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第三册整册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7013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21 大小:11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数学第三册整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人教版数学第三册整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人教版数学第三册整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人教版数学第三册整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人教版数学第三册整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数学第三册整册教案.docx

《人教版数学第三册整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数学第三册整册教案.docx(1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数学第三册整册教案.docx

人教版数学第三册整册教案

小学数学第三册整册包括总复习教案

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两个班级共60个学生,期末合格率93.3%,1班优秀率20%,2班只有17%,试卷有一定难度,但也存在问题,主要是学生审题能力较差,缺乏阅读数学的习惯。

但两个班的总体水平还不错,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长度单位

(2)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3)角的初步认识(4)表内乘法

(一),(5)表内乘法

(二)以及认识初步认识角,(6)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7)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8)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9)复习、整理。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

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全册课时安排:

(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

(二)(13课时左右)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

(四)、表内乘法

(一)(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复习和整理…………………………………1课时左右

(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

(六)、表内乘法

(二)(13课时左右)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左右

(七)、统计(3课时左右)

(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

(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

约4课时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

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

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

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

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

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

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

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

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

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

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

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

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

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

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第三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P5,练习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情绪,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难点:

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

1、 导入

出示一根毛线,问:

这是什么?

它的形状怎样?

2、研究线段的特性。

操作观察,并小结:

a、请小朋友拿出这条毛线,往桌上一放,你看到这条毛线形状是怎样的?

(让学生感知放松的线是弯的。

b、大家把这条毛线拉紧。

和原来比,它的形状有了什么变化?

(让学生感受到拉紧的线形状变直。

板书:

直的

c、为什么它会变成直的?

(把它拉紧了。

)对,我们掐住了线的两端,把它拉紧了。

(感知线头的两端。

d、生演示,师说明: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就是线段。

(板书:

线段,领读两遍。

我们手掐住的线的两端就是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

(板书:

两个端点。

齐读端点两遍。

3、体验感知,认识线段:

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a、请坐在左边的小朋友拉紧毛线,坐在右边的小朋友用手摸一摸这条线段从哪儿到哪儿?

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在哪儿?

b、好,交换!

请坐在右边的小朋友拉紧毛线,坐在左边的小朋友用手摸一摸这条线段。

它的两个端点呢?

c、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线段是什么样儿的吗?

4、画线段

a、那,表示线段的图形是怎样的呢?

请小朋友看老师画一画。

(师画线段)

b、学生画线段。

5、寻找身边的线段。

①你知道吗?

在生活中处处有线段。

引导学生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动手摸一摸每条边和端点,使学生知道这些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②下面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看谁先找到!

(可动手摸一摸)

③小结:

为什么这些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你记住线段的样子了吗?

你能告诉大家吗?

好,下面老师就考考你。

6、练习。

二、测量线段·

1、过两点画线段。

··

过三点、四点画线段。

3、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两条差不多,到底差多少?

用什么办法?

你有什么好办法?

(估,量)

4、量线段。

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来量。

a、说说线段是怎样量的。

b、量一量。

5、画线段。

a、仔细观察老师画一条线段,说说线段是怎样画的。

b、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展示,学生互相评价,并说明优劣的理由。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出示图片,问:

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走那条路近?

认识线段(集体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

P5,练习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量线段。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情绪,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难点:

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

1、 导入

我们知道消防员叔叔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的,每次接到任务时,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

(滑下来比邹楼梯快;铁管是直的;很滑;楼梯要拐弯……)

2、研究线段的特性

操作观察,并小结:

a、请小朋友拿出这条毛线,往桌上一放,你看到这条毛线形状是怎样的?

(让学生感知放松的线是弯的。

b、大家把这条毛线拉紧。

和原来比,它的形状有了什么变化?

(让学生感受到拉紧的线形状变直。

板书:

直的

c、为什么它会变成直的?

(把它拉紧了。

)对,我们掐住了线的两端,把它拉紧了。

(感知线头的两端。

d、生演示,师说明: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就是线段。

(板书:

线段,领读两遍。

我们手掐住的线的两端就是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

(板书:

两个端点。

齐读端点两遍。

3、体验感知,认识线段:

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a、请坐在左边的小朋友拉紧毛线,坐在右边的小朋友用手摸一摸这条线段从哪儿到哪儿?

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在哪儿?

b、好,交换!

请坐在右边的小朋友拉紧毛线,坐在左边的小朋友用手摸一摸这条线段。

它的两个端点呢?

c、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线段是什么样儿的吗?

4、实例理解线段

a、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分别把两个点连起来,看谁画的最像线段。

b、师生共同小结什么是线段。

5、寻找身边的线段。

①你知道吗?

在生活中处处有线段。

引导学生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动手摸一摸每条边和端点,使学生知道这些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②下面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看谁先找到!

(可动手摸一摸)

③小结:

为什么这些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你记住线段的样子了吗?

你能告诉大家吗?

好,下面老师就考考你。

6、练习。

P7的第七题(只有中间两条才是线段),说明理由。

二、量、画线段

1、过两点画线段。

·

过三点、四点画线段。

2、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两条差不多,到底差多少?

用什么办法?

你有什么好办法?

(估,量)

3、估、量线段

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来量它的长度。

生活中的线段有时可以先估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际测量得出正确结论。

同样长的线段,由于视觉的误会往往让人觉得竖的要比横的长,上面这道题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以后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如果要知道究竟,那么最好的办法还是测量。

a、说说线段是怎样量的。

b、量一量

4、画线段

a、仔细观察老师画一条线段,说说线段是怎样画的。

b、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展示,学生互相评价,并说明优劣的理由。

师:

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通过下面4点画线段(可画几条?

)。

﹒﹒

2、出示图片,问:

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走那条路近?

1

③◎⑥◎

 

四、全课小结

现在你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要从铁管上滑下来了吧,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这个原理,比如修路、飞机航线、跑步路线等等。

这节课的收获多吗,还有什么问题?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实践活动:

我长高了

单元教才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

实践活动:

我长高了,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

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

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

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

单元课时安排: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课本P8---P10例1、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景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

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全班汇报发现。

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

学生说想法及理由。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

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三、练习,实践应用

1、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2、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

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课本P11---P1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8页主题图。

问:

(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为什么?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3、小结。

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

板书课题:

进位加法。

4、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或是摆小棒帮助理解。

再列竖式计算。

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

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1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想法。

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2做一做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学生汇报。

   

3、完成P13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14---P15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习做准备。

 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