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南省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34293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河南省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届河南省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届河南省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届河南省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届河南省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河南省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届河南省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南省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河南省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届河南省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河南八校2018学年上期第一次联考

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选B解析:

从材料“不敬者君削以地”、“不孝者君绌以爵”、“不从者君流”、“畔者君讨”等可以看出礼乐制度具有强制性,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是一种制度,而不是单纯的礼和乐,故选B。

2.选C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反映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的历史现象,可判断出该历史时期是秦朝,突出的历史贡献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

3.选D解析:

材料反映了明世宗时期,一次关于违背票拟程序的激烈争论,显示了票拟已经制度化。

4.选C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明代的时候一些原来的荒野之地逐渐的发展成为人口较多的城镇,出现了城镇化趋势,故选C。

A项具有迷惑性,此时发展起来的是城镇数量而不是城市规模。

5.选B解析: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乱平定,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台湾告平,清廷方开海禁,先后于二十三至二十五年间设立闽、粤、江、浙四海关,分别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康熙年间的开海,是全方位的开海,不但东西两洋,而且一向严禁的赴日贸易也在开放范围之内,较之明代隆庆年间开始的局部开海范围和作用都要大的多,但是,仅仅过了三十多年,全面开海的政策就开始收缩,面对日益严重的“海寇”活动和西方势力在东亚海域的潜在威胁,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十月二十五日,康熙召见大臣,提出禁海问题,次年,规定拟定,正式实行禁海。

6.选D解析:

利玛窦是明朝时期的来华传教士,为了能够使中国统治者接纳,将中国置于世界中央位置,以满足其“天朝上国”心理,从而也为传播西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7.选D解析:

《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是在武昌起义取得初步胜利的条件下率先颁布的,因而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同时将会对全国和地方宪法有着深刻的影响,因而又有全国性的意义。

8.选D解析:

1935年12月,日本侵华加剧,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共一定程度维护富农利益,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9.选C解析:

“中国方面为保卫大徐州所做的苦斗”,由此判断出该军事胜利是台儿庄战役,其报道客观真实;此时法西斯同盟还没有建立;是正面战场的一次胜利,没有中共的配合。

10.选C解析:

依据材料内容,清政府的这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仅是部分领域的学习,无法体现出全面性;只是一些改革措施,也无法表明洋务运动的成功;措施带来了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11.选B解析:

材料强调理学在生活世界中的实现,属于世俗化的表现。

12.选A解析: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儒家学说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相结合,材料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取舍,以服务其变法理论。

13.选C解析:

根据“据内廷人云”“据内监云”可知,《申报》刊发的有关光绪帝病情的消息,不是来自官方的通报,而是通过自己已建立的信息渠道获得的独家新闻信息,以显示消息之准确、可靠,故C项正确。

14.选C解析: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建设主要表现为对苏联建设经验的借鉴和运用,如“五年计划”的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等,很快实现了经济的恢复及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奠定。

改革开放时期,经济管理体制、所有制体制和分配体制多方面的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ABD三个选项都只属于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15.选C解析:

材料强调“平民具有最高权力”、“大多数人的意志”公民大会是雅典民主政治下的最高权力机构,有全体公民组成,故C表述正确。

雅典民主是公民的民主,不是人人参与,故A表述错误。

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不具有广泛性,故B错误。

D项不合材料。

16.选B解析:

材料体现了罗马法中“无罪推论”的原则,属于对公平正义的维护,是西塞罗自然法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17.选B解析: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在欧洲许多国家进入到了高度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水平,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全面经济危机乃至社会危机是必然的,选B。

18.选B解析:

继续帝国主义战争,战场上的失败,内部矛盾的尖锐,集中反映了临时政府的反动与腐朽,日益引起俄国人民的不满,革命形势成熟;二月革命前,苏维埃政权已经建立;推翻临时政府,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与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构不成必然的因果关系。

19.选C解析:

材料内容分别反映了铁幕演说、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中国外交政策变化、朝鲜战争等一系列历史事件,核心问题应是以美苏争锋为主要内容的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20.选D解析:

材料反映了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冷战”思维的存在,不利于国际关系的缓和。

21.选C解析:

导致意大利丧失经济强国地位的外部因素是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由地中海沿岸到大西洋沿岸,属于“商业革命”。

22.选B解析: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播种量和收获量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土地的使用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收获量逐渐的增加,特别是西欧和中东欧国家相比较,出现了巨大的反差,故选B。

23.选B解析:

同拿破仑的战争结束于1815年,此时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英国为参战国提供了军用必需品,并因此刺激了国内的经济发展。

因此B项正确。

CD项与题意明显不符。

24.选D解析:

问题是强调斯大林的根本意图,材料反映了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反对私有制,否定市场机制。

25.选A解析:

1945年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中心地位,美元成为国际贸易结算、国际储备的中心货币,因此出现其他国家用商品换美元的情况。

26.选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史料解读及史实再现和再认能力。

“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是指人与上帝直接对话,据所学知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

故选B。

27.选A解析:

启蒙运动时期,自然科学理论已有巨大进步,进一步打破宗教神学的束缚。

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是马克思主义,故B错误;C表述不合材料,启蒙思想并非完全否定宗教,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D错误。

28.选A解析: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科学的解释了一系列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引导了人们对自然的理性认识。

29.选B解析:

工业文明向外扩展,落后地区的文明受到冲击,西方工业文明会融入其中,但“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

”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从而呈现出文明的多元状态。

30.选A解析:

依据材料看以看出,一方面鲁迅是该时期的历史人物,一方面是其亲身经历,属于一手材料,可以作为历史参考。

二、非选择题(3小题,31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共计40分))

31.

(1)形式:

“多数群体必然会有权力去压迫少数群体”(多数暴政)(2分)

(2)(10分)一等(8~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5~8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0~4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美国宪法追求的不是“民主的最大化”而是“制衡的最大化”。

美国宪法追求的不是“民主的最大化”——1787年宪法中有关黑奴选举权的规定,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印第安人没有选举权。

美国最高法院、参议员、总统产生方式的规定,都不是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美国宪法追求的是“制衡的最大化”——确立三权分立原则,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相互制衡;确立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分权制衡;国会参众两院的制衡。

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制衡;1787年宪法制定者既要防范君主制,又要避免纯粹的民主制。

32.

(1)梦想:

寻找黄金;(2分)传播基督教(或开辟殖民地)。

(2分)努力:

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2分)

(2)具有价值。

原因:

被调查人的地域分布、职业分类有一定的代表性;(2分)

“必然性”分析:

“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

中国遭受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

(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

“现代化国家”梦:

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贫穷落后,人们渴望国家富强;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曲折(若答出具体史实亦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的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

(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

33.

(1)幸福观:

不追求物质享受,要安贫乐道。

原因:

孔子具有崇高的价值取向,落后的生产力水平。

(4分)

(2)追求:

追求进步为社会取向;追求博爱、自由、平等为政治理想;追求生活快乐,物质享受为道德基础;具有近代西方的价值观内涵和功利主义的色彩。

(6分)原因:

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价值观的全面危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成长;西学的传播。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