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学生版doc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7281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势与政策学生版doc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形势与政策学生版doc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形势与政策学生版doc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形势与政策学生版doc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形势与政策学生版doc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形势与政策学生版doc1.docx

《形势与政策学生版doc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势与政策学生版doc1.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形势与政策学生版doc1.docx

形势与政策学生版doc1

 

“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编辑说明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考试课。

本学期,针对当前国内外形势,依据中央精神和《2012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要求,结合我院实际,遴选了《努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当前经济热点问题解析》、《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等五个方面的专题,作为本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

为方便广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内容的学习,课程组全体教师为广大学生编辑了“形势与政策”讲义及相关思考题,作为学习参考。

其中,参加“形势与政策”讲义编辑的老师分别为张立敏、赵英顺、孙英华、赵敏、谷雨老师;参加思考题编辑的老师分别为岳丽丽、程聪老师。

 

《形势与政策》讲义编写组

2012年5月

 

努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一、软实力概念的由来与内涵界定

“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最先提出并阐述的。

他曾任卡特政府助理国务卿、克林顿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和助理国防部长。

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完全是为美国霸权主义政策服务的。

他把软实力界定为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文化的吸引力;二是制度的吸引力;三是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

后来,他又进一步阐述了软实力如何同硬实力结合起来发挥作用,才能形成“巧实力”,从而达到自己的外交目标。

约瑟夫·奈提出这个概念的初衷是为冷战结束后美国如何“领导世界”出谋划策,把这个概念发展成巧实力也是为当前的美国的外交战略献计献策,具有鲜明的国家意识形态色彩。

把软实力看做是外交斗争和国际战略博弈的一种武器。

对此,美国政界十分清楚,只不过有时候讳言而已。

由于美国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约瑟夫·奈又具有深厚的美国官方背景,所以软实力概念在国际上很快传播开来。

软实力概念传到中国后,中国学界有两种态度,一些人认为,不要用这个概念,避免受制于人,失去自己的话语权;另一些人认为,软实力无非是个学术概念,用用无妨。

我们认为,软实力这个概念关键不在于用不用而是怎么用的问题。

如果对软实力这个概念理解狭隘,或教条对待或食洋不化,不能为我所用,甚至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必然会削弱我们的国际话语权。

反之,如果对软实力概念全面深刻理解,紧密联系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实际,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必然会提升我们的国际话语权。

我们认为,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

一般来说,硬实力是指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力量;软实力是指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力量。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文化虽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它蕴涵着巨大的潜能。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我们对软实力内涵和功能的界定,同约瑟夫·奈有两点重要区别。

一是我们不像约瑟夫·奈那样,把发展软实力仅仅看成是为推行霸权主义、进行国际政治博弈的一种手段,而是看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着眼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而是我们对软实力内涵进行了层次区隔。

约瑟夫·奈把软实力平行地解释为文化吸引力、制度吸引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

我们则认为,文化是全部软实力的灵魂和经纬,软实力中各种要素和各个环节的特质无不取决于相应的文化。

因此,文化是贯穿软实力的经纬,维系软实力的灵魂。

因此,从根本上来说,软实力之所以关乎民族兴亡,国家强盛,人民贫富,主要是其中的文化因素决定的。

二、文化软实力事关国家兴衰成败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任何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学会用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增强物质硬实力,一条腿是增强文化软实力。

物质硬实力这条腿不行,说明这个国家经济落后、物质匮乏,这个国家可能一推就倒,一打就败;而如果文化软实力这条腿不行,说明这个国家国民素质底下,人心涣散,缺少凝聚力,这个国家可能不推自倒,不打自败。

 没有文化的人类历史是无法想象的,任何民族都离不开文化;任何个体无法脱离文化,个体总是需要认同某种文化,没有文化的个体人生是不可能的。

大到国家、民族,小至每一个历史时空中的个体,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文化的存在,文化环抱着人迈向自己的未来,个体通过自己的作用承担起所属文化圈的职责,并将自己所属文化发扬光大;任何文化选择并非轻松随意的,文化链条的断裂总是会带来形形色色的文化失语。

软实力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

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

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

 新世纪亚洲格局的重组,表现之一是话语权的争夺;中国的四大发明遭遇挑战,说明文化软实力关系当代中国的文化安全,要走出误读与妖魔化中国的怪圈。

古今中外的事例告诫我们,一个国家的文化搞不好可以误国亡国,文化搞得好可以富民兴邦。

三、正确认识我国文化软实力现状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呢?

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了。

这种地位和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效益上,体现在民族凝聚力、社会向心力、文化吸引力、国际影响力、战略谋划力、道德感染力、精神鼓舞力、思想动员力上;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商品属性和经济效益上。

文化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为GDP增值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为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载体、提供平台、提供技术手段和渠道。

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当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大力推进文化改革,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党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舆论导向作用不断增强,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文学艺术不断繁荣,国际华语圈不断增强,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

1、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取得的成绩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历史上曾经占据过重要地位,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

由于受近代战乱所致,中国文化的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一度跌至谷底。

新时期,我们再度扬帆起航,依托先辈们留下的文化宝库,结合本国的发展,使文化软实力有了大步提升。

第一,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新亮点”。

文化产业是将文化从无形向有形,从意识形态向经济形态的一种转化。

在文化市场不断繁荣的前提下,文化产业日益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国民用于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文化消费支出也越来越大,这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值得一提的是,这几年,国家为发展文化事业也做出了相当的努力,适当宽松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财政上的支持、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这些都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当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对外交流和竞争中的一个有效武器,我们必须利用好、发挥好,使之成为我国整体综合实力增长的一个“新亮点”。

第二,文化价值观逐步得到认同。

文化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公共价值观,是国民对国家文化产生的价值认同和心理归属,任何国家和国民都不能离开本国的文化价值观而独立存在,它是国家凝聚力、吸引力和扩展力的核心。

中国的文化价值观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仁爱、诚信、善行这些都是其主要内容,并深植于国家文化所外现的各种事物之中。

新时期下,我国文化价值观取得了进一步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

这个观念从之前单纯的文化含义慢慢地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谐社会”、“和谐家园”成为了与人们息息相关的话题。

第三,“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深得人心。

国际形象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的名片,是衡量一个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给世人的国际形象一直是友好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这与我国文化之精髓“仁义之道”是分不开的。

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家之间的问题提供了基本的行为规范;中国长期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获得了第三世界人民的好评;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坚持和平友好的对外政策,更是获得了全世界国家的赞扬和尊重。

这些实实在在的形象工程彻底改变了旧中国“落后就要挨打”的国际局面,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小,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尤其是硬实力受软实力的支配,软实力的短腿,必然会制约国家硬实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2、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很快。

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晚、基础弱、经验少,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

第一、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第二、文化逆差现象严重。

文化逆差,是指中国的文化贸易出口少于进口,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赤字”的现象。

多年来,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销往一些亚洲国家和中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

文艺影视也有类似状况。

不难看出,中国在文化贸易这一块存在着严重的“文化赤字”,这不得不让我们担忧。

其实,在中国深厚文化的孕育下,不乏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然而传统文化的背景不同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给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竞争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使得我们的文化没有占据有利的条件,没有发挥其所具有的潜能。

第三,文化人才缺失,竞争力不强。

在我国文化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专业文化人才的缺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现在我国文化软实力还不够强的一个原因,不是我们缺乏形成软实力的文化资源,而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我们不了解海外受众的需求,不了解国际文化市场的需求,不善于运用国际经验和惯例来传播中国文化。

因此,大力加强对专业性文化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3、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建议

对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并及时改进,势必会影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整体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综合国力的提升。

因此,采取必要措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水平势在必行。

第一,弘扬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

第二,打造民族品牌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武器。

第三,第三,发展人才教育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

第四,开展文化外交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

 中国文化“软实力”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文化外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古至今,中国在文化外交方面的经验十分丰富。

古有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鉴真东渡日本,今有“乒乓外交”、中外文化交流年,这些都为传播我国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扩大了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

此外,文化外交为我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进行交流构建了平台。

近年来,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了大量友好的文化交流合作。

中国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保持着不同形式的文化交往,与数千个国外和国际的文化组织有着各种形式的联系;中国戏剧、民乐在世界各地成功演出,受到热烈追捧;中国的学生到世界各处或者与来自五湖四海的留学生们进行思想文化的交流等,这些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优秀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对于吸收和借鉴世界的优秀文化,繁荣我国的文化事业,产生了深远的作用,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增进和巩固友谊的重要手段。

四、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应当很自信

对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我们必须要有高度的自信。

(一)、自信源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二)、自信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三)、自信源于改革开放为我们更广泛更充分地学习借鉴别国优秀文化创造了便利条件。

(四)、自信源于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的深刻认识。

五、增强文化软实力需要从多方面下硬功夫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制定了明确的大正方针。

具体落实,需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二是坚持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使各种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协调,报道真理,揭示真相,稳定社会,凝聚人心,弘扬正气。

三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

四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五是重视和加强国家形象、国民形象的设计和塑造,提高国际战略的谋划水平。

六是加强文化软实力研究,制定文化软实力发展总体规划。

七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

八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纳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九是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文化、尊重人才的氛围,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

总之,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提高综合国力,打造世界强国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思考题:

1.怎样认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2.发达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做法启示我们应该怎么做?

3.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

4.发达国家的软实力状况如何?

对我国的软实力建设有何启示?

 

当前经济热点问题解析

2011年,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民生得到较大改善,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但同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运行仍处在变化的敏感期,“两难”或“多难”问题增多,既要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又要防止经济出现大幅下滑;既要遏止房价过快上涨,又要保持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发展;既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又要缓解企业的经营困难。

正确认识了这些“两难”问题,才能理解中央的系列战略举措。

一、经济政策为何定调“稳中求进”

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成效。

2011年,我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空的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增长较快、物价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全年经济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经济增长速度略高于9%,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止,12月分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1%,创15个月来新低,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实现“八年增”。

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成长。

就业、医疗、住房等重大民生问题逐步解决,截至11月,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已超过1000万套,完成了目标任务,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我国的宏观调空基本取向暂不需要大的调整。

首先,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不变是政策的大方向不做调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在实际政策操作中根据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微调、预调,保持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具体来看,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和加大民生领域投入;货币政策的着力点是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和有效防范并及时化解潜在金融风险;宏观政策重点支持的领域主要包括:

“三农”、保障性住房、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在建和续建项目、企业技术改造等。

其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稳增长,就是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努力克服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这就意味着:

既不要过分担忧2012年经济形势,不会采取类似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来临时出台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不会追求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目前9%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即可,更加重视增长的质量、重视结构调整。

也不可对糟糕的外部经济环境以及内部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掉以轻心。

如果政策应对不当,不能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经济快速下滑的可能性。

目前,如果经济增长速度掉到8%以下,可能会带来大量农民工失业、大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进而引发社会稳定等问题。

因此,我国仍然需要保持一个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发展来解决前进中面临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第三、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一方面,随着社会总供求关系的改善和调空政策的逐步见效,近来我国物价水平出现逐步回落态势,2012年不再需要像上年那样“把物价稳定放到宏观调空的首要的位置”。

另一方面,此轮物价上涨具有温和性、长期性的特点,前期推动物价上涨的根源没有完全消失、不排除如果政策放松物价就会大幅反弹的可能。

因此,2012年尽管控制物价不是第一要务,但是仍要积极应对,要继续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第四,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稳社会就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隐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012年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妥善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生产安全监管,强化社会监督,依法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充分证明,稳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基石,稳定压倒一切。

同时,在“稳”的基础上还要求“进”,宏观调空上的“进”,就是要深入分析经济发展和运行趋势变化,准确把握宏观调空的力度、节奏、重点,增强宏观调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第一,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仍然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调结构、转方式不容错误的关键时期,必须抓住经济增速适度放缓、物价压力有所减轻的时机、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第二,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012年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主要包括:

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和房产税改革试点,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全面改革资源税制度,研究推进环境保护税改革;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机构;要完善原油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理顺煤电价格关系等。

第三,把保障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解决紧迫性问题。

特别要重视农民工在城镇的工作生活问题,帮助他们逐步解决在就业、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的难题。

此外,明确提出,要坚持房地产调空政策不动摇,促进价格合理回归,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二、物价还会上演“过山车”吗?

现象:

2011年,CPI涨幅不断刷新“记录”,对百姓生活产生了直接影响。

尤其是作为CPI上涨主要推手的食品价格,更是“涨声”四起。

菜价涨、米价涨、油价涨------7月份的猪肉价格同比涨幅达56.7%,有人感叹“猪肉绑架了CPI”,粮食、鲜蛋、水产价格也一度大幅上涨,物价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

在涨价前囤积商品的“海屯族”,网上淘便宜货的“网购族”,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DIY族”,人们应对涨价各出秒招。

2011年物价如同“过山车”一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从年初4.9%的月度同比涨幅一路上涨,进入5月之后,CPI涨幅迭创新高,7月份同比涨幅达到了6.5%,创下37个月的新高。

2011年12月份我国CPI同比涨幅回落至4.1%,涨幅继续回落,全年来看,物价已经成功“稳住”。

走出“倒V形”曲线的CPI涨跌背后,既受市场“无形手”的作用,更有调空“有形手”的影响。

为了稳定物价总水平,2011年我国出台了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自2010年起,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6个百分点,5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共1.25个百分点,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灵活性,加强了流动性管理,为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创造了货币条件。

粮食丰收,为控制通货膨胀提供最基本的资源保障和信心支撑。

粮食连续第8个年头增产,猪肉价格上涨周期趋于结束,粮油糖肉菜等重要商品市场供应得到较好保障,多数省份建立起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同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而且,重拳治乱,查处家乐福、沃尔玛超市19家门店价格欺诈行为,查处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散步涨价信息案,加快对农产品收购秩序整治,重点监管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期货市场。

政府出手查处价格违法行为,维护了市场秩序,也有效稳定了市场价格和通胀预期。

随着政策效果的继续显现,以及翘尾因素的不断消退,通胀压力还有望减轻。

2011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4%,虽明显超出4%的预期目标,但仍然处于温和可控状态。

2012年物价上涨水平将较上年有所放缓。

经过2011年的宏观调空,我国物价上涨的因素发生了变化。

稳健货币政策改善了物价上涨的货币条件、社会总需求放缓将继续缓解物价上涨的需求压力。

世界经济前景更加暗淡、铁矿石、石油、谷物等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不会大幅上涨,我国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继续减弱。

2012年物价翘尾因素影响也有所减弱,预计居民消费价格翘尾因素为1个百分点左右,比2011年低0.5个百分点。

尽管物价涨幅趋于回落,但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存在:

一是成本推动型通胀具有长期性。

这轮我国物价上涨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低端劳动力工资进入上升期,劳动力成本上升不会在短期内结束。

二是我国存在隐性通胀压力,长期以来,我国电、油、气、水等资源品和部分政府定价的公共服务品价格改革不到位,特别在通胀压力上升时,政府有意控制这部分价格上涨,导致“电荒”、“油荒”、“气荒”等问题频繁出现。

2012年一旦总体通胀压力有所减轻,电、油、气、水等资源价格改革就会加快,也需要历史欠账,这反过来会推动物价水平的上涨。

例如,电力价格长期偏低,调整电价势在必行,根据定量测算,如果电力企业获得工业行业的平均利润,每千瓦时须提价7分,相当于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约1个百分点。

三是农产品价格仍会上涨。

我国现行的小农家庭经营方式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较慢,耕地资源持续减少,稳定和提高农业产量难度加大,难以满足因城市化率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对食品的需求,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持续存在。

四是输入性通胀压力依然不容忽视。

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仍然普遍实行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因主权债务危机缠身,欧洲央行近来被迫两次下调基准利率,日本因灾后重建多次向市场注资,并保持零利率,美联储不仅宣布在2013年中期以前保持零利率不变,而且随时可能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的政策。

发达国家普遍保持宽松的流动性将会加大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可能性,再加上我国经济形势明显好于欧洲国家,过剩的资金会大量流入我国,给我国带来输入性通胀压力。

综合上述因素分析,在考虑到推进电、油、气、水等资源价格改革的基础上,预计2012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左右,涨幅较上年有所下降。

尽管仍然会存在个别食品价格涨幅较大的可能性,但就整体居民消费价格而言,涨幅将会较上年更为平稳,不会再现上年“过山车”般态势。

三、如何理解房价合理回归

行情:

房地产市场“金九银十”风光不再。

相比往年;2011年北京秋季房展会可以用“冷清”、“观望”、“僵持”来形容。

4天内共有13万人参观房展,其中1.7万购房人做了购房登记,而在登记北京项目的7843人中,仅有1700人去项目实地看房。

“往年9月份,不用我们费多大劲宣传,售楼处里的看房者都是慢慢的,而且房价还是处于上涨状态。

目前我们推出了2万抵5万、开盘时再便宜几千元的优惠,还是没人来。

”一家楼盘售楼处置业顾问显得很无奈。

毫无疑问,房地产调控是现阶段最为困难的调控任务之一。

如果在房价刚刚出现下降趋势的时候,就放松调控政策,将会出现房价的报复性反弹,前功尽弃;如果持续采用限购等严厉手段而出现房价下跌幅度过大,将会对宏观经济带来巨大冲击。

房地产市场不调控,中国经济要出事,整狠了,也要出事。

因此,房地产调控政策本身面临着“两难”的问题。

目前,房地产调控证朝着预期方向发展。

2011年前11个月,全国商品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