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
《遵义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遵义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遵义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
遵义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1) 文最能概括作者情怀的一个字是:
________
(2)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上下一白/余一小舟
B. 湖中人鸟声俱绝/四时俱备
C.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余舟一芥
D. 是金陵人/是日更定矣
(3)作者写景采用了怎样的顺序突显西湖雪妆之神韵?
(4)“大雪三日,湖中人乌声俱绝”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5)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结束全文?
【答案】
(1)痴
(2)B
(3)釆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整体描写部分采用由上到下的顺序;局部描写部分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4)围绕“写出雪后路无行人,天无飞鸟,万籁俱寂,天地苍茫的意境;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回答即可。
(5)围绕“画龙点睛,意味深长;对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的感叹;侧面烘托了作者清高孤傲的性格及超凡脱俗的志趣”回答即可。
【解析】【分析】
(1)“痴”,痴迷,表达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这个词最能概括作者的情怀。
(2)A全/数词;B全、都;C欣赏、领悟/连词,和;D判断动词/代词,这。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是从整体描写西湖的景色,“湖上影子,惟长堤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是从局部描写西湖景色,整体部分,先写“天和云”,再写“山和水”属于从上到下的顺序,局部部分先写“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是大、远处的角度写的,而“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是从小、近处的角度写的。
据此答题即可。
(4)内容方面,这句话营造了写出雪后路无行人,天无飞鸟,万籁俱寂,天地苍茫的意境,结构方面,总领全文,并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
(5) 从内容方面来看,“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用舟子的话说明作者清高孤傲的性格及超凡脱俗的志趣 ,也是作者在大雪三日后独往湖心亭看雪的原因,起到总结上文,点明主旨的作用。
故答案为:
⑴痴
⑵B
⑶釆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整体描写部分采用由上到下的顺序;局部描写部分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⑷围绕“写出雪后路无行人,天无飞鸟,万籁俱寂,天地苍茫的意境;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回答即可。
⑸围绕“画龙点睛,意味深长;对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的感叹;侧面烘托了作者清高孤傲的性格及超凡脱俗的志趣”回答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答题时要通过分析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体会作者的心境,然后从文中筛选出一个最能表示作者心境的字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
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
做此题目,要着眼“用法”,“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
⑶此题考查记叙顺序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时,要明确记叙顺序的种类及特征,一般来说可以从和时间有关的词语去判断,然后从结构、内容、主旨等角度分析。
⑷本题考查理解散文句开头作用的能力。
散文开头句的作用是: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揭示主题等。
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⑸本题考查理解散文结尾段作用的能力。
散文结尾段的作用是:
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
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与长子受之
朱熹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
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
然今遣汝者,恐你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
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④故令汝一行。
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不然,则徒劳费。
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⑤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⑥故旧耶。
念之!
念之!
“夙兴夜寐,无忝⑦尔所生!
”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选自《朱子大全》)
(注释)①义理:
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
②膝下:
借指父母。
③汩(ɡǔ):
搅乱,扰乱。
④闻见:
这里指相互探讨,增长见识《与长子受之》阅读附答案《与长子受之》阅读附答案。
⑤伎俩:
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
⑥乡党:
乡里、家乡的人。
⑦无忝(tiǎn):
不要辱没。
忝,辱。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在家足可读书作文/属予作文以记之
B. 已无可望之理/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C. 力改故习/故自号曰醉翁也
D. 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微斯人,吾谁与归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
(3)用自己的话说说朱熹让儿子离家千里从师的原因。
【答案】
(1)A
(2)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④\故令汝一行。
(3)①担心儿子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②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儿子,影响父子关系;③担心儿子在家里没有朋友一起探讨,增长见识。
【解析】【分析】
(1)A.都是“写”的意思;B.第一个“望”:
指望;第二个“望”:
看;C.第一个“故”:
以前的,旧的;第二个“故”:
所以,因此;D.第一个“归”:
回来;第二个“归”:
归依、一道。
故选A。
(2)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原句的大意是:
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
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
根据这个句意基本上就能划出停顿。
(3)回答时,先要读懂文章的大致意思,在此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提炼概括答案。
朱熹让儿子离家千里从师的原因,原文是这样说的:
“恐你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无朋友闻见”。
将这三个要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
⑴A
⑵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
⑶①担心儿子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②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儿子,影响父子关系;③担心儿子在家里没有朋友一起探讨,增长见识。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一词多义的理解,要对选项逐项进行理解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注意括号内的限制条件。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要结合文章的整体领悟文章的内涵。
【附参考译文】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
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
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
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
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
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
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戚同乡和老朋友呢?
一定要记住,“每天晚上睡觉前,想想自己今天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吗?
”这一次行程,要千万努力呀!
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墨子怒耕柱子
子墨子怒耕柱子①。
耕柱子曰:
“我无愈于人乎?
”墨子曰:
“我将上太行②,以骥③与牛驾,子将谁策?
”耕柱子曰:
“将策骥也。
”墨子曰:
“何故策骥而非策牛也?
”耕柱子曰:
“骥足以策。
”墨子曰:
“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
”耕柱子悟。
(选自《墨子》)
【注释】①耕柱子:
墨子的门生。
②太行:
山名,绵延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大山脉。
③骥:
好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
①骥足以策________
②故怒之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划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没有把别人的病治愈吗?
B. 难道我就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
C. 难道我没有比别人越来越好吗?
D. 我没有让别人的伤口愈合吗?
(3)子墨子怒耕柱子的原因是“________”(用本文语句回答)
(4)读了故事,从耕柱子态度的转变中,你悟出了________的道理,在你看来,墨子是一个________的人。
【答案】
(1)值得;所以
(2)B
(3)以子为足以策
(4)做人要谦虚,任何时侯都不应该骄傲自满;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有责任心的人。
【解析】【分析】
(1)本题注意“足”这里解释为“值得”。
(2)本题中要注意:
愈于人:
比别人好。
愈:
超过,胜过。
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全,把倒装的成分理顺,疏通语句。
本句正确翻译为:
难道我就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
故选B。
(3)本题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
疏通文段,理解文意,找出语句“以子为足以策”作答即可。
(4)这篇古文写了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的批评。
耕柱子骄傲自满,自以为还有胜过他人的地方,墨子用马和牛作比的方式,告诫耕柱子,正因为马有能力上太行山,所以要策马。
以此勉励学生不断进步,能够真正承担得起责任。
耕柱子态度的转变告诉我们:
不能骄傲自满,自以为胜过他人。
要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指正,那是老师对自己的鞭策。
本文“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
”体现了墨子直截了当的说话方式,这也反映了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的人。
故答案为:
⑴值得;所以;
⑵ B;
⑶以子为足以策;
⑷做人要谦虚,任何时侯都不应该骄傲自满;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有责任心的人。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参考译文】
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
“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
”墨子问:
“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将鞭策哪一匹?
”耕柱子答道:
“那我当然用良马了。
”墨子问:
“为什么要驱策良马,而不驱策牛呢?
”耕柱子说:
“因为良马值得鞭策。
”墨子说:
“我也认为你值得批评,所以批评你。
”耕柱子恍然大悟。
4.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
“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
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⑨[勉]勤勉,努力。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欲穷其林
B. 若既不出户/木兰当户织
C. 虽有子羔之贤/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D. 夫以孔子之圣/禽鸟知山林之乐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3)本文所谈的是为学之道,身为学生的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答案】
(1)A
(2)人之为学/不曰进则曰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3)①为学不进则退,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意对即可)
【解析】【分析】
(1)A.贫穷;穷尽。
B.门。
C.即使。
D.的。
(2)这句话的大意是:
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
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
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应为:
人之为学/不曰进则曰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3)结合短文相关语句并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自己的启示即可。
如:
①为学不进则退,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⑴A;
⑵人之为学/不曰进则曰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⑶①为学不进则退,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意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理解能力。
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方法:
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
解答时,只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从选文中任意选择一则句子,结合句意,联系实际,谈得到的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
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
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染上某些习气而自己没有察觉。
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也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
要(将自己的思想)与古人的思想相合,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才)差不多能掌握学问的十分之五六。
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如面壁(不问世事)一般,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
孔子说:
“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 ②伛偻提携________ ③名之者谁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中,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洁”“水”四个典型情景来写四季变幻之美,情状俱到,精确而熨帖。
B. 第③段写宴饮之乐,却别有情致地从捕鱼酿酒写起,既夸耀滁地的富足,也表明野餐的简朴。
C. 选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D. 选文巧用诗的语言表达形式,全用对句,句式整齐,音节铿锵,读来声声清朗,极具音乐的节奏美。
【答案】
(1)情趣;指老人;命名
(2)①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②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3)D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其中:
意:
这里指情趣。
“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伛偻(yǔlǚ):
腰背弯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名:
名词作动词,命名。
(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
得:
领会。
寓:
寄托。
乐①其乐②:
乐他所乐的事情。
乐①:
以…为乐。
乐②:
乐事。
(3)D.应为:
选文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安排了不少对句,句式整齐,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故D项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故选D。
故答案为:
⑴情趣;指老人;命名;
⑵①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②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⑶ D。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出选择。
【参考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
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
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
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
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
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
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
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太守是谁?
是庐陵的欧阳修。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乙】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
司马④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
“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
“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⑥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
“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⑪,不鼓不成列。
”
【注】①宋公:
宋襄公。
泓:
泓水,河流。
②既:
尽,全部。
③济:
这里指渡过泓水。
④司马:
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⑤陈:
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
⑥门官:
国君的卫士。
⑦重(chóng)伤:
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
⑧禽:
同“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