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7840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0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家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家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家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家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docx

《家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docx

家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家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一、独生子女家庭

1、以分数衡量孩子的成功

不少家长以为孩子只要能得高分就一定能成材。

分数几乎成了孩子立足家庭的支柱,家长的喜怒哀乐都几乎系于孩子的考试分数和升学情况。

因而一些家长为了促使孩子提高成绩,对孩子的成绩实行奖惩措施,就连过年的压岁线也根据孩子的成绩发放。

他们用金钱和物质刺激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这种不注重孩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只关心孩子学习的家教方式,既不符合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社会对现代人才的需求。

2、重“金”投资 

孩子能否成才必要的财力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现代独生子女的家长们认为自己只要舍得投资,就会有收获。

于是家长们不惜耗费重金和精力,为孩子请家教,买参考书、辅导书,几千上万的诸如钢琴类乐器眼睛都不眨一下买回家。

在孩子很小时,家长们就迫不及待地花钱投资帮孩子选择了书法、绘画、音乐、作文、英语等兴趣班,家长们也不辞劳苦地迎往接送。

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他们从小就受到心灵和身体的摧残,不少孩子厌学,逆反心理重,小小的年纪就被磨损了灵性,失去了童趣。

3、忽视对独生子女的道德培养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日异,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学历加名牌,而是人的知识水平、适应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要求。

但不少家长们仍然按照个人经验和普通惯例,认为智育是孩子成功的唯一途径,而对孩子的品德个性、行为习惯、情绪情感、思想志向、兴趣爱好不闻不问,完全忽视对孩子思想品德培养。

家长们不让孩子担任班干部,不准参加双休日的公益劳动和学校的演讲合唱等文体活动,一味地安排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生怕一些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孩子的学业。

甚至有些家长认为知识学多了,道德品质自然就好了。

4、娇宠溺爱,提供过多关心和帮助 

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家长们对孩子包办过多,家长们不仅不让孩子做家务,连自理劳动也由家长包办。

盛饭、穿衣、削铅笔、戴红领巾、洗手绢袜子等等,都由家长代劳。

久而久之,孩子把家长当成了拐棍,一步也离不开。

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降低了这一代人的素质,孩子不仅不能成为强者,倒可能会成为一个窝囊废和寄生虫。

孩子的意志力、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能力较弱。

从吃到穿,从里到外,事事替孩子办好。

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

使孩子越养越娇,弱不禁风,不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性格和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从独生子女政策实施的那一刻起,家长们就己经把孩子作为家庭的成员中应尽的一份义务给埋

在重视开发智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

如:

爱心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劳动教育、孝敬父母、明辨是非教育等等;

要教会独生子女们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竞争,要将关注孩子的分数转到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上来,让孩子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

同时家长要指导独生子女通过接触社会、通过各类传媒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领悟传统道德的精华,学习新的、具有生命力的社会道德规范,以提高其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的能力。

4、既关心物质生活也关心精神生活

人活着除了物质生活还应该有精神上的富有才是完整的生活。

因为纯粹的物质生活的优越是不能替代精神生活的。

物质生活固然必要,但一味地追求物质生活,会使孩子以为美好生活得来轻而易举,易丧失对未来的追求和人生奋斗目标的斗志;同时过于富足的生活,令人终饱思淫,可能养成浪费的习惯,丢掉勤俭节约的美德,造成空虚状态。

青少年儿童时期是独生子女的一生中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父母要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要按孩子的求知兴趣因势利导。

家长要经常关心孩子的思想动态,爱孩子并尊重孩子,帮助孩子扬长避短,认真思考、分析、处理现代社会给孩子带来的困惑及错误理想观,帮助孩子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如何与人竞争与交往。

在不伤害孩子心灵的前提下,鼓励孩子们多锻炼自己的意志,教导孩子学会关心、爱护他人。

精神富足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会更强,他们大多心胸开阔,性格开朗,不易被生活工作的挫折和困难吓倒,不至于因为一些打击做出过极的事情,甚至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5、家长要努力做到:

(1)创设良好的家教环境:

家庭要有一种宽松、和谐友爱的气氛,夫妻之间、公婆之间要互敬互爱,尤其要关心体贴,给孩子创造一个家庭成员之间感情融洽,宽松舒畅的生活环境。

(2)要放手让孩子去独立生活和实践,适当参加一些体力劳动,不要什么事都包办代替,要给孩子学习锻炼的机会。

如孩子对某件事情完不成时,家长要给以帮助;当孩子什么都要摸什么都要动时,不要只是训斥,要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

(3)发现和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萌发创造性的起点和火花,对事物好奇,才会产生思考和探索。

心理学家提出,孩子的好奇心如果得到肯定和鼓励,幼儿便会继续探索,思考和学习;若受到压抑就会丧失自信心和探索的兴趣

(4)要及时经常引导和教育孩子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要利用各种机会,各种玩具,各种场合教育扩大孩子的知识。

(5)要允许孩子犯错误,但要帮助他们认识和改正错误。

在孩子犯错误以后,不要只是责备、打骂、处罚,而要及时帮助,引导孩子认识错误发生的原因,危害和改正错误的具体办法;对孩子要多鼓励,要及时表扬,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

(6)不要因为是独生子女而寄予过高的期望,提出过高的要求,给以过分的爱和照顾。

在智力开发上不搞过度教育;在生活中,要使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能事事由家长代劳;在物质供应上,不给以过度满足等。

全面原则,是指要注意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7)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的态度与爷爷奶奶对其的教育态度要取得一致,要注意教育的整体效应。

要配合默契,协调行动,在孩子面前不出现意见分歧和冲突。

(8)在家庭中要形成民主气氛,不搞“家长制”。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搞“一言堂”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9)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能放纵,要使孩子逐步树立是非观念,养成知错必改的好习惯。

当然,严格要求也要掌握好度,以开导,疏导为主。

(10)给他们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环境和场所。

家长可交给他们一些与孩子年龄相适应的事情做,同时鼓励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家长还应适时地给以指导和鼓励,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增强独立性,让他们主动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必须让他们去实践。

如让孩子独立浇花,扫地,擦桌子,自己收拾书本,铅笔盒,整理床铺和玩具;有客人来访,可以让孩子随大人去迎客人,可以让孩子去拿点心,糖果,香烟招待客人,鼓励孩子主动与客人交谈。

(11)扩大孩子的生活范围,经常让孩子参加一些活动。

经常到社会上到大自然中活动,有助于使孩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有助于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12)培养孩子承受失败的心理能力。

如果孩子做得不好,要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再次尝试,千万不要骂孩子,要安慰他,要有耐心。

不要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家长应避免不停地教孩子,指挥孩子和过分唠叨,否则,会削弱他们的独立性。

 

现状——对策

现状之一:

家庭教育方法有失偏颇。

我们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或过于单一。

望子成龙,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

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

具体表现在:

其一、重视分数。

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

“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

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

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里便会是“阴雨连绵的日子”。

其二、舍得投资。

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

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据我统计,我们班的学生总共有49个人,有48个学生的家长为其子女买了各种各样的参考资料;有15个学生的家长利用双休日让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

剑桥英语、数学奥林匹克等,其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子女考上象青云中学这样的好学校。

(二)家长对孩子“溺爱过度”。

调查显示,有大多数的家长在培育孩子上不惜代价,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

每月给孩子的零花钱数目也有所增加,有的家长到饭店为孩子举行“生日宴会”。

为了让孩子吃好穿好,不让他们参加任何家庭的劳动,多数学生不会洗衣,不会做饭,更有甚者,为了孩子能“讲卫生”代孩子洗这洗那,这种爱是对孩子的成长的一种不负责任做法。

中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教育阶段正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至关重要的时期,家长无微不至的关爱和越俎代庖,不仅造就了任性,懒惰,自我中心的性格,而且会耽误孩子动手能力的发展,形成奢侈浪费的作风。

(三)家长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

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

不可否认,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

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赖放弃。

具体表现为:

其一、“代理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

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

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

“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

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

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

  

其二、“心有余而力不足”。

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

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

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

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

 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

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

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所谓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长教育孩子“严”不入“格”。

在情感上,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

如“顶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为,有的家长往往放松对孩子的严格要求。

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家长一旦醒悟,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

于是出现了学校里的“乖乖娃”成了家里的“小霸王”的异常现象。

现状之二:

孩子的表现差强人意。

现实生活中的孩子,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怪现状。

(一)崇拜金钱;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对金钱已越来越渴望。

在学生的口袋里,或多或少装有零花钱。

据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少则几百,多则几千。

学生手中有了钱,请吃零食、赠送礼物、请打台球、玩游戏机的现象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的现象也不是什么新闻;特别是“下暴”现象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浪费钱物;我们通过调查后发现,学生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渠道有:

1.测验考试成绩“达标”后的“奖金”;2.替家长买东西时剩余的“零钞碎票”;3.家长每天给孩子的早餐费和车费;4.个体经营者的孩子还有“帮工钱”;5.亲戚朋友赠送的钱物……在学生眼里,这一切全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因而浪费钱物的现象十分严重。

他们可以随意浪费食物,可以随心所欲地更换文具,衣服鞋帽不时髦新潮就打入“冷宫”。

学校门口的地摊,其热闹程度并不亚于集贸市场。

学校拾到的各种衣物,极少有学生前去认领。

(三)流行享乐;有的学生对生活十分挑剔:

吃的要精细营养,穿的要新潮高档,用的要新奇漂亮。

男孩玩的是四驱车、电子游戏机、变形金刚……女孩拎的是精致的小包,戴的是精巧的发卡,看的是精美的卡通书……有的学生上学、放学还要请人接送;有的学生干脆用钱雇佣“棒棒”背书包;有的学生懒得走路,打的回家让父母下楼给钱。

在家里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四)唯我独尊;有的学生在家里对父母的称谓已用“喂”来代替,不能不说他不爱自己的父母,不能不说他不尊敬自己的长辈,也许,在他(她)的心目中,或许他(她)更爱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

现在的独生子女,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

缺少互爱精神,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对损害别人的利益的事无动于衷,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对策:

1、家长“信任孩子”:

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

2、家长“尊重孩子”:

家长不能把孩子作为私有财产,因为孩子是独立的。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应象朋友一样,鼓励孩子去克服困难;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能一味指责,应该像朋友一样教育孩子面对错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3、家长“赏识孩子”:

孩子的兴趣就是探索世界,越是不会干的,他就越想干,会了就不干了。

孩子是培养教育的对象,不把孩子当宠物,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

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

4、家长要理智地对孩子施爱:

故人说“爱之深,责之切”,对于孩子不合理或一时不能办到的,家长要耐心说服,不要被孩子的眼泪、撒娇和任性所动摇,孩子有缺点错误要及时教育,不迁就、纵容更不护短。

家长不仅在生活上、学习上要关心孩子,更重要的是要爱护孩子幼小的心灵,给他们更多的尊重和信任,让他从小懂得平等友爱。

这种爱是充满亲情的、理智的,而不是偏爱、溺爱、盲目地爱。

父母“寓爱于严”“严中注爱”,表面看似乎无情,但从孩子个体发展的意义来看,却是一种真正的爱。

5、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孟母为了教子成人,曾三迁其居,从墓地之侧到市场之旁,最后定居于学校之邻,使孟子从小耳濡目染,受到传统的礼仪熏陶,懂得了许多规矩,并开始勤奋好学,立志成才。

如一些父母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常常手不释卷,学而不厌,刻苦钻研,家里充满了学习与工作的气氛,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就会由单纯模仿父母学习过渡到自觉学习,并把它同化为自己的学习兴趣与行为模式,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另外,父母的社会交往也为孩子开辟了另一个成长天地,节假日,家中高朋满座,“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家长们交流思想信息,畅叙对人生的理解,无形之中给孩子添加了不少知识养料,对孩子的思想方法、学习习惯也是一种良好的熏陶。

反之,一些家长自身厌恶学习,不爱看书读报,不思进取,经常打麻将、看电视,追求享乐,家庭精神生活贫乏,充满了庸俗的谈话,孩子的心灵就会受到污染。

6、重视家庭活动的开展:

借助“节日”,通过活动的开展,家长以“情感”的桥梁,以“亲情”为纽带,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

案例一:

被强迫的交往

女儿桐桐2岁时,我通过看书认识到她应该多交朋友,所以总是特别热情地拉着她跟小朋友打招呼。

可桐桐偏偏不爱说话,急性子的我就替她说,不想玩游戏我就替她参加,桐桐总是默默地跟在后面。

后来,我发现桐桐一个人的时候,竟然不知道自己玩什么,而且特别在乎别人是否把她当朋友。

上幼儿园之后,她经常说不想去幼儿园,因为没有好朋友。

我开始意识到我强迫孩子交往已经给她带来了深深的焦虑和不安。

我再也不强迫桐桐了,开始带她出去慢慢引导她自己玩。

我的转变也带来了孩子的转变,她变得越来越自信,跟小朋友打招呼也很自然,朋友逐渐多起来。

这件事让我深深感到:

每个孩子有他独特的个性,他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父母只要适宜呵护就好,而不是去干涉甚至包办他的人生。

专家点评:

孩子各有不同,教育没有统一标准,更不可能从书本中找到适合每个孩子的方法。

家长与其抱着书本焦虑,不如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只有尊重了孩子,孩子才会获得安全自信,自然而然地学会交往。

案例二:

为什么不给爷爷奶奶吃?

侄子有什么好东西总愿意和我分享,老爸对此“颇有微词”:

“什么东西都要给姑姑吃,爷爷奶奶要尝尝都不给,这孩子白疼了。

”其实,侄子原来是很大方的,有好吃的都愿意和爷爷奶奶分享。

但爷爷奶奶却经常逗他:

“好吃的也给爷爷奶奶分点啊!

”孩子的手马上递了过去,他们赶紧又说:

“爷爷、奶奶不吃,你自己吃吧!

”几次之后,孩子就不再当回事儿了。

而当侄子与我分享时,我会道谢并真的与他分吃,还夸他的东西好吃,侄子也乐意与我分享。

老爸甚至还责怪我说:

“大人怎么还吃孩子的东西!

专家点评:

孩子的心是单纯而美好的,他会把成人世界的每个要求都当真。

作为成人,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这份单纯和美好,而不是为了好玩或者表示亲昵逗弄孩子。

生活中很多对待孩子看似搞笑的无意之举,背后却是对孩子深深的不尊重。

爱孩子,就请将他作为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

案例三:

“揠苗助长”的孩子能幸福吗?

 

对于即将升入小学的幼儿,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很多家长却过于重视知识和技能。

“老师,今天你们学习了7的分解吧?

怎么孩子回来就只会两种呢?

我朋友的孩子都学到13的分解了。

我孩子是不是太笨了?

上小学跟不上怎么办?

今天教她认识钟表,教了很多次,她都不认识,我还拍了一个视频,您看看她的表现怎么是这个样子?

”视频中,孩子趴在桌子上使劲地哭泣。

联想到平时,这个小女孩在班里一遇到小小的困难就退缩:

“老师,这个太难了,我不想参加。

”我终于明白,生活在这样急迫、焦虑和否定的环境中,孩子能自信起来吗?

专家点评:

赶在前面的未必就是最好的,早或晚不应成为孩子成长的标尺。

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再迫切,也不要让互相攀比和盲目跟风蒙蔽了自己的心,否则最终伤害的是孩子的心。

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用微笑静待他的绽放,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案例四:

“蜗牛”带我去散步

早晨,我像往常一样催促儿子快点起床去幼儿园,然后好去练车,第二天要考试了。

我心急火燎,却发现儿子把牙刷咬在嘴里,站在玩具架前玩玩具。

我气坏了,大声喊他的名字,并狠狠打了他屁股一巴掌。

儿子被我突如其来的举动吓坏了,傻傻地站在那儿,眼里充满了恐惧,手里还拿着没拼好的磁力棒。

等我批评完,儿子怯怯地说:

“妈妈,我想拼一个太阳花,你对着太阳花许愿,明天考试就一定会通过。

”我愣住了,一把把他拥在怀中,说不出话来。

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常常让我身心俱疲、浮躁焦虑,难免迁怒于儿子。

可我的“小蜗牛”却用他的爱和善良把我浮躁的心熨平了。

专家点评:

当孩子表现出不符合成人期望的行为时,成人常常会简单、粗暴地加以批评,甚至打骂,这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

其实,如果耐心倾听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会发现,回报你的,一定是像“太阳花”一般温暖幸福的爱和惊喜。

案例五:

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女儿朵朵还没出生,我就开始规划她的未来。

7个月起开始识字,把所有的家具都贴上汉字标签。

从《三字经》、《千字文》到唐诗,一字一句地教她背诵。

朵朵的记忆力非常好,背得又快又准。

这令我骄傲不已。

可等她3岁,问题却来了:

她太安静了,同龄孩子都在外面玩,她却一个人在角落里看书。

这让我开始反思:

我的操之过急会不会毁掉她本该快乐的童年?

我小时候和小伙伴快乐无忧地玩耍,和神奇的大自然亲密接触,哪有什么早教?

哪认得什么字?

现在我不是也很好吗?

我决定改变,不再强迫朵朵额外学太多知识,而朵朵的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

每天看着朵朵自由、开心的笑脸,我感到无比知足。

专家点评:

童年生活具有独特、不可替代的价值。

可孩子的童年却常常背负成人太多的期望,未出生时就提前“规划”,7个月就提前教识字、背唐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代价就是牺牲孩子的快乐和自由。

可喜的是,妈妈及时反思了自己的问题,果断“放弃”,让女儿回归了快乐童年,获得了健康成长。

案例六:

别让强制的学习夺走童年的快乐

在“望子成龙”的心态驱使下,我曾给过孩子很多强制的“爱”。

比如周末,我给他安排了一整天的课程,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稍有退步我便会大发雷霆,甚至动用家庭暴力,我常常能看到孩子眼中的怨恨与不满。

每当孩子厌烦的时候,我又是好言相劝,又是物质奖励,把我以为的“特殊的爱”强加在他身上。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物质已不再有吸引力,而且他开始极力地避开我。

学习,无情地拉开了我和孩子的距离。

我也想当“慈母”,可事实上,我却是个“暴母”,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是不是太自私、太功利了?

去年我参加了教育心理学的培训,我懂得了很多,重新找到了爱的方向。

作为母亲要让孩子在兴趣的促使下主动学习,而不应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在焦虑与紧张的氛围下生活。

我要改变,先从放下自己的期望开始,尊重孩子的兴趣。

专家点评:

我们常常借“爱”的名义绑架孩子,让孩子背负我们的焦虑,完成我们未完成的期待。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按他的节奏成长,胜过所有“爱”的语言和物质。

案例七:

别让过度赞美麻木了孩子

明明很喜欢画画。

可是有一次展览作品的时候,他噘着嘴说:

“不论我画成什么样子,老师都会说画得真不错。

小海(班上的小朋友)胡乱涂上颜色老师也会夸她,还给她和我一样的奖品,真没意思!

薇薇也是从小被爸爸妈妈夸大的,偶露微笑,大家就赞赏:

“宝宝笑得真好看!

”刚咿呀学语,大家就夸奖她:

“宝宝真聪明!

”甚至连发脾气耍性子的时候也不忘赏识:

“薇薇真有个性!

”可随着她慢慢长大,家长和老师渐渐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

薇薇只愿听好话,不能听任何批评,而且经受不起一点点挫折。

在我带过的班中,有不少孩子在盲目的表扬和肯定中极易自以为是,甚至出现沮丧、愤激、退避或敌对的行为,家长却浑然不觉。

专家点评:

过度赏识和不必要的赞美,并不能有效表达你对孩子的喜爱,在一定程度上还会让孩子过于依赖外在的评价,而没有真正投入到事物本身,久而久之,还会弱化孩子的责任感和上进心,缺乏做事的动力。

案例八:

打碎的是碗还是心?

有一次,女儿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碗里的小料溅了我一身,我不禁大喊一声,女儿看看被惊吓的我,看看被打碎的碗,惊慌失措起来,怯怯地对我说:

“妈妈,你打我一下吧!

”她的表情与话语告诉我她已经知道错了,我为什么还要再责备她?

于是我微笑着对她说:

“妈妈原谅你了,下次可要小心哟!

”女儿嘴角又露出了笑容,感激地对我说“嗯,妈妈,我记住了!

”于是又开心地玩了起来。

事后回想她的那句话,我还是颇为吃惊。

为什么她让我打她?

是不是我平时对她伤害太多了?

多少次,我在干家务,女儿无意“添乱”,我会不耐烦地呵斥她;多少次,下班回家一身疲惫,女儿找我读书,我头也不抬地拒绝她;又有多少次,女儿磨磨蹭蹭,我会一边责备一边“拎”着她下楼……女儿怕自己做不好惹妈妈生气,更害怕妈妈的责备和惩罚。

打碎了碗可以再买一个,但打碎了孩子的心却无法再挽回。

作为父母,多一些宽容与耐心,就能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内心。

专家点评:

打碎碗的刹那,家长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接纳了孩子“冒失”的行为,还给孩子一份安全感;平静的背后,家长的心却波澜起伏,我们看到了她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觉察,与孩子的对话。

当个好妈妈不容易,就是要经历这样的成长!

案例九:

“填鸭”弥补不了爱的空白

我曾经在上班路上遇到过这样一位妈妈,妈妈看上去很博学,一直在不失时机地给孩子讲各种知识,而这些知识一听显然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范围,结果孩子很少回应,连一点表情都没有,谁知道孩子听进去多少呢?

还有一次在图书馆,我看到有一位妈妈一直在给四五岁的孩子读书讲故事,一本接一本,一个接一个都不停息,嗓子都快说不出话来了。

从孩子呆滞的目光能看出,他早就听烦了。

我不禁感慨,这些妈妈忘我地付出,似乎想倾自己所有灌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