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全优设计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过秦论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7201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志鸿全优设计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过秦论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志鸿全优设计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过秦论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志鸿全优设计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过秦论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志鸿全优设计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过秦论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志鸿全优设计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过秦论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志鸿全优设计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过秦论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志鸿全优设计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过秦论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志鸿全优设计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过秦论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志鸿全优设计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过秦论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志鸿全优设计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过秦论讲解与例题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10课 过秦论

一代叱咤风云的帝王在君临天下后顿时黯然失色,一个庞大的王朝在成就霸业后顷刻间土崩瓦解,秦王朝到底怎么了?

楚汉战争后诞生的汉朝是否会像秦朝那样短暂易逝?

怎样才能保持西汉政权的长治久安?

许多有志之士在苦苦思索着,总结着,探索着。

《过秦论》就是这样一篇意在总结秦王朝政治得失以警示汉政权的文章。

学习本文,一要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二要了解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过秦论》是西汉著名政治家贾谊借论述秦王朝兴亡的过程,向汉文帝提出以“仁义”治国主张的一篇政论文。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

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现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

当时,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宝座有动摇的危险。

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以及《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

目的是希望西汉政权“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

这篇文章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意在为汉文帝提供借鉴。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

本文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被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论”是古代的一种论文文体。

《昭明文选》所载:

“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

崤函

雍州

带佗

亡矢遗镞

倪良

锋镝

黔首

隳名城

瓮牖

锄櫌

长铩

度长絜大

流血漂橹

棘矜

漂亮

矜夸

氓隶

劲弩

流氓

劲头

2.识通假

合从缔交(“从”通“______”)

锄櫌棘矜(“櫌”同“______”)

赢粮而景从(“景”,古“______”字)

3.解多义

4.辨活用

席卷天下(__________)

包举宇内(__________)

囊括四海之意(__________)

内立法度(__________)

外连衡而斗诸侯(__________)

南取汉中(__________)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__________)

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

吞二周而亡诸侯(__________)

以愚黔首(__________)

却匈奴七百余里(__________)

序八州而朝同列(__________)

会盟而谋弱秦(__________)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__________)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__________)

5.分古今

例句

古义

今义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以致

以致天下之士

于是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

流血漂橹

振长策而御宇内

收天下之兵

因河为池

中人

才能不及中人

山东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6.明句式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__________)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__________)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__________)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__________)

为天下笑者(__________)

以为桂林、象郡(__________)

7.积名句

(1)为天下笑者,何也?

_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2011·安徽高考)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_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2009·天津高考)

(3)同是写秦朝暴政的,有《过秦论》中的“于是废先王之道,____________”,还有《阿房宫赋》中的“使负栋之柱,____________”。

(2009·湖北高考)

(4)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____________,百有余年矣。

(贾谊《过秦论》)(2008·重庆高考)

答案:

1.xiáo tuó ní qián yǒu shā piāo piào méng máng yōng zú dí huī yōu xié qín jīn jìng jìn

2.纵 耰 影

3.攻取/举起/尽/发动/被推举 马鞭子/策略/登记,记录/文体的一种 控制/统率/规模 沿袭/依靠/趁着/因此,于是

4.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 名词作状语,像包裹一样 名词作状语,像口袋一样 名词作状语,对内 名词作状语,对外;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斗 名词作状语,向南 名词作状语,在北面 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昧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

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 名词作动词,用瓮做;用草绳系

5.吝惜 喜爱,喜欢 用来招纳 表结果的连词 在这个时候

表顺承的连词 盾牌 船桨 马鞭子 谋划,策略 武器 士兵 黄河 泛指所有的河流 平常的人 交易双方的中间人 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山东省

6.省略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7.

(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焚百家之言 多于南亩之农夫 (4)序八州而朝同列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点评:

文章开头,舍简就繁,采用铺陈夸张的方式,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更加突出了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王朝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

这句话中“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作者把秦国君主的雄心反复铺陈,为下文写秦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与后文写秦统一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了对比。

2.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点评:

这句话用简约的文字,概述了秦孝公以后三代君主,继承秦孝公遗志,在四面八方开拓疆土的情况。

“蒙故业,因遗策”,对仗工稳,言简意丰,表明秦孝公之后的三位君主一直在继续执行着秦孝公攻夺天下的既定国策,都在企图早日一统天下。

汉中、巴、蜀,当属边远之地;膏腴之地、要害之郡,当属难得之地。

作者分别从南西东北四个方位一气列出那“边远之地”和“难得之地”,突出了秦国日益扩张、不断兼并的形势,表明了秦国的势力在不断地壮大,秦国不断地走向强盛。

同时,这里也给出了这样的暗示:

秦之强盛,非一日之功;秦之霸业,亦非一日之功。

然而,二世却一日而亡,实在令人深思。

3.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点评:

这句话极写秦之强大。

面对“十倍之地,百万之众”的“叩关”,秦人竟然“开关延敌”,可见秦人根本没有把“九国之师”放在眼里,因为他们有克敌制胜的把握。

“无亡矢遗镞之费”与拥有天下众多人才、备战多日的“九国之师”形成了鲜明对比。

那么多的有才之士,那么多的兵力,那么大的威势,可秦人却不费吹灰之力便使“天下诸侯已困”,足见当时秦之强盛,足见秦当初强国策略的正确,从这里也不难看出,秦对一统天下,已有了十足的把握。

4.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点评:

这句话写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对国内百姓严酷统治的情况。

全句由三个分句构成,陈述秦之暴虐。

第一个分句中的两句对偶后以“以愚黔首”作结;第二个分句中三字结构构成对偶;第三个分句中,句式松散,却用“以弱天下之民”作结,并与第一个分句的结句遥相对应,全句整齐而有变化。

在这句话中,作者一连用了“废”“焚”“隳”“杀”“收”“聚”“销”“铸”等动词,写秦巧取豪夺、愚弱天下的气势和以暴政来治理天下的措施,忘却了他该遵守的“仁义”二字,显示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下文进一步议论作铺垫。

5.“陈涉之位”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点评:

这里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且对比情况有二:

一是以陈涉之众与九国之师相比。

作者认为陈涉的个人素质,军队装备、数量与质量以及用兵之道都不及九国之师,但结局偏偏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是什么缘故?

作者有意先不作答,让读者存一悬念于胸。

二是秦立国前后自身的对比。

立国前是区区之地,现在是“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而且,“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客观上的有利条件也没变,为什么在弱小的时候能“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而现在却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呢?

这让读者心中再添一个悬念。

设下悬念的目的,也是在于引发读者思考,让读者自己在阅读中寻求答案。

经过前面几大段的例证铺叙,最终作者一语道出了结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由于论证基础雄厚,结论的得出便如水到渠成般自然。

1.《过秦论》中为什么铺写九国人多势众而又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

提示:

《过秦论》对秦国以外的其他九国——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势力作了极为铺张的叙述。

作者铺叙九国的“强大”,实在是为了映衬秦国的强大。

写九国是为了写秦国。

九国这样人多势众,却被秦国轻而易举地彻底击败,更显出秦国的强大。

作者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目的也在于映衬。

作者把陈涉和九国诸侯作了四个方面的比较,认为陈涉地理位置不如诸侯,武器不如诸侯,军队不如诸侯,谋虑不如诸侯。

但结果却是秦国不但不能胜陈涉,反倒被陈涉一举灭亡。

一个卑微弱小的“四不如”诸侯的陈涉,却能够一举灭亡秦国,可见秦国已经“攻守之势异也”。

作者这种映衬的写法,有助于发人深思:

为什么强盛了“百有余年”、曾经并吞天下诸侯的秦国,会如此迅速地败亡于卑微弱小的陈涉呢?

作者“过秦”的深意已经隐含在这里面了。

2.《过秦论》的体裁是议论文,但为什么记叙却多于议论?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

因为本文的重点在于论秦之“过”。

要论秦之“过”,就必须有大量的史实,把它作为议论的依据、说理的基础。

所以本文一、二、三、四段基本上是叙事,叙述秦国逐步强盛的史实,极写六国合纵攻秦反而失败,为秦所并,显示了秦上升时期的蓬勃发展之势;然后又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人少势孤却迅速推翻秦王朝,突出了秦亡之速。

通过这样的叙述,用历史事实互相对照,得出了秦虽有百年的兴盛史,败六国,吞诸侯,一统中国,威振四海,却亡于兵士疲弊的陈涉之手,乃是仁义不施的结果。

在探讨秦亡原因的同时,其过秦讽汉之旨已意在言外。

 

铺采摛文 气势磅礴

《过秦论》具有诗的语言——精练、鲜活、生动、形象,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辞赋常见的铺陈张扬和骈偶句式,使得文章气势磅礴,荡气回肠。

文章开篇就用骈文的四六句式写秦孝公的资本、野心、政策、成效,四层意思仅用81个字。

写“资本”,用一个对偶句“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写野心用“窥”,用“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写“成效”用“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一个“拱”字,活脱脱地勾画出秦在崛起之初游刃有余的潇洒而自信的姿态。

写六国在秦的崛起面前深感恐惧而“会盟而谋弱秦”一事,作者不惜大笔挥洒,铺陈排比,极尽张扬之能事,甚至不惜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赞六国人才济济、英雄辈出,不厌其烦地罗列出了战国四君子、九国诸侯、二十多位文臣武将的名姓,以山东六国的强大来烘托秦国的鼎盛。

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了一个个叱咤风云的历史英雄人物和一幅幅波澜壮阔、群雄逐鹿的征战场面,不仅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而且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写秦始皇的赫赫功业,作者更是精心遣词造句,语言鲜活生动。

“振长策而御宇内”,一个“振”字一个“御”字,把千古一帝的不凡气度勾勒了出来。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一个“吞”字,淋漓尽致地道出了秦始皇的雄心壮志,一个“履”字,又活画出了他一统天下的志得意满。

作者以整齐的句式叠写一意,使得文字气足神定,一气呵成,读之犹如铜丸走坂,流水下坡。

同时,作者将多种句式的排比和各类散句组合起来,于整齐中呈现参差,使得文章张弛有致,气韵流转,更加增添了语言的魅力。

一、语基落实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膏腴(yú)      雍州(yōnɡ)

藩篱(pān)亡矢遗镞(zú)

B.锋镝(dí)辅佐(zuǒ)

氓隶(ménɡ)一夫作难(nàn)

C.囊括(láng)连衡(héng)

谪戍(shù)度长絜大(qiè)

D.盟约(méng)肥饶(ráo)

猗顿(qí)俯首系颈(jī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务:

从事。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蒙:

遭受。

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费:

耗费。

D.振长策而御宇内振:

举起。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③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A.①⑤/②⑦/③⑥/④   B.①③⑤/②④/⑥⑦

C.①③⑤⑥/②⑦/④D.①⑤⑥/②⑦/③④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②北收要害之郡

③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④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

⑤焚百家之言

⑥沛公引兵之薛

⑦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A.①②③/⑤⑦/④⑥B.①③④/⑤⑦/②⑥

C.①②⑤/③⑦/④/⑥D.①②④/③⑥/⑤⑦

二、阅读理解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窥:

探看。

B.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伦:

辈,类。

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尝:

曾经。

D.秦人开关延敌延:

抵抗。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③北收要害之郡

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A.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

B.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

C.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

D.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

7下面是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排比句式,极力渲染了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

B.商鞅辅佐秦孝公制定了正确的对内对外政策,于是秦国日益强大。

C.第二段文字,作者从人才、土地、兵力和财物四个方面突出显示出山东诸侯力量的雄厚。

D.九国最后被秦所败,争相割地,臣服于秦,合纵解体。

8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答案:

1.B 思路解析:

A项中“藩”应读“fān”;C项中“囊”应读“náng”,“絜”应读“xié”;D项中“猗”应读“yī”,“颈”应读“jǐng”。

2.B 思路解析:

B项,“蒙”,继承。

3.C 思路解析:

①③⑤⑥为使动用法,②⑦为名词作状语,④为名词作动词。

4.C 思路解析:

①②⑤为结构助词,译为“的”;③⑦为人称代词;④为指示代词,译为“这些”;⑥为动词,到,去。

5.D 思路解析:

D项,“延”,引进,请。

6.D 思路解析:

①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地势。

②牢固。

③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北边。

④溃败(的军队)。

7.C 思路解析:

C项,第二段没有从“财物”方面显示诸侯的强大。

8.思路解析:

在这两句话中,翻译的重点是古今异义词,如“爱”,吝惜;“以致”,用以招纳;“交”,盟约;“亡”,丢失;“困”,走投无路。

参考答案:

(1)各诸侯国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2)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

遥望贾谊

彭晓玲

我曾长久仰望贾太傅祠那座安放灵魂的建筑,墙檐上苍苍的青瓦、厚重的大门,用惊奇的眼神静默地与我对视。

门环和墙面之上,坦露着斑驳的痕迹,石阶和地砖的棱角似乎都已磨平。

由此我想,时间永远神奇,既能将精神打造出来,将灵魂磨出锋利的光芒,也能让一切变钝变老,甚至毁灭。

贾谊从遥远的长安,来到时为南蛮之地长沙,湘江的轰鸣之声可曾震撼过他的灵魂,让他为之一振?

初冬时节,寒雨纷飞,缓缓穿过省城长沙古老的太平街,我不停地张望着两侧那些古老的建筑,好似缓缓地穿行于时间的深处。

当我走进贾太傅祠内,时间好似已然静默,一切都静悄悄的。

站在空荡荡的庭院,站在凛冽的寒风里,我仿佛听到历史深处贾谊的声声叹息。

当然,贾谊的才华在千年之后,依旧让世人惊叹。

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博士(官职),自是当朝最年轻的博士。

文帝很赏识他,一年之内,就将他提拔为太中大夫。

年轻气盛的贾谊犯了官场的大忌,他的悲剧命运自是无可逃脱。

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仿佛看到被贬的贾谊,心情沉重地行走在前往长沙的路途之上。

可贾谊依然不明白,明明是尽职效忠为君主效力的事情,怎么会演变成这般被动局势呢?

贾谊怀着忧郁之情缓缓南下,当他来到湘江边上,屈原投江自沉的情景不由自主地在脑海浮现。

100年前,忠洁不阿的屈原受谗流放该地,如今自己也遭诬陷被贬谪长沙,境遇何其相似。

不过,此时的贾谊并没有一蹶不振,他依旧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抱负终有施展于天下的那一天。

贾谊对长沙并没有好印象,于是,他每天面对着滚滚流逝的湘江水,目睹自己的心在一天天枯萎,却无能为力。

贾谊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的一个黄昏,有一只鸟(猫头鹰)飞入他的住宅。

在长沙民间认为这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其所到的人家,主人不久将会死去。

贾谊谪居长沙,本已郁郁不得志,加上长沙卑隰,自以为寿命不长,又凑巧碰上这件事,更是触景生情,倍感哀伤。

也许是天气太冷,穿行于空荡荡的贾太傅祠,而后站在寂然无声的庭院里,我不停地眺望历史的深处,贾谊孤独的背影是如此触目惊心。

至他服侍的主人梁怀王坠马而死时,贾谊积攒了那么多年的泪水终于滚滚而下。

可以想见,他所有的不得志早已化为内心的无边愁苦,汪洋恣肆的豪情也早已变成无涯的悲苦——此刻他其实已然勘破自己的命运:

死是必然的归宿,只不过是什么方式。

那么,与其说贾谊悲伤梁王,不如说他在哀叹自己的命运。

辗转于贾太傅祠,我依然不明白,继屈原、贾谊之后流放到湘江之滨的文化人,大多有一种末日感觉,不幸遮蔽了他们的心灵,比如赵汝愚、柳宗元、刘禹锡、黄庭坚等。

因为精神的不幸,而迁罪于这块土地,使得他们进入这块土地时心境郁闷,他们的才情却更为恣意汪洋,诗篇里弥漫着五彩斑斓的悲凉。

于是,原本倔强的湖湘文人精神更为丰蕴,添上了深切的悲观与忧郁。

但是,千百年来,浪花滔滔的湘江水,依然执著地奔涌,生生不息。

(摘自2011年03月16日《人民日报》,原文有删节)

对贾谊,人们有太多的评论。

惜其才华,哀其夭亡者有之;感其遭遇,思得明君者有之。

而这篇文章的立论则有所不同,作者在简述了贾谊的短暂人生之后,宕开一笔,谈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悲凉色彩,给人深刻的思考:

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面对逆境,对生活应该抱有怎样的心态。

秦国通过七代君主漫长的努力,终于一统天下,却亡于二世。

贾谊认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我们也可以有我们的观点:

是不是创业维艰,守成不易?

秦亡的教训,似老生常谈,这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本文的观点和有关语句可以运用到谈仁义、论攻守的相关话题中。

●《过秦论》一文有很多地方值得人们深思:

“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凭借谁的力量灭掉六国,统一天下的?

拥有整个天下的强大秦朝却亡于二世,这又是什么原因?

贾谊在文中历数了秦统一天下的过程,分析了秦亡的原因后说道: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这是秦的教训,也应是世代为官执政之人应该牢记的名言。

谁施仁政,谁得民心,谁有天下;反之,谁失民心,谁失天下,任你有坚船利剑、雄兵百万、长江天堑。

秦王朝是个例子,国民党也是个例子。

但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如果我们的政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为人民谋幸福,也一样会遭到人民的反对。

●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农民起义,它起自陕西,横扫中原,席卷大半个中国,前后经过16年之久的曲折、艰苦的斗争,最后推翻了明王朝,建立了大顺政权。

但是进京后的农民军被京城的宫殿和金银所吸引,迅速腐化,有的大将带兵劫掠原明地主豪强和高官显贵,将财物占为己有,不再与民同甘共苦,因此逐渐脱离群众,致使政权刚一建立,就潜藏了很多危机。

结果只在北京停留48天,就被迫撤出,最后李自成于九宫山兵败身死。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贾谊在《过秦论》中阐述的主要思想。

他认为,同样是不施仁义,而打天下和守天下面临的形势是截然不同的,也就是说,打天下不施仁义可以取得成功,而守天下不施仁义的话,必然要失败。

贾谊在文中用秦兴亡的事例形象地证明了他的观点。

秦国统治者用暴力打下了天下,他们以为只要加强暴力统治就一定能守住天下,于是就“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可是一个小小的陈涉竟“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使堂堂秦朝“为天下笑”。

难道是因为秦朝的暴力实行得不够吗?

贾谊在反问之后,肯定地断言:

不,正是因为秦过分地实行了暴力,才逼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这就是守天下者,不施仁义的下场。

两千多年来,西汉政治家贾谊在《过秦论》中阐明的这个著名观点,一直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至今仍有着一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