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重点高中 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8185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重点高中 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省重点高中 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省重点高中 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南省重点高中 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南省重点高中 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重点高中 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河南省重点高中 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重点高中 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重点高中 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河南省重点高中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第I卷(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伯利克里说:

“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

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

”在此,伯利克里宣扬了

A.雅典民主政体并不排斥有限的特权B.应该逐步废除财产等级制的思想

C.民主政体为公民参政提供了保证D.雅典人都有报效国家和升迁的机会

2.克利斯提尼改革时,为保护公民利益、制约官员,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把多数人确认为损害公民利益的人流放国外,但规定不得侵犯其财产。

这项规定体现的雅典政治的基本原则是

A.主权在民B.轮番而治C.法律至上D.保护私产

3.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

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贵族和平民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该法的制定

A.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B.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

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D.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4.古代罗马制定了当时世界上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为西方政治文明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

以下关于罗马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商品经济发展和政治斗争推动了罗马法的进步

B.公民法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

C.万民法的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

D.自然法是罗马法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

5.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对于一个联邦的持久存在,必要的文明同质性不亚于各成员的结盟需要。

……有一个事实令人羡慕地便利了美国建立联邦政府。

各州不仅有大致相同的利益、相同的起源和语言,而且处于相同的文明水平。

这便使它们的联合几乎永远成为容易的事情。

”这表明

A.独立战争后邦联政府被联邦政府取代的必然性

B.地区文明的同质性是联邦政府持续存在的保障

C.美利坚民族的产生是联邦政府建立的基本条件

D.政治体制的确立马改变必须结合本国实际情况

6.“作为现代宪法的基础的一些普遍原则,即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己在新英格兰的法律上得到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

这些原则是:

人民参与公务,自由投票决定赋税,为行政官员规定责任,个人自由,陪审团参加审判。

所有这些,都未经讨论而在事实上确定下来。

”该材料反映

A.《权利法案》确立了现代社会的自由原则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现代法治原则

C.英国式的自由民主在空间上的延伸D.英国的宪政走在时代的前列

7.2010年,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大演讲时说:

“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

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

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抱着老百姓哭,第二天《泰晤士报》的标题是《英国首相以无耻的眼泪换取选票》。

而《太阳报》的标题则会是《英国首相和私生子相认》。

”卡梅伦的上述言辞体现的西方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实行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以防止腐败B.议会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

C.政治权力受到多方面的监督和制约D.新闻自由得到充分保障

8.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一件事已经说妤了,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

这一习惯开创的先例是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B.国王任命首相领导内阁

C.内阁所有成员对国王负责D.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

9.柏克在《法国革命论》指出:

“1793年,几乎全法国的教堂都被关闭或改成了‘理性庙’;行政命令各色人等一律以‘公民’相称;激进的妇女在菜市、路口巡视,强迫其他妇女一律穿长裤、戴红帽……革命者陷入到一种‘民主的专制’的泥潭”。

这表明

A.革命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自由原则B.法国实现了社会领域的自由平等

C.革命使人民获得政治权利D.革命推翻了封建等级制度

10.1877年5月,法国议会以多数票赞成政府限制教权派的宣传,共和派的内阁总理西蒙接受这一决议。

5月16日,总统麦克马洪以破坏出版法为由迫使总理西蒙辞职,任命君主派首领布罗伊公爵为总理。

共和派强烈反对,麦克马洪于5月25日征得参议院同意,解散了众议院。

从中可以看出1877年的法国

A.权力中心是总统,总统凌驾于议会和内阁之上B.共和制度面临挑战

C.息统与议会代表不同的阶级,存在根本冲突D.总统实现了对内阁的控制

11.马克壶认为,“原则民主”指把民主当做自由和平等这两大人类核心价值的体现而加以赞美的态度。

而“程序民主”指把民主当做治理人类社会的最好手段来予以认同的态度。

此,下列文献中集中体现“原则民主”的是

A.《权利法案》B.《1787年宪法》C.《1875年宪法》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2.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持续动荡……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

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改变了法国社会政治力量的对比B.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的斗争逐渐平息

C.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法国人的思想D.巴黎公社失败后工人运动趋向低落

13.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一一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一一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

他强调的是

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I业革命的世界意义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4.“那种对德意志政治制度的民主成分不屑一顾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

帝国国会不是一个‘假国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国会享有立法权”。

作者对近代德国政体的看法是

A.近代德国政体富有专制色彩B.德国国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

C.国会支持德国皇帝与政府的工作D.德国政体不乏民主成分

15.俄国十月革命后颁布的《土地法令》规定:

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庄园建筑和一切附属物,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

这一措施

A.使俄国走上农业集体化道路B.推动了民主革命任务完成

C.促进苏俄工业化的迅速开展D.建立起农民土地所有制度

16.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加米涅夫曾这样说:

“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

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己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

”他的这番言论主要针对列宁

A.要求推翻沙皇统治的主张B.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张

C.提出转变革命任务的要求D.诀定发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7.1917年7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损失惨重。

同年9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首都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

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

A.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B.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孤立和困境

C.革命由和平方式转为暴力方式D.推动民主革命转为社会主义革命

18.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借书人数新增了大约200万到300万,而总的图书流通率增长了将近50%。

据此推断,图书管理员可能听到借阅者说的是

A.“要不是因为有图书馆,我没准早就疯掉了,或者自杀了。

B.“幸好有图书馆,我中午可以打个瞌睡,晚点回公司。

C.“要不是因为有图书馆,我没准每天守在壁炉边收听广播。

D.“幸好有图书馆,我和全家不至于冻死在街头。

19.有史学家调查:

二战后联邦德国从1949年起,人均获得140马克的补助,而民主德国却人均负债2500马克。

可能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因素是

A.参加北约和华约的时间不同B.联邦德国率先加入欧洲煤钢联营

C.两国处于“冷战“格局的战略地位不同D.两国对马歇尔计划的应对不同

20.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

这些外交活动

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B.最终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D.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

21.1960年,民主德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974美元,联邦德国为1320美元,相差只有1/3多点。

而到了30年后的1990年,民主德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144美元,而联邦德国为23980美元,联邦德国是民主德国的5.8倍。

对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经济差距的认识正确的是

A.冷战阻断了东西方正常交流,不利于民主德国经济的发展

B.民主德国经济的落后是因为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C.联邦德国经济优于民主德国主要得益于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D.联邦德国经济的优越最终使民主德国并入,实现德国统一

2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

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

这一政策转变

A.成为日本经济崛起的最主要原因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的全面展开

23.冷战结束后,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

冷战时期的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向“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演变。

这种变化

A.表明国际政治多极化新格局已经建立起来

B.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

C.国际恐怖主义受到了很大的遏制

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

24.美国学者亨廷顿说:

“西方是而且在未来的若干年里仍将是最强大的文明。

然而,它的权力相对于其他文明正在下降。

……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国际议题的关键争论问题包含文明之间的差异,权力正在从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向非西方的各文明转移。

”以上关于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A.世界政治已经变成多极的和多文明的B.西方基督教的国家依旧处于霸主地位

C.文明的差异不利于推动世界的多极化D.世界权力中心己经转移到非西方文明

25.法国米歇尔·博德在《资本主义史》中认为:

西方历史上的所谓“地理的发现”,使历史进入了双重的结合。

这里“双重的结合”主要是指

A.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B.商品贸易与殖民扩张

C.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D.民主扩展与科学传播

26.1931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在大街上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为爱国者。

他说:

“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干一些实在事,多买一些东西。

多制造一些东西。

”从经济学上看,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

A.没有看到“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

B.强调消费是生产的推动力量

C.没有看到消费归根结底取泱于生产的品种

D.提倡超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

27.英国《经济学家》预测:

“21世纪的欧洲,不会被炮火摧毁,但可能会被一张张福利支票压得喘不过气,这已经成为一场‘国家战争’一一纳税人不惜用示威骚乱逼迫政府,要为他们的人生负责。

”这表明欧洲国家

A.示威骚乱有可能演变为战争B.福利政策己不能缓和社会矛盾

C.面临严重的财政与政治危机D.福利政策弊端、问题不断显现

28.《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

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自由”。

大多数美国人在1936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

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

由此可知

A.罗斯福新政体现了第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B.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另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C.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

D.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

29.《国家强盛之道:

怎样做大国>-书指出:

“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

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申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

”这一发展轨迹

A.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B.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

C.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D.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

30.19世纪中期,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认为这“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

对这种“感受”最合理的解释是

A.化学以及医学知识的缺乏B.英属殖民地人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认可

C.为工业化时代到来感到兴奋D.为工业革命后的环境污染深感担忧

31.19世纪中期,欧洲的技工学校和工人学院为女生开设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课程;男生则学气象学、地质学、陶瓷制作、电学等课程。

以下选项最能说明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B.工业化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C.工业化加剧了性别歧视D.工业化强化了性别分工

32.杰里·本特里在《新全球史》说道: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羹延。

……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

”这表明

A.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B.-战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

C.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不利于人类应对疾病

二、材料解析题(33题、34题为必做题,33题25分,34题12分;35题、36题为二选一,35题、36题各15分,共计52分)

33.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关系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做出妥善的安排;同时,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保险局;提高收入;以及其他诸项目的。

——(美国)社会保险法(1935年8月)

材料二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

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一一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一一从罗斯福到里棍》

材料三前苏联的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部分组成。

政府和企业缴纳保险费,公民则免费享受社会保障权利。

一汪宁《苏联社会保障对象的界定及其理论依据》

材料四负责健康与工作的国家顾问达梅·卡罗尔·布莱克发布过一份关于疾病与工作能力丧失间关系的救济金体系报告。

说整个英国社会都已经转入了一种“救济金文化”,这种文化为孩子们创造出“一种可怕的遗产”。

“我们曾经到过一些地区,有一些家庭三代人从来没有工作过。

如果你的祖父和父亲从来都未曾工作过,你怎么可能会认为工作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呢?

我认为,这会对孩子造成可怕的影响。

我还担心这会使我们的社会结构产生变化,更不用说经济了。

从未工作过的十几岁单身母亲极有可能养育出懒于工作的孩子。

这份报告将提出警告:

诸如抑郁这类精神健康疾病所带来的病休、低下的生产率和额外的社会关注会给国家经济带来难以忍受的400亿英镑的负担。

这份报告的内容还将包括:

在5岁至15岁年龄段的人群中,父母都没有工作过的孩子患心理疾病的几率是双职工家庭的孩子的5倍。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颁布《社会保险法》的目的是什么?

结合二战后相关史实说明其影响。

(8分)

(2)据材料二、三指出,苏联社会保障与里根时代美国社会保障在内容方面的主要差异,并说明造成这种差异的体制因素。

(8分)

(3)据材料四归纳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6分)

(4)综上材料,就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3分)

34.(12分)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世界史·近代史编》和《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摘目

据材科,指出两本著作关于世界近代史叙述的差异(至少两点),你认为哪一部著作更合理,并说明理由。

(要求:

观点明确、逻辑严谨、结合史实。

)(12分)

3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中血汗工厂大量存在,工人过着奴隶般的生活,童工普遍贫困、犯罪、疾病蔓延,城市管理低效无能。

为了获得工程承包合同、逃避税收,大企业大肆行贿市政府。

还获得了对政党核心集团的控制,这种集团控制了大多数城市。

这些被称为“城市之羞”,联邦政府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应对。

1890年代一些城市开始了市政改革运动。

首先建立由人民直接提名政府候选人的制度,取代党魁控制的代表大会提名的旧制度,依靠都市选举人联盟驱除“党棍”,选出进步市长,组成“诚实政府”。

继之进行机构改革,“还政于民”,使公众能有效参与政治,力图建立大公无私的政府。

最后实施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改革,许多城市开始尝试接管公用事业,到1915年,全国所有城市的水厂当中,将近2/3收归公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城市之羞”出现的主要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市政改革的意义。

(9分)

36.【中外历史人物评谠】(15分)

材料纳粹体制尽管没有废除私有制,但是对经济实施了强有力的国家干预,使得价值规律遭到扭曲。

大战结束后,德国经济如同其他领域一样,处于战胜国的严格监控之下。

随着凯恩斯主义的流行,其他国家纷纷加强国家干预。

德国社会民主党也主张加强国有化。

但艾哈德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保护竞争尤其重要。

从1948年6月起,艾哈德连续发布三个法令,宣布取消价格管制,废除工资冻结,取缔垄断。

他表示,这样做的目的是“把由政府管制的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

此后,艾哈德一直为此努力。

1957年,联邦德国终于通过了《反对限制竞争法》,该法被称为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在坚持自由经济的基础上,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实施货币政策、贸易政策和投资政策等,对经济生活给予一定程度的干预,保证市场的有序竞争。

同时,国家又通过干预收入分配和劳资关系,通过“阶级调和”和“公平分配”,以确保“经济人道主义”的实现。

一一据郑寅达《德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艾哈德推动联邦德国建立社会市场经济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艾哈德推行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并分析该模式对联邦德国产生的影响。

(9分)

答案

1—10CDACBCCDAB11—20AACDBCBADD21—32BCDABBDDACDC

33.(25分)

(1)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增进公共福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6分)影响:

为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福利国家”提供范例。

(2分)

(2)差异:

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不同,前者完全来自政府;后者则由政府、私人(雇主和工人)共同承担。

(4分)原因:

苏联实行的是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体制,美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制。

(4分)

(3)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造成国家难以承受的财政负担;国民心理疾病加剧。

(6分)

(4)恰当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社会发展;社保制度应与生产力水平适应;社会发展与社保制度相互促进,互相影响。

(任答一点即可,3分)

34.(12分)示例:

差异(4分,答两点),判断哪一部著作合理给2分,解释理由给6分。

差异1:

关于世界近代史的断限不同,前者论述的起止时间为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世界连为一个整体,后者的论述自文艺复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2分)

差异2:

前者的叙述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主线索,后者则将国别史、地区史、专题史交错论述。

(2分)

或者差异3:

前者以整体史观叙述历史,如关注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在世界历史中的变化,而后者强调的是以欧洲历史为中心。

(2分,结合史实,言之成理即可,答对两点即可,满分4分)

认为第一部著作更合理。

(2分)

理由:

因为第一部著作对世界近代史的叙述应该以尊重史实为前提,以整体史观架构历史,涵盖的历史更全面;这部著作以世界逐渐连结成一个整体为主题,线索清晰,逻辑性强;《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这部著作就体例而言关注的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难以展现近代初期的其他洲的历史。

(6分,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或认为第二部著作更合理。

(2分)

理由:

该著作以国别史、地区史、专题史交错论述,论述详细,研究的视角多;研究更为详细,史料丰富,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前一部著作只以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主线,具有片面性。

(6分,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35.(15分)

(1)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垄断资本兴起,控制政治;联邦政府奉行自由放任政策,没有及时调整统治政策。

(任答两点,得6分。

(2)减少了社会罪恶,抑制了市政管理中的腐败;提高了政府管理效率;维护了责任制政府的发展(或者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提供了更加有序、公平的环境,利于经济进一步发展;改善了民生,缓和了阶级矛盾;为以后美国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任答三点得9分。

36.(15分)

(1)纳粹德国实行的“统制经济”政策扭曲了市场功能;战胜国的严格监控进一步削弱了市场的作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德国处在探索建立何种市场经济模式的历史关口。

(每点2分,共6分)

(2)特点: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同时强调国家干预。

(2分)

影响:

抑制了垄断,保护了竞争,增强了市场的活力;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使联邦德国重新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提高了其国际地位;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7分。

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4分;答出三点6分;答出四点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