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7345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6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docx

《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docx

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

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

一、选择题

1.公元前214年,秦军占领岭南。

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

南海郡辖境是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湛江等地属象郡,粤西有一部分属桂林郡。

该措施的主要作用是

A.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B.专制主义集权达到顶峰

C.解除诸侯王国对中央的威肋D.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

2.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

“他”是

A.苻坚B.晋武帝C.孝文帝D.司马睿

3.生产技术的进步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

下列技术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彩陶制作②水稻育秧移栽③牛耕④造纸术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

4.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短暂统一的政权是

A.西晋B.东晋C.前秦D.南朝

5.这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这部著作: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这部著作是:

A.《论语》

B.《史记》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

6.公元166年,大秦使臣到达洛阳拜谒东汉桓帝,如果汉桓帝派使臣回访大秦,沿丝绸之路西行,先后要经过

①长安②西亚③新疆境内④河西走廊

A.①④③②B.②①④③C.①③④②D.③①④②

7.随着功臣豪族势力的不断壮大,及皇室对他们的妥协和利用,功臣豪族逐渐通过政治联姻登上权力巔峰,成为东汉政局中一支强大势力。

材料反映出东汉

A.外戚专权B.宦官干政C.军阀割据D.贪官横行

8.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其主张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D.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9.初步掌握各种历史载体的特征,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图示理解正确的是

A.三国两晋南北朝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C.东晋,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

D.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称北朝

10.与我国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有关历史人物是( )

A.商纣王与周武王B.秦二世与陈胜C.项羽与刘邦D.陈胜与吴广

11.“对于曹操的统一战争,XX是个句号。

从此之后,曹操退回北方,终止了南征的步伐。

对于孙刘两家来说,X是个逗号。

他们还要继续划分曹操退出后的半壁江山.对于社会进程来说,XX是个问号,社会还要经过怎样的道路才能走向统一。

”上述材料中的XX指的是

A.垓下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12.《开放的帝国:

1600年前的中国历史》中第二章的标题是“战将与思想家的时代”,与该章节内容相关的历史时期是

A.夏商B.西周C.东周D.秦汉

13.中国古代有一项水利工程建成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

该工程是

A.大运河B.三峡C.都江堰D.灵渠

14.太原市某中学历史社团的同学们开展了“我爱家乡”系列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公元前1033,周成王封他的弟弟叔虞于唐。

叔虞的儿子因国内有晋水,就把唐改成为晋,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唐叔虞为他修了一个祠堂―晋祠。

这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

A.纸上谈兵B.桐叶封弟C.三家分晋D.退避三舍

15.西周崇尚礼制,对青铜礼器使用规格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该现象表明

A.西周开始出现青铜礼器B.青铜礼器成为地位象征

C.西周青铜制作工艺精湛D.青铜礼器具有宗教内涵

16.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西周

秦朝

战国

A.东周、夏朝、三国

B.东周、春秋、西汉

C.夏朝、商朝、西晋

D.商朝、战国、东汉

17.“他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能够直立行走,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学会使用火。

”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

A.山项洞人B.元谋人C.北京人D.蓝田人

18.在“最强大脑”的角逐中,请你根据下图的两个提示依次说出我国古代两个著名的传说人物()

提示1:

他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谷物和蔬菜

提示2:

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

A.炎帝、盘古B.炎帝、黄帝C.黄帝、女娲D.盘古、女娲

19.如下图为生活在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他们因地制宜,在建筑冰屋时采用半穴居式的设计来保持室温,度过寒冬。

根据考古发现,中国境内同样采用这一建筑形式的原始村落是

A.北京人遗址

B.半坡氏族村落

C.河姆渡氏族村落

D.炎黄部落联盟

20.由下表可知,汉初统治者

A.重农抑商B.提倡节俭C.减免刑罚D.轻徭薄赋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材料二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

秦策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商鞅变法得到了谁的支持?

(2)根据材料二指出哪个措施最受当时秦国农民欢迎?

哪个措施是奴隶主贵族最反对的?

(3)材料二中有利于增强中央集权并且影响深远的措施是什么?

(4)依据材料三,说一说当时商鞅变法得以推行的原因。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

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位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位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的顺应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新的历史时代。

材料二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

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材料三某校七年级学生小明对秦始皇做的评价: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的功大于过。

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他还建立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

但是他实行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1)依据材料一指出,翦伯赞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

其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分析,司马迁是怎样看待秦始皇的?

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3)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评价人物的方法上有何特点?

23.改革是推动民族进步、国家富强、社会稳定的不竭动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材料二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要巩固政权,还必须解决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部落习俗密切相连,因此当时改革鲜卑旧的习俗,就成为北魏统治阶级意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卢菡《不可不读的中国历史》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失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的汉化运动推向高潮。

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改革起到了什么积极的效果?

(2)据材料二,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并列举两例其改革旧习俗的措。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和孝文帝这两位改革家身上体现的优秀品质,你认为他们的社会变革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

24.某中学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以“走近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组:

(思想学术组)

中国古代所崇拜的对象,到后世,都合并起来,而被收容于道教之中。

然所谓道教,除了牵合道家之学之外,尚有一个元素,那使是神仙家。

中国社会,速信宗教,是不甚深的,此由(这是由于)孔教(儒家思想)盛行,我人之所祈求,都在人间而不在别一世界之故。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1)说出“道家之学”的创始人。

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社会迷信宗教“不甚深”的原因。

第二组:

(科学技术组)

(2)请你依据主题:

A:

帮助第二组归类

医学成就_____农学成就______

B:

据所学知识指出祖冲之在天文历法上的成就。

第三组:

(文学艺术组)

(3)上面第三组的总结有ABC(如图所示,字母前下划线部分为错误的人名或地名)三处错误,请你帮他们改正。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

D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桂林、象、南海”3个郡,结合所学可知,该材料反映的是郡县制的实行。

秦朝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全国分为36郡,郡的长官称郡守,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都有朝廷直接任免。

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所以该措施的主要作用是D,D项符合题意;A项与西周分封制有关,B项是清朝设立军机处,C项是西汉颁布的“推恩令”。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C

解析:

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故C正确;苻坚是氐族,建立前秦,故A错误;晋武帝是司马炎,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故B错误;司马睿在建兴五年(317年),在晋朝宗室与南北大族拥戴下,即位为晋王(东晋),年号建武,太兴元年(318年),正式即位,史称晋元帝,开启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故D错误。

综上答案C。

3.B

解析:

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会制作彩陶;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出现了水稻育秧移栽技术;牛耕出现于春秋末年;西汉发明造纸术。

故题干技术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③④②,B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选B。

4.A

解析:

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263年,魏灭蜀。

266年,司马炎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A正确;BCD都不是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的朝代,BCD排除;故选A。

5.B

解析:

B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东汉史学家班固写的《汉书•司马迁传》中,称赞《史记》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材料强调的是“实录”,这反映了司马迁史德高尚,公正记事。

B项符合题意;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思想。

A项不合题意;《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C项不合题意;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D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解题的关键。

据所学可知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

6.A

解析:

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丝绸之路是以首都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最后到达欧洲,故汉桓帝派使臣回访大秦,沿丝绸之路西行,先后要经过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境内、西亚,A正确;BCD错误。

综上故选A。

7.A

解析:

A

【详解】

根据“室对他们的妥协和利用,功臣豪族逐渐通过政治联姻登上权力巔峰,成为东汉政局中一支强大势力”可得出其强调政治上的联姻,形成了外戚专权的局面,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宦官、军阀和贪官,排除BCD。

8.A

解析:

A

【详解】

这是西汉汉武帝时董仲舒说的话,意思就是:

凡是不属于六艺学科和不关于孔子学术的其他门派学科,都要断绝它们传播的渠道,不能让它们与儒学一同发展,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项正确;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排除B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孙武的思想,排除C项;仁政治国,轻徭薄赋是孟子的思想,排除D项。

故选A项。

9.A

解析:

A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

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

随后西晋虽统一了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的局面。

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

从而得出三国两晋南北朝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A符合题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的说法错误。

B不符合题意;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

C不符合题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称北朝。

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C

解析:

C

【详解】

根据题干“楚河汉界”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后,原来的农民反秦领袖刘邦和项羽为争夺统治权进行了长达4年的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结果,项羽连战失利,在乌江自刎。

刘邦因势利导,终于战胜了项羽,登上了西汉皇帝的宝座。

所以答案选择C。

【点睛】

楚汉之争历时四年,战地之辽阔,规模之巨大,前所未有,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1.C

解析:

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孙刘联合起来抗曹。

曹军的兵力有20余万,孙刘联军只有约5万人,两军在赤壁对峙。

孙刘联军用火攻的方式打败曹军。

曹操带着败兵北撤。

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军划分了半壁江山,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正确;垓下之战是项羽与刘邦之间的战争,项羽兵败自刎,A排除;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实力大增,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排除;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是前期与东晋之间的战争,与题干无关,D排除;故选C。

12.C

解析:

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前期称为春秋时期,后期称为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思想家发布各自的主张和见解,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名将背出。

C正确;ABD与题干特征无关,排除;故选C。

13.C

解析:

C

【详解】

从材料“水旱从人,天下谓之天府”可知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使四川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故选C;ABD与“天府”不同,排除。

14.B

解析:

B

【详解】

依据题干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代,叔虞为周成王的胞弟,据传叔虞与成王玩耍,成王把一桐叶剪成一个似玉圭的玩具,对叔虞说:

我将拿着玉圭封你,史称"桐叶封弟"。

后因以指帝王封拜。

亦省作"桐封"等,B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B

解析:

B

【详解】

根据材料“西周崇尚礼制,对青铜礼器使用规格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可见,青铜礼器代表着等级身份,故B正确;西周开始出现青铜礼器,在材料中未涉及,故A不符合题意;西周青铜制作工艺精湛,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不符合题意;青铜礼器具有宗教内涵,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6.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相互争战而得名,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因此①是东周,②是春秋。

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是西汉,所以③是西汉。

因此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东周、春秋、西汉,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7.C

解析:

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能够直立行走。

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距今约3万年,排除;B项距今约170万年,排除;D项距今约80万年,排除。

故选C。

18.B

解析:

B

【详解】

帝神农氏,他教人们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

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汉族民间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后人尊称他为人文始祖。

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本姓公孙,后改姬姓,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故称姬轩辕。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还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他的属下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妻子嫘祖擅长纺织,会缫丝,B符合题意;盘古、女娲在材料中没有涉及,ACD排除。

故选择B。

19.B

解析:

B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与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形式一样,是半坡人的房屋,距今(2019年)约6000年,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屋内有灶坑,多用木头作柱子,故B符合题意;北京人遗址、河姆渡氏族村落、炎黄部落联盟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20.D

解析:

D

【详解】

根据“秦朝赋税约三分之二、一年数次”“刘邦时期十五税一、一年一次”“文景时期三十税一、三年一次”可知,表格反映的是汉初统治者轻徭薄赋,D符合题意;ABC项表格没有涉及,排除。

故选择D。

二、材料分析题

21.

(1)富国强兵,秦孝公.

(2)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公平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

解析:

(1)富国强兵,秦孝公.

(2)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公平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作斗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中“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可知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2)根据材料二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最受当时秦国农民欢迎。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是奴隶主贵族最反对的。

(3)根据材料二“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增强中央集权并且影响深远的措施是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根据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商鞅变法得以推行的原因是公平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作斗争。

22.

(1)认为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

依据:

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新时代。

(或:

秦始皇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

解析:

(1)认为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

依据:

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新时代。

(或:

秦始皇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新的历史时代)

(2)认为秦始皇是暴君;他实行暴政,导致民不聊生(答:

乱政虐刑,财匮力尽,民不聊生亦可)。

(3)全面性或一分为二或客观评价。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位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位杰出人物……”可知,翦伯赞认为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据材料“而是因为他不自觉的顺应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新的历史时代”可知,翦伯赞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新时代。

(或:

秦始皇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新的历史时代)

(2)依据材料二“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

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可知,司马迁认为秦始皇是暴君;其主要依据是他实行暴政,导致民不聊生(或乱政虐刑,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3)依据材料三“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的功大于过。

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他还建立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

但是他实行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可知,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评价人物的方法上的特点是全面性或一分为二或客观评价。

23.

(1)效果:

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目的:

巩固政权。

措施: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

解析:

(1)效果:

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目的:

巩固政权。

措施: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等。

(3)品质:

积极学习先进文化,冲破旧思想、旧束缚的勇气,敢于创新等。

意义:

改革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可知反映的是商鞅变法。

结合课本所学,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商鞅变法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依据材料二“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要巩固政权,还必须解决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因此当时改革鲜卑旧的习俗,就成为北魏统治阶级意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巩固政权;结合课本所学可知,魏孝文帝即位后,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等。

(3)依据前面的材料,商鞅变法和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