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记录表秋季学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8308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听课记录表秋季学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听课记录表秋季学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听课记录表秋季学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听课记录表秋季学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听课记录表秋季学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听课记录表秋季学期.docx

《听课记录表秋季学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听课记录表秋季学期.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听课记录表秋季学期.docx

听课记录表秋季学期

听课记录表

日期

星期

节次

年级

班级

授课教师

科目

数学

课题

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及过程

随堂点评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情境图,搜集数学信息。

然后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测量长度的方法。

二、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三、认识直尺

四、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

1.猜1厘米长。

2.找直尺上的1厘米。

3.比划直尺上的1厘米 。

4.借助小棒比划、感觉1厘米。

 

5.生活举例。

师小结:

只要你留心认真地观察,相信你会找得更多。

 

五、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纸条的长。

师:

这张纸条有多长呢?

怎么用直尺测量?

 

让学生自主测量,教师巡视。

2.汇报。

师:

你是怎样测量的?

 

生:

一端对着0,另一端对着6。

师:

对,我们测量的时候一定要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3.测量自己的数学教材。

教师指导学生测量。

六、总结评价,深化认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评议评语

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动手、动口,注意矫正反馈,注重双基训练。

听课记录表

日期

星期

节次

年级

班级

授课教师

科目

数学

课题

亿以上数的读、写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随堂点评

一、导入新课

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生活中的大数,可以有意识的用学生复习亿以内数时用到过的一些数据。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读或写这些数的。

最后全班交流亿以内数读写方法。

二、新课教学

1.亿以上数的读法。

(1)出示一些亿以上数的信息,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些数和刚才读的数有什么不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

要求:

先自己试着读读这样含有三级的数,再在小组内互相读读。

最后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读这些数的?

试着说说读数方法是什么?

(3)全班反馈。

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读亿以上的数的方法是什么?

(4)说读法时,重点处理0的读法。

(5)围绕读法进行练习。

读出下列各数:

8300000000578000000207006005100010000006203004000004600800000

2.亿以上数的写法。

(1)写出下面各数。

(2)学生反馈。

(3)处理0的写法。

(4)组间交流。

小结:

怎么写亿以上数的。

自己是怎么解决新问题的。

三、巩固练习

1.读数。

2.先说出下面各数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

再读出来。

3.把下面的数读出来。

4.写出下面各数,再指出各是几位数。

5.把下面的数写出来。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

请谈谈自己的收获、体会和遗憾。

评议评语

语言幽默风趣,将枯燥的讲解变为生动的传授,能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双基落实,效果大为显著。

听课记录表

日期

星期

节次

年级

班级

授课教师

科目

数学

课题

测量

教学内容及过程

随堂点评

一、导入新课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新课教学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1)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2)思考:

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复习提问:

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

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在刻度尺上标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巩固练习

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

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数,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

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

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2题。

评议评语

备课充分、讲解精辟、重点突出、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听课记录表

日期

星期

节次

年级

班级

授课教师

科目

数学

课题

倒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及过程

随堂点评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倒数。

2.教学例1。

下面那两个数互为倒数?

6

1

0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果:

、6和

互为倒数。

师:

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的?

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1:

根据倒数的定义。

生2:

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

师:

同学们说得很好。

我们上面的数中还有0和1两个数,它们有倒数吗?

生1:

1有倒数。

因为1×1=1,所以1的倒数是1。

生2:

0没有倒数。

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不可能是1,所以0没有倒数。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10的倒数是(),()没有倒数。

2.教材29页“做一做”。

这是求倒数的练习,教师可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完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的倒数是它本身,0没有倒数。

五、布置作业

教材“练习六”第3、4题

评议评语

注意知识的衔接,运用知识迁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懂。

学生主动参与性不够,有待提高。

听课记录表

日期

星期

节次

年级

班级

授课教师

科目

数学

课题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及过程

随堂点评

一、生活引入,揭示课题

1.感知生活中的角。

2.揭示课题。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一)教学例1。

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二)教学例2。

学习用尺子画角。

1.学生思考,交流怎么画。

2.师:

怎么画角呢?

引导学生利用学具直尺、三角尺画角

(1)看哪个小组想出的画角方法既快又好?

(师巡视)

(2)集体交流,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

(3)老师也来画一个。

你们能再画一个开口方向和这个不同的角吗?

生板演,其他交流并相互欣赏

(4)画得真好,能标上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三、巩固练习,反馈内化

1.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了?

课件展示。

2.做一做第1、2题。

抽象角并巩固角的画法。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

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还有的问题,比如:

角有哪几种?

等等,我们还没有及时解决,查查资料,并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让老师也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评议评语

课堂容量足,条理清晰。

但课堂少活泼,很多可由学生解决的由教师替代了,拖堂也较长。

听课记录表

日期

星期

节次

年级

班级

授课教师

科目

数学

课题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随堂点评

一、导入新课

1.口算。

2.笔算并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708×6=790×8=54×278=

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2。

(1)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2)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的过程。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2.独立计算106×30=。

学生反馈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

106

×30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

如何写这一位上的积?

小结: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48页“做一做”第1、2题。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四、课堂小结

你今天学习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评议评语

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听课记录表

日期

星期

节次

年级

班级

授课教师

科目

数学

课题

比的意义

教学内容及过程

随堂点评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教学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

①用除法表示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②用比表示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2)教学非同类量的比。

①用除法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②用比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3)归纳、理解比的意义。

①什么是比?

结合上面两个例子说一说。

(学生试说,教师总结:

两个数的比就是表示两个数相除)

②判断,下面数量间的关系表示的是两个数的比吗?

2.教学比的读、写和比的各部分名称。

(1)简介比的写法。

(2)简介比的读法。

(3)简介比的各部分名称。

(4)明确比值的求法和表示方法。

3.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比与除法的关系。

(2)比与分数的关系。

4.小结。

三、巩固练习

教材49页“做一做”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问题?

五、布置作业

教材52页“练习十一”1、2题。

评议评语

课堂讲解层次清晰,注重启发、拓展,板书相当清晰、规范。

但对学生能力要求可再提高一些,课堂上可适当给予学生互动的空间。

听课记录表

日期

星期

节次

年级

班级

授课教师

科目

数学

课题

四边形

教学内容及过程

随堂点评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深入了解,认识特征。

2.特殊图形,分类认识。

小结:

这么说来,长方形和正方形真的很特别,它们到底特别在哪儿?

3.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

课件出示教学例2图形。

(1)说说黑板上两个图形的名称?

根据图上标注的名称,识记长方形、正方形的各部分名称。

(2)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 

师:

都有几条边,几个角?

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

(3)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长方形的特征:

①先猜边和角的特征(引入对边);②具体验证特征通过辅助工具量、对边对折。

正方形的特征:

①先猜边和角的特征;②具体验证特征通过辅助工具量、对边对折。

(4)说说我们在生活中有遇到哪些东西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

学具袋里两长两短四根小棒,拿出一长一短两根小棒。

要拼成一个长方形,怎么拼?

还需要怎样的两根小棒?

还能拼成什么四边形?

需要怎样的小棒?

(5)画一画。

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什么样的?

你记住了吗?

你想大显身手来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80页“做一做”第1题。

四、课堂小结

你们认识四边形了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它们有那些异同点?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81页“练习十七”第1、4题。

评议评语

教师教态自然,语调亲切,并不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推进了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准确的把握了设疑的方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进入积极的的思维状态。

听课记录表

日期

星期

节次

年级

班级

授课教师

科目

数学

课题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及过程

随堂点评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启发谈话。

师:

你们喜欢照相吗?

今天老师就请你们来做一位小摄影师,帮老师照相,好吗?

2.提出要求让学生照相。

(1)我要照一张正面像,你应该站在哪里?

(2)我还要照一张侧面像,你又该站在哪里?

(3)引导观察所照的照片。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本位观察。

谈话: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想统计一下人数,请看到熊猫正面的同学站起来。

看到侧面的同学也站起来。

没有站起来的同学,你们看到的是哪一面?

2.换位观察。

小结:

对!

原来我们换了位子,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熊猫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3.全面观察。

谈话:

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找一个位置观察熊猫?

好,那你们想到哪个位置就到哪个位置去观察吧!

(小组交流你的发现。

提问:

你到哪个位置去观察的?

和刚才看到的一样吗?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完成68页“做一做”。

教师:

同学们要乘上快乐大巴去秋游,出发前有4名同学在观察大巴,他们看到的一样吗?

每幅图片分别是谁看到的?

连一连。

2.完成教材第70页练习十六第1、2、3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评议评语

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步骤设计合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知识讲解准确,教学设计合理,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上台交流展示等形式,师生配合默契,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听课记录表

日期

星期

节次

年级

班级

授课教师

科目

数学

课题

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随堂点评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王芳平均每分钟打多少字?

要求学生列出算式448÷14=,并独立计算,说计算过程:

先用14去除什么数?

为什么?

接下来怎样计算?

师强调商的位置。

2.小明平均每分钟打多少字?

设问导读:

(1)这题已知什么?

求什么?

怎样列算式?

课件出示例7:

940÷31=

(2)你能很快地判断它的商是几位数吗?

你是怎样判断的?

(3)你会做吗?

试试看?

(4)学生独立计算,遇到的困难在小组内探讨。

找不同计算的学生板演。

(5)验算例7,比较纠正。

(6)师重点强调:

除到十位余下的1怎么办?

被除数个位上是0,这个0又该怎么办?

规范竖式:

三、迁移类推

1.把“940”改为“930”,你会计算吗?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展示。

小组交流总结:

当除到十位,余下的数是0,被除数的个位上也是0的话,为了简便,我们不必把个位上的0落下来继续除,而是直接想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就在个位商0占位。

2.对比练习:

690÷23=694÷23=

计算讨论:

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

当除到哪一位,不够商一怎么办?

生:

商0。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你用了哪些方法?

你有什么收获?

谈谈你的体会。

评议评语

课堂教学效果好,语言清晰,能注重学法指导。

听课记录表

日期

星期

节次

年级

班级

授课教师

科目

数学

课题

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及过程

随堂点评

一、复习。

二、新授

1、教师举几个百分数的例子:

2、同学们能举出几个百分数的例子吗?

3、举例说说百分数表示什么,并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可以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4、讨论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及区别:

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

5、教学百分数的写法:

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

6、教学百分数的读法:

百分数的读法和分数的读法大体相同,也是先读分母,后读分子。

三、练习

1、完成P78“做一做”第二题:

读出下面的分数。

2、完成P78“做一做”第一题:

直接在书上的横线上写出对应的百分数。

3、P79练习十九第4题:

读出或写出报栏中的百分数。

4、“做一做”第四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分数和百分数在意义上有何不同。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九第1—3题。

评议评语

教师示范---学生板演---巩固练习的过程清晰且训练较具体,巩固及时。

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意细节,另外也多了一点严肃,少了一点轻松。

听课记录表

日期

星期

节次

年级

班级

授课教师

科目

数学

课题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及过程

随堂点评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教材第89页主题图

二、新课教学

1.平均分。

2.教学例1:

认识二分之一。

3.教学例2:

认识四分之一。

小结:

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4.认识其他几分之一的分数。

师:

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

通过折纸引导学生认识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1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理由。

四、课堂小结

平均分是一种常见的数学现象,有时平均分的结果正好是像1、2、3……的数,但常常遇到不够1个的情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如这半个饼,就要用分数来表示。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2题。

评议评语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讨论式、参与式运用自如,挥洒入流。

备课充分讲解精辟重点突出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安排合理效果良好。

听课记录表

日期

星期

节次

年级

班级

授课教师

科目

数学

课题

折扣

教学内容及过程

随堂点评

一、导入新课。

圣诞节期间各商家搞了哪些促销活动?

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促销?

(学生汇报调查情况。

二、在生活情境中,讲授新知。

1.教学折扣的含义,会把折扣改写成百分数。

2.运用折扣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例4:

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

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1)指导学生分析题意:

打八五折怎么理解?

是以谁为单位“1”?

(2)学生试做,讲评。

三、巩固练习:

(1)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A、打九折怎么理解?

是以谁为单位“1”?

B、学生试做,讲评。

(2)判断:

①商品打折扣都是以原商品价格为单位“1”,即标准量。

(   )

②一件上衣现在打八折出售,就是说比原价降低10%。

(   )

(3)完成课本中P97“做一做”练习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1、2、3题。

评议评语

课前准备充分,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听课记录表

日期

星期

节次

年级

班级

授课教师

科目

数学

课题

教材第94~95页例1(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及过程

随堂点评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2012年8月北京市的天气情况图:

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图例中表示天气的各种图形。

师生交流后,提出问题:

这个月的各种天气各有多少天?

你能把它们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二、新课教学

1.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

(1)整理数据。

(2)表示数据。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在小组内完成。

汇报展示。

(3)分析数据。

师:

刚才这几组同学把数据都表示清楚了吗?

后面的两种方法哪种表示得更清楚?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汇报时明确:

这三种方法都能表示出2012年8月北京市的天气情况,但是条形统计图能更好地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4)小结。

像这样用用条形的长短来表示数量多少的统计图,我们把它叫做条形统计图。

仔细观察条形统计统计图,除了表示数据的条形外,从图中还能看到什么?

小结:

条形统计图一般是由标题、制图日期(指画统计图的时间)、单位名称、条形、横轴(要统计的内容)、纵轴(一般表示数量)等组成。

(5)比较统计表和统计图及象形统计图。

师:

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有什么好处?

小结:

可更清楚更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方便比较分析。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4页“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你学习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评议评语

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效果好,语言清晰,能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设计富有启发性。

听课记录表

日期

星期

节次

年级

班级

授课教师

科目

数学

课题

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及过程

随堂点评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的题目是《数学广角》,这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

想知道吗?

跟老师一起来学习吧。

(板书课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排数:

1、2。

师:

用1、2这两个数字可以组成几个两位数呢?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用1和2这两张数字卡片摆一摆,再同桌交流。

指名汇报。

2.教学例1。

教师:

利用课件出示例题再增加一个数3,现在是1、2、3这三个数字,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完全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请同小组的小朋友交流交流,拿出数字卡片摆一摆,然后由小组长把数记录在纸上,比一比,看哪组用的方法最好,速度最快。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结果,师板书。

(请不同顺序小组汇报.)

(3)教师:

你们小组排出了哪些数?

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排的?

检查一下,有没有重复的,有没有漏掉的?

请不同顺序小组汇报,并说方法。

引导学生排数时注意大小顺序。

(4)师生小结:

看来,这种先确定十位上的数,再用这个数,与其他两个数分别组合在一起,并且都按数的大小来排列的方法,最快最准,不容易重复,也不容易漏掉。

三、巩固练习,能力提升

1.教材97页“做一做”。

2.教材99页练习二十四第1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玩得有趣吗?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评议评语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合理,重点、难点突出,课堂容量适当,符合学生认知;能有效创设学生自主、合作的情境,重视学生对过程的体验;师生、生生互动,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学生参与性强,气氛融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