冰雹、雾、雷暴雪、暴雨等。

工程区域及附近年平均雷暴日数在26~40d

之间,年最多雷暴日数在45~70d左右。

10.1.2生物环境状况

市境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良好的地理环境,丰富的小气候资源,构成植被类型多样,种类繁杂的特点。

现存植被极大部分为天然次生和人工植被。

丘陵山地植被以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丛,草被为主;水网、河谷平原以人工栽培的农作物为主;滨海平原以人工栽培农作物为主,部分为耐盐碱的自然草本植被。

本项目沿线多为农田,有少量林地及旱地,植被以马尾松、杉木等会叶林为主,夹杂着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竹林、灌丛、草甸等。

沿线没有珍稀野生动植物,也不涉及古树名木。

沿线区域无自然保护区。

10.1.3社会环境状况

1、沿线村镇、居民点的干扰情况

本项目位于XX省中北部,XX市的境内,全境处于XX山地丘陵、XX丘陵山地和XX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境内地貌类型多样,西部、中部、东部属山地丘陵,北部为绍虞平原,地势总趋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人口、城镇分布集中,密度较大,人均耕地较少,土地利用率较高。

路线沿线居民点、村镇较多,在施工期和营运期对居民有一定的程度影响。

2、沿线学校、文物古迹、水利设施、大型企业的影响本项目路线距离学校、文物古迹、水利设施、大型企业等均较远,因此对上述环境敏感点均无影响。

10.2推荐方案对工程环境的影响

10.2.1施工期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本项目设计占用的土地资源包括耕地、山林地、河流、湖泊、水塘为主。

永久征用土地改变了土地原有的生态功能,使地表植被、养殖水域的生物资源遭受损失,生态环境变为以公路线性廊道为主的人工生态环境。

2、水土流失

路基填筑施工中,路基部分经压实后,雨水对它的侵蚀以雨滴溅蚀为主,径流面蚀的破坏很小;而在边坡处,因压路机无法作业而使得土质疏松、空隙率大,下雨时除了受溅蚀之外还受到路基体汇流的表面水冲刷形成面蚀。

当雨期长、土颗粒间孔隙水达到饱和或坡面径流集中时,侵蚀量便成倍增加,有可能变成严重的沟蚀。

施工便道、原料场、施工营地等临时工程分布在公路沿线,由于这些区域破坏原有植被,使表土层抗蚀能力减弱,降雨时也会发生水土流失。

3、对空气环境及农作物的影响

公路施工期间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扬尘,主要由运输车辆在装载时车厢封闭不严和施工材料的运输、装卸、拌合等活动产生,并在以道路中心线两侧50~

60m为半径的范围内形成污染带。

此外,公路施工中沥青的熬制和搅拌会释放出沥青烟等有毒有害物质,对施工人员和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也也造成影响。

施工过程产生的扬尘会影响周围农田庄稼的生长,庄稼叶面蒙尘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扬花期影响受粉,抽穗期影响结实,最终造成农业的减产。

4、对水环境的影响施工过程中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施工作业中的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和施工机械油污水的影响和施工期桥梁建设对内河水质、水生生物的影响。

临时占地中的施工管理区和员工生活区是施工人员的集中区域,施工人员的生活废水和生活垃圾产生量较大,而且集中,随着公路建设的延伸,施工人员的生活区也随之相应延伸,在新的驻地上又产生生活废水和垃圾,若缺乏管理和防治措施,容易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在施工人员的集中生活区,必须修建厕所化粪池和生活废水临时处理设施,生活废水经初步沉淀后排入附近的水体,只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施工临时设施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会大。

桥桩施工时,扰动河水使底泥浮起,造成局部河段悬浮物增加,河水混浊。

河岸施工可能导致局部塌方,威胁施工安全。

遇暴雨或洪水,大量流失的土方有可能淤塞河道,抬高河床,影响行洪安全。

在清淤、打桩、筑坝等作业中,水体被搅混,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或者将鱼虾吓跑,影响正常的活动路线;对河岸的开挖和围堰,破坏河漫滩地的水生植物群落,从而影响植食性水生动物的觅食,影响水生动物的正常生长。

本工程桥梁一般是一跨经过,因此对水体的影响很小。

在钻孔灌柱桩施工过程中,钻孔作业会产生一定量的泥浆,如果不经沉淀而直排河道,将污染附近河道水体的清洁;由于桥梁工程规模较大,历时较长,所需施工人员数量多,施工人员生活污水若不加管理控制而直排河道,对河道水体的水质将产生较大影响;施工机械的冲洗水夹带含油污泥也将对水体产生影响。

桥梁在施工时,在钻孔桩旁设沉渣桶,沉淀钻孔出来的泥渣,岸上设泥浆坑,泥浆循环使用;经沉淀以后的泥渣集中存放在附近低洼地;施工结束时及时清除外运围堰填筑土方、基坑弃土及草袋围堰等物;同时,加强施工机械的检修,严格施工管理,减少施工机械的跑、冒、滴、漏,避免机械油污污染水体;船上工作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和垃圾不允许直接排入水体中,而应采取措施收集到岸上统一处理。

基础开挖弃土可以晒干作为附近路基填料加以利用,或选择附近的低洼处或者取土坑弃土,经过平整,可以复耕、绿化或作他用,以利于水土保持。

按以上的防护措施,本工程桥梁施工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5、对声环境的影响

项目建设期,各种作业机械和运输车辆产生的施工噪声,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一般施工噪声的达标距离,昼间约需60m,而在夜间则需200m甚至更远。

由于筑路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具有突发性、无规则、不连续、高强度的特点,施工期间可能对居民的生活造成干扰。

10.2.2营运期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公路营运期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按其形态可分为固体物、液体及气体。

其中,汽车废气是一种排放部位低、不易扩散的流动源,也是影响面最宽、危害最大的大气污染源。

车辆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CO、NOX、HC、SO2等。

据资料显示,1000L汽车燃料可产生36kgCO、2.4~4.8kgHC、6~18kgNO,这些污染物在高速公路两侧形成的污染强度主要受源强(车流量、车速、车型)、气象(风速、风向及大气稳定度)和地形条件等多因素影响,并在公路两侧200~300m范围内对空气质量造成影响。

我国不同地区的空气检测所发现的污染中,车辆排放量占有较高的比例,如CO为65%~80%,NOX为50%~60%,汽车尾气已成为我国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在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CO)。

一氧化碳和人体红血球中的血红蛋白有很强的紊合力,紊合后生成碳氧血红蛋白,从而削弱血液向各组织输送氧气的功能,造成人体内部缺氧,危害中枢神经系统,重则导致生命危害。

排放的碳氢化物(HC)与氮氧化物(NOX)在大气环境中受紫外线照射后,生成新的二次污染物——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是一种有毒气体,会使人中毒昏倒。

除此之外,还有铅及其化合物,其中四乙基铅是铅的烷基化物,挥发性强,有剧毒,

易溶于有机溶剂中,可通过人体皮肤渗入体内,对中枢神精有严重的摧残作用

2、对声环境的影响

噪声源主要来自汽车噪声,一般在道路两侧200~300m范围内形成污染带。

由于营运期的交通噪声强度高、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不仅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休息,而且会对人体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有关研究表明,交通流量的噪声主要由动力噪声和轮胎噪声两部分构成。

动力噪声主要指动力系统辐射的噪声,其中发动机系统是主要的噪声源。

轮胎噪声指轮胎与路面的接触噪声,它由轮胎直接辐射的噪声和由轮胎激振车体产生的噪声构成。

3、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本公路沿线征用耕地总量不大,但从生态角度而言,耕地不仅是生产农产品,也同样发挥着多种生态环境功能。

本工程的建设占用耕地后应做好耕地的占补平衡,对区域内的土地资源重新进行规划,并采取一定的开发利用及保护措施,使得本工程的建设对沿线耕地的影响降到最低。

同时,基本农田的占用使沿线的基本农田数量减少,应在工程完毕后,进一步核实实际的基本农田损失数量并按照国家和浙江省基本农田保护的法律法规,另外选择划定其他土地进行补偿,做到基本农田的占补平衡。

4、对动植物生态环境的影响本工程建设区域的植物资源主要为植被以马尾松、杉木等会叶林为主,夹杂着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竹林、灌丛、草甸等,工程对该区域的植物生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程占地引起局部区域农作物和林地发生变化。

因此工程应注意土地的恢复和补偿工作,加强公路沿线的绿化措施,使公路建设对植物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公路的建设对部分野生动物的活动区域、迁移途经、栖息区域和觅食范围等受到一定的限制,但由于区域内没有大型野生动物,故公路作为屏障对其迁移等活动的影响不大。

本工程路线范围内亦非候鸟等迁徙的中途停留站,故在这方面影响很小。

5、景观影响分析

本公路建设对沿线原有景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形、地貌和植被的改变。

本公路线位经过的区域沿线两侧地势平坦。

公路的建设对区域的原有景观有切割破坏的影响,公路建成后,高于地面的路基形成为视觉的阻碍,将原有景观不规划切割,带来视觉上的不适。

因此,应通过适当的措施来进行减缓公路建设对原有景观分割的影响,对公路隔离带和公路两侧绿化、公路护坡种植草木等措施,可以改善公路与周边区域色彩的协调感。

此外,还可以在设计和施工方案上加强公路自身与外部沿线环境的协调,使公路的三维曲线具有连续性和平纵横三个方面的均衡性,注意公路各种构造物如边坡防护、防护设施、桥梁等沿线设施从结构造型到色调都应按美学要求进行设计建造,使道路有舒顺、连续、和谐的造型。

进一步调整公路缀块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均匀度和融洽程度,减少本工程建设对沿途景观的影响,尽量使得公路建成以后,不破坏原有景观,使公路成为自然环境整体的一部分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公路建成以后,若对原有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措施得当,使公路绿化行之有效,则公路本身也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

公路本身绿化景观和周边环境从色彩上融为一体,相映成辉。

10.3减缓工程环境影响的对策

10.3.1路线方案对策

(1)线路尽量远离村镇、学校、医院、工厂,以减少拆迁重置工作,减少空气污染、噪声的影响,同时降低了拆迁重置处理的费用。

(2)线路尽量避让高产优质农田,利用荒废土地。

(3)桥梁、涵洞等过水结构物最大限度地满足泄洪的要求,把本项目对诱发洪水危害的危险降到最小限度。

(4)桥梁、涵洞结构物保证农田排灌的需要。

排水采用排水沟引导,集中排放的方式,减少对耕地及生活用水的污染。

(5)路线两侧尽量植树造林,使道路形成绿色林带,同时减轻汽车尾气,噪音等影响。

(6)路线的线形选用合理、流畅,桥梁结构物造型美观、与环境协调,使桥梁结构物及道路与周围的景观相协调。

10.3.2路基边坡防护对策

路基边坡的强度与稳定性主要是受水影响,水分渗入路基土体使路堤过湿,过大的含水量将严重降低其内摩擦力,降低路基强度,形成边坡病害。

为保证路基稳定,除作好排水设施外,还必须因地制宜地采用经济合理地防护、加固措施。

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路基、路面排水系统设计,同时做好水流引导工作,必须保持边沟等排水设施的有效性和完好性,保证路面不积水,排水系统水位不受自然因素影响。

地面水以自然降水为主。

要加强排水设施的定期检查和维修,定时进行清理和疏通。

汛期要加大巡查、排查的频率,及时排除堵塞并疏通,保持水流通畅,防止水流直接冲刷路基。

尤其在暴雨后,要重点检查排水设施,保持其完好性和有效性。

(2)加强边坡绿化,通过绿化植物的根系来固土护坡,并且利用植物的枝叶减弱雨水对路基边坡的直接冲刷,保证边坡的稳定性。

日常养护工作主要应做好绿化植物的修剪、病虫害防治以及补植工作,尤其是发现缺株要及时补植,应把握好季节性,在汛期前补植完成。

气温过高时,新植苗木应特别注意初期养护和遮挡阳光,尽量做到栽一棵活一棵,以早日发挥公路绿化的作用。

(3)当天气恶劣,土质含水量大,可外掺适量水泥或生石灰粉,用来降低土的含水量,提高边坡填土初期稳定性。

10.3.3借方及水土保持对策

1、借方

(1)一般集中取土场应设在视线以外,选择荒山或小山包、山川河谷易恢复地段,施工完成后应恢复原地貌。

取土坑设计可结合水利工程疏浚、桥梁下闲置的土地、当地农田规划、路基挖方断面等综合考虑。

(2)取土场应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做好防护、绿化工作,需采取平整、改造、覆土等土地整治措施,对植被进行恢复,并开发利用。

(3)设计中充分重视腐质土的保护。

它是当地植物赖以生存的条件,故应

将腐质土作为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对待。

任何永久或临时用地,都不得填埋或碾压腐质土,应揭除地表草皮后腐质土集中堆放,以备将来地表回填,恢复植被。

2、水土保持

(1)路基(路面)工程

主体工程已对开挖、填筑边坡采取拦挡、排水和绿化措施,同时为防止施工中高含沙水流直接进入河道,在排水沟末端出口处设置沉沙池。

(2)改移、交叉工程

主体工程设计中已考虑采取浆砌石挡墙护岸,本方案新增防治措施主要为临时拦挡和场地临时排水工程,以及交叉工程基础施工期间钻渣泥浆的防护措施,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3)桥梁工程

主体工程设计中已考虑桥位选择河段顺直、河道较窄的位置,洪水设计频率特大桥1/300,中小桥1/100,能够满足水土保持要求。

平原河网区采用灌注桩基础,主体工程设计考虑布设周转泥浆沉淀池防护措施。

本方案新增防治措施主要为桥梁工程基础施工期间,灌注桩钻渣泥浆沉淀池周边的拦挡措施和桥梁、工程扩大基础施工期间场地拦挡措施和施工作业要求,以及受施工影响的桥梁上下游局部河段的管理措施。

(4)施工临时场地施工临时设施区主要包括桥梁施工临时场地以及路基、路面施工临时场地及施工道路、临时堆土场和淤泥场等,主体工程可研阶段设计中未对此进行防治措施设计,本方案新增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桥梁施工临时场地

场地表层耕植土剥离,临时堆放在场地一侧,并采用填土草包防护。

场地四周设置临时排水沟,排水出口设沉沙池,沉淀泥沙。

场地使用结束后覆土,对占用荒草地的撒播狗牙根草籽恢复植被,对占用耕地的地块覆土后准备复耕。

2)路基、路面施工临时场地

施工中拌和系统、路面料加工场地等处需堆放筑路用的砂石料,采取临时防护、排水措施,在边坡较陡的砂石料堆放场地周围采用草包围护,场地四周开挖简易排水沟,排水沟末端设置沉沙池,以防降雨地表径流冲刷,造成水土流失。

路面基层填筑用料(碎石、砂砾料等)直接堆置在路基上,堆置期间堆料坡脚采用填料草包临时围护,遇雨日覆盖塑料彩条布,以减弱降雨对堆料坡面的侵蚀,减少堆料流失。

工程完工后的植被恢复(复耕)措施。

3)施工便道

临时施工道路路基宽度除绍诸高速保通道路为26m外,其余皆为7m,采用砂石路面。

在施工过程中,限制对界外的扰动,运输中严禁车辆超载,沿路不得撒落和弃渣现象。

施工结束后,对施工道路进行清理,土地平整和整地,进行复耕。

4)临时堆土场临时堆土场,主要为临时防治措施,包括填土草包拦挡、撒播草籽防护、覆盖塑料彩条布、设置简易排水沟、场地平整及复耕等措施。

10.3.4绿化恢复植被对策

公路建设必然造成对环境的破坏,但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后会给沿线环境带来一道新的景观。

破坏和改变了的环境要通过新的环境意识给予补充和修饰。

公路美化、景观绿化设计不仅要满足防护、加固等工程上需要,还要从美学、景观等方面给予更多的考虑,增加行车舒适感。

在绿化设计时,应尽量利用原有的树木,维持地域性生态体系的运作。

适合公路绿化的树种一般应是能耐受不良气体影响的、对土质和土壤水分要求不高以及耐风、耐雪、耐光和耐寒的品种。

为了使绿化种植尽快发挥作用,应选用速生树种,但为了装饰的目的,不宜使用很快会失去装饰的树木。

草种主要是保证其成活、生长及护坡的功能,因此应考虑根系深而发达、扩张性强、生长和成坪快、抗逆性强;耐热、抗旱。

10.3.5其他对策

1、水污染防治措施

道路施工期对水环境影响分为道路施工、桥梁施工及施工作业中的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的影响。

(1)道路施工

施工过程中新建道路、拆除建筑物等均产生大量的泥沙和粉尘。

雨季雨水产生的地表径流较大,施工时产生的泥沙和粉尘绝大部分随径流汇入附近河涌及沿线受纳河段水域,影响水域水质。

因此,在建路时要注意做好清理土料、粉尘工作。

(2)桥梁施工

本项目所跨越河道的桥梁,有较多桥梁地基将在河岸边作业,故施工产生的固体悬浮物对河道水质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桥梁桩基施工过程中,尽量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减少泥土固体悬浮物的产生量。

在钻挖桥墩地基的过程中,要做好泥浆的沉淀过滤,防止淤积河道,减少施工产生的固体悬浮物对河道水质的影响。

(3)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临时占地中的施工管理区和员工生活区是施工人员的集中区域,施工人员的生活废水和生活垃圾产生量较大,而且集中,随着公路建设的延伸,施工人员的生活区也随之相应延伸,在新的驻地上又产生生活废水和垃圾,若缺乏管理和防治措施,容易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在施工人员的集中生活区,必须修建厕所化粪池和生活废水临时处理设施,生活废水经初步沉淀后排入附近的水体,只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施工临时设施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会大。

2、空气污染防治措施

路基填方材料运输,需要通过汽运抵达工地,汽车运输一般多行驶在县乡道路上,路面等级较低,桥梁荷载标准低,路况差。

因此在增加运输荷载、提高通过能力时,应该考虑对运输道路作必要的加固和修缮工作。

对颗粒性材料(石灰、宕渣、粉煤灰等)的运输,对载体要采取防散失措施,防止跑、冒、滴、漏和扬尘产生。

对于交通繁忙路段,施工运输车辆应注意避高峰行驶。

沥青混凝土拌和工厂生产过程中对大气的污染应进行防治。

据测定沥青混凝土骨料虽是进行除尘加工,但在烟雾排放中仍有19.33kg/h的烟尘排放,其中THCO0.68kg/h,苯并芘3.73mg/h。

因此应采用工厂的封闭式拌和工艺,以减少烟尘的排放,同时在拌和场地选定时要远离居民区,并注意位于下风向,其距离不得小于1000m。

而在营运期,要加强进城车辆的管理,积极推广无铅汽油的使用,对进城汽车尾气的排放实行例行检测,超标车辆禁止上路,从污染源头上降低对环境空气的影响。

加强道路的清扫,保持道路的整洁,遇到路面破损应及时修补,以减少

道路扬尘的发生。

对沿线进行绿化,并做好绿化工程的维护工作。

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道路纵坡设计应尽可能的采用小值,缩短爬坡长度,提高技术标准,选用降噪路面结构,在施工质量上保证路基稳定、路面平整,从而源头上减少噪声产生的机会,对于噪声超标路段采用降噪处理措施,如设置声屏障以及大面积种树。

施工期间为了减少噪声干扰的影响程度,应重视采取有效的降噪措施,如调整高噪声作业的施工时间,避免夜间施工,采用一些临时的隔声围护结构等。

应加强施工机械的维修、管理,保证施工设备处于低噪声、良好的工作状态。

施工机械停放场地应远离居民聚集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