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湖北秭归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对策与思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6903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湖北秭归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对策与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加快湖北秭归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对策与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加快湖北秭归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对策与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加快湖北秭归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对策与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加快湖北秭归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对策与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快湖北秭归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对策与思考.docx

《加快湖北秭归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对策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湖北秭归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对策与思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快湖北秭归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对策与思考.docx

加快湖北秭归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加快湖北秭归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姚平

一、发展现状

秭归经济开发区是三峡工程坝上库首第一个省级开发区截止目前为止,全区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26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3.49亿元。

现有工业企业96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外商投资企业12家。

1、经济总量快速增长,龙头作用日益突出。

2010年,开发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5亿元,为2005年的2.33倍,年均增长18.3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7.7亿元,为2005年的5.43倍,年均增长40.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2.7亿元,为2005年的3.17倍,年均增长25.97%,招商引资总额10亿元,为2005年的5.6倍,年均增长41%,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0亿元,为2005年的3.87倍,年均增长31.1%,实现税收2.0209亿元,为2005年的3.4倍,年均增长27.69%,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702亿元,年均增长34.13%,出口总额2228万美元,为2005年的3.94倍,年均增长31.56%。

据统计资料显示,开发区以不到全县0.25%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县30%的GDP、90%的工业总产值和80%的工业增加值,吸收了100%的外来投资,完成了100%的外贸出口。

以开发区为龙头的工业园区已成为我县县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对外开放的示范区。

2、招商引资成果丰硕,产业集群初具雏形。

秭归淹没工业企业“三原搬迁”后,由于规模小、水平低,大部分实施了关、停、并、破,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

开发区充分发挥对外开放的领先优势,大打巧打“三峡牌”,强化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落户,构成了秭归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2010年,开发区内规模企业达54家,占全县规模企业的70%,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开发区GDP的73%。

通过招商引进和提升传统产业,逐渐形成了以匡通电子、佳特科技、中天晟科技、华扬太阳能为代表的光机电制造产业群;以帝元罐头、维维食品、屈原酒业、屈姑食品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产业群;以百丽鞋业、AB内衣、洛兹衬衫、三新服装等为代表的轻纺服饰产业群;以恒丰纸业、鸿翔印务、荣华印刷为代表的印刷包装产业集群等,产业集聚特色和工业经济规模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3、基础设施不断配套,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自三峡工程开工建设以来,秭归县科学制定了规划,多方筹措建设资金,集中精力建设了湖北秭归经济开发区,尤其是“十一五”期间,秭归经济开发区全面进入了第二个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高峰期,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场平、道路、管网、供水、供电、邮电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配套。

同时为优化投资环境,县政府先后出台并多次修改完善了《秭归县鼓励外来投资优惠办法》、《秭归县外来投资者投诉督察处理办法》、《秭归县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运行规程》。

相继成立了秭归县保护外来客商合法权益领导小组和秭归县行政服务中心,强化和完善了“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体系,为开发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4、运行机制日趋合理,管理方式不断创新。

2007年,经省、市机构编制部门批准,湖北秭归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升级为副县级单位,为县人民政府派出机构。

为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县委、县政府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原则,结合秭归发展实际,对开发区管委会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人员编制进行了调整,进一步完善了行政管理体制。

2009年,县委、政府挑选多名优秀干部充实到开发区管委会,进一步扩大了秭归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职权,并将原合署办公的县招商局、三峡办改为开发区管委会正科级二级单位,更加体现了精简高效的设置原则,可最大限度整合行政资源,简化项目洽谈、建设服务流程,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开发区建设、招商引资和对口支援工作有效开展。

在开发管理方式上也进一步得到创新。

一是创新项目协调服务机制。

县政府成立了项目协调服务领导小组,长年专班负责项目征地拆迁及协调服务工作。

二是创新投融资体制。

开发区下设财政分局,专门负责开发区政府投资资金的管理与筹措,同时,县政府成立了投资公司,全面负责开发区项目建设资金筹措。

三是营造发展环境。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建设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强化了打造“诚信园区”、完善三大服务体系(引进审批“一条龙”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体系、开工投产后“经常性”服务体系)为重点的投资软环境。

四是创新招商引资新模式。

按照实现“与政府对接、与客商对接、与项目对接”的要求,将环境招商与资源招商相结合、园区招商与产业招商相结合、新型招商与传统招商相结合,积极探索了驻点招商、代理招商等新的招商方式,开拓了招商引资的新途径。

二、存在的问题

秭归经济开发区虽然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但从总体来看,与周边县市和发达地区相比,在基础设施建设、总体经济规模、产业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1、要素瓶颈突出。

土地、电力、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日趋紧张,在短期内难以缓解,严重制约着秭归经济开发区的发展。

一是土地资源瓶颈突出。

随着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实施,秭归必将成为新的投资开发的热土地,土地需求将越来越大,然而秭归开发区用地条件差、开发成本高、集约利用水平低,同时国家土地政策越来越紧,将严重制约开发区发展。

二是电力要素瓶颈非常突出。

主要是电力资源已开发殆尽,而需求越来越大,同时电力基础设施落后,截至目前,秭归尚没有22万伏变电站。

三是资金瓶颈非常突出。

银政、银企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大力推进和完善。

四是劳动力瓶颈突出。

秭归虽然人口众多,但劳动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同时整体素质不高,可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资源缺乏,过去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已逐步弱化,企业用工难问题将更加突出。

2、产业层次不高。

目前,开发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家,高科技企业仅有匡通电子、华扬太阳能、佳特科技3家,其余多属资源初级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

据统计,2010年开发区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为4.7亿元,仅占开发区规模工业总产值47.7亿元的10%。

开发区内企业万元工业产值能耗达8.336吨标准煤,同期相比下降28.87%。

科技投入有限,装备相对落后,再加上资本和人才聚集度不高,致使多数企业在本行业处于较低发展水平,整体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3、招商难度加大。

分析近几年来我县引进的项目,资源型项目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随着此类项目趋于饱和,我县招商引资工作已经从收获期再次进入新的挑战期。

由于我县属于山区、库区,在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方面与城市和平原县市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加之招商引资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客商选择空间增大,给我县招商引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配套设施不足。

随着我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对交通、能源、物流、通讯、占地移民安置等基础设施配套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开发区内基础配套设施日显不足,整体承载能力已进入升级爬坡阶段。

特别是近两年来,开发区内企业吸纳了本县以及包括兴山、长阳、巴东乃至重庆等地的大量打工人员,产业工人增加了4000多人,在居住、饮食、文娱、消费等方面的需求大增,而开发区内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没有及时跟进,已成为制约开发区发展的新瓶颈。

5、服务方式不优。

一是开发区管理机构有待进一步完善,要合理优化机构,强化机构队伍力量建设,要改革、创新和完善运行机制。

二是投融资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是基础设施尤其是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强,开发区的骨架必须进一步拓展,移区扩址工作必须迅速启动。

四是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五是创新标准厂房建设运营新机制,开发区的标准厂房建设,必须彻底改变政府和部门大包大揽经营方式,要采取政府规划引导、市场运作、业主经营、社会参与的方式来建设。

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集体资产或土地使用权人以入股方式参与标准厂房建设。

三、加快发展的思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湖北秭归经济开发区面临一系列重大历史机遇。

一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新机遇。

“十二五”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同时,国家将进一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启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秭归将享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

二是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新机遇。

“十二五”是秭归实施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关键时期。

三峡后续工作规划重点解决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突出问题,是推动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秭归作为三峡工程移民大县,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将更多地惠及秭归,是秭归自三峡工程兴建以来又一次重大历史性发展机遇,是秭归跨越发展的加速器、持续发展的推进器、和谐发展的孵化剂,将成为推动秭归经济开发区新一轮大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是全省“两圈一带”战略新机遇。

“十二五”是我省深入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的关键时期,秭归位于长江西陵峡两岸,地处渝鄂水上交通咽喉,旅游资源富集,全省“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的实施,为秭归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

四是产业转移升级、对口支援新机遇。

在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内新一轮产业转移将加速推进,同时,随着三峡移民对口支援工作纵深推进,由无偿援助向经济合作转变,秭归经济开发区将承接更多的产业转移。

五是交通环境大改善新机遇。

随着沪渝高速、宜万铁路、十宜铁路、汉宜城际铁路、宜巴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香溪长江公路大桥和县城出口一级路的建设,尤其是三峡翻坝高速的通车、三峡专用公路的提档升级,秭归与全国交通网络连接将更加紧密,上通成渝,下达襄荆,南连粤桂,北抵中原,秭归对外交通的极大改善,将对秭归经济开发区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十二五”期间要着力实施“1530”亿元工程计划,加速推进开发区“一区三园八大产业”建设,努力把秭归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产业集聚、循环发展、机制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型开发区,成为全县产业高地、投资洼地、发展重地、增长极地。

1、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

要全面落实“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的发展方针,正确认识和处理规模与结构、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开发建设与土地资源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突出重点与全面协调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四个转变”:

即从单纯发展制造业为主向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承接服务外包并举转变,从注重规模效益向注重规模质量效益并举转变,从偏重引进向注重创新和扶优壮强转变,从依靠政策优势向依靠体制优势和综合投资环境优势转变。

2、完善体制机制,创新优化服务。

开发区管理体制要力争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有所突破,切实理顺好开发区经济管理体制及行政管理体制。

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创新开发区管理模式,理顺区内与区外、条条与块块、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开发区管委会要从发展需要出发,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置机构、配备人员,切实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要创新开发区开发机制。

开发区建设要依靠内力、借助外力、增强活力,积极吸纳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

积极推行开发区公共服务项目市场化运作和企业化管理,鼓励支持企业参与技术创新、信息网络、现代物流、检测检验、职业技术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要创新开发区服务内容。

在着力完善基础性、行政性服务的基础上,加强完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加强金融、科技、人才、劳动用工、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服务管理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完善服务方式,建立绿色服务通道,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降低商务成本。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培育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

大力推广电子政务,建立健全开发区网络服务和信息管理平台。

保持开发区企业投诉渠道畅通,保证投诉能依法快速得到协调解决。

3、加速产业集聚,壮大优强产业。

要加强特色园区建设。

按照明确功能定位、强化发展特色、发挥比较优势的思路,进一步推动开发区内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各类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发展。

以做强、做大、做特为目标,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相对优势,坚持因地制宜,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合理确定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目标,集中力量扶持一批技术先进、初具规模、市场竞争力强、后续爆发力大的特色产业,努力实现“一区一品”、“一园一业”,形成一批产业相对集中、相互关联紧密、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群和一批特色产业园区。

要发展壮大支柱产业。

以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骨干产品为龙头,加快形成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开发区支柱产业群。

围绕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光电产业、纺织服装加工业、食品加工业、建材工业等支柱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产业化升级,将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发挥后发优势,着力培育我县工业结构的主心骨,构筑县域经济的发展极。

到2015年,支柱产业产值占开发区产值的比重应超过70%。

要加快形成产业集群。

紧紧抓住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开发区集中,以引进龙头企业、“旗舰”项目为重点,着眼于延伸主导产业链,推动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

根据自身资源状况、区位条件,以现有的优势产业、骨干企业为依托,进一步引进同类及关联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增强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做大做强一批布局集中、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加快形成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园区支柱产业群。

4、强力招商引资,创新发展方式。

要抢抓国家扩大投资政策机遇、经济结构调整政策机遇、后三峡时期政策机遇,按照实现“与政府对接、与客商对接、与项目对接”的要求,积极探索驻点招商、代理招商等新的招商方式,将环境招商与资源招商相结合、园区招商与产业招商相结合、新型招商与传统招商相结合,广泛寻求与接纳包括深圳在内的泛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闽三角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的产业转移项目,努力增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开拓招商引资的新途径。

要立足光机电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三大优势主导产业,把产业板块做大,产业链条延长,产业优势做强。

要切实把好投资规模、投资强度、环境保护、建设周期、技术含量五个关口,提高招商质量,逐步实现由“大招商”向“招大商”转变、由什么都招向以工业项目为重点转变,在提高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达产率上下功夫,努力引进更多的项目和企业来秭归经济开发区发展。

同时,要继续发挥对口支援的网络优势,用足用好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库区优惠电价等政策,扶持已落户对口支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一批新的对口支援合作项目,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5、搭建融资平台,增强融资能力。

要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的沟通,鼓励银行与企业探索新型银企合作关系,支持推广银团贷款、商业承兑汇票、企业短期融资债券、应收帐款抵押贷款、动产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小额贷款、行业联保贷款等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

探索新的形式和方法,推进企业评价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银、企、保”合作机制,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切实解决区内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的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充分运用金融等手段培育壮大中小企业。

积极推进产业集群重点企业的培育、辅导、推荐等上市工作,支持对产业集群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上市公司加快发展,增强企业再融资能力。

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不违背国家政策的民间融资,引导民间金融向规范化发展。

6、坚持集约发展,提高投资强度。

建立开发区集约、高效、合理的用地机制,制定高效用地标准,加强对开发区土地产出效益的管理。

鼓励开发区和区内企业盘活土地存量和利用现有土地增资扩规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节约用地、集约用地,鼓励开发区建设标准厂房,企业建设多层厂房,改造单层厂房,引导中小企业使用标准厂房,向多层标准厂房集中。

引导企业加快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入速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使有限的土地能在短期内产生效益;努力探索一条通过加强各个管理环节节约用地的新路子,变外延扩展为内涵挖潜,依靠科技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率,尽可能使用少量土地资源创造最大产出;努力提高生产性项目用地比例,通过集中布置建造行政管理、生活服务、污水处理、仓储及绿化等配套设施,控制非生产性辅助设施的用地规模,提高区域性社会资源的共享程度。

建立低效用地退出机制,对土地利用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应督促其提高土地投资强度,提高用地效率;达不到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企业应退出开发区。

4、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围绕“转型跨越、先行发展”主旋律,开发区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加大科技投入,建立财政、金融、企业、社会资本有机结合的投融资机制。

要多渠道筹措资金,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

一是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扶持力度,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高新技术成果孵化资金,支持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二是引导企业加大投入,保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高于销售收入5%;三是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引资力度,吸引外资和民营资金投入科技产业,积极为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创造条件。

(2)完善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一是要加强产学研基地建设,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多种形式合作;二是加强对科技成果的整合与集成,加强科技成果供需信息的沟通,实现科技、企业、投资的联合,加速科技产业化进程。

三是通过政府引导,依托大学、科研院所,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领域,建立和发展专业孵化器。

四是大力发展和完善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中介机构,为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服务。

(3)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设。

要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重点在光机电一体化、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新材料新能源、医药工业、现代物流等领域培育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