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内文言文全国卷常考内容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79911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课内文言文全国卷常考内容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考课内文言文全国卷常考内容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考课内文言文全国卷常考内容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考课内文言文全国卷常考内容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考课内文言文全国卷常考内容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课内文言文全国卷常考内容doc.docx

《中考课内文言文全国卷常考内容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课内文言文全国卷常考内容doc.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课内文言文全国卷常考内容doc.docx

中考课内文言文全国卷常考内容doc

中考课内文言文全国中考常考内容

1、《论语十二则》

1、释词:

愠:

生气;切问:

恳切地提问;省:

反省;说:

通“悦”,愉快;温故:

旧的知识;殆:

有害;朋:

志同道合的人;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罔:

迷惑省:

反省;善者:

好的方面,善,优点、长处。

忠:

尽心竭力;行之者乎:

行,奉行。

饭:

吃饭;笃:

忠实,坚守。

忠:

尽心竭力。

不惑:

惑,迷惑。

2、译句: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问题:

(1)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

孔子讲究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

(2)请写出《论语》中你熟习的一则(不得与试卷上的相同),并简要说说对它的理解。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替朋友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4)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理解或原因。

(答翻译)

二、小石潭记

1、释词:

许:

约;下:

向下若:

好像;澈:

通“彻”,穿过,透;大牙:

像狗的牙齿;翕忽:

轻快敏捷地样子。

尤:

更,特别;心乐之:

乐,以……为乐;伐:

砍;以其境过清:

以,因为,清,凄清。

影布:

影,鱼影,布,映照。

2、译句: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游鱼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而敏捷。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向小石潭西南处望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忽明忽暗。

(4)其岸势太牙差互(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树枝长短不一,随风飘动。

(6)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四面竹子和树木轻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8)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9)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

3、问题:

(1)“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是什么?

答:

一是表明作者被悦耳的水声所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二是表明小石潭无路可走,人迹罕至,侧面写小石潭环境幽僻的特点。

(2)哪些地方让你看出小石潭“水尤清洌”的特点?

(答:

“全石以为底”表水清见底,“皆若空游无所依”表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还有侧面写水清澈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写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句子是(似与游者相乐。

(3)全文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表现水的特点的字是“清”。

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4)全文两次写“乐”,这与文章忧伤凄苦的感情基调矛盾吗?

为什么?

答:

不矛盾。

作者被贬,心中自然忧伤凄苦,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忧伤的心情,但这种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苦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5)如果作者虽寄情山水但依然不能自拔,你会怎样劝慰他?

答:

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必须得克服这样那样的不幸,才会走出困境。

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文章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原气氛?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联系实际谈谈这时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抓住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

反映了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

启示我们:

生活中有欢乐也有痛苦,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善于在困境中调整心态,排解痛苦,走出困境,才是面向未来的正确选择。

 

三、醉翁亭记

1、释词:

翼然:

像鸟儿张开了翅膀一样;名:

命名、取名;休于树:

于,在;觥:

酒杯;四时之景:

之,的;蔚然:

草本茂盛的样子;得之心:

得,体会;往来而不绝者:

绝,断;述以文者:

以,用;游人去:

去,离开;射者中:

中,命中,投中。

射,宴饮时一种投壶的游戏。

醉翁之意:

意,情趣;野芳发而幽香:

香,发出香气;发,开放;芳,香花;临于泉上:

临,靠近;临溪而渔:

临,到;渔,钓鱼。

伛偻:

文中借代老人;酒洌:

洌,酒香而醇,清澈,清凉;乐其乐:

第一个乐,以……为乐,第二个乐,乐趣。

阴翳:

翳,遮盖;前陈者:

陈,陈列或摆放。

2、译句: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它的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远远看上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3)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野花开放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盘浓郁的绿荫。

(5)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

(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山谷就昏暗了。

(8)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9)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夕阳落在西山上,人影零散纷乱,这是太守返回,宾客跟随啊。

(10)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上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3、问题:

(1)文中的太守为什么而快乐?

体现他最高境界的快乐是什么?

联系实际谈谈对你有什么启发?

(“太守醉”既是酒醉,也是心醉。

说说太守“心醉”的原因是什么?

答:

太守为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而乐(心醉)。

体现他最高境界的是乐人之乐(实质:

与民同乐)启示:

欧阳修被贬滁洲,于逆境中尚能表现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启示:

我们生活中遭遇困难时应保持乐观的情绪,保持一颗平常心,豁达地面对,坦然地做好自己的事,积极向上,努力而有所作为。

(2)为什么作者自号“醉翁”?

答: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

(3)文中“乐”的内涵有哪些?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感情。

)文中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极力渲染了游玩宴会的场面和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生活情趣。

四个场景为: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写醉是为了写乐。

揭示太守与民同乐的主旨。

(4)欧阳修的哪种品质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联系实际谈给你的启示。

答:

他的豁达大度、宠辱不惊心怀天下。

启示:

(1)

(5)百姓从“太守游而乐”的原因?

(一是百姓爱戴太守,愿意跟随太守出游;二是太守治政有方,百姓安居乐业。

(6)说说本文的“乐”与范仲淹“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的相同点?

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答:

相同点:

都是借景抒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他们这种思想对今天的社会仍有现实意义,我们只有一心为民,关注民生,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

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释词:

苦其心志:

苦,使……痛苦;劳:

使……劳累;舜发于畎亩之中:

于,从;发,被任用;曾益其所不能:

益,增加。

益:

与“曾”同义,也为“增加”人恒过:

过,犯错误;恒,常。

于是人也:

是,这行拂乱:

拂,违背;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入则无法家拂土:

则,如果;拂,通弼,辅佐;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任用,选拔。

而后喻:

喻,了解;出则:

出,对外;举于土:

土;狱官;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不顺。

降大任:

任,责任。

2、译句: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自体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

(4)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土,国外没胡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5)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6)舜发于畎亩之中(舜从田地中发迹)

3、问题:

(1)舜等六人成就大业的原因是什么?

(答:

历经磨难而变得内心警觉,性格坚强,才能增强。

(2)本文最大的论证特色是什么?

(全文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清晰,论证极为有力。

(3)本文开头举六人为例的作用?

(举例论证,阐述了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历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或“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或“强调了逆境能成才”。

(4)“人恒过,然后能改……”全段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忧患”从而论证中心论点。

(5)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请谈谈你如何面对?

答: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不能灰心丧气,要迎难而上,一个人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有所作为。

只有把困难当作成功的垫脚石,经受住困难的考验,才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

(6)本文探讨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问题,从个人成才方面正面论述了“生于忧患”,从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从而证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7)有人认为“逆境能成才”,也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你有什么看法?

答:

①我认为"逆境能成才"是对的。

孟子曰:

"困于心衡虑于而合作."就是说人经历磨难,必须经历一番苦心焦虑,才能奋起有作为.因此,人处在逆境中,要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搏奋斗的精神,就能够身处逆境求生存,发展,如苏轼.

②"顺境也能成才"的观点也正确。

现在我们多数人是处在顺境当中,应树立"安乐求发展",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安乐",把顺境当作起飞的宽广跑道,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搏精神,不断进取,那么,即使我们是处在顺境,我们同样能够求得生存和发展.如"比尔·盖茨。

(8)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在三个方面经受磨难。

其中,思想上要苦其心志,生活上要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上要行拂乱其所为。

文章强调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

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可从心理变化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可从人面部表情的变化看出“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9)开篇列出舜等人出身贫贱,历经磨难,终成大事的事例,得出人才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练出来的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即生于忧患,死于安……

(10)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人才的造就需要哪些方面的条件?

答:

本文提出了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即既要有环境的磨练,又要有人主观“困于心,衡于虑”的思考,总结,主动迎接环境的挑战,二者要结合起来,才能有所作为。

现实生活中,有人在逆境中畏缩逃避,也难成大器。

五、七、三峡(南北朝·郦道元)

一、【译文】在七百里的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